中山大学哲学专业强基计划培养方案

中山大学哲学学科始创于1924年,为中山大学建校最早期培植的学科之一,著名学者冯友兰、傅斯年、朱谦之等曾担任哲学系主任。历经数代学人的共同建设,现在的中山大学哲学一级学科下八个二级学科门类齐全,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在传统的哲学本科专业基础上,2007年设立逻辑学本科专业,进一步打造了以通专结合、文理交叉和中西融汇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设立哲学系,以跨学科、国际化为特色,有力推动了哲学学科的国际声誉和知名度。

经过多年积累,中山大学哲学学科在历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稳居前列,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为A-,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名单;并建设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在QS世界大学哲学专业排名第57名,中国软科排名中位居哲学类第4名。

目前,作为国内最重要的哲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单位之一,中山大学哲学学科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将努力落实符合哲学本性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哲学人才强基计划。

2.师资队伍

中山大学哲学学科目前拥有近70名教师组成的专业师资队伍,其中正高级职称占55%、副高级职称占40%,多数教师具有海外交流或工作背景。此外,还包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马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万人计划”拔尖人才等各层次人才20余名。

中山大学哲学学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四个回归”,突出“五个融合”,积极构建面向国家需求的多层次、多维度哲学人才培养体系。全体教师常年积极推动各类别、各层次教学改革工作,积极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哲学专业教材编写及修订工作。此外,还积极推进省部级在线课程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打造“中山大学哲学精品教程”、“高等学校逻辑学专业系列教材”品牌。2018年,哲学系共建的以经典为中心的博雅通专结合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哲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目前系内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与美学、外国哲学与科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与宗教学五个教研室。

在科研团队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团队、中国哲学与美学团队、外国哲学团队、逻辑与认知团队、宗教、伦理与政治哲学团队等学科平台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影响。近三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冷门绝学、一般项目、后期资助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三十余项,累计到账经费近2000万元。出版重要中、外文哲学专著、译著等近百部,在国内外顶尖哲学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总培养目标以中山大学哲学学科“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积极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追求真理、传承知识,推动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并致力于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着力培养支撑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交融发展的拔尖哲学人才,为人类未来发展培养在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杰出哲学家、思想家和战略家。

第二,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助力中华优秀哲学传统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回世界文明中心,以中国学者的哲学智慧,创造性地构建新的思想方法和未来哲学图景。

本科生阶段培养目标坚持“尊德、问学、笃行”的办学理念,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怀、掌握丰富哲学理论知识和较高哲学思维能力,以精确理性思维及分析思辨能力为核心竞争力,具备跨学科背景和文理交叉视野,服务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哲学精英人才。

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以扎根中国、面向世界为理念,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多学科交叉、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深厚的人文素养、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己任,富有领袖气质的文明担纲者。

1.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1)哲学强基计划本科实施年度综合考核评价,考核不合格者退出强基计划至哲学本科普通班培养。哲学强基计划因实施年度考核退出机制形成名额空缺的,可从同年级哲学本科普通班优秀生源中选拔补入。

选拔补入以公平公正、宁缺毋滥为原则,采用综合测评与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候选人学术志向和学术兴趣,选拔人数不超过强基计划同年级空缺人数。通过选拔者不降级转入哲学强基计划班就读。

选拔补入以公平公正、宁缺毋滥为原则,采用综合测评与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候选人学术志向和学术能力,选拔人数不超过强基计划该年级空缺人数。通过选拔者不降级转入哲学强基计划班就读。

2.本硕博衔接办法

(1)注重培养过程的连续性,鼓励并引导直博培养模式(学习年限4+4)和本-硕博培养模式(学习年限4+5)。

(2)本科一、二年级注重文理融合的大类培养,三、四年级按照特色模块方向培养,为后期进入研究生阶段夯实专业基础。

(3)本科四年级上学期进行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时,根据候选者综合考核情况,优秀者进入直博培养模式(学习年限4+4)、良好者进入本-硕博培养模式(学习年限4+5)。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哲学强基计划本科要求毕业总学分不低于145学分,其中公共课必修不低于32学分、通识课不低于12分;专业必修60学分、专业选修(含荣誉课程)不低于40学分。

哲学强基计划本科学制四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哲学学士学位。

哲学强基计划直博培养模式、本-硕博培养模式,应修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31学分(公共必修课8学分,硕士专业必修课13学分,博士专业必修课10学分)。

四、培养方式

1.专业培养机制和措施

结合“书院制”培养模式,哲学强基计划生单独编班,推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培养方式,构建面向“四新”、文理交叉、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知行合一的基础学科支撑引领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措施。

面向“四新”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将引领高等教育的未来。哲学强基计划将锚定新文科建设,将人才培养与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发展密切挂钩,为解决人类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做好知识及人才储备。其中,逻辑学和科学哲学团队将对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工科技术革新提供理论支撑;伦理学和宗教学团队将对虚拟现实、克隆技术、转基因等医学生物科技革新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团队将对中国农业与社会发展、新农村基层发展制度等提供理论支撑。

文理交叉人类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是信息爆炸、技术爆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边界日益融合的激变时代。哲学强基计划将充分发挥哲学系内各学科优势,尤其是逻辑学、科学哲学的学科特色,突显其在交叉型人才培养中的桥梁作用,同时加强文理通识课程教育,夯实自然科学知识基础,着力打造具有文理交融知识背景的创新型哲学人才。

中西融汇哲学强基计划将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扎根中国文明,促进中西哲学与文化的有机融汇,培养引领未来社会文明的高端人才。“经典与解释”团队、“心性现象学”团队、“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团队在海内外学界享有广泛学术声誉。珠海哲学国际化师资力量雄厚,常年开设全英专业哲学课程,积极推动跨文化交流人才的培养。这些高水平师资团队,将对培养中西融汇、引领全球话语体系型人才形成有力支撑。

古今贯通中山大学哲学学科在中国古典和西方古典的研究和教学方面实力雄厚,对近现代哲学的研究也极具深度。以此为依托,哲学强基计划将从以历史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文明源流的理解和认识,并对当今世界的主流哲学及其思潮路径给予全面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使学生形成宏大、广博、客观、明晰的视野。

2.综合育人与使命教育措施

通过班主任-全程导师-辅导员制度全面联动,使专业知识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无缝衔接。安排高水平学术人才为强基计划班主任,通过言传身教起到大师引领作用;安排全程导师落实书院模式,实施一对一学业规划和引导,巩固学生专业基础,提升专业兴趣;安排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政教育,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具有家国情怀的专门人才。

通过大力推动三全育人,专任教师、学工队伍、管理干部形成有效联动,以一流的学术环境和培养条件激励学生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成为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弘扬中国价值的优秀人才。

3.质量保障机制和措施

(1)人才培养实施做到教学过程有监控、教学信息有记录、教学质量有反馈,实现教学管理完整闭环。定期组织专家对哲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进行迭代更新。

(3)实施长周期追踪与反馈机制,对毕业学生的长期发展进行追踪,建立定期的反馈机制。针对毕业学生发展情况,定期召开哲学强基计划工作小组讨论会,调整人才培养措施。积极落实上级制定的招生政策、严格按规定进行宣传工作,提高哲学强基计划的社会认可度和声誉。

五、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根据中山大学教务部门开课情况,强基计划班本科生按以下要求选课:

(1)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修读不低于6个学分;

(2)自然科学类通识课修读不低于6个学分或跨院系选择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不低于6个学分。

2.专业教育课程

本科阶段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哲学导论、逻辑学导论、中国哲学史(上、下)、西方哲学史(上、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现代西方哲学(上、下)、近现代中国哲学、美学、宗教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科学哲学、文科数学、学年论文、学术实践等。

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导论、哲学史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及方法论、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及方法论、外国哲学基本问题及方法论、逻辑学基本问题及方法论、伦理学基本问题及方法论、美学基本问题及方法论、科学哲学基本问题及方法论、宗教学基本问题及方法、分析哲学问题及方法论。

3.特色课程

(1)本科生阶段特色课程

中国哲学与美学模块:古典语文基础、《论语》导读、《老子》导读、《庄子》导读、《春秋》导读、《孟子》解读、《近思录》导读、《诗经》导读、《墨子》导读、哲学家与中国哲学精神、中国美学经典选读等。

外国哲学与科学哲学模块:《纯粹理性批判》导读、《康德道德哲学》导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奥古斯丁《忏悔录》导读、罗马哲学、古典希伯来语、现象学经典导读、西方古典修辞学、哲学咨询与哲学治疗、医学哲学、《形而上学》导读、哲学日语、日哲原著选读、当代欧陆伦理学、知识论、数学史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块:《资本论》研究、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史导论、异质性哲学导论、实践哲学研究、社会与政治哲学专题等。

逻辑学模块:数理逻辑导论、抽象代数、认知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非形式逻辑、模态逻辑、人工智能原理、悖论导引、概率与理性选择、集合论、递归论、证明论、博弈论等。

伦理学与宗教学模块:

儒家礼仪与中国社会、西方伦理学原著选读、当代欧陆伦理学、中国社会中的民间信仰、儒家宗教问题研究、犹太-基督教研究专题等。

(2)研究生阶段特色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块:

辩证法研究、毛泽东研究、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黑格尔哲学导读、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资本论》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国革命与毛泽东农村调查等。

中国哲学模块:

儒家伦理研究、先秦道家经典研读、庄学史文献选读、

先秦儒家经典研读、经学专题研究、中国经史要籍选读、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人性论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儒家工夫论研究、清代《论语学》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专题研究等。

外国哲学模块:

康德哲学、现象学原著选读、德语哲学原著选读、京都学派哲学专题、哲学关键词专题导读、拉丁文、古希腊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尼采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德法哲学专题研究、法语哲学原著选读等。

逻辑学与科学哲学模块:

数理逻辑、人工智能逻辑、博弈逻辑、归纳逻辑、心灵哲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非形式逻辑、中国古代名辩研究、递归论、模型论、认知与文化、知识论、数学史与数学哲学、计算复杂性理论、非经典逻辑等。

伦理学、美学与宗教学模块:

伦理学与价值哲学名著选读与研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专题、中国美学原著选读、当代道德哲学专题研究、西方美学原著选读、西方美学史、禅宗与中国文化专题、道家-道教思想史、基督教思想史、犹太思想研究专题、古典语言、中国佛教思想史专题、华南民间宗教、现象学伦理学、宗教社会学经典研读等。

六、配套保障

组织保障

教学管理方面,成立本科教育与学位专门委员会哲学强基计划小组、与各教研室和课程团队密切合作,全面落实哲学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管理方面,由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担任班主任,配置专职辅导员,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全程导师,落实形成书院制的住宿与管理方式,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2.经费保障

通过中山大学强基计划专项经费保证哲学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日常运行。通过积极申请各类省部级名牌专业建设、师资团队建设、教学教改建设等项目,确保人才培养多维度经费需求。通过各类社会渠道,如校友基金等方式设立专门的哲学强基计划基金,用于资助对外交流、特殊奖励、特殊贡献等。

3.师资保障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坚持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1)加强一流专任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在现有师资力量中抽调各专业骨干教师如长江学者、万人计划人才等形成哲学强基计划专门师资团队;另一方面注重师资人才引进及内部培养,形成具有国际视野、学术水平一流、梯队方向合理、符合哲学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流师资体系。

(2)推动国内外高水平师资交流。在海内外聘请“哲学强基计划特聘教授”开设专门课程,汇聚全球优质学术资源,促进学生与国内外学术大师深度交流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沟通能力,实现大师引领。

4.政策保障

在目前的人才培养基础上,针对哲学强基计划增设各类奖助机制。在国家级、校级奖学金基础上增设强基奖学金,对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交流给予全额资助,实现本科期间高水平大学交流全员覆盖,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给予特殊奖励,对持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和公派留学方面提供快速通道政策。

中山大学哲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由哲学系负责解释,如有修订,以最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为准。

THE END
1.中山大学在线教学平台:Allcourses[9]. 10)教学网站 [10]. 中山大学妇产科学精品课程网站http://eyfckx.sysu.edu.cn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妇产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生殖调控的一门临床学科。 教学内容根据妇产科亚学科分为产科、妇科和计划生育三个部分。产科学是一门研究女性妊娠期、分娩期及https://lms.sysu.edu.cn/course/index.php?categoryid=218&lang=en
2.中山大学网络教学平台1 本校课程 忘记密码 更多推荐课程 汽车空调及车身电控系统构造 教师团队 化妆技巧—初学化妆 教师团队 古生物演化 教师团队 更多新闻公告 更多精品课程 大学生创业基础 教师团队 旅游心理学 教师团队 交通设计 教师团队 热门资料 活跃教师 王冬亮 黄智恒 http://sysu.benke.chaoxing.com/
3.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时代新人—中国教育在线中山大学建有课程资源录播教室635间,其中可支持高质量远程互动教学智慧教室246间,支持小组讨论、团队协作、成果分享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设本地化部署、与教务系统对接、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时时能学”的在线教学平台,着力在“数字化”的“化”字上下功夫,积极探索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模式,如采用虚拟https://news.eol.cn/xueshu/hui/202306/t20230630_2449960.shtml
4.三维一体教育平台—三人行,必有我师洋葱数学为最好的初中生在线深度学习平台。微课课程教案根据数学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考点三个维度重新设计,注重知识点间的关联性。视频细化到每个知识点,趣味李道洲,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曾任上海市资深数学教研员、上海市数学中心组负责人,并参与上海市一期课程教材改革数学教材专职编写工作,近年来组持编写https://ch3dedu.com/index.jsp
5.中山大学多校区教学资源互动共享典型案例应用案例该项目对中山大学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一是助推学校完成了数字化教育建设;二是教师可通过此系统对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供参考依据;三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从多方面学习到上课的知识,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 资源互动共享 该系统分为专业互动录播系统与教育资源互动云平台组成,所有教室本地化的http://www.powercreator.cn/content/details30_510.html
6.23.网络教学—超星泛雅慕课平台介绍M232课程开发(五)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六)学校知识管理战略,保障教育科学决策 三、建设内容 四、总体设计 (一)设计思路 1.解决老师和学生不会用的问题 2.解决老师不愿用的问题 3.为了解决学生不想用的问题 (二)总体架构设计 (三)平台功能结构设计 http://www.njsyxy.com/folder18/folder1240/folder1244/folder1246/folder1255/folder1283/2017-04-07/15981.html
7.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账户登录 扫码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登录 常见问题账号查询https://jw.xhsysu.cn/
8.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风湿免疫科在线咨询医生六、教学方面: 坚持育人为本,独立承担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等教学任务。自2007年连续七年每年举办一期关节病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2012年~2013年增加广东省继续教育《疑难危重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学习班。不断引进及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先后获1项广东省教学改革课题,3项中山大学教学改革课题以及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clinic/3kavt1xmd7wge20n-ag/
9.智慧树在线平台智慧树是全球大型的学分课程运营服务平台,在线教育平台拥有海量大学高品质课程,网络教育在线完美支持跨校授课,学分认证,名师名课名校,在线互动教育学堂,体验VIP级课程学习,让你成为学堂中的MVP。https://www.zhihui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