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表达是指人民群众直接的意见表达或利益表达。民意的充分表达是公共政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公共政策的整个周期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博弈的过程,政府、公民、社会团体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公共政策周期过程中,民意表达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日本公共政策学者宫川公男认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与民意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公共政策是与公共权力主体和公共权威相伴随的现象,无论何种和国家政体,公共政策作为政治系统的产出,都强烈地对社会其他子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自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新兴媒体和网络民意的影响下公共政策呈现出很多新特征。
二、新现象——网络对政策问题界定的影响
1.问题表达机制的完善与多样化发展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将演变为政策问题并进入政策过程。在这两者之间需要一个传导机制:即问题的表达。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局限性很多,问题被过滤和加工的机会和成份比较大,也造成民众表达意见的消极态度。而互联网产生之后,博客、论坛、社区、个人空间和微博等“意见聚集地”逐渐成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和反映社会问题的主要场所。由于网络发言的匿名性,人们大胆而自由地在网络社区内发表和讨论自己对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看法。这使得社会问题逐渐由传统媒介时期的“相对隐性”变为互联网媒介时期的“相对显性”,也使得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逐渐由主要是“主动发现”变为主要是“被动提醒”。
2.公民政策参与意识增强与公共性突显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问题表达途径的增多,公民的公共政策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民意”,在政治生活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依托互联网所提供的匿名性平台,公民自觉不自觉地就参与到对重大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讨论中来,由于一些重大事件参与讨论人数众多,社会现实影响也逐渐显现,政策主体不得不界定政策问题和出台措施。虽然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但是网络民意相比于传统媒介时期的民意表达更具真实性、群体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此基础上的公共政策也更能突显公共性的本质属性。
三、新因素——覆盖政策全局的普遍性影响因子
从整体上讨论影响公共政策的因素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以往学界在讨论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时,都是具体到公共政策过程的每个阶段进行分析。从前人研究来看,学者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这种分析方法有很多不足,它往往忽视那些对公共政策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着普遍影响力的因素,也使得对公共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缺乏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矛盾普遍性的分析视角。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对公共政策影响较深远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网络民意
公众需求是影响公共政策的基本社会因素。不得民心的公共政策,无论多么符合政党、利益集团和政策制定者的愿望和利益,从长远看,也都是不成功的。因此在确定政策问题之初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公众的需求和心理期望,这样才能处理根本矛盾和冲突。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网络舆论与网络民意逐渐崛起,代表着公民参与程度的提高。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的基石,它能使公共政策更多地考虑公众的需求。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公众而言,“网络意见表达”成为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常见方式,网络民意逐渐成为公共政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其对政策问题界定、政策目标制定、公共政策实施以及公共政策评估和调整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对民意的汇聚和促进民意的形成。如上文提到的那样,依托传统媒体形成的传统媒介民意有很多是经过了“层层过滤”和“媒体加工”的产物,并非公众意见“原生态”的直接呈现,所以传统媒介民意属于间接民意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反映真正的民意需求。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则给民意带来了新而且多样化的表达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和舆论形成的垄断地位。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过滤”环节在减少,大多数情况下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直接和快速的民意表达,这就使得直接民主成为可能。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的宣传突显和强化了公众舆论和民意,对公共政策过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提高了政策问题的认知程度,增强了对政策执行的监督,促进了政策的调整,扩大了政策诉求群体以及公众参与等等。
综合来讲,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公共政策从问题界定到实施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问题表达机制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渐多样化、公民政策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更加突显,这使得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对公众需求和社会问题更具有针对性;二是网络民意和网络媒体成为对公共政策全局具有普遍影响力的两个新因素,这也意味着公共政策从制定到实施到调整都要面对更加复杂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日)宫川公男.政策科学入门[M].东京都:东洋经济新报社,1995:45
[2]白钢,史为民主编.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7-38
[3]王欣平.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从问题到政策问题的决定性因素[J].法制与经济,2011(297):270-272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策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互联网+”逐渐影响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教育教学领域的影响最为深远。“互联网+”教育的结果使教学形式及教学活动发生了重大变革,整个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结合课内外教学、线上线下教学,让学生可以随时随选择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接受教育教学。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顺应教育发展的方向,不断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探索与创新,激发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与欲望,实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终目的。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二、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三、改革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社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充分借助互联网的教育功能,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实现课内外教育、线上线下教育、随机教育等方式的有效结合,实现培养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政治意识的重要责任。
[1]李洪侠.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
[2]牛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与改革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6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商务英语英语翻译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也是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汹涌澎湃的信息网络大潮改变了和正在改变我们的一切,重塑我们的世界以及我们的工作、学习及生活。
一、商务翻译的网络信息时代烙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网络大潮,促进了商务翻译的空前繁荣,商务翻译的需求海量增长,翻译辅助手段及技术突飞猛进,促使翻译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同时,翻译内容的本身也深深打上了网络信息时代的烙印。
二、网络信息时代的商务翻译要求
互联网不但起到放大增倍这些商务翻译需求,而且,互联网本身也在创造着新的独有的电子时代商务翻译需求。现在的互联网网页据称有100多亿页面,出现了过去从来不曾出现的海量信息。另据称,世界上有70%以上的网站是用英文编写的,只有12%-13%的网站用汉语编写。在表明英语网站占互联网主导地位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巨大语言障碍也提供了原来从不曾有过的翻译需求爆炸。
互联网的出现亦令“电子商务”(e-commerce)成为可能,而现在的电子商务已由过去的公司产品及服务宣传渠道,深化演变成为真正的“电子企业”或“企业电子化”(e-business),即公司将其所有能够数字化的流程均进行数字化,转移到网上(内部网或互联网),这带来的不仅是交易与管理手段的变化,更是企业结构与运作方式的变革。
我们看到,网络信息时代的商务翻译需求带有自身的特点。现在,环顾四周,基本上是无商不网、无业不“网”、无学不“网”,连政府部门也深化推动电子政务或电子政府(e-government)计划。而凡是与互联网沾点边的,都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东西,如e-advertising,e-business,e-logistics,e-banking,e-trading,e-finance,interactcallconference等等,这是网络信息时代商务翻译需求的一个特点。同时,加上e-或i-或online这一网络信息时代的特有维度,我们的现实世界尤其是商业世界,犹如从两维平面跳入三维立体,或如三维立体跳入四维时空那样,会发生在原来维度世界内根本看不到的精彩,一切旧有模式、方式、型态、信息资料等,都因网络维度的加入,新增了无限的丰富与精彩。这个网络维度的加入,从各个不同层面促使商务翻译需求的海量喷发,催生巨大的商务翻译市场。我们看到,互联网也在推动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同时,也促进翻译市场会跟进,迄今为止,仅国内翻译市场就保持着每年50%以上增长率,而且每一年的增长率均呈现递增趋势。这其中,不知有多少是网络信息时代特征所促进的。
我们在此无意对商务翻译的市场特性进行更深入论述,那不是本书的重点。我们在此谈论信息时代商务翻译需求的重点是,具体到翻译内容有何特点,从而更有效地提供翻译服务,满足这些翻译需求。
例如:以下是一个应用软件公司所提品的宣传单:
Supportingmulti-currency,multi―languageinternationalbankingrequirements,AmbitCoreBankingisSEPAcompliant.Eachmoduleorapplicationutilizesacommonsetofenterprise―widecustomerdefinitionandproductparameters,toensureseamlessintegrationofyourcustomeractivitiesandprocesses.Eachmodulesupportstheentirelifecycleofaproductwithcomprehensiveenterpriseintegrationacrosscustomers,product,riskandaccountingcontr01.
Ambit核心银行系统不但支持多币种、多语言的国际银行业务要求,而且支持SEPA(单一欧元支付区)标准。每个模块或应用软件使用一套共同的企业客户定义和产品参数,确保客户活动和程序的无缝整合。每个模块由于有跨越客户、产品、风险和会计控制的全面的企业集成,均可支持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里,剔除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这一维度,上例文字理解起来会相当困难。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现代网络信息时代的人,稍微上网一查,就知道,AmbitCoreBanking是SunGard公司的一种核心银行业务系统(一种应用程序套件),主要是帮助银行进行业务处理的。SunGard公司是一个领先的全球金融服务、高等教育和公共部门软件和处理解决方案提供商。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我们理解这一段就顺理成章了。
三、结语
正是与经济全球化同步而生的,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网络大潮,令翻译辅助手段及技术突飞猛进,翻译需求及服务供应空前深广,市场前景更加广阔。我们看到,数字化技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翻译辅助工具、自动翻译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翻译效率。自动化办公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显著地改变了翻译服务供应商的工作、管理、经营方式,也开创了翻译史上的热兵器时代。
凭什么学习张瑞敏?正如书中所说:在中国上千年的商业史上,还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基于互联网的商业变革的速度之快,及至目不暇接。新事物层出不穷,创新令人眼花缭乱。整个传统行业沉浸在一片惶恐和焦虑之中。企业在大转折时代要完全融入互联网,为此传统企业需要战略转型。但许多问题看不透,做不起来,这时需要向导。
海尔不是互联网科技企业,实践的却是互联网战略。这正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走到一起时,最需要学习的对象。我同意王俞现的评价,认为张瑞敏就是中国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启蒙大师。张瑞敏把互联网思维完全融入到实体的战略与管理中,对互联网的理解比许多搞互联网的人更加深刻。
传统企业现在的核心焦虑在于。工业时代市场简单、需求固定,传统管理还能应对,人单还能合一;互联时代,市场复杂、需求多变,管理应对不过来了,人单合不了。了口学习张瑞敏,就是要解开这个心结,悟透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在于以变应变,以“人”的变,应“单”的变,有针对性地克服人单关系反应迟钝的“工业病”。
我认为海尔是复杂的。活的东西总是很复杂,而机械教条的东西才是简单的。海尔的实践难以用简单的教条概括,这是人们在学习张瑞敏时共同的感觉。这是外在的复杂。我在学习中进而感到,海尔的管理属于复杂性管理,这是内涵上的复杂。复杂性管理这个说法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是指管理越复杂越好。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它指的是轻松搞定复杂,这就是传说中的智慧。
我接触互联网已近20年,觉得互联网的特点就在复杂性。海尔管理中的去中心化(群龙无首)、扁平化(倒金字塔)、自组织自协调等,都是复杂系统的标准特征,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海尔枝枝叉叉上的东西时,脑子里有复杂性概念,就一通百通了。
与互联网时代之前的管理不同。原来是怕复杂,越复杂管理成本越高。复杂性管理则相反,越复杂成本越低。复杂加低成本,反映在现象上就是灵活(sMART)――在人与单贴近上灵,在响应市场上活。复杂性管理就是智慧的管理,它颠覆的是工业时代机械的管理。
上世纪的企业管理变革,无论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还是企业内部市场化,一言以蔽之,都是以简单组织系统静态适应简单市场环境。21世纪的企业管理变革,要求以复杂组织系统动态响应复杂市场环境。
海尔经验就是“做大做强”后进一步“做活”的经验,是中国管理传统与网络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经验,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时代应运而生的新经验。海尔经验来得正是时候。从范式转移看海尔经验的管理变革
从管理变革角度看,我们将海尔“人单合一”经验,诠释为以互联网时代的复杂性范式管理,去变革工业化时代的简单性范式管理的经验。
关于管理范式的复杂与简单,简明的判别方法是:以有无“自组织”特征区别简单性与复杂性。复杂性范式特点为以灵活的组织(即“人”)应对复杂的环境(“单”,即市场和需求)。所有企业本质上都在追求人单合一,但只在变化不复杂(传统“中国制造”)条件下经济,一当变化复杂就不再经济,而海尔的独特在于以变制变,可以经济地实现高度动态变化的人单合一。
互联网最主要的特征,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从简单向复杂发展变化,也是企业环境(“单”)所面临的最大改变,是市场环境的简单稳定局面一去不复返,相反复杂多变成为常态。
海尔原来的经验是“日清日高”,强调有序结构与动态进化的结合,属于泰罗的科学管理与熊彼特创新领导的结合,属于工业化的管理哲学,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用内部“有序的非平衡结构”,来应对外部复杂环境,即信息化的管理哲学。
管理1.0是美国经验,以简单组织应对简单环境。管理2.0是日本经验,以简单组织应对复杂环境。管理3.0是中国经验,以复杂组织应对复杂环境。海尔经验的范式新在哪里?
海尔经验是世界上第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的复杂性管理典范。其核心特征是“以灵活的组织对付复杂的环境”。海尔复杂性管理范式的“复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复杂适应(人单合一),强调适应变化;二是复杂创新(海尔称之为双赢,即两个创造:创造用户价值,创造企业或员工价值),强调主导变化。
首先,人单合一,既体现了中国管理变革的传统,即企业对市场的适应(如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等),又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特征,即不是以简单组织适应简单市场,而是以复杂组织适应复杂市场。海尔管理的复杂性体现在自组织、自协调、自激励等一系列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中。
其次,海尔经验中的双赢,有别于对市场的被动适应(其结果往往导向价值链低端的中国制造),体现为向市场高端做优的主动追求,在做强做优中实现双赢,一赢体现在用户高端附加值的创造中,其复杂性范式特征表现为对创造用户价值的自我激励和主动追求。二赢体现在对产业高端的转型升级中,复杂性表现为对创造企业价值的自我激励和主动追求。
海尔经验对管理变革的新贡献
战略大师加里哈默认为,“海尔进行这样的商业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变革。是对西方经典管理理论的颠覆”。具体颠覆在哪里?海尔为应对互联网的挑战进行的一系列颠覆性、系统性的变革,最为彻底,并且逐渐超越了丰田经验。与海尔经验相比,丰田经验的局限在于“以简单性组织范式应对复杂化市场环境”。虽然丰田经验内容很复杂,但范式却是简单性的,例如它不是扁平化的、自组织的,经验上表现为组织的神经末稍相对于神经中枢对市场反应迟缓,这几乎是日式管理的通病。
管理3.0超越管理2.0主要在于,修正了组织范式,加强了组织神经末稍的反应能力,使组织变得全员灵活,而不光是中心和上层灵活。张瑞敏推荐费尔普斯的《大繁荣》一书,其中的大众创新,就是神经末稍上的创新。本书中介绍的海尔的大众创新是创客式的创新,比费尔普斯说的大众创新还要彻底。不需要把草根提拔到精英的岗位或研发专业岗位,在本职岗位就可以创新。如果说熊彼特创新是创新的“小乘佛教”,这可以说是创新的“大乘佛教”。
那些熟悉互联网商业史的人都知道,孙正义,就这个身材不足一米六,从名气上或许不如比尔盖茨甚至是雅虎的杨致远的韩裔日本人,他被称为“电子时代大帝”,他一次又一次缔造着互联网的光荣与梦想。或许以下这份清单更能说明他的伟大,而且也容易让我们心潮澎湃。雅虎、新浪、网易、8848.com、盛大网络、携程旅游网、当当网、阿里巴巴、淘宝网、博客中国、分众传媒……这些曾经或者现在正在辉煌的企业,都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孙正义的软银公司投资。
孙正义对电脑的情有独钟像比尔盖茨;在风险投资领域,他的重拳出击颇有乔治索罗斯的风范;在选择出手的对象上,他又有点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证券投资者沃伦巴菲特的味道――这是美国《电子商务》杂志对孙正义的评价,已是很完美,但容我“狗尾续貂”:他在胆识行动上,有时候真有点像唐吉诃德。
深度融合、连接一切是实现“互联网+”时代草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与“草原文化”二者之间需要寻求到最佳结合点,以实现相应的路径突破。
“互联网+”助草原文化实现形式创新
再次,利用互联网优化草原文化与人的连接形式。文化与人的连接最初是建立在直接交互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文化本身的惰性特征和直接连接的障碍性因素导致文化与人的连接呈单向、不稳定、易断裂的特征,而互联网则从技术上保证和优化了文化与人的连接质量。互联网的即时性、及时性特征有效地规避了文化惰性带来的连接效率问题,变草原文化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文化与人连接的稳定性取决于相互之间的黏性程度,文化黏性一方面受文化内容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接收渠道的影响,而互联网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渠道上都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要,从而优化文化与人的连接,带动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
“互联网+”助草原文化实现媒介创新
首先,我国互联网规模不断扩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平台。互联网无边界,通过智力投入实现草原文化与互联网的无缝拼接,给草原文化的未来带来无限可能。互联网连接无盲区,每个节点都全面开放,用户可以无限制地随意进出,客观上增加了草原文化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频率和互动密度。
再次,智慧城市建设为草原文化搭建了更广阔的展现平台,增强了草原文化的可视性和普惠性。2009年8月IBM正式《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为中国量身打造了包括智慧城市在内的六大智慧解决方案,其中智慧文化服务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在于实现文化的共享、整合与提升。《经济参考报》2015年6月9日消息,中国的智慧城市试点已经接近300个。这对草原文化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一方面,通过智慧城市平台融入更多的草原文化要素,将缩短草原文化与普通市民的可视距离;另一方面,草原文化融入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将成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兼具公平、共享特征,可实现草原文化的普惠性。
“互联网+”助草原文化发展载体品质提升
首先,利用互联网加速草原文化的“物化”速度,提高草原文化现实生产力。“物”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也是人们认识文化的主要窗口。草原文化提出至今仍然停留在文字辨识和有限的物质载体层面,社会影响力比较有限。互联网向来以“速度”著称,不仅可以实现草原文化“物化”的横向拉伸,还可以实现草原文化“物化”的纵向开发。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体系将现有的草原文化“物化”成果向外传输,形成批量化生产,创造规模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草原文化“物化”系统,加快草原文化产品开发,提高草原文化的现实生产力。
再次,利用互联网夯实草原文化载体基础,培厚草原文化土层。依托互联网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文化的互联网之路也曾爆棚式发展,但是数量的激增无法改变其“土层浅、品质粗”的整体印象,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与之相适的品质保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与互联网思维已经实现深度融合,新的文化生产方式造就了新的文化格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文化增值服务、以小数据为手段的个体文化量度能够切实从用户需求出发,为其培育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的文化载体内容。草原文化只要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调整草原文化生产流程,必能扎根于群众文化厚土。
“互联网+”助草原文化消费体系革新
首先,根据互联网特征深入挖掘草原文化消费价值,发现草原文化消费潜力,提高草原文化消费水平。草原文化要引入互联网手段,利用可视图片信息和优美文字信息突出产品特性、传递产品价值、彰显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生动、人性、优秀的草原文化产品,焕发草原文化产品新活力、跃升新台阶。
其次,搭建草原文化互联网消费平台,健全草原文化消费体系,建立科学的草原文化消费机制。互联网为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扫除了人群和地域障碍,进一步推进了文化消费的普及化、大众化,但也因此造成文化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消费渠道犬牙交错、杂乱无序,消费者依靠个人能力无法准确甄别产品信息,优选消费渠道。因此,草原文化的互联网平台发展必须保证并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并完善草原文化产品检验监督体系,创建草原文化产品供给、需求、消费的三方对接机制,引导草原文化产业合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