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术不端的三种类型,千万别沾,沾上轻者身败名裂,重者……

摘要:典型案例告诫我们,违反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行为不能做。因为,做了必将受到严厉的学术规范的惩处,以至身败名裂,痛悔终身

“学术不端”,意指学术界的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学术风气。因学术不端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背离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极大地损害了学术形象,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

具现代内涵的学术不端行为虽然意图各异、形式多样,但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篡改——随意取舍与修改事实

当研究者发现,经观察、实验或社会调研所取得的原始数据、资料不理想,某些数据、资料甚至与研究方案预测的结果相矛盾或冲突,面对此类困境,一般可有多种选择:中止本项研究;或重新实施搜集经验事实的研究实践,对巳获数据、资料加以检验;或转换思路、另辟蹊径,重新设计新的研究方案,再实施以搜集经验事实为目的的研究实践。但部分研究者则不然,他们不去分析这些不理想数据、资料之所以会出现的原因及其纠偏的应对之策,而是想方设法对现有数据、资料进行纯主观的加工处理,或拼凑数据、资料,或改变和省略某些数据、资料,以便使改变后的数据、资料尽可能支持自己的假设、或使其与预设的结果相符合,这种随意取舍与修改事实的行为取向即为“学术篡改”。

2011年夏天,一位备受学界尊重的心理学教授因篡改实验数据、资料一夜间变成了心理学史上最大的学术骗子,他就是德里克·斯塔佩尔(DiederikStapel)。1997年,斯塔佩尔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在此后3年的任教中,斯塔佩尔仅写了几篇反响平平的论文。

随后,实验对象会被要求做一件事,以便考察暗示是否会造成影响。在以本科生为对象的实验中,斯塔佩尔要求实验对象在观看了闪现的照片后给自己的容貌打分,闪现的图片有两种,一种是一张漂亮的人脸,另一种是不漂亮的人脸。斯塔佩尔的假设是,比起那些看到不漂亮人脸的人来说,看到那些漂亮人脸的人应该会通过自动的异化效应给自己的容貌打较低的分,但实验并没有获得斯塔佩尔所期望的结果。这时,他只有两个选择——终止这项研究,或者重新设计实验。

此时,他完全可以把事业重心从学术研究转移到行政管理方面,但无法抗拒编造数据的快感使他忙于编撰一篇关于乌得勒支火车站的学术论文,该论文于次年发表在《科学》期刊上。学术威望的提升,引来更多的同事期待与斯塔佩尔合作科研。此后,斯塔佩尔在研究“人们会不会在被暗示“资本主义”这个概念后消费更多的东西”?以及“看到别人哭泣是否会引发情感认同”?等课题中均采用了拼凑和编造实验数据的手法,而此类“研究成果”均被顺利地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但斯塔佩尔因不管做任何实验都能取得漂亮的数据,则使同事们感到惊奇。

据此,一位年轻教授想通过与斯塔佩尔的合作来观察他的工作方式,想仔细看看斯塔佩尔的那些漂亮的数据是怎样获得的。于是,他俩一起设计了一些实验来研究“那些让人们意识到金融危机的商店会拥有更大方的顾客”。两个月后,斯塔佩尔称巳“一帆风顺地”完成了这些实验。他说他找到了对于金融危机的意识跟人们的慷慨程度有统计学意义上的联系。而当这位年轻教授认真分析了斯塔佩尔所获取的实验数据后,发现其中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数据,这证实斯塔佩尔有篡改数据之嫌。

此后,两名研究生也向校方反映,指控斯塔佩尔涉嫌学术不端。为探明事实真相,斯塔佩尔工作过的3所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格罗宁根大学和蒂尔堡大学)组成了联合调查小组,对斯塔佩尔之前发表的几十篇论文进行彻查,以认定他是否对实验数据进行了随意取舍与修改。一周后,蒂尔堡大学将斯塔佩尔解雇,并为宣布他的不端行为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此事在荷兰引起了轰动,成了媒体几个月津津乐道的话题。

伪造——编制虚假的科研成果

伪造比篡改更为严重,即完全随意化编造数据、资料与情境,甚至编造子虚乌有的科研成果,试图以学术骗局获取名誉、地位。在国际学术界,藤村新一的考古造假事件是典型案例之一。

藤村新一,一名业余考古学家。由于他“运气”极佳,接二连三的惊人“发现”不断把日本的历史向前推进,他一度成了日本最著名的考古学家,被誉为“石器神手”。然而,对于藤村新一的“学术成就”及其所获的名誉地位,部分考古学家私下觉得藤村新一不仅是运气,很可能还有其他把戏。因为,日本的多处重大考古发现均出自藤村新一一人,即藤村新一在场就有“发现”,而藤村新一不在场则一无所获。

此外,有的学者还对藤村新一发掘的旧石器的形状、排列与地层结构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发现其中疑点诸多。诸多质疑引起了日本考古学界和新闻媒体的警觉。为此,日本《每日新闻》的调查人员在藤村新一进行发掘的上高森遗址现场安装了数台隐藏的监视摄像机。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监视与摄像,终于在2000年10月22日,拍到了藤村新一小心翼翼地将来路不明的器物埋入他于次日要“发现”它们的发掘现场。

次日,藤村新一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他又发现了一处极其古老的遗址,在年代测定为五十七万年前的火山灰层下发现了一堆石器。而《每日新闻》在11月5日则公开了藤村新一造假的照片,照片显示这位“石器之神”正从一只塑料袋内拿出所谓的“旧石器”埋进上高森考古遗址。无可抵赖的骗局披露几小时后,懊悔和精神崩溃的藤村新一举行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学术作假行为。

为彻查藤村新一造假事件,日本考古协会于2001年6月设立了专门委员会,即前·中期旧石器问题调查研究特别委员会(简称“特别委员会”)。该特别委员会多次找藤村新一谈话,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藤村新一终于在2001年9月下旬向特别委员会递交了一份自1981年以来从事造假活动的遗址名单。此后,特别委员会又在各地进行了仔细核实,最终公布了历时两年多完成的调查结果。该调查结果显示:在藤村新一参与开挖的178处考古遗址中,至少有159处涉嫌造假。他的造假几乎从1981年他刚参加考古工作时就开始了。

藤村新一之所以会将学术造假发展到如此田地,是因为追求名利所萌发的侥幸行为屡屡得逞,这种效应的不断强化,使得无法抗拒的造假成了他的一种需要,于是经常设计虚假场境,胡乱编造数据、资料与学术成果便成了他的必然选择。

抄窃——侵占他人的学术成果

抄窃是指“学术抄袭”与“学术剽窃”,属严重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的不端行为。虽然我国1991年制订的著作权法将抄袭、剽窃列为同一性质的侵权行为,在英语中“抄袭”与“剽窃”也很接近,同以plagiarize来表达。然而,当前认同学术抄袭和学术剽窃有所区别的学者却日益增多。

例如,卡尔特奥多尔楚古滕贝格(KarlTheodorzuGuttenberg)自2009年在政坛亮相以来,一直是默克尔内阁里最受欢迎的政治明星。他先担任经济部长,随后改任国防部长。上任时,古滕贝格是万人迷,作为当时德国最年轻的经济部长,他短短几个月赢得70%的支持率,人称“德国奥巴马”。人们甚至一度预测,他会是默克尔的继任者。

由此,古滕贝格陷入了媒体质疑漩涡,拜罗伊特大学的学术监察专员也对古滕贝格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认真核查,认定论文属严重抄袭。“论文抄袭”这一学术丑闻传开后,古滕贝格的闪亮星途瞬间黯淡下去,有上百人以“侵犯知识产权”向他提出刑法检举,检察院正式审理调查。为此,古滕贝格不得不承认犯了错误并道歉,但他并没得到民众的原谅。

于是,他无奈地向拜罗伊特大学提出申请,请求撤销自己的博士学位。古滕贝格被剥夺了博士学位,而德国政界和民众依然不满意,因古滕贝格无视科学的严肃、无视高等学府的尊严,居然把博士论文当儿戏,从根本上亵渎了科学精神,亵渎了德意志引以为骄傲的民族传统,使德国学术界在国际社会蒙羞。

因而,德国上下掀起了大讨论,民众不断施压要求古滕贝格辞职。由于要求古滕贝格辞职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民众甚至举行游行向政府施压,这成了压倒古滕贝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古滕贝格因(法学)博士论文抄袭事件,不仅被大学取销了已经授予他的博士头衔,而且无脸面对国人,只得引咎辞去国防部长职位、永久告别了政坛。

值得指出的是,互联网使学术信息的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研究者要及时了解与掌握他人最新的研究现状与学术成果变得轻而易举,这为研究者撰写学术论文提供了便利,但也为哪些道德观念薄弱的研究者从事学术抄袭提供了现实条件。据学术不端案例分析,诸多研究者编撰的涉嫌抄袭之作大多利用了互联网所提供的便利。

在侵权方式上,学术抄袭是公开的照抄、照搬且不做标注的侵权行为,而学术剽窃则是在形式改变的表像中实现隐蔽性的窃取。就学术道德层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言,学术剽窃比学术抄袭更为严重。

劳伦斯·却伯(LaurenceH.Tribe)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著名教授。二战期间,却伯的父母与一大批犹太人难民逃离战火纷飞的东欧来到上诲。1941年,却伯出生于上海。度过难忘的童年时代后,却伯赴美谋生,成为美国的第一代移民。他凭借犹太人的天赋与苦学,单枪匹马,在美国打出一片“天地”,最终成为哈佛大学法学院宪法学教授,且获得哈佛大学地位最尊崇的校级教授头衔。

不料风云突变,2004年10月,美国《旗帜周刊》指控却伯犯了学术剽窃丑行。《旗帜周刊》指控的论据是,1985年却伯教授在出版的通俗著作《上帝拯救这个尊崇的法院》中,有一句共19个单词剽窃了弗吉尼亚大学亨利·亚伯拉罕﹝HenryAbraham﹞教授出版于1974年的一本名为《大法官与总统》的著作。当时却伯认为,《上帝拯救这个尊崇的法院》是一本通俗著作而非学术作品,因而却伯在该书中删除了所有脚注和尾注,但背景文献中仍提及亚伯拉罕教授这部著作。由于百密一疏,未注明出处,剽窃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亚伯拉罕的著作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无可辩驳。

据此,哈佛大学成立了由哈佛前校长博克组成的三人调查委员会。7个月之后,调查委员会提交了报告。根据报告的意见,哈佛校长萨默斯先生及法学院院长卡根于2005年4月联袂发表新闻稿,向社会表达了校、院两方的立场:却伯教授的剽窃违反了学术伦理,所幸只涉及个别措辞,而非核心观点,故不予以处罚。但却伯教授几十年来期待成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夙愿,从此梦碎。

如对上述有关篡改、伪造与抄窃的典型案例细加分析,便能从中获得诸多启迪:

首先,典型案例告诫我们,违反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行为不能做。因为,做了必将受到严厉的学术规范的惩处,以至身败名裂,痛悔终身,这值得记取。

其次,典型案例告诫我们,学术研究中任何投机取巧、侥幸心理要不得。因为,如心存侥幸犯了学术不端(即使是相对轻微的过错,如同却伯仅剽窃了十几个单词),即使几十年之后,客观存在的事实在一定条件下仍难逃脱被揭发的宿命。所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第三,典型案例还告诫我们,研究者要提高认识,强化自律意识;切实了解、熟悉与牢记学术规范;碰到困难或诱惑时,能凭借顽强的意志克服冲动与杂念,这样才能使自已的行为取向始终为理性所掌控,不至于触碰“学术高压线”。

THE END
1.以案释法案例一:网络学术造假案案来自89不离十一【以案释法】案例一:网络学术造假案?案件分享:?2024 年 2 月,某高校教授被举报在其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和抄袭行为。这些论文在网络学术数据库广泛传播,对学术领域的诚信和声誉造成了恶劣影响。经调查,该教授为了追求学术成果和职称晋升,通过篡改实验数据、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等手段撰写论文。学校学术https://weibo.com/7053724591/P5yfBFLmO
2.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警示依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暨南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细则》等有关规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决定,撤销熊科伟博士学位。同时启动对其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追责程序。 案例13——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抄袭被撤销学位https://www.htu.edu.cn/yjsxy/2022/0602/c13844a245620/pagem.htm
3.学术不端案例介绍.docx学术不端案例介绍 一、综述 学术不端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现象,它像一颗毒瘤,悄然生长在学术的净土之上,破坏着学术的公正与诚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大家深入了解学术不端的危害。 学术不端主要表现为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篡改成果等行为。这些行为看似短期内可能带来所谓的“成功”,但长远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813/5211312103011310.shtm
4.学术不端抄袭案例学术抄袭案例有哪些?论文查重每年都有学术不端案例被媒体曝光吗? 课题组统计显示,1997年以来,基本上每年都有学术不端案例被媒体曝光。 被曝光数量最多的年份是2016年,有10起学术不端案例;紧随之后的是2009年和2005年,分别为8起和7起。 从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单位看,64起学术不端案例,共发生在国内47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其中46所为高校,包括http://www.chachong.net/cnki1/20496.html
5.下列案例中属于学术不端的有申请了下列专 1回复4 恰瓜讨论吧 两千多g 翟天临被质疑博士学位造假后,又上了四川大学官网学术不端案例近日,直播中有网友问翟天临论文能否在知网上搜到,而翟天临的一句反问知网是什么令他陷入舆论热潮中,被质疑北大博士的真实身份。但翟天临还留言解释自己只是在开玩笑,并自侃:“我说我不知道1+1=2也有人https://tieba.baidu.com/mo/q/hybrid/search?keyword=%E4%B8%8B%E5%88%97%E6%A1%88%E4%BE%8B%E4%B8%AD%E5%B1%9E%E4%BA%8E%E5%AD%A6%E6%9C%AF%E4%B8%8D%E7%AB%AF%E7%9A%84%E6%9C%89
6.下列案例中属于学术不端的有?[单选题] 下列案例中属于学术不端的有? A.张某写了一篇文章准备发表,拿给其导师请其提出修改意见。其导师看过文章后,感觉文章不错,要求把自己的名字也添加到文章中去,并把自己列为第一作者。张某在压力之下不得不屈从。 B.郑某写了一篇文章,为了让自己的文章看起来更好一些,把一些自己没看过的书也添加到参https://m.shangxueba.com/ask/19828913.html
7.学术不端行为包括哪些举例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查重经验2021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是什么? 2021年3月3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 此次共通报了七个案例,涉及到华北电力大学、青岛大学、上海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海南医学院等多所高校的教师,处罚原因有数据造假、抄袭剽窃、图片造假、重复发表、署名不实、虚构同行http://www.cnki100.com/chachong/13547.html
8.三科研不端/不当行为科研不端/不当行为案例-1 美国联邦政府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 美国联邦政府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是:“涉及杜撰(fabrication)、篡改(falsification)、剽窃(plagiarism)行为,或者严重背离科学界普遍认同的其他行为”(《美国联邦法规》第 42 篇 50 条 A 款)。但是,研究诚信办公室的调查发现,许多指控都涉及到“对数https://kjj.taiyuan.gov.cn/xfjs/20170701/246934.html
9.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严格的自律性。现有至少符合条件之一的甲、乙、丙、丁四名优秀教师报名参加。已知:①甲、乙自律性程度相同;②乙、丙责任心水平相同;③丙、丁并非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④四人中三人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两人具有严格的自律性,一人具有丰富的知识。经过考察,发现只有一个人完全符合所有条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https://www.shuashuati.com/ti/0cff1c8f415a4f51a23d2e44be382c75.html
10.学术不端的例子和危害五、学术不端有何危害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研究中不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违反学术诚信原则,在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和学术活动中采取欺骗和抄袭等不正当手段的行为.学术不端对个人和社会都有负面影响,危害很大. 学术不端会破坏学术诚信,影响学术发展.学术不端会严重地损害教学科研实践以及学术水平的提高,扭曲科学的方向,影响学https://www.zbjy.cn/whlw/zgmswhlw/7642.html
11.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形成原因及防范机制探析论文文献库在我国近些年由于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学术不端行为被更多地曝光,为公众所广泛关注。根据 对近些年来曝光的学术不端案例进行整理,其中 高校教师占有较大比重,有许多教师在进行学术 研究时,为达成目的违背学术道德,出现不少学术 不端的案例,如 2006 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 生导师陈进震惊学术界的“汉芯”科研成果造假http://www.checkbao.cn/lunwen/article/000220.html
12.剽窃学术不端(学术不端剽窃案例2023学术不端事件)本篇是一篇与论文相似度检测有关的教程,为你的文章检测重复率学习。 一、学术不端的典型案例 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 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和一稿多投。李庆生主动申请对自己的相关论文进行鉴定,结果https://www.creativecommons.cn/piaoqiexueshubudu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