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网上信息服务秩序进入一个“新常态”。本文对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信息内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互联网信息内容违背公序良俗的问题比较突出、舆情研判的准确性受到挑战、利用互联网化解基层矛盾的工作有待突破等。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本文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一是一手抓管理,一手促运用;二是更好地发挥舆情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三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以大数据驱动政务创新的政府信息化建设新模式。
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规范化
(一)内容供给侧得到充分治理
(二)商业网站淡化信息内容提供商(ICP)角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网站一直都拥挤在与新闻时政有关的道路上。近年来,网信企业除了在媒体功能上将着力点放在财经、娱乐和社会新闻方面外,还大力开发互联网的商业应用功能。这些应用为全国网民提供财经信息和商业工具,网店、网上支付、微商等方兴未艾,利用手机上网的行为也趋于多元和实用,共享单车、鲜活食品快递、短视频、移动支付、O2O零售、健康管理、物流、网上银行等App等使用率迅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2017年上半年,商务交易类应用持续高速增长,网络购物、网上外卖和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增长10.2%、41.6%和11.5%。网络购物市场消费升级特征进一步显现,用户偏好逐步向品质、智能、新品类消费转移。同时,线上线下融合向数据、技术、场景等领域深入扩展,各平台积累的庞大用户数据资源进一步得到重视。”
(三)知识付费对内容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互联网内容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线上内容的爆炸式增长,发展之余,也产生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违背公序良俗问题较突出
互联网低俗之风屡禁不止,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短视频和网络直播。近年来,短视频网络直播平台很火,成为一种时尚,唱歌跳舞讲故事就可以造就“网红”,也存在很大商机,这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由于商业因素的介入,不少直播平台成为低俗、色情、造假的重灾区。低俗之风是自有互联网信息传播以来就相伴产生的,直播平台目前是重灾区,但传统商业网站办的移动应用和新型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应用也存在大量的问题。
(二)舆情研判的准确性受到挑战
(三)利用互联网化解基层矛盾待突破
互联网进入中国后,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民意开辟了一个重要渠道。因此网民热议的到底是什么,成为精准引导和决策的重要参考。近年来,这一功能似乎在削弱。
不只是商业网站,在体制内一些舆情研究机构发布的舆情排行榜中,不少舆情热点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热度,或者说,热点舆情代表的不一定是“真问题”。在基层,网络上的议论更多地集中在社区的切身利益上,如何利用互联网、通过辩论和引导等公众参与的方式形成共识,近年来成功的案例不多。
多管齐下充分发挥互联网创新作用
中国的互联网信息内容传播秩序框架已经基本建立,传播态势基本稳定,网民的行为趋于多样化,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与全球互联网业态的发展同步,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处于领先。互联网有害成分得到重视并有相应的对策措施。这是一个大背景,为我们建设和利用好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更多地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的作用。
(一)一手抓管理,一手促运用
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宏观上对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及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明晰的规制。《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等规章先后出台实施。其中,对于维护互联网传播秩序乃至政治秩序方面,最重要的是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修订。
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行政执法单位层面、网络平台层面等全面保证了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守护了健康的传播生态,符合网民利益,利于长远发展。
立法,尤其是互联网立法,需要公众参与。因为互联网的特点是全民参与,除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要遵守法律外,对全体网民的守法也提出要求。众多的网民数量都在网上生成内容,应长期进行宣传教育,而立法的公众参与就是一次宣传教育的过程。我们既要加强党委政府的管理,也需要推进行业自律。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组织,充分激发基层活力,让社会组织参与网络社会管理。
(二)更好地发挥舆情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
加强对舆情的分类研判。互联网舆情确实存在大是大非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但全国性、全局性问题和网上出现的基层声音不能混为一体。把所有批评政府的声音都简化为有害信息、负面信息,是一种新的“懒政”行为,也是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害政治类信息应依法处置,民生类信息应与解决问题的党委政府部门联手,边报送边处理。在圈层化、分散的舆论热点中,特别要注意性质和趋势性的研判,注意流行数据后面的各种可能性,注意用通用工具无法大量检索的问题,不能把舆情工作形式化。
(三)建立以大数据驱动政务创新的新模式
加快实施高速宽带网络、全面感知体系、城市大数据、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公共服务提升等工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破“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让大数据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驱动力、政府管理的“幕僚高参”,乃重中之重。比如,建成全面感知城市安全、交通、环境、网络空间的感知网络体系,实现“一图全面感知”;建成基于大数据、信息共享和人工智能的决策辅助体系,实现“一键可知全局”;在公共安全、城市运行管理的各领域通过信息化手段建成反应快速、预测预判、综合协调的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一体运行联动”等。通过大数据,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区服务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线上线下联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钟海帆:深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专职主任,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