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处处呵护和过分关怀,反而弱化了孩子的意志力
老妈的心总是柔软的。自从女儿升入初中,因为科目增多,作业量增加,每天回家除了吃饭就是写作业,有时候睡觉很晚。因为睡眠不足,我怕她抗不住压力,总是殷勤地端奶倒水,口口声声说“闺女辛苦了”“要不要休息一下?”之类的话。直到有一天,她和我说:“妈妈,你别说我辛苦,我不累,初中生都不是这样过来的吗?你越说累,我觉得真的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就像有句网红语“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其实孩子内心是很强大的,接受能力远比老妈们想象的强,所以老妈们不要用心太柔软,处处呵护和过分关怀,反而弱化了孩子的意志力。
现在每次陪伴作业的过程中,基本维持“三问,三不,三多”原则:
三问:问今天学校开心不?课上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学习有没有需要老妈帮忙的地方?
三不:不催促,不絮叨,不指责。
三多:多观察,多鼓励,多信任。第一次当父母,我在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互勉!就像班主任老师曾经说过:“不要只看到孩子的不足,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闪闪发光的星星,有她闪光的地方”。我看到了你的努力,这就足够了!
女儿:等我,陪我,协助我
朱顺之与妈妈
妈妈:在情绪上提供温暖与安全
我觉得从家长的角度,最重要的是不拖后腿。具体来讲,就是不要唠叨不休,不要盲目拿孩子跟别人比较,也不要过分干涉孩子。所有这些事情带给孩子的都只有负面的效果,仅仅是把家长的焦虑转移给孩子,不会对孩子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家长最应该履行的职责,是做孩子学习中的助理,生活中的保姆,给孩子情绪上的温暖安全,以及尽可能平和安宁的家庭氛围——做到这些就足够了,即便做不到100分,做到60分也没问题。但是无论如何,不要去拖孩子的后腿。
孩子的作业不是不能管,但是学习主要还是靠孩子自己。从孩子的角度,课堂听讲最重要,课堂听懂了,笔记记好了,作业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少量不会也不是大问题。薄弱学科完全可以先看书后写作业,归根结底还是要紧跟任课老师的脚步。
学生要做的是端正学习态度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明确学习的意义。
陈思涵与妈妈
儿子:一定要专注
于佳禾与妈妈
妈妈:家长也要多读书,科学地了解孩子的特点与需求
2.动力的补充。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荣誉感,高效写出作业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会得到老师与家长的表扬。
5.做学习型家长。家长要多读书,知道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与需求,以便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与提供满足正当的需求。
儿子:一心一意,才能自觉自主
想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就要一心一意,要自觉、自主,因为最终收获的知识都是自己的。
李鹏凯与爸爸
爸爸:培养好兴趣,独立去做吧
1.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成就感和乐趣,就不排斥写作业。
3.对于不会和不确定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查找课本或者字典等,寻找答案,实在找不到的就侧面引导,争取让孩子能自己想出来。
4.对于一些容易混淆,或者我们也不确定的问题,让孩子想办法求助老师或同学,孩子找到答案后,可以回来讲给我们听,让他通过自己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会有自豪感,也就不怕解决难题了。
儿子:先完成重要的事情
3.记录经典难题:准备错题本,将一些经典题目和错题记录在本子上。
胡馨月与妈妈
妈妈:经常交流,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亲自陪伴
女儿:哄着自己,开心地学习
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对学习有正确态度,寻找学习中的乐趣。作业前,可以列一张表写上所有项目,每写一项就划一项,会特别有成就感;还可以对自己说:“我写完这根笔芯。”总之,就是要自己越写越开心。
还有就是千万不能把手机等电子设备放在书桌上,因为你总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于是半个晚上就没了。
最后一点是要保证睡眠,晚睡会使第二天没有精神,恶性循环,这样是不可能学好的。
总而言之,我的方法就是要开心的写,别碰手机,保证睡眠。
杨碧筠与妈妈
妈妈:对学习要心怀敬意
关于写作业,孩子似乎从来没有让我们操过心,这源于孩子对于学习和老师的尊重,以及家长对于孩子的叮嘱,孩子对于作业认知的态度如此,自然而然就养成好习惯。我的孩子具有高度的自尊,按时完成作业,则少了被当众督促交作业的尴尬。每天她不管忙到多晚,都会把当天作业完成。认真完成作业,获得赞赏,都是对孩子信心的鼓励。
作业上与孩子的交流,我们讲究三个原则:作业是巩固课上学习知识的必要环节;做作业是独立完成的事情,包括做作业后的对错检查;允许做作业碰到不会的难题时,向我们求助沟通。养成了好的习惯,认真和按时完成作业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穆枫然和妈妈
妈妈:不做监工,一起寻找内心的渴求与快乐
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每天放学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作业写完再去玩。其次作为家长我们从不以监工方式去陪孩子写作业,以监工方式去陪孩子写作业只会让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养成不愿意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只有正确合理的引导、尊重孩子,才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激发他内心对新知识的渴求。
祝和尘与妈妈
有不少低年级的家长问我是怎么培养的?我觉得主要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协助孩子在下面这三个方面养成了好的习惯。
1.上学第一天开始,就明确一个原则:完成作业,才可以做其他事情。
上小学后的第一学年,我们经常和孩子聊当天学了什么,在学校做了什么,来了解孩子课堂上的情况,并且也和老师交流,要从多方面来确认孩子确实养成了上课听讲的习惯。仅仅讲道理是没用的,多观察及时干预,碰到成绩不好的时候,第一点就要确认是不是课堂听讲出现问题。
儿子:适时休息也是一项需要智慧的安排
劳逸要结合,课间不要学习,四处走动走动,休息休息眼睛。过度用眼不但会损伤眼睛,更会直接导致听课质量下降。所以,学习效率非常重要。
刘启月与爸爸
爸爸:家长要做的,首先是人格的教育
孟子讲易子而教,我的理解是父母不能过多插手孩子的具体学习内容的指导,无论小学还是中学。
首先,父母不是专业人士,小学的东西表面看起来家长似乎懂,所以很多家长直接插手孩子学习内容的指导,实际上差得远,国外的基础教育专业分为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就是这个原因。采取这种做法的家长上中学后非常苦恼,因为中学的知识他们也不懂,辅导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