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既是一个时代的概念,又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流派的概念。这里我们所指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和两种不同的教育流派。
从夸美纽斯以来到赫尔巴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这就是我们后来所称之为的“传统教育”。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发难,他对教育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的划分,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模式称之为“传统教育”,把以自己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模式称之为“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从此便开始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论争。下面我们分别来谈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1从思想上来区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1.2“现代教育”指的是一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尤其是进步主义教育流派。在杜威看来,“传统教育”就是一种“静听”的教育,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为了‘静听’准备的”,“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划一,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杜威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理论上是以他的经验论哲学观和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教学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中心论据。
2“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注重点是完全相反的对立面
2.1“传统教育”的注重点包括: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让学生注意积累知识、考试答案标准唯一、训练学生收敛性思维、教师提供结论性结果、培养知识生产者、培养学生全面平行发展、对学生讲传统规范等等。“传统教育”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活动主动的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对于教育影响,他们可能积极地接受,也可能消极地抵制。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扩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也无法真正实现。
2.2“现代教育”的重点包括: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让学生注意提炼知识、考试设想众多答案、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提供过程性教学、培养知识产生者、培养学生单项突破能力、对学生讲授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等等。“现代教育”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对象。由于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促进和引导。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
传统教育派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而现代教育派把学生比做“太阳”,把教师比做围绕太阳转的“地球”。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的,同时也都是片面的。
总之,两种教育派别在历史上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又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教育思想的精髓,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它们,将二者统一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能忽略学生的客体地位,也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处理好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科学地运用教育规律,使教育更加人性化,推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文化传承的内涵
所谓文化传承就是指文化在人类的任一聚居群落里的所有社会成员中所形成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而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一般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另一方面是指对民族传统体育技术中所包含的民族传统文化予以传承,比如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所包含的进取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德价值取向“上善若水”、和谐观念“天人合一”以及公平意识“内外合一”等。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以汉族为核心的华夏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神州地域的各个角落所展开的,负载着民族同一心理素质特征与审美观念的,具备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特征的所有体育活动的总称,其通常被为三类,即健身、养生以及娱乐,比如我们日常所开展的武术、龙舟、舞龙、舞狮、摔跤以及秋千等活动都隶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范畴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民族传统体育既是一种标志性符号,又象征着一种身份,其不仅蕴含着整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而且还是民族振兴发展的力量泉源。
二、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教育就是指可以提升人类的知识与技能,并对其思想品德形成一定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使得文化能够连续不断地传承一代又一代,在对文化的传承中具备着传播、选择以及创造的作用。教育发展至今,通常被分为三类,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及其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关乎学校教育的传承,并对社会教育的传承形成一定影响。同时,在教学模式中,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技术与文化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管是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是二者教学之间的关系,都是辩证存在的,对于文化及文化教学而言,技术及技术教学是基础与助力,而对于技术及技术教学而言,文化及文化教学则是前进方向与目标,二者互为依存,互相发展。
三、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出现阻滞的原因
(一)利益价值的过度追求
(二)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实用性,与学生身心发展相背离
当前高校中现代体育课程发展得如火如荼,比如野外拓展、水上漂流、攀岩、跆拳道、柔道以及击剑等,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发展则与之相反,很少有高校会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比方抢花炮、毽球、珍珠球以及藤球等。同时,从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其专业能力大都不足。就拿我国博大精深的武术来说,想要成为一名具备专业能力的武术老师,不但需具备长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要求具备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武术教师的武学造诣非常令人担忧,真正武术出身的高校教师非常少,在所有武术教师中所占比例仅为9.85%。
(四)人文知识学习的缺乏
高校体育教学中过于注重技术,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与培养。事实上,每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象的产生都具备着特定的历史与地域背景,如果对这些背景文化不了解,那么就无法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产生时的人物理念,最终也就难以正确理解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象所蕴藏的文化底蕴。
四、站在文化传承的立场上构建新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一)确立具备深厚文化内涵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念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理念应当与其它现代体育项目不同,需突显其文化内涵,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指导,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实际身体情况,应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传统文化教学集合在一起,传授给大学生有关武术、养生、民俗体育以及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知识与技术动作,使其体育技能与传统文化素质修养都有所提升。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措施,突显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展,不仅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而且还促进其向心全面发展,使其真正了解到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创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三)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措施,彰显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底蕴与特色
(四)创建一套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论文摘要:传统经典文化和崇高的人生美德,是大浪淘沙,沉淀历史、积淀文明的结晶。因此接受传统教育,学习经典文化,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尤其对于正在求学的茶苹学子,更应成为时尚。
传统文化是人生健康之基础食物,而流行文化如快餐小吃,可以调解生活。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社会犹如飘着花香的地方,令人眷恋留连,和乐而文明。永久不逝的灿烂文化和文明精髓,将影响和着世代精神与情怀。
传统美德、经典文化是人类奠基性的财富,传统经典就是我们敬爱的先人们灿如织锦的文化造就的主线,是中华民族世代尊奉的美德。从先民的歌唱、圣贤的著述,到元明清的戏曲、平话小说,无不贯穿着人文精神,大爱情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其基调就是关心人世,热爱人生,健进而厚德,中和而崇礼,尊重自然万物而心系苍生家园。
传统美德是历史大浪淘出的真金一样的文化精华,是我们整个民族选择的结果,它穿越时空,久已激起世界上有识之士的赞赏和悦服。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栋梁,应该拥有坚定的信仰。只有这样,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才能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目前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1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教育
大学生消费观念扭曲,产生盲目樊比,畸形消费,冲昏头脑,越来越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开始为了物质享受而向自己的道德挑战,民族的传统美德面临了严峻的考验。正确引导学生文明不等于奢侈,优势不应引来懒惰,进行吃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顽强的意志是传统道德的根本
顽强拼搏的意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气概;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风格;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品质是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市场竞争的“法宝”。我们必须高扬顽强拼搏这面旗帜,在学习领域扫除形形的浮躁现象。很多青年学生不喜爱自己的专业,出现厌学情绪,坐在教室魂不守舍,心不在焉,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终日漫无目的,其实就是缺乏顽强的意志。大诗人李白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成二代诗豪;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成为桥梁之父;中国体育健儿用顽强拼搏的精神书写壮丽篇章;我国拥有勇于创新、善克难关的科技人才队伍,因为他们的顽强拼博,才有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返回,圆了中国人“太空之旅”的梦想成为我国科技史上的又一光辉里程碑。“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用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成功才会摆在你眼前。
3树立为民族的明天而奋斗的远大目标
人生如航船,只有用力稳住航舵,遇到暴风雨才不会使你偏离航向。好多学生认为考好大学就是为了好工作,好工作就为好收益。为了目的不要过程,为了目标不择手段。急功近利,一再喊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自己根本没注意已“先发而后至”,输在了终点。近年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深人思考发现,大学生与所谓的“问题少年”思维方式太相似了,都是惊人的短视。物欲的膨胀,使得大学生迷失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努力的最高目标不应是金钱和权力。一定要有激情、热情、责任、义务,唯有如此,才能担负起引领和救赎的职责。
4珍惜感动,选择快乐,永不放弃,相信自我
处在学习生活之中,正是青春年少,拥有美好的年华,应该历数自己拥有的幸福,珍惜朋友亲人带给的感动,用一颗平常的心面对人生和生活。每一个人都是有待开发的金矿,而决定个人含金量高低的则是心态。大多数人的智商、享赋和条件相差无多,又都一样年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积极或消极的心态,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学业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正确的心态,整日消沉抱怨,患得患失,又怎能实现自己辉煌的梦想和人生目标呢
选择快乐,永不言弃,相信自我,在自我肯定中完善自我。接受良好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树立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构筑自己风光别致的精神家园是十分必要的。
5知识教育是获得成功的必要保障
一.网络团购合同的界定
网络团购合同作为一种新的合同形式,是电子合同的一种类型。笔者认为,网络团购合同就是买卖双方以互联网为载体,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或者电子商务网站等方式达成的买卖商品的协议。网络团购合同的双发当事人可以利用计算机等通讯设备来订立网络团购合同,一般均由第三方专业的网络团购网站商品或服务的销售信息,消费者相中商品或服务后点击购买并在线支付价款,就此合同成立。网络团购合同是电子合同的一种,与传统合同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对合同签订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作出明确约定的文件,但网络团购合同的缔约方式和载体却是有别于传统书面和口头合同。而网络团购合同的主体不仅仅有实体商家和消费者,还有第三方专业团购网站,合同关系也比较复杂。
二.网络团购合同与传统买卖合同的区别
1.卖方权利前置性
2.合同内容具体确定性
一、充分认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历次讲话中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指明方向,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
1、通过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也蕴涵着积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仔细研读、剖析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使中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更有助于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语言的教授者,也应该是文化的阐释者。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给学生推介和讲解经典文学作品,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理解。
2、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词语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词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包含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通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笔者发现,对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词语的表层意义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词语深层意蕴的渴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给学生讲授这些文化词语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涵义,帮助于学生拓宽传统文化知识,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3、积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全面系统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正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和价值精神。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大体相同,但在表述上存在一些差异。为全面认识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从历史发展、不同流派等方面,结合经世致用的指导原则,将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冲突、融合等一一列出,努力做到少遗漏乃至不遗漏,打牢文化传承的历史基础。只有教师本人具备了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
5、重视课程文本阅读,扩大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量
关键词:体育伦理;学校体育;体育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只注重体育技能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忽略甚至完全放弃了体育伦理教育。如今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体育伦理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也必须不断地提高。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获得基本的体育知识,进行体育技能培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的教育因素。所以我们只有把体育伦理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密切的联系起来,才能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对学校未来的发展道路起到积极作用。
一、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特征及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源远流长精、深广厚,就其特征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一)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换而言之就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整个人类的力量都是非常渺小的,而且我们也是大自然孕育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能破坏自然,应当保护自然,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特征体现在体育方面就是每位学生自身全面发展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无论是在平常训练还是在比赛中,我们都应时刻谨记“把群体利益放在首要地位”,这就是要不仅仅发挥自我的才能,还要不凸显自己,这就使得体育伦理思想在体育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使学生们过分强调自身的荣誉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使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生命观,培养他们形成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正确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