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这是四所什么样的学校?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师生?
一天两场公开课,在全国大部分学校还没弄明白“OMO”是什么的时候,参与这两场公开课的四所学校,已经把OMO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真正落实到了课堂上。
5月19日上午的四年级语文课,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联动太原市闻励实验学校,两所学校的师生同上一堂课;下午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江苏省常州市明德实验中学联动上海市闵行区君莲学校,两所学校的师生同上一堂课。
01
OMO专家评:新的应用场景下的线上线下融合
上海还处于疫情反复期间,我们仍在不断地追求高质量在线教育的关键契机里。陈怿老师专业的在线教学素养,以及学生的在线技能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常态化的高度,这是学生真实使用技术环境下的一种真实表现,不是一两天能够形成的,应该是陈怿老师跟班级的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相较于2020年的探索,这次疫情反复期间的在线教学探索,我觉得我们的很多项目校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主要表现在,学生使用技术参与到在线教学中已经不那么陌生,这样的一种从容感已经从教师身上传递到了学生身上。
在这一节课上,我觉得又有新的突破。我们不仅仅是在探索一种高质量的在线教育,我们正在进一步地探索一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方式。
这堂课的线上的课堂来自于上海华师大四附中的线上空间,线下的课堂来自于太原市闻励实验学校实体的教室空间。在这样的联动过程中,其实没有主讲老师与辅助老师的区别,两位老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形成的学生学习共同体已经完全打破了时空,他们虽然是两个班级,但感觉在交流的过程中好像已经融成了一个班级。
线上线下已经在技术上进行了完整的融合。例如我们的学习资源,过去在线下课堂,我们的学习资源很多时候还是以纸质为载体。但这样的线上线下融合课,不知不觉我们潜在的学习资源是一种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它是可以随时随地调用的,是可以供我们教师展开教学组织的。
还有学习的工具,我们用到了很多交互性的小工具,无论是随机地抽选学生,还是点名或摇骰子选取某个小组,亦或是把学生的视频窗口拖入到主画面中以加深课堂的临场感。这些学习工具在某种程度上也已经数字化了,并且也是线上线下可充分展开的。杨志伟老师在线下课堂中的板书,在线上也已经可以非常清晰地呈现,并且大家也可以沟通得很顺畅。
这样的一种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平台的线上线下的融通,虽然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做到的,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实际上这方面在过去是很难突破的,为我们进一步地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例。
我觉得这堂课基本上做到了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平台线上线下的充分融合,也做到了支持联动的学习。我们可以想象一种常态化的线上线下联动,当然不一定是两所学校,也可以是一所学校里的两个班级,或者其它情境,过去这样的复杂情境,我们的教室是很难组织的,但在新样态下,我们发现实际上可以实现这样的一种教学组织。
以及,我感觉今天的两位老师不仅仅是在共同教学,也在共同成长,他们之间有充分的相互学习的机会。在这样的一种线上线下联动中,学生其实也在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以下是语文线下线上跨区域双师公开课的视频:
02
OMO学校议: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趋势不可逆
下午参与公开课的两所学校,一所是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明德实验中学,一所是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君莲学校,两所相隔近200公里的学校,学生们同上了一堂道德与法治课。
上海市闵行区君莲学校的课程部主任尹信茂参与了这堂线下线上跨区域双师公开课的磨课过程,提炼出了“耳目三新”。
课堂形式是新的,课堂互动是新的,课堂氛围是新的。课堂围绕着学生群体当中存在的一些真问题,进行了有效的问题链的设计,也有组织了学生讨论、辩论、评价,这些都是学习的支架,让学生们可以更为畅通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为这节课的成功夯实了非常好的基础。
尹信茂也提到,这堂双师双线课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技术支持。平台的很多功能,比如非常动态的、让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方式,奖杯的及时激励等等,真正实现了打破地域壁垒,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
学生正在阐明自己的观点
戴慧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2019年疫情以来,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的融合,正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为我们今天的这堂课,也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不管是上海,还是常州,亦或是发达地区和稍微落后的地区,我们完全可以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填补这样一种教育的差距,这种跨时空的教学,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模式。信息技术也为学生的教育、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所以未来的学校、未来的班级、未来的教育是一种什么状态?信息技术将会给现在传统的形态,以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从今天这节课,我们能看到,这种双师双校双课,两边学生的互动、表达,真的有无限可能。
一个层面是老师跟学生之间对话,另一层面是学生跟学生之间的直接对话。直接对话在以往的课堂一般是比较缺失的,所有的学生都是通过老师这个“中转站”,来进行课堂的互动。但是在这堂线下线上跨区域双师公开课,学生能够借助技术投票、评价,借助平台线上辩论,很多学生直接回应彼此,这其实弱化了老师“中转站”的作用,发挥了学生之间的直接对话。
学生正在针对议题展开辩论
很多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直接对话,对于提高学生的内驱力、课堂兴趣、参与度,以及促进学生深度思考,都非常有好处。
学生们是同龄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而学生与老师之间,永远都存在身份的差异,学生不太敢质疑老师,或提出一些自己真实的想法。所以我们该如何发挥这种学生之间的直接对话?我觉得可以借助ClassIn这样的平台,因为其实现实的面对面教学,可能还没有那么多能够鼓励学生之间直接评价、打分、投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