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9.01.15
作者:黄庆双李玉斌任永功
摘要
探究社区理论是研究在线学习的有效理论框架,在该理论视域下分析学习投入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对提升在线学习质量、改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问卷调查法及结构方程方法,探讨探究社区理论中三种存在感对在线学习投入的影响。通过对185位在职教师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线学习者感知的三种存在感及自身学习投入水平不高;三种存在感分别对在线学习投入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其影响程度由强及弱依次是社会存在感、教学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为了提升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应加强认知存在感的设计,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对话;营造目标明确的社区交互环境,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依托探究社区理论,构建生态化在线学习环境,全面提升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
关键词:探究社区理论;在线学习投入;结构方程模型;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认知存在感
引言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在线学习已经成为人们进行在职培训、业余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在线学习缺乏深度交互、学习者消极投入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在线学习质量。如何改善在线学习效果、提升在线学习质量已经成为在线学习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在线学习投入
(二)探究社区理论
探究社区理论(CommunityofInquiry,CoI)是加拿大学者兰迪·加德森(RandyGarrison)、特里·安德森(TerryAnderson)和沃尔特·阿切尔(WalterArcher)以“探究是一项社会活动,是教学体验的本质”的观点为基础,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导向,强调在线学习互动的重要性的理论框架。该理论假设一个有价值的在线学习体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调查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进行的。为了使这个社区中发生有意义的学习,需要三种形成存在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4],即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15]。三种形式的存在感共同创造了一种有意义的、协作性和建构主义的话语,这是高阶学习所必须的[16-17]。概念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社会存在感是指在一个友好的学习支持环境中学习者进行社会化、情感化表达的能力[19],它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用来培育意义协商、协作知识建构以及批判性思维的环境[20],促进学习者在社区中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高阶认知的培养。在线学习环境缺乏面对面情感交流,学习者常常感觉到孤独,直接影响到在线学习的持久性。因此,使用情感表达、自我披露等方式建立并维持社会存在感,对提升在线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包括情感表达、开放交流和群体内聚力三个子类目。
认知存在感是指学习者在批判性探究社区中通过不断反思和对话来建构和巩固意义的程度[21]。认知存在感的发生主要通过确定一个问题和设定一个任务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通过对问题或任务的探究,并对探究过程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来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因此,认知存在感主要通过“实践探究模型(PI)”的四个阶段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即触发事件、探究、整合和问题解决。
H4:社会存在能显著预测在线学习投入;
H5:教学存在能显著预测在线学习投入;
H6:认知存在能显著预测在线学习投入。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二)研究工具和方法
1.探究社区调查量表
探究社区调查量表由Arbaugh等八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并验证。量表从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三个维度设计开发了34个测试条目,每个条目按照李克特五点法计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其中教学存在感13个条目,社会存在感9个条目,认知存在感12个条目。该量表自2008年发布以来,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可,特别适用于收集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探究社区理论框架三个要素的感知现状。在本研究中,经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X2/df=2.19,RMSEA=0.08,SRMR=0.04,CFI=0.94,TLI=0.94)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此外,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三个维度与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分别为0.97、0.95、0.97、0.97,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2.在线学习投入量表
Sun等根据远程学习的特征编制远程学习投入量表(SEDE)[10]。量表包括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三个维度共计15个条目。其中,认知投入包含5个条目,行为投入包含3个条目,情感投入包含7个条目。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法计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完全符合”记5分。得分越高,表示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度越高。经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X2/df=1.56,RMSEA=0.05,SRMR=0.02,CFI=0.98,TLI=0.98)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此外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三个维度与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分别为0.97、0.97、0.95、0.95,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三)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中所收集的数据均来自调查对象的自我报告,容易导致共同方法偏差。根据共同方法偏差检查方法,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设计公共因子数为1,经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其拟合指数(X2/df=9.76,RMSEA=0.21,SRMR=0.27,CFI=0.38,TLI=0.35)不理想,表明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三、研究结论
(一)学习者感知的三种存在感以及在线学习投入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探究社区理论三个维度研究变量进行平均值、标准差分析,了解学习者在在线学习环境中感知的认知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教学存在感的整体水平。通过描述性统计,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学习者感知的探究社区理论三个维度总体水平一般(Mean=3.52)。在三个观测维度中,学习者感知的教学存在感水平略高(Mean=3.61),感知的认知存在感水平略低(Mean=3.36),而社会存在感的整体测量水平处于两者之间。从各维度内部具体内容来看,教学存在感维度内三个子类目得分由高到低顺序为“设计与组织”(Mean=3.62)、“促进对话”(Mean=3.61)和“直接指导”(Mean=3.60);在社会存在感维度中,“情感表达”子类目测量得分较高(Mean=3.58),“开放交流”和“群体凝聚力”两个子类目得分较低,其平均值均为3.57;认知存在感维度整体得分最低,其内部四个子类目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触发事件”(Mean=3.37)、“探究”(Mean=3.35)、“整合”(Mean=3.35)和“解决”(Mean=3.34)。
(二)探究社区理论各维度与在线学习投入相关关系分析
(三)学习者感知的三种存在对在线学习投入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四、讨论与启示
(一)讨论与分析
1.学习者感知的三种存在感整体水平不高
在线学习投入方面,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认知投入和行为投入较高,情感投入较低,这与之前已有的研究结论相符[6,30-32]。说明学习者在个体认知和行为表现方面能够积极参与到在线学习中,但缺少情感方面的投入。
2.探究社区理论三个维度能正向预测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
(二)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在探究社区理论视角下,通过量化的研究方法探析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与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三种存在感对在线学习投入的影响程度,对实践中依托探究社区理论思想改进在线学习环境建设、提升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具有重要启示。
1.加强认知存在感的设计,鼓励学习者批判性反思和对话,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
前文分析表明,认知存在感通过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批判性、持久性的反思和对话,培养学生高阶思维、预测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具有显著作用。但前期研究结果也显示,目前学生所感知的认知存在感较低,这将直接影响到在线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度加工和意义建构效果。因此,教学人员在进行课程资源设计时,应注重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触发事件”的设计。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时,应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同时,平台建设者为学习者进行问题“整合”和“解决”提供支持空间和工具,如思维导图工具、知识管理工具、数据分析和文本分析工具等,方便学习者在在线学习平台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应用。只有将认知存在感的四个环节融入到平台建设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到认知存在,进而潜移默化地进入深度学习,提升在线学习效果。
2.营造主题明确的社区交互环境,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
3.依据探究社区理论,构建生态化在线学习环境,全面提升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获取的样本数据较少,研究所得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使用个体报告的形式获取的数据信息不一定真实地反映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结合大数据技术、学习分析、生物识别技术等,通过捕获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的痕迹数据,进行更为科学、更加细致地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学习者,提醒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在线学习活动中,为提升在线学习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及其应用模式研究”(编号:BCA160048);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一般课题“学习生态视域下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度影响研究——以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试点高校为例”(编号:JG18DB291)。
作者简介:黄庆双,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讲师;李玉斌,博士,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任永功(通讯作者),博士,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