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慕课学习之旅:终身学习的自我人种志研究

【刊载信息】詹妮弗·罗伯茨.2019.我的慕课学习之旅:终身学习的自我人种志研究.肖俊洪,译.中国远程教育(11):66-78.

有些人对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慕课)褒扬有加,认为对于成年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和扩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学习机会而言,慕课代表着教育的未来;有的则批评慕课学习效果欠佳、影响有限,不可持续,认为慕课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尤其是考虑到其完成率低这种情况。对慕课的研究通常是基于局外者的视角,很少聚焦学生的体验。本文讨论笔者对自己学习不同类型慕课的经历进行叙事研究的结果。这是一项自我人种志研究,旨在遵循自我反思的元认知原则了解学习者对慕课学习的态度。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如何从学习者的视角认识慕课学习体验,包括围绕自我指导学习、动机、终身学习和其他一些“顿悟”进行元认知自我反思。所有这些方面的研究结果对慕课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此外,本文还提出一个元认知框架,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慕课。

【关键词】自我人种志;远程教育;终身学习;元认知;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慕课;在线教育

摘要

引言

慕课是高等教育和成人学习的未来发展方向吗?当前这个问题颇具争议,正反两方各执一词。罗森(Rosen,2014)认为如果学校因采用慕课而抛弃传统的师生交互,那么将会出现“噩梦般的情况”,而科勒(Koller,2014)则大谈特谈全球学生将是慕课的受益者并预言慕课数量会出现迅猛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在线学习的一种新兴技术和成人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渠道,慕课必将变革向成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模式(Kirn,2015)。

由此可见,有必要对慕课现象开展进一步研究。目前,很多研究针对的是慕课如何改变高等教育以及慕课是否真的是一种破坏性创新。澳大利亚《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期刊2014年出版一期慕课专刊(第35卷第2期),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UniversitatObertadeCatalunya)的《大学和知识社会期刊》(RevistadeUniversidadySociedaddelConocimiento,RUSC)2015年也出版一期以慕课未来为主题的专刊(第12卷第1期)。扎瓦克奇-里克特等(Zawacki-Richter,Anderson,&Tuncay,2010)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研究远程教育的新兴研究趋势,发现过去五年围绕慕课的研究势头强劲。但是,刘等(Liu,Kang,&McKelroy,2015)则指出围绕学习者对学习慕课的态度的实证研究凤毛麟角。

韦莱西亚诺斯等(Veletsianos,Collier,&Schneider,2015)研究学习者的慕课学习体验,认为必须采用多种研究工具才能更深入了解这方面情况。他们还指出,不同研究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慕课的投入程度,而且每一种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都可能有助于我们提出改进慕课教与学的实际建议。

我在本研究中分析自己选择和学习一门慕课的经历,旨在从学习者视角理解学习体验。我通过对反思自己慕课学习之旅,对性格、动机、技术和终身学习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我相信这些方面的研究发现有助于对慕课教学法、实施、态度和学习体验等开展进一步研究。事实上,我认为自我人种志研究对进一步研究慕课是必不可少的。

一、

文献回顾——学习者对慕课的看法

有关慕课的研究为数非常可观,涉及概念(理论)、模式、参与、学习投入、教学法以及趋势和对慕课的批判(Daniel,2012;Leckhart,2012;Lombardi,2013;Means,Toyama,Murphy,Bakia,&Jones,2010;Rodriguez,2012)。本研究重点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研究慕课学习,进行反思,分析总体学习体验,因此文献回顾也将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由学习者针对自己的慕课学习所开展的自我人种志研究凤毛麟角(Gamage,Perea,&Fernando,2015)。马林(Malin,2014,p.32)的研究结论是“现有慕课研究文献缺乏由学生进行的分析”。米利根等(Milligan,Littlejohn,&Margaryan,2013)以及萨阿达特曼德和昆普莱宁(Saadatmand&Kumpulainen,2014)都认为学习者对慕课学习的看法是一个重要问题,这方面的研究虽很有必要但却鲜见。相比之下,慕课文献中针对数量和完成率的研究非常多,学习者的看法反而经常没有得到重视。祖特施等(Zutshi,O‘Hare,&Rodafinos,2013)认为文献中来自学习者的声音严重缺失。

刘等(Liu,Kang,&McKelroy,2015)研究《信息图与数据可视化入门》(IntroductiontoInfographicsandDataVisualization)这门慕课的320名学生(课程历时五周),了解他们对学习慕课的看法,结果发现大多数学习者反映自己有好的学习体验。

有一项研究的研究者比较了用自己的收音机以及线上线下学习四门慕课的体验(Nkuyubwatsi,2013)。另一项研究的研究者则以观察者身份通过观察学习活动和学习投入情况收集质性和量化数据(Rodriguez,2012)。

罗德斯等(Lourdes,Marcelo,&Sangrà,2013,p.3)研究了学生认为影响慕课学习体验的关键设计成分,指出围绕慕课的话语居多反映“战略、机构、经济、社会和技术方面的考虑”,并根据学习者的看法提出一套设计原则。此外,詹姆斯(James,2017)则以参与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描述自己的慕课体验。

二、

研究方法

安德森(Anderson,2006)认为自我人种志是一种个案研究,适合研究者是研究对象一员的研究。“自我人种志是高度个性化研究,通过作者/研究者自己的体验加深对社会的了解”(Sparkes,2000,p.21)。自我人种志是一种“反身性方法,研究者有意识地把自己沉浸在研究情境之中,通过详细的自传式描述,解读研究现象”(McIlveen,2008,p.4)。该研究者还指出自我人种志分析没有多少固定套路,重点是所讲述的故事的意义,他还认为自我人种志的目的在于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刻理解研究现象的故事。霍尔特和斯帕克斯(Holt&Sparkes,2001)认为可以通过自我人种志把理论与研究者的故事联系起来。自我人种志“与其他任何形式的研究一样严谨和无可非议”(Wall,2008,p.39)。

自我人种志有分析性(analytical)和联想性(evocative)之分。分析性强调科学分析(Anderson,2006),而联想性则形式更加自由,侧重对读者的同理心和共鸣(Ellis&Bochner,2000)。本文呈现的是分析性自我人种志,系统分析我的慕课学习之旅,并使用Atlas.ti软件对素材进行主题提炼和编码。在下文分析部分,我从日记中挑选了一些重要的记载,讲述我的故事。这其实也是研究背景。

很多研究者批评自我人种志研究者使用带有偏见的素材,因为它们来自研究者自己的体验。此外,从学术上讲此类研究的一些环节不严谨,比如分析和假设等(Anderson,2006;Atkinson,2006;Gans,1999)。然而,自我人种志的目的是“呈现改变我们和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一类分析性、容易理解的文本”(HolmanJones,2005,p.764)。批评者指出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采用符合学术规范的分析方法以及用现有文献解读研究发现而得以克服(Berry,2007;Goodall,2006;Poulos,2008;Tillmann,2009)。这正是本研究的做法。

传统上人种志素材来自访谈、参与者观察、现场记录、文件以及人工制品分析和研究日记(Mayan,2001;Morse&Richards,2002)。沃尔(Wall,2008)列举了可用于生成适合自我人种志研究的素材的各种方法,包括上述几种方法。本研究采用叙事分析法,使用我的日记作为提取素材的叙事文本,建构和描述我的慕课学习之旅(Marshall&Rossman,2011;Nieuwenhuis,2010)。

三、

终身学习的自我人种志研究

我是南非大学远程开放学习研究院研究型副教授,我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远程教育工作者角色的变化、远程教育的元认知和数字技术在远程教育的应用。我本人是远程教育的“产品”,因为我参加过全部五代远程教育学习,我的大部分高等教育经历是以远程学习方式进行的。

慕课是远程教育领域的新发展(Daniel,2012),在我看来也是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自然结果,毫无疑问属于泰勒(Taylor,2001)远程教育五代论的第五代。图1显示我的远程教育经历,而使我对慕课感兴趣的正是这种经历,当然是以学生的身份而非学术研究者身份。

图1从印刷媒体到慕课的终身学习之旅

如图1所示,我与远程高等教育有很深渊源,由于我所处环境,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我的性格。但是,从我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到踏上终身学习之旅,我理想中的学习环境一直都不变,即我希望能有一个完全灵活、异步的教与学环境,而且是开放性的。1977年我读本科的时候已经形成这种愿望。然而,是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点燃我对慕课的热情。我是在2012年南非大学首次举办的远程开放教育国际会议上一个发言中第一次听到慕课的。

(一)我的慕课之旅

我最初打算报名学习各种慕课,想尝试从学习形式完全灵活自由到更加结构化的各种慕课,以验证我的性格类型(麦尔斯-布瑞格斯性格类型:外倾直觉情感知觉型[Myers-BriggsENFP])和我对理想学习环境的期望是更适合学习灵活的慕课还是结构化的慕课(Briggs&Myers,1980)。

2017年1月14日:虽然初步看这门(心理学)课程的结构化超出我通常能接受的程度,但我还是觉得可以接受。此时,我感觉它的这种形式可能给我提供完成并通过课程的最佳机会。

2017年1月22日:统计学慕课开课。好像这门慕课不像心理学慕课那样严格执行每周截止日期。我最初的反应是这种形式更适合我,但是更灵活的截止日期是否会导致我跟不上、不能完成课程学习?这一点不得而知。

2017年1月24日:虽然我打好如意算盘,但是事情并不如我所愿一帆风顺。我在看第一节视频时,我的浏览器不支持播放。我于是下载可以播放视频的升级版浏览器,但却发现没有声音。虽然我满怀信心、干劲十足地开始学习,但是技术问题使我倍感受挫,因此我放弃了,失去兴趣。课程负责人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因为他们的技术问题,决定延长第一次测验的截止日期,我于是又重新开始学习。哇啦,这一次一切顺利。

2017年1月27日:我认为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收获新知识,而不是仅仅为了文凭。论坛的帖子再次证明我的观点是对的。今天我开始跟一位同事讨论我对慕课学习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我读了慕课的文献,觉得作为降低教育费用的一种方法,它们对众多经济拮据的人士好像没有吸引力,反而吸引了像我这个阶层的人。

在我看来,很多人只是为了获得能帮助他们找到更好工作的文凭而报读高等教育,他们不太在乎学习知识。

这门慕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成为远程教育的教学方法——这是我今天最后一个想法。(远程教育)学习内容应该以周为单位安排,交互性活动和测验应该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情况看,南非大学很多课程仅向学生提供导学信和学习指南,学生只需完成一次作业便可获得参加考试资格。学生经常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结果就是出现临时抱佛脚现象,失败在所难免。

2017年1月29日:今天得到消息,我撰写的一篇有关慕课的论文被一个国际会议接受,这是我继续努力、按时完成本周任务的动力。这一点也突显持续外在动机的重要性——远程教育课程教学经常看不到这种外在动机。

2017年2月11日:我费了很大力气才能按时完成本周测验,但技术故障又一次令我失望,我很有可能错过截止日期。我几乎已经使自己接受可能无法学完这门课程的事实。我甚至对自己说,我已经为我的研究收集到足够素材了。但是,此时动机因素发挥作用了,包括内在动机(我总是喜欢完成已经开始的任务)和外在动机(与课程老师的交流)。这两种动机均是慕课和远程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

2017年4月18日:今天我完成了最后一次作业和考试,比截止日期整整提前两天。因为这些作业是机改的,我几乎立马就知道我的成绩是80分并获得结业证书。从论坛的帖子可以了解到成绩达不到70分而被告知需要重新学习的人数不少。这一点很有趣。

(二)我的反思、发现和分析

在顺利完成心理学慕课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之后,我写了最后一条日记,反思整个学习体验,包括个人的看法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阐释的研究发现。我的反思遵循元认知过程进行深入挖掘,以真正理解自己的慕课学习体验。我把从研究发现提炼出来的每一个主题与现有文献和研究联系起来,了解我的研究发现是支持还是否定已有研究成果。

如前所述,我采用的是布劳恩和克拉克(Braun&Clarke,2006)的六步主题分析法和艾莉斯(Ellis,2004)的分析框架。以下是本研究的主题。

1.灵活性

适应严格的截止日期对我来说很有挑战性,但是如果没有遵循这些截止日期,我完成这门课程学习任务的机会甚微。这一点有事实为依据。虽然统计学慕课的日期很灵活,但是我甚至连开始学习都谈不上。因此,我认为结构化和截止日期是应对慕课高辍学率的一个成功因素。虽然这样一来慕课的灵活性没有得到体现,但是完成课程学习的可能性却提高了,因此可以弥补这个不足。罗亚等(Loya,Gopal,Shukla,Jermann,&Tormey,2015)研究了有意识的行为对慕课完成率的影响,发现可能只有那些具备计划、自律和组织等有意识行为习惯的人方能得益于某些慕课的灵活性。法斯胡丁等(Fasihuddin,Skinner,&Athauda,2013)则认为,慕课的头号局限是规定课程进度。虽然学习者有机会自定学习进度,但是仍然受到一些截止日期的约束,因此有些学习者可能觉得截止日期是一个障碍。就我个人的情况而言,我发现这些截止日期实际上有助于确保我跟上学习进度并顺利完成课程学习。

2.技术

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在碰到技术问题时受挫感很明显。我很幸运拥有一台性能好的电脑,在单位和家里都有WiFi,也有4G调制解调器。这些条件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但即使条件这么好,我仍然还出现因技术问题而不能继续学习的情况以及其他困难。这可能是慕课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在南非,很多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差,学习者用不上宽带连接,上网费用高,数字素养低。因此,慕课的设计应该考虑动态二维码在学习过程的使用问题,以帮助技术条件差和不容易上网的学习者。学生一旦使用二维码下载学习资源,那么他们即使在上网受限的时候也能够学习。动态二维码下载基本文本时对带宽的要求不高,对手机功能要求也不高。此外,学习者也能完成测验,测验结果可以传给课程教师评分。

3.学习方法

我收获良多。虽然慕课的学习质量备受批评,但是我确实学到了新知识。在学习这门慕课期间,我应邀担任一个博士生的审读。我在审读她的开题报告时发现她引用了一个我刚从这门慕课学到的理论。施密德等(Schmid,Manturuk,Simpkins,Goldwasser,&Whitfield,2015)分析来自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2014年开设的13门慕课的学习者的质性反馈,很多学习者表示如果没有慕课,他们难以学到这些内容并有这样的学习体验。

慕课因采用行为主义、结构化的学习方法而有时受到批评(Kesim&Altinpulluk,2015;McGuire,Raaper,&Niklova,2016),但是我发现这种学习方法对我学习这门慕课是合适的。一份关于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ofSouthampton)学习者慕课体验的报告指出,学习者似乎更偏爱通过慕课的线性结构学习知识(Wintrup,Wakefield,Morris,&Davis,2015)。我的研究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点。换言之,我需要学习一些相对较为基础的内容,而慕课的这种教学法能够给我提供此类知识。然而,这种教学法不一定能促进深层学习,掌握批判性思维、论证和辩论技能——我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德洛尔(Delors,1996)的教育四大支柱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ssiononEducationfortheTwenty-firstCentury,1996)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采纳了这个理论。丹尼尔(Daniel,2012)认为是基于行为主义认识论的xMOOC能有助于学会求知和学会做事。阿莫(Amo,2013)认为,如果要着眼全部四个支柱,强调采用与同伴和其他社交媒体交互的联通主义学习方法的cMOOC更为合适。

4.愉悦

我喜欢这一段学习经历。虽然有时因为截止日期临近或学习量大而感到紧张,但是总的看来,我很享受和喜欢这种学习体验。我随后又学习了四门慕课,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寻找新慕课,补充工作所需的新知识或满足我自己富有创意的兴趣。由此可见,这种学习体验能给我带来享受和愉悦。有一项关于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ofEdinburgh)慕课学习的研究发现,慕课学习者中有58%此前学习过慕课,虽然研究者也提醒我们有些学习者可能只是重新学习同一门课程而已(即重修)(Macleod,Haywood,Woodgate,&Alkhatnai,2015)。

有一项研究调查杜克大学第一门慕课的学习者动机,其中一个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希望能在学习过程中有社会交往、乐趣和愉悦体验,但不一定非得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考试(Belanger&Thornton,2013)。克里斯滕森等(Christensen,Steinmetz,Alcorn,Bennett,Woods,&Emanuel,2013)也持这种观点,他们分析了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ofPennsylvania)32门慕课(通过Coursera提供),发现近一半学生表示报读慕课是出于好奇和想寻找乐趣。

5.慕课完成率

众所周知,慕课,尤其是行为主义的xMOOC,完成率相对较低(Breslow,Pritchard,DeBoer,Stump,Ho,&Seaton,2013)。王和贝克(Wang&Baker,2015)指出,慕课完成率低的原因很复杂,但是他们认为低完成率可能不一定真的表明学习者实际上没有掌握课程内容,学习者也可能只是想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那些内容,从来没有想到要学习一门完整课程。安德森(Anderson,2013)也认为很多人学习慕课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一开始对某个话题的好奇心,他们从没打算要实际学完一门课程。

然而,我的情况是,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我想证明自己能够以远程方式、能够克服技术上的挑战完成这门课程,完整体验课程学习。王和贝克(Wang&Baker,2015)建议鼓励学生事先了解课程内容,完全明白课程范围,然后才报名学习。这样能缩小高报名率和低完成率之间的差距。我则要鼓励所有学生在报名之前开展一些元认知活动,即真正了解和思考学习某门慕课的原因以及是否打算学完。我相信我之所以能完成这门课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我的动机。

6.内在动机

平特里克(Pintrich,2000,p.461)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讨论了动机问题,认为“动机由不同而又相互作用的构念组成,是根据情景和个人因素有不同激发模式的信念系统”。平特里克(Pintrich,2003)讨论了五种动机构念,包括兴趣、成就目标、价值信念、自我效能感和控制信念。下面的分析主要针对兴趣、成就目标和自我效能感这三个构念。

我对心理学的兴趣可以追溯到我以前的研究,尤其是关于人格理论的研究,因此《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这门慕课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我学习这门慕课的成就目标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以优异成绩完成课程学习。

对于获得证书和学分并非学习目标的课程而言,内在动机是完成这门课程的先决条件。很多人学习一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动机是获得正式证书和学分。但是,很多慕课的实际学习结果不是体现在一纸证书上,而是学习者增长了知识。因此,作为元认知工具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指导学习对保证顺利完成课程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外在动机也有自己的作用。

7.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

希尔德和林奇(Sheard&Lynch,2003)指出,基于网络的学习不一定总是能够满足学习者学习风格和性格等方面的多样性。但是,很多报读在线课程的学生并没有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而是只考虑课程的方便性、学习机会和灵活性(Bocchi,Eastman,&Swift,2004)。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性格类型测评工具,其中很多被企业用于招聘目的和被大学用于帮助学生选课。我在本研究使用的是麦尔斯-布瑞格斯性格类型(MBTI)。这是由凯瑟琳·库克·布瑞格斯(KatherineCookBriggs)和伊莎贝尔·布瑞格斯·麦尔斯(IsabelBriggsMyer)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GustavJung)的理论研发的工具(Briggs&Myers,1980)。布瑞格斯和麦尔斯提出了16种不同性格类型,每个人在以下各个方面都有两种可能性:①取向:内倾型或外倾型;②吸收信息:感觉型或直觉型;③判断:思考型或情感型;④外部世界:判断型或知觉型(Roberts&Gous,2012)。我属于外倾直觉情感知觉型。

因此,我主张必须了解自己性格类型的优点和不足,通过性格类型测评和自我反思提高对优点和不足的自我意识。元认知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能使我们对自己有“细致入微的”了解(Desautel,2009,p.1)。我深入思考自己的性格类型,明白我这种性格可能不利于慕课学习。我渴望开放性和灵活性,我抵触规则和组织,因此如果我选择的是去结构化的慕课,我可能会一败涂地。我清楚自己的不足,因此我能弥补这些不足。我现在知道我必须选择有截止日期、结构化的慕课,否则成功的机会甚微。这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

8.终身学习

图伊金曼和博斯特龙(Tuijnman&Bostrm,2002,p.101)把终身学习定义为“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的个人学习和发展过程……”。我现在是终身学习的“瘾君子”了(见图1)。斯蒂芬斯(Steffens,2015)也认为慕课可能在终身学习中发挥作用。

另外,我也确保所选的慕课是结构化的。我想提醒一句:慕课会让人上瘾!理恩杜(Riendeau,2015)也持这种观点,她提出的促进终身学习的策略之一是学习慕课,因为这样的学习机会容易得到,而且可以选择。

四、

顿悟

从上面的日记摘录可以看出,在学习过程我有几次“顿悟”。顿悟之一是我觉得总体看远程教育和慕课有相同之处,包括交互距离、异步学习、独立学习和优质资源的重要性(因为师生直接交互的缺失,资源的质量尤为重要)。我经历了五代远程教育,对这种教育环境下教学经常采用的几乎是过于简单化的方法深有体会。很多情况下,教学是通过一本学习指南、几封导学信和一次作业进行的,而且作业只要提交就可以,最后参加期末考试。这门心理学慕课设计有交互性测验,测验附有提示。另外,每一次课结束时还有一个“你掌握了吗?”的活动,检查学习者是否理解所学内容。学习者每学习一小段内容便可以进行自测,决定是否继续学习还是重新学习。

另一个“顿悟”颇具争议,涉及为什么在世界经济落后和发展中地区慕课的发展反而迟缓。我认为对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很多人而言,学习的主要原因是获得证书以谋一份好工作,学习知识是次要的。因此,慕课可能显得没有吸引力,因为没有正式证书。如前所述,颁发证书不是慕课的主要目的。学习慕课是为了自己能学到新知识,不一定要得到一纸证明。由此可见,自我指导学习必不可少,也必须有学习新知识的满足感。因此,我认为慕课开发者应该清楚阐明慕课的重要性,而雇主们也应该承认慕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慕课才能向负担不起传统面授教育高昂费用的人们提供大众化教育。

五、

结论与建议

帕拉素拉曼等(Parasuraman,Zeithaml,&Berry,1985,p.42)把服务质量定义为“消费者对某个公司所提供的服务的感知与他们对提供服务的公司的期望之间的差距”。学习者对慕课学习质量的感知取决于他们对所学习的慕课的期望和实际体验。我认为充分认识学习某门慕课的动机是评估实际学习体验的基础,而这最终将影响到学习者对这门慕课的总体满意度。鉴于此,我提出以下元认知框架。这个框架提出一系列问题,旨在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对某一门慕课的期望。框架包含的问题既有反思性的(回头看),也有反身性的(前瞻)(见表1);这些问题所涉及的不同构念来自于我对自己慕课学习体验的反思分析,慕课潜在学习者在决定选课时应该考虑这些问题。如果在选课之前了解自己的动机、成就目标和优缺点,那么就更有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要求的慕课,而学习者对所选慕课的期望也会是建立在通过反身性思考对各方面情况有彻底了解的基础上。

表1慕课潜在学习者的元认知框架

目前涉及慕课的运作有多种路径可供选择,包括颁发徽章、正式认定(学分/学习结果)、把慕课纳入本科课程体系以及慕课提供机构与大专院校更紧密合作。本文聚焦学习者体验,而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以期有更多研究聚焦这个问题。我们在审视新发展时经常忽视人的因素,但是教育领域的研究不能没有学生的声音。

参考文献

Amo,D.(2013).MOOCs:experimentalapproachesforqualityinpedagogicalanddesignfundamentals.TEEM’13ProceedingsoftheFir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echnologicalEcosystemforEnhancingMulticulturality.Pages219-223.ACMNewYork,NY,USA.

Anderson,L.(2006).Theanalyticalapproach.JournalofContemporaryEthnography,35(4),373-395

Atkinson,P.(2006).Rescuingautoethnography.JournalofContemporaryEthnography,35(4),400-404.

Berry,K.(2007).Embracingthecatastrophe:Gaybodyseeksacceptance.QualitativeInquiry,13(2),259-281.

Bocchi,J.,Eatman,J.,&Swift,R.(2004).Retainingtheonlinelearner:ProfileofstudentsinanonlineMBAprogramandimplicationsforteachingthem.JournalofEducationforBusiness,79(4),245-253.

Boga,S.,&McGreal,R.(2014).IntroducingMOOCStoAfrica:NeweconomyskillsforAfricaprogram-ICT.CommonwealthofLearning:Vancouver.

Braun,V.,&Clarke,V.(2006).Usingthematicanalysisinpsychology.QualitativeResearchinPsychology,3(2),77-101.

Breslow,L.,Pritchard,D.,DeBoer,J.,Stump,G.,Ho,A.,&Seaton,D.(2013).Studyinglearningintheworldwideclassroom:ResearchintoedX‘sfirstMOOC.Research&PracticeinAssessment,8,13-25.

Briggs,I.,&Myers,P.(1980).Giftsdiffering.PaloAlto:CA.

Connelly,F.,&Clandinin,D.(1990).Storiesofexperienceandnarrativeinquiry.EducationalResearcher,19(5),2-14.

Desautel,D.(2009).Becomingathinkingthinker:metacognition,self-reflectionandclassroompractice.TeachersCollegeRecord,111(8),1997-2020.

Ellis,C.(2004).TheethnographicI:Amethodologicalnovelaboutautoethnography.WalnutCreek,CA:AltaMiraPress.

Ellis,C.,&Bochner,A.(2000).Autoethnography,personal,reflexivity.Researcherassubject.InN.Denzig&Y.Lincoln(eds.),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2nded)(pp.733-768).ThousandOaks,CA:Sage.

Flavell,J.H.(1976).Metacognitiveaspectsofproblemsolving.InL.B.Resnick(Ed.),Thenatureofintelligence(pp.231-236).Hillsdale,NJ:Erlbaum.

Flavell,J.H.(1979).Metacognitionandcognitivemonitoring:Anewareaofcognitive-developmentalinquiry.AmericanPsychologist,34,906-911.

Gans,H.(1999).Participantobservationintheeraof“ethnography”.JournalofContemporaryEthnography,28(5),540-548.

Goodall,B.(2006).Aneedtoknow:TheclandestinehistoryofaCIAfamily.WalnutCreek,CA:LeftCoastPress.

Gamage,D.,Perea,I.,&Fernando,S.(2015).FactorsleadingtoaneffectiveMOOCfromparticipiantsperspective.InUbi-MediaComputing(UMEDIA),2015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

HolmanJones,S.(2005).Autoethnography:Makingthepersonalpolitical.InN.Denzin&Y.Lincoln(Eds.),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pp.763-791).ThousandOaks,CA:Sage.

Holt,N.,&Sparkes,A.C.(2001).Anethnographicstudyofcohesivenessinacollegesoccerteamoveraseason.TheSportPsychologist,15(3),237-259.

James,M.(2017).Autoethnography:Thestoryof“doingaMOOC”.InR.Bennet&M.Kent(Ed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whatwentrightandwhatwentwrong(pp.66-81).NewYork:Routledge.

Kesim,M.,&Altinpulluk,H.(2015).AtheoreticalanalysisofMOOCtypesfromaperspectiveoflearningtheories.Procedia-SocialandBehaviouralSciences,186,15-19.

Liu,M.,Kang,J.,&McKelroy,E.(2015).Examininglearners‘perspectiveoftakingaMOOC:reasons,excitementandperceptionsofusefulness.EducationMediaInternational,52(2),129-146.

Lombardi,M.(2013).Theinsidestory:campusdecisionmakinginthewakeofthelatestMOOCtsunami.Journalofonlinelearningandteaching,9(2),239-247.

Lourdes,G.,Marcelo,M.,&Sangrà,A.(2013).MOOCdesignprinciples:apedagogicalapproachfromthelearner’sperspective.eLearningpapers33.Retrievedfrom:www.elearningpapers.euon2February2019.

Loya,A.,Gopal,A.,Shukla,I.,Jermann,P.,&Tormey,R.(2015).Conscientiousbehavior,flexibilityandlearninginmassiveopenon-linecourses.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191,519-525.

Mayan,M.(2001).Anintroductiontoqualitativemethods.Edmonton:QualInstitutePress.

Marechal,G.(2010).Auotoethnography.InA.Mills,G.Durepos&E.Wiebe(Eds.),Encyclopaediaofcasestudyresearch(Vol2,pp.43-45).London:Sage.

Marshall,C.,&Rossman,G.(2011).Designingqualitativeresearch.London:Sage.

Macleod,H.,Haywood,J.,Woodgate,A.,&Alkhatnai,M.(2015).EmergingpatternsinMOOCs:Learners,coursedesignsanddirections.Techtrends,59(1),56-63.

Malin,J.(2014).“MOOCing”OnUpExperiencesofanElusiveCourseCompleter.Mid-WesternEducationalResearcher,27(1),31-50.

McGuire,W.,Raaper,R.,&Niklova,V.(2016).ThreeperspectivesonhybridizingxandcMOOCstocreateanolinecourseondigitialCV‘s.InternationalMultidisciplinaryJournal,3(2),20-33.

McIlveen,P.(2008).Autoethnographyasamethodforreflexiveresearchandpracticeinvocationalpsychology.AustralianJournalofCareerDevelopment,17(2),13-20.

Milligan,C.,Littlejohn,A.,&Margaryan,A.(2013).PatternsofengagementinconnectivistMOOCs.JournalofOnlineLearningandTeaching,9(2),149-159.

Morse,J.,&Richards,L.(2002).Readmefirstforauser‘sguidetoqualitativemethods.ThousandOaks:Sage.

Nieuwenhuis,J.(2010).Introducingqualitativeresearch.InK.Maree(ed),FirstStepsinResearch.(pp.47-68).Pretoria:VanSchaikPublishers.

Nkuyubwatsi,B.(2013).Evaluationof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s)fromthelearner‘sperspective.EuropeanConferenceone-Learning(p.340).AcademicConferencesInternationalLimited.

Parasuraman,A.,Zeithaml,V.A.,&Berry,L.L.(1985).Aconceptualmodelofservicequalityanditsimplicationsforfutureresearch.JournalofMarketing,49(4),41-50.

Pintrich,P.(2000).Theroleofgoalorientationinself-regulatedlearning.InM.Boekaerts,P.R.Pintrich,&M.Zeidner(Eds.),Handbookofself-regulation(pp.451-502).Michigan:AcademicPress.

Pintrich,P.(2003).Amotivationalscienceperspectiveontheroleofstudentmotivationinlearningandteachingcontexts.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95(4),667-686.

Poulos,C.(2008).Accidentalethnography:Aninquiryintofamilysecrecy.WalnutCreek,CA:LeftCoastPress.

Roberts,J.,&Gous,I.(2012).Positivedisciplineandpositiveeducators:acasestudylinkingcognitivestyle,personalitytypesanddisciplinarystyle.EASA(2012)ConferenceProceedingsBook.Potchefstroom:NorthwestUniversityPress.

Ruth,S.(2012).CanMOOC‘sandexistinge-learningparadigmshelpreducecollegecosts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inTeachingandLearning,8(1),21-32.

Saadatmand,M.,&Kumpulainen,K.(2014).Participants‘perceptionsoflearningandnetworkinginconnectivistMOOCs.JournalofOnlineLearningandTeaching,10(1),16-30.

Schmid,L.,Manturuk,K.,Simpkins,I.,Goldwasser,M.,&Whitfield,K.(2015).Fulfillingthepromise:doMOOCsreachtheeducationallyunderservedEducationalMediaInternational,52(2),116-128.

Sheard,J.,&Lynch.J.(2003).Accommodatinglearnerdiversityinweb-basedlearningenvironments:Imperativesforfuturedevelopments.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uterProcessingofOrientalLanguages,16(4),243-260.

Sparkes,A.(2000).Autoethnographyandnarrativesofself:reflectionsoncriteriainaction.SociologyofSportsJournal,17,21-43.

Steffens,K.(2015).Competencies,learningtheoriesandMOOCs:Recentdevelopmentsinlifelonglearning.Europeanjournalofeducation,50(1),41-59.

Taylor,J.C.(2001).Fifthgenerationdistanceeducation.Instruc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4(1),1-14.

Tillmann,L.(2009).Bodyandbulimiarevisited:reflectionson“ASecretLife.”JournalofAppliedCommunicationResearch,37(1),98-112.

Tuijnman,A.&Bostrm,A.K.(2002)Changingnotionsoflifelongeducationandlifelonglearning.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48(1-2),93-110.

Veletsianos,G.,Collier,A.,&Schneider,E.(2015).Diggingdeeperintolearners’experienceinMOOCs:ParticipationinsocialnetworksoutsideMOOCs,notetakingandcontextsurroundingcontentconsumption.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46(3),570-587.

Wall,S.(2008).Easiersaidthandone:writinganautoethnography.InternationalJournalofQualitativeMethods,7(1),38-53.

Wang,Y.,&Baker,R.(2015).ContentorPlatform:whydostudentscompleteMOOCsMerlotJournalofOnlineLearningandTeaching,11(1),17-30.

Webster,L.,&Mertova,P.(2007).UsingNarrativeInquiryasaresearchmethod:anintroductiontousingcriticaleventnarrativeanalysisinresearchonteachingandlearning.London:Routledge.

Zutshi,S.,O‘Hare,S.,&Rodafinos,A.(2013).ExperiencesinMOOCs:ThePerspectiveofStudents.Americ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27(4),218-227.

作者简介

詹妮弗·罗伯茨(JenniferRoberts)博士,南非大学远程开放学习研究院副教授,澳大利亚远程开放学习协会(OpenandDistanceLearningAssociationofAustralia,ODLAA)执委会委员,德国奥登堡卡尔·冯·奥西茨基大学(CarlvonOssietzkyUniversityofOldenburg)开放教育研究中心(CenterforOpenEducationResearch)创始成员;主要研究兴趣为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元认知、自我指导学习和发展中国家远程教育研究,她在这些领域著述甚丰。她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是提升师资队伍远程开放学习研究能力,负责南非大学Searchlight(探照灯)项目,开展远程开放学习研究的培训。

THE END
1.地评线长白时评:慕课浪潮“扑面而来”感受教育“数字风暴近日从教育部获悉,截至目前,全国建成各类在线课程平台30余个,上线慕课超过9.7万门,学习人数达13.9亿人次,我国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智慧高教平台共上线优质在线课程3.1万门,累计参与授课教师7.8万人,超过9300万人次访问,用户范围覆盖海内外183个国家和地区。 https://pinglun.cnjiwang.com/sxll/202412/3907874.html
2.对慕课的看法范文5篇(全文)慕课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引起了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质疑,认为慕课只是一种流行趋势。接下来,我将站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谈谈对慕课的看法。 首先,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慕课提高了同学们对课堂的兴趣,激发了对学习的热情。其次,慕课还有一定的随意性,我们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k07uv30.html
3.《探索慕课系统: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变革》总的来说,慕课系统作为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为广大学习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遇。它不仅丰富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还推动了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未来,相信慕课系统将不断发展完善,为构建更加开放、灵活和高效的教育体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对文章的篇幅、语言风格、内容https://zhuanlan.zhihu.com/p/705796225
4.慕课心得体会通用最后,慕课也让我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前,我只敢在自己的专业内发表观点,而现在我可以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同时,慕课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让我更加开放地看待问题。 总之,慕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让我更加便捷地学习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更加自信地https://www.yjbys.com/xindetihui/fanwen/4436010.html
5.升级慕课助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记者近日从教育部获悉,截至目前,全国建成各类在线课程平台30余个,上线慕课超过9.7万门,学习人数达13.9亿人次,我国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理念,持续推动慕课“建用学管”,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实践,中国慕课取得了骄人成绩。 慕课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在信息技术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50295180973883916/
6.对于慕课学分认证谈谈你的看法怎么写对于慕课学分认证谈谈你的看法怎么写 姜老师 05-27 04:39 学智对于慕课学分认证的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慕课学分认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认证,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这对于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学分认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2https://localsite.baidu.com/article-detail.html?articleId=23149345&ucid=Pj6vnHc4nWR&categoryLv1=%E6%95%99%E8%82%B2%E5%9F%B9%E8%AE%AD&ch=54&srcid=10004
7.火爆:2017面试最新整理(1)谈谈你对webpack的看法WebPack 是一个模块打包工具,你可以使用WebPack管理你的模块依赖,并编绎输出模块们所需的静态文件。它能够很好地管理、打包Web开发中所用到的HTML、JavaScript、CSS以及各种静态文件(图片、字体等),让开发过程更加高效。对于不同类型的资源,webpack有对应的模块加载器。webpack模块打包器会分析https://www.imooc.com/article/20692
8.《信息素养通识教程》学习笔记–Blanboom第一周作业:请谈谈你对本慕课学习内容的看法和建议 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希望能通过本课程,学习如何高效地检索信息、辨别信息、利用信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第二周作业:请列举3个你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信息检索的情景 购买商品时,获取不同商品的规格、性能、用户评价等,选择出合适的https://blanboom.org/2020/information-literacy-mooc/
9.什么是“寓教于乐”?谈谈你对艺术应寓教于乐的看法。事实上,第一,寓教于乐的作品构成了艺术创作的主体部分;第二,寓教于乐不仅是偏社会效益的载道与教化艺术的基本创作原则,也是偏重商业效益的商业艺术的必由之路。 只不过,两类艺术的创作者对“教”与“乐”的具体理解有所不同而已。比如,有人把“教”理解为“主导文化”或“高雅文化”之教,有人把“教”https://www.shuashuati.com/ti/618683a2fb464daa921b814346bcbedc.html
10.语文·听说视频教程MOOC慕课网络教育学院语文·听说视频慕课课程简介: 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语文·听说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本课程以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的听说能力为主要目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感。讲解部分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https://x.08nm.com/course/sign/XJU05011001861/
11.前端面试题总结常见面试题1.如何在chrome浏览器上实现10px的字体对前端未来的看法、新知识学习途径、项目中最大的挑战。 继承方式及优缺点,包括原型继承、构造函数继承、组合式继承、寄生组合式继承、es6 中的 class。 手写new 和 promise。 SSR 的相关问题,包括解决的问题和缺点。 Vue 和 React 的异同,如核心思想、组件写法、Diff 算法、响应式原理。 https://article.juejin.cn/post/7243725129460727864
12.2016年全面前端面试题总结#(11资深的工程师能把absolute和relative弄混,这样的人不要也罢,因为团队需要的你这个人具有可以依靠的才能(靠谱)。 前端开发面试知识点大纲: HTML&CSS: 对Web标准的理解、浏览器内核差异、兼容性、hack、CSS基本功:布局、盒子模型、选择器优先级及使用、HTML5、CSS3、移动端适应 https://blog.csdn.net/helloxiaoliang/article/details/52016877
13.大学生对慕课(网络在线)的看法历史项目免费模板大学生对慕课(网络在线)的看法感谢各位同学的帮忙~ 您的性别是? 男(♂) 女(♀) 您所学的专业是? 理科类 工科类 文科类 您听说过或者上过慕课吗? 上过 听说过,但没上过 没有听说过 您认为慕课对更好地学习是否有益? 是 否 你认为哪些课程适合慕课的形式(多选) 公共基础课(https://www.wenjuan.com/m/j/JNzQJr/
14.科学网《中国科学报》: 对于慕课时代师生关系的建立,您有哪些看法? 熊思东:书院制是一个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很好的做法。但是如果没有书院,我们怎样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在我看来,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你讲我听,也不是教师在考前答疑时建立的,建立的过程必然“春风化雨”。 https://wap.sciencenet.cn/mobile.php?type=detail&id=314840&mobile=1
15.MOOC生态文明撑起美丽中国梦【MOOC】生态文明——撑起美丽中国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谈谈你对“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这句话的理解。第一讲测试1、【单选题】“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从2001年起定为每年的几月几号?本题答案:【5月22日】2、【单选题】《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个主要目标是?本题答案:【生物多样性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0181858.html
16.中学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5篇)由于我对新课程改革学习还很不够,只能谈点粗浅的看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中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2 随着教育的普及推广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提升,家庭教育越来越得到了家长、社会与学校重视。教育不能单单靠学校,家庭教育在学生的人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形势下,我县于 20XX年5月7日在https://www.fwsir.com/xinde/html/xinde_20211127082255_1486877.html
17.关于有趣的社会实践课作文(八)你会有意收集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反馈吗? 你是否会了解学生在课堂交互活动中的收获?比如他们是否通过其他学生的发言学到了东西?他们对课堂交互活动的看法? 总之,慕课是一项颠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它的成熟需要技术和理论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对它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lg09um5.html
18.44号曲宗关于大学生对慕课的接受和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做,我们此次问卷。我们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找出大学生对慕课的一些看法,并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为相关机构和学校提供意见和建议。 社区1831第一调查小组 2018年4月 * 1.你的性别: A.男 B.女 * 2.你的年级: A.大一年级https://www.wjx.cn/jq/37593424.aspx
19.我对电子产品的看法按照网易云课堂,我们坐在家里都能学习哈佛、麻省理工的公开课。在儿子之前的暑假,我们在云课堂内学习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儿子感觉很有趣的同时他产生的疑问,我们都不能回答;我也了解到慕课教育2.0会出现“人人都是老师”,你的疑问会有人帮助你回答,我们也在拭目以待未来网课的发展。https://www.jianshu.com/p/b2b0f24a6a2b
20.大学生心理降教育(微课版第3版)双色版慕课课件4大学生学习心理测试结果分析该量表由德韦克1999年编制的自评量表,用于测量个人对智力的心理模式。其中第1、3、5、7题测量的是成长型心理模式,高分说明你对智力的看法偏向可以成长改变;第2、4、6、8题测量的是固定型心理模式,高分说明你对智力的看法偏向固定不变。三、培养成长型心理模式 培养成长型心理模式大脑神经可塑性,刻意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009/5340132141010341.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