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微视频;精品课程;碎片化;资源建设模式
李康教授是广州大学的教师,2013年6月,应邀来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参加硕士论文答辩,并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过程中,李康教授有感而发,谈到自己的一个困惑:以前在教育信息化初期阶段,我们主要是建网、建平台、建数据库,感叹网上和平台里没有多少教学资源,就像高速公路上没有汽车和货物一样;后来加紧了网络资源建设,现在网络上和学校教学平台里已经有了很多的资源了,却没有多少人去用,很多资源都荒废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己对此也深有同感。多年来有关部门和学校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项目或工程招标等形式,建设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与网络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以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等形式为主,都是高度结构化、体系化的,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二、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的支持证据
虽然大家普遍认为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使用效果差,但大都出自主观印象。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并不太多,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找到了部分研究数据。
从2003年起至2010年精品课程建设基本结束,全国已建成近4000门涵盖全部的本科、高职高专、网络教育和军队院校的精品课程。这场耗资巨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到底效果如何呢?学者们认为不尽如人意。据李开灿等(2010)对湖北省10所高校本科生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利用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精品课程的平均了解百分比只有19.42%。
无论是调查数据还是很多人的切身感受都可证明,李康教授所说的现象确实存在。
三、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的顶层规划原因
如果把网络教学资源视为一种产品,资源建设和使用,类似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那么一种产品销售得好不好,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要,二是该产品的质量如何,三是该产品的营销手段是否高明。
要解决上述问题,最好的办法也许是,由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对资源建设进行顶层设计,集中全省乃至全国的优秀学者和教师,建设一套质量较高、体系齐全的标准化资源,并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同时定期进行更新维护。但这样的工程过于浩大,操作起来其实并不容易。目前已经有国家级和省级的网络资源网站或平台,但建设模式依然与以往的资源建设没有两样,因此质量和效果提升不大。真正要建好国家和省级的统一平台与资源,需要像过去编写统一教材一样,首先向全国或全省遴选某学科权威专家作为主编,再组成强大的教师与技术人员团队,对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精心筛选、修改、完善,对缺少的资源进行新的制作,形成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的精品资源,每隔一段就要进行重新审定、更新与维护。这种做法由于工作量巨大,而且耗时费力,很可能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只适合那些变化较慢的结构严谨、基础性、经典性内容;不适合那些结构松散、开放性、前沿性内容。大规模统一建设的平台与资源,宜少而精,不宜多而滥,以免优秀的资源被大量的不良资源所掩盖与埋没,增大学习者查找优质资源的难度。
四、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的教育层面原因
1.网络教育资源的分类
李康教授所说的网络资源,应该主要指的是第一类资源,即那些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建设的、集中在各个教学平台上的课程资源或结构化资源。
第一类资源设计与建设思路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由专家和教师主导、预先定制的大而全的资源、平台与系统;二是试图在互联网中圈出一个专供学习之用的虚拟环境,将网络时代的学习与生活隔离开来;三是学习内容与资源建设依然未能突破传统的学科与课程知识体系。这些特征使得今天的教育教学不仅未能跳出应试教育与知识灌输的窠臼,反而有可能增大学习负担。
2.网络时代学习的分类
笔者曾将网络时代的学习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碎片式学习和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又称为零存整取式学习)。校内学习以前一种类型为主,网络学习则以后两种类型为主。
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是指按照学科与专业知识体系,分门别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的正式学习和正规学习,是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和教育机构主办的正规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教育教学制度的精髓所在。其特征是以培养标准化、专业化人才为目的,以课和课程教学为主体,以班级教学制(或准班级教学制)为主要组织形式,以获得学分和证书为完成标志的教育教学形式。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需要第一类资源(课程资源或结构化资源),碎片式学习需要第二类资源(通用资源或碎片化资源),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既需要第一类资源,也需要第二类资源,但以第二类资源为主。三种类型的学习与资源的匹配关系见下表。
从理论上说,在学校里进行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的学生应该会主动利用第一类资源进行学习,教师也应该会主动利用第一类资源进行教学,然而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3.传统教学模式较少使用数字资源
虽然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广新课改和建构主义学习方式,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学校大部分教学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卷面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
与此相反的是远程教育中的情况,由于很少有面对面上课和交流的机会,各地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学生只能通过教学平台与资源来进行学习,他们对网络教育资源的需求就远高于全日制学校的学生,因而与教学内容配套的网络课程资源访问量和满意度都较一般的网络资源为高。在远程教育体系中,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相对不那么突出,随着近年来网络课程资源质量的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周蔚等,2008)
4.网络信息太多导致学习注意力快速转移
五、网络时代需要哪一类网络教育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承载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除了文字符号之外,图形和音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音像视频可能成为知识的承载形式之一。(郭文革,2014)网络的出现更打破了书本的平面线性结构,变为了立体网状结构。网页的超链接组合方式极大地突破了书本的线性结构的限制,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以这样的视角来看,未来第二类教育资源(通用资源或碎片化资源)也许比第一类资源(课程资源或结构化资源)更加重要。而第二类资源是众多网友共同提供的,它是自组织的,无须将它改造成大而全的结构和体系,无须进行专门的建设,只要让每个人学会如何整合它们就可以了。而如何整合碎片化资源,正是笔者提出的新建构主义理论和零存整取学习策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六、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主张未来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利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由国家和省一级的教育部门精心组织对现有资源进行评审、筛选、修改、完善、查漏补缺,围绕基础性、核心性课程资源,围绕这些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建设一套少而精的配套教育教学资源,并建立定期维护与更新机制,如同当年编写统一教材一样;不要再盲目搞大而全的、各自为政的课程资源建设项目了。对这类国家级和省级核心资源,一定要经过精心选择,只对那些相对固定的、结构化的、需求量大的、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知识点进行资源建设。
(4)大力发展双向和多向视频会议系统,使之成为功能强大、价格低廉、易学易用的革命性技术,进入千家万户和每个移动终端;积极探索将视频会议系统与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技术相结合,打造网络虚拟现实课堂,这是解决在线教育缺少实时的、面对面交互的最好办法。一旦这一技术成熟,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将发生重大的转变。(王竹立,20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