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方法策略教学教学活动教育

【刊载信息】冯晓英,曹洁婷,黄洛颖.2020.“互联网+”时代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方法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8):25-32+54

【摘要】混合式教学实践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方法策略的指导。本文首先界定了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教学策略,并聚焦中观层面的方法策略,提出了混合式学习设计的四个评价标准——有效、高效、有吸引力、个性化。其次采用质性的个案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82个国内外典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案例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实现有效、高效、有吸引力和个性化的混合式学习设计的四个典型策略——明晰的核心目标,线上、线下、现场教学的相辅相成,开放式的学习活动、真实的学习体验,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技术。最后通过对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说明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应用以上四个策略来实现混合式教学的有效、高效、有吸引力和个性化。期望能够为混合式教学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更加落地的方法策略抓手。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混合式学习;混合式教学设计;学习设计;实践案例;互联网+教育;方法;策略

一、

问题提出

随着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教育信息化2.0”,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对教育产生整体性的变革作用。李克强总理(2018)在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在教育领域推进“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混合式学习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都在重新呼唤混合式学习(冯晓英,等,2018)。“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其本质是为学生创建一种真正高度参与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学习的本质与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生不仅需要共性的、标准化的知识习得,更追求个性化知识与创造性知识的自我建构与生成(冯晓英,等,2019a)。

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范式,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例如:学生对线上学习任务缺乏兴趣和积极性,怎么办?线上学习加重了学生的认知负荷,效果却达不到预期,怎么办?经过线上学习后学生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了,怎么办?学习内容都变成线上资源了,那么线下教学该如何设计?等等。概而言之,实践中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困难是“如何混合”。

二、

文献研究与理论框架

(一)关键概念界定:策略

“策略”是教育教学中的关键概念,应用颇广,但也常常让研究者和实践者感到困惑和混乱。在使用“策略”概念时,首先需要明确在哪一个层面上界定。

在中观层面上,“策略”通常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所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引导教学活动(埃金,1990;于海波,等,2002;李康,1994)。也可以理解为方法(approach)层面的策略,如切块拼接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等。

在微观层面上,策略是指支持战略性教学方法的教学技巧、策略(Benitez,etal.,2007;Orlich,Harder,Callahan,Trevisan,&Brown,2012;Breytenbach,tenHam-Baloyi,&Jordan,2017),是对中观层面的教学策略在具体教学活动上的落实和实践的方法,即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师生活动进行设计和控制的方法(李康,1994;和学新,2000),如头脑风暴、维恩图等。

(二)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对教学实践者和研究者而言,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策略都有重要价值,缺一不可。混合式学习设计需要宏观、中观至微观自上而下、逐层细化的策略指导。冯晓英等(2019b)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混合式学习设计的设计原则,指出混合式学习设计应当包括三个关键词,即核心目标设计、学习体验设计、学习支架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核心目标导向的混合式学习设计模式,此为宏观层面上的混合式学习策略。本文将继续探讨,在该宏观策略指导下中观层面的混合式学习设计策略。

(三)混合式学习的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成功的混合式学习应满足以下四个标准:有效、高效、有吸引力和个性化。这四个标准应引导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的个案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由两位研究者以混合式学习的四个指标“有效、高效、有吸引力和个性化”作为分析框架,背对背对案例进行分析。两位研究者分别是北师大远程教育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对混合式教学这一领域有着较深的学习和认识基础,能够胜任本次分析工作。本研究中内容分析的编码一致性为87.5%,研究者对于编码不一致的地方进一步寻求专家指导,在讨论获得一致的基础上再完成编码。通过分析并归纳提炼出四条关键策略。

四、

混合式学习设计的典型策略

策略一:明晰的核心目标是有效、高效教学的根本保障

在混合式教学中最让教师困扰的问题是,当教师把部分学习内容转变成线上学习内容和任务后,学生的学习投入增多了,但学习效果可能并没有改善。那么,混合式教学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在尽量少的投入下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换言之,如何让混合式教学有效且高效?

对于这一困扰,很多老师将其归因于线上学习资源的质量不高。殊不知,目标设计不清晰才是最大的症结。教学目标引领着教学策略、活动与资源的设计(奚定华,2001;阳利平,2014)。然而在实践中,目标设计一直都是薄弱点,存在一些典型问题。例如: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化,盲目套用教学目标设计的一些已有模式,缺乏对实际教学的导向作用(郭子超,2019;刘海生,等,2016);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楚,与教学内容混淆(冯晓英,等,2019b;黄梅,等,2009;卜玉华,2011);教学目标设计泛化,针对性不强,目标设计未能合理侧重知识类目标、能力类目标与情感类目标(常学勤,2015;赵蒙成,等,2016;金东升,等,2014);教学目标设计层次不清,低端目标与高端目标定位不准确,不能区分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卜玉华,2011;金东升,等,2014),等等。

实现有效、高效的混合式教学,首先要强化目标设计,或者说找到教学的“魂”,并由其引领混合式学习策略、学习活动、学习资源等的设计。此处的目标设计并非细化目标,而是凌驾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这些具体的三维目标(objective)之上的核心目标(goal),是一门课、一个单元、一节课的灵魂(冯晓英,等,2019b)。设计核心目标就是要回答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最需要掌握什么知识、能力或方法?具体可以通过三个子问题来引导核心目标的设计:①这门/节课最核心/关键性的内容是什么?②学生最希望获得什么?③学生学习中的关键难点在哪?三个引导问题分别指向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结果分析与学习需求分析(冯晓英,等,2019b)。

明晰的核心目标是有效、高效的混合式教学的根本保障。以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TheUniversityofMonash)为医学院大三学生开设的“循证医学”课程为例(Ilic,Nordin,Glasziou,Tilson,&Villanueva,2015),具体分析如何进行核心目标的设计。按照冯晓英等(2018)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分类,该课程采取了线下主导的自主学习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循证医学是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愿望,进而对患者做出医疗决策的新兴临床学科(Ilic,etal.,2015)。在进行该课程的核心目标设计时,第一步先分析学习内容,该课程最核心的关键性内容是“循证医学的概念、知识与思想”;第二步分析学习结果,学生最希望获得的是“掌握循证医学的实践步骤与方法”;第三步分析学习需求,学生在学习中的关键难点在于“如何运用循证医学的知识进行诊断与治疗决策”。最终,将该课程的核心目标设定为“如何让学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指导诊断与进行治疗决策”。

策略二:线上、线下、现场教学的相辅相成是高效教学的关键

“如何混合”一直是混合式学习设计的难点。实践中典型的问题和困难包括如何设计线上学习活动才能尽量减少学生的学习负荷?把部分内容变成线上学习内容后教师应当如何设计线下教学以避免重复教学?等等。实践中的这些困难甚至引起了一些教师的质疑,混合式教学的效率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Bonk等(2012)指出,混合式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线下教学与线上学习的比例问题。例如,两者怎样进行混合、两者何时使用、如何将两者融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成效,而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学习活动的设计。避免学习活动和内容的重复,让线上、线下和现场学习活动相辅相成,是实现高效混合式教学的关键。线上、线下、现场学习的相辅相成,包含两层含义:

(1)为不同的学习活动选择最合适、最高效的学习方式。线上、线下和现场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的支持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对话式教学”“讲授”等是线下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如果经过恰当的设计和制作,可以形成更加高效的线上学习资源,对于此类活动线上学习的方式更加高效。线上学习还可以更高效地支持“讨论”“评价”“探究”等活动的开展;“提问式教学”“破冰”“陈述”“演讲”等活动采用线下学习更为高效;实践、实操类活动则更适合现场学习(Snart,2010;Mager,1961)。

(2)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活动之间彼此呼应、相互支持。高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应避免线上、线下、现场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同时应着重考虑线上、线下、现场学习活动之间的彼此呼应与相互支持。例如:线下教学时可以对线上学习结果进行汇报、点评,线下的学习任务和互动交流可以延伸到线上继续开展,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时,应当有意识地利用一些学习工具并将其作为桥梁,在线上、线下、现场的学习活动之间“穿针引线”。

线上与线下学习活动相辅相成、实现高效混合式学习的一个案例是德国Aachen学院的“示范医学”课程(Woltering,Herrler,Spitzer,&Spreckelsen,2009),该课程采用了线上主导的协作式混合教学模式(冯晓英,等,2018),具体的混合式学习过程见表1。虽然学习活动以线上学习和线上小组协作问题解决为主,但第一次课和最后一次课均采用了线下教学的方式。在第一次课上,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目标和任务,督促学生制订小组目标,为后续的线上学习和线上小组协作问题解决打好基础。在最后一次课上,教师针对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提升、产出学习成果。在此案例中,线上、线下活动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彼此支持和呼应,贯穿于学习活动之间的Wiki等在线学习工具起到了支撑和连接的作用。具体而言,第一次线下授课时,学生们被要求用Wiki记录下自己的问题、学习目标等,为后续继续开展线上学习搭建了桥梁;在最后一次线下授课时,教师借助Wiki上各小组的学习记录进行学习诊断。

表1“示范医学”混合式学习过程

策略三:开放式的学习活动、真实的学习体验是有吸引力的法宝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吸引力,似乎是所有教学面临的共同问题。混合式学习本身并不会因为线上学习、线上资源的加入而变得更有吸引力——学生在经历混合式学习初期的新奇之后,可能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因此,迈克尔等(2015)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整个混合式学习设计的首要原则。

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习的吸引力。混合式学习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和学习空间的延伸,在设计和开展真实的学习体验和开放式学习活动方面具有优势。真实的学习情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帮助学生真切地理解所学内容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

设计开放式的学习活动,意味着所设计的学习活动和任务不是有固定答案的,而应当是非良构的,能够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探索空间。正如杜威指出的,失败的教育往往是把经过精加工之后的知识探究的结果与原始的、天然的探究客体二者混淆,从而试图教授学生精加工之后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教授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参与探究过程、寻求解决方案(Lipman,1991)。因此,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传授精加工之后的知识转向设计开放式的学习活动,支持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这是提升混合式学习吸引力的重要策略,学习者将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并体会到所学内容的价值。

策略四: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技术是实现集体教学个性化的技术基础

如何在集体教学、规模化教学中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是传统学校教学一直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和难点。当我们期待混合式学习能够提供新的可能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混合式学习本身也可能会加大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放大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慕课等线上学习资源可能会让学习者已有知识基础之间的差异更大。那么,混合式教学如何在可能加大学习者差异的情况下解决集体教学中的个性化需求难题呢?

因此,混合式教学解决集体教学中的个性化需求有两个重要的技术基础,其一是混合式教学为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提供了可能,从而为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个性化分析与测评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其二是混合式教学中可适当设计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个性化分析与测评工具、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学习工具等,从而为集体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支持与干预提供可能。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范式。

五、

典型案例分析

下面以高中语文阅读《赤壁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作为完整案例,分析如何应用上述四个策略实现混合式教学的有效、高效、有吸引力和个性化。

(一)传统阅读教学的难点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刘晓明(2018)指出,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替代学生阅读为主,在课堂上教师将语文阅读课当作是阅读讲解课,教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强制性的记忆,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成绩。以高中语文《赤壁赋》为例,传统的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从整个教学设计可以看出,阅读教学过程以教师讲解为主,尽管能够实现知识传授的目标,却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更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也更加难以解决,同时高效、有吸引力也是阅读教学的难点。

图1《赤壁赋》传统教学设计

(二)《赤壁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策略应用

当教师对《赤壁赋》进行“教学再设计”时,首先需要明晰教学的核心目标。《赤壁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作品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学习作者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然而,尽管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基础,但情感感悟力较弱。“情感感悟”既是该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将核心目标确定为“感悟《赤壁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该核心目标贯穿引导了整个课程的设计(应用策略一)。

围绕该核心目标,教师采用了探究式教学策略(宏观策略)重新设计了混合式教学的学习路径,如表2所示。

表2《赤壁赋》混合式学习路径设计

基于学生热烈的线上讨论,教师发现学生的疑问主要集中在“文中3、4段的主客论辩表达了哪些深刻哲理”,其中有两位学生的观点最有代表性(应用策略四)。

于是,教师聚焦线下的课堂教学,通过活动4~活动7,重点探究核心问题“主客二人分别表达了对人生的不同看法,你倾向于谁的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由此,课堂教学重点解决了线上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相辅相成(应用策略二)。与此同时,开放的话题、有引导的讨论,既激发了每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又给了每位学生充分深度阅读、思考、展示的机会(应用策略三、策略四)。

课后,通过线上学习活动8和活动9,进一步促使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深化理解和拓展迁移,进一步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相辅相成、相互呼应(应用策略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学习分析技术的支持下每位学生都围绕核心目标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成果(应用策略四)。

(三)典型案例的教学效果

选取整体阅读能力无明显差异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每班42人,分别采用《赤壁赋》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和《赤壁赋》传统教学设计模式,开展了为期五周的准实验研究。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分别进行了测试,并对实验班语文任课教师和随机选取的部分实验班学生进行了访谈。

在有效性方面,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均值分别为10.98、9.45,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sig=0.002<0.05)实验班学生的阅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班学生。

在高效性、个性化方面,任课教师表示,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她“能够利用线上教学工具及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访谈的学生也都表示,“老师变得更了解大家”,“能够及时地解答同学们的问题”,比之前的教学“更高效、也更有针对性”。

在有吸引力方面,任课教师表示,采用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他们能够逐渐承担起学习主人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参与发言讨论”。学生们也表示,新的上课方式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主动”,“更愿意主动与同学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比之前的‘老师讲、自己听’有意思多了”。

六、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其实质是教学模式的变革,是对教学的“再设计”(冯晓英,等,2019b)。当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混合式教学时,“如何设计混合式教学”成为难点。混合式教学实践迫切需要方法策略的指导。

本文从中观的方法策略层面提出了实现有效、高效、有吸引力和个性化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四个典型策略。特别是通过完整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在实践应用中这四个典型策略并不是相互独立、割裂的,而是彼此交织、呼应的。希望本文能够为实践者设计有效、高效、有吸引力和个性化的混合式教学提供方法策略抓手。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埃金,王维诚.1990.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常学勤.2015.教学目标设计常见问题与矫正策略[J].教学与管理(22):31-32.

陈平,陈仕清.2018.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12):48-50.

陈佑清,陶涛.2016.“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1):45-52.

崔向平,徐娟.2019.自适应学习技术的应用、问题及趋势——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大卫·斯坦恩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5):4-10.

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2018.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3):13-24.

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2019.“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7-16,92.

冯晓英,王瑞雪.2019.“互联网+”时代核心目标导向的混合式学习设计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07):19-26,92-93.

顾明远.1998.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郭子超.2019.高中学科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4):28-31.

和学新.2000.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12):54-58.

黄梅,宋乃庆.2009.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5):99-103.

金东升,王英.2014.化学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设计与叙写的问题与对策[J].化学教育,35(07):13-17.

孔晶,郭玉翠,郭光武.2016.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4):88-94.

李康.1994.教学策略及其类型探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2):75-78.

刘海生,李清臣.2016.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与对策——基于12位小学教师的教案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06):34-37.

刘华.2013.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示例[J].全球教育展望(3):48-56.

刘清堂,王洋,雷诗捷,张思.2017.教育大数据视角下的学习分析应用研究与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3):71-77.

刘晓明.2018.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91.

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2015.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聂风华,徐铁英,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卜玉华.2011.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9):67-71.

邱文教,赵光,雷威.2016.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探究式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6):138-143.

任军.2017.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7(04):74-78.

谭永平.2018.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32):5-9.

魏华燕,余亮,弓潇然.2019.混合式教学情境下生成性资源的进化与促进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6(05):66-74.

奚定华.2001.数学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谢娟,张婷,程凤农.2017.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5):95-103.

阳利平.2014.厘清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34(5):86-91.

于海波,孟凡丽.2002.教学策略的定义,特征与结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2):95-99.

袁振国.2004.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永良,许婕,李博.2018.混合式教学:理念、内涵与实施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09):39-41.

赵蒙成,汪澄.2016.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迷思与出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5(6):51-57.

朱宏洁,朱赟.2013.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34(08):79-83.

Arbaugh,J.B.(2014).WhatmightonlinedeliveryteachusaboutblendedmanagementeducationPriorperspectivesandfuturedirections.JournalofManagementEducation,38(6),784-817.

Benitez,K.,Jimenez,J.,Cruz,Y.,Rosa,M.,&Medina-Borja,A.(2007).PleasenoPowerPoint!Teachingstrategiesthatworkandthosethatdonotinengineeringeducation.In114thAmericanSocietyforEngineeringEducationAnnualConference&Exposition.Honolulu,HI.

Bonk,C.J.,&Graham,C.R.(2012).Thehandbookofblendedlearning:Globalperspectives,localdesigns.NewYork:JohnWiley&Sons.

Breytenbach,C.,tenHam-Baloyi,W.,&Jordan,P.J.(2017).Anintegrativeliteraturereviewofevidence-basedteachingstrategiesfornurseeducators.Nursingeducationperspectives,38(4),193-197.

Broadbent,E.(2017).Interactionswithrobots:Thetruthswerevealaboutourselve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68,627-652.

Du,S.,Liu,Z.,Liu,S.,Yin,H.,Xu,G.,Zhang,H.,&Wang,A.(2013).Web‐baseddistancelearningfornurseeducation:asystematicreview.Internationalnursingreview,60(2),167-177.

Garrison,D.R.,Anderson,T.,&Archer,W.(2001).Criticalthinking,cognitivepresence,andcomputerconferencingindistanceeducation.Americ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15(1),7-23.

Graham,C.R.(2006).Blendedlearningsystems:Definition,currenttrends,andfuturedirections,InC.J.Bonk&C.R.Graham(Eds.),Thehandbookofblendedlearning:Globalperspectives,localdesigns(pp.3-21).SanFrancisco,CA:Pfeiffer.

Ilic,D.,Nordin,R.B.,Glasziou,P.,Tilson,J.K.,&Villanueva,E.(2015).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ofablendedlearningeducationinterventionforteachingevidence-basedmedicine.BMCmedicaleducation,15(1),39.

Johnson,L.,Adams,S.,Cummins,M.,Estrada,V.,Freeman,A.,&Ludgate,H.(2012).TheNMCHorizonReport:2012.Austin,Texas:TheNewMediaConsortium.

Ke,F.(2011).Aqualitativemeta-analysisofcomputergamesaslearningtools.InGamingandSimulations:Concepts,Methodologies,ToolsandApplications(pp.1619-1665).IGIGlobal.

Kse,U.(2010).AblendedlearningmodelsupportedwithWeb2.0technologies.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2),2794-2802.

Laumakis,M.,Graham,C.,&Dziuban,C.(2009).TheSloan-CPillarsandBoundaryObjectsAsaFrameworkforEvaluatingBlendedLearning.JournalofAsynchronousLearningNetworks,13(1),75-87.

Law,L.,&Hafiz,M.(2018).CanTAsLearnBetterbyFlippingaClassroomwithSPOC.InWorldConferenceonMobileandContextualLearning(pp.54-63).

Lipman,P.D.(1991).Ageandexposuredifferencesinacquisitionofrouteinformation.Psychologyandaging,6(1),128.

Mager,R.F.(1961).Preparingobjectivesforprogrammedinstruction.SanFrancisco,CA:FearonPublishers.

Marsh,H.W.,&Roche,L.A.(1994).TheUseofStudents’EvaluationsofUniversityTeachingtoImproveTeachingEffectiveness:FinalProjectReport.AustralianGovernmentPub.Service.

Orlich,D.C.,Harder,R.J.,Callahan,R.C.,Trevisan,M.S.,&Brown,A.H.(2012).Teachingstrategies:Aguidetoeffectiveinstruction.Boston:CengageLearning.

Picciano,A.G.(2009).Blendingwithpurpose:Themultimodalmodel.Journalofasynchronouslearningnetworks,13(1),7-18.

Snart,J.A.(2010).HybridLearning:ThePerilsandPromiseofBlendingOnlineandFace-to-FaceInstructioninHigherEducation.California:Praeger.

Snell,L.,Tallett,S.,Haist,S.,Hays,R.,Norcini,J.,Prince,K.,...&Rowe,R.(2000).Areviewoftheevaluationofclinicalteaching:newperspectivesandchallenges.Medicaleducation,34(10),862-870.

So,H.J.,&Brush,T.A.(2008).Studentperceptionsofcollaborativelearning,socialpresenceandsatisfactioninablendedlearningenvironment:Relationshipsandcriticalfactors.Computers&education,51(1),318-336.

Tuckman,B.W.(1995).Assessingeffectiveteaching.PeabodyJournalofEducation,70(2),127-138.

Woltering,V.,Herrler,A.,Spitzer,K.,&Spreckelsen,C.(2009).Blendedlearningpositivelyaffectsstudents’satisfactionandtheroleofthetutorintheproblem-basedlearningprocess:resultsofamixed-methodevaluation.AdvancesinHealthSciencesEducation,14(5),725.

作者简介

冯晓英,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100875)。

曹洁婷,硕士研究生;黄洛颖,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100875)。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互联网+’教师培训供给侧改革的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BCA160050)。

THE END
1.如何利用互联网学习总结起来,利用互联网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而且,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将会有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出现,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希望本文提供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读者在互联网上获得更高效的学习体验,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https://wenku.baidu.com/view/547a414462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6.html
2.我想学做互联网怎么入手一般来说是从电脑操作开始学起的,不过,这只是个开始,想要学好互联网技术,是需要弄清楚我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的,选择不同,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不一样的。像平面设计,UI设计,互联网营销,电竞,动漫。编程等都是非常好就业的专业。 互联网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https://www.hxsd.com/content/30041/
3.互联网学习(精选十篇)其次,学习互联网思维的产品专一精神。小米、黄太吉、逻辑思维这样的企业基本上是以产品带动项目,并且在产品定位上都非常明确,不会有太多的多元化经营想法。这一点和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有着天壤之别。试想一下,如果苹果、谷歌这样的企业也去关注房地产或者金融行业的话,怎么会有今天的辉煌?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jsvn6n1.html
4.深度学习: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度学习: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从全球范围看,人类已从信息化初期跨入信息化更为深入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因具有无限丰富的学习资源且触手可及而且具有多重交互性,能充分https://cftd.jlufe.edu.cn/info/1028/1572.htm
5.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 网络是学习者的天堂。 当我们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很不错的资源,就是delicious, rss订阅一下相关的频道也就相当于加入了某个学习小组。我最近在学ruby, rails。感觉很受益。https://blog.csdn.net/weixin_34348111/article/details/85356107
6.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方式(精选5篇)进入21世纪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在人类文明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信息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https://www.1mishu.com/haowen/271205.html
7.互联网时代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学习者与老师之间即使相距很远也可以进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平台,学习者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对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或条件参加固定补习班的职场人士而言,互联网在线教育是最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 随着在线教育产业的不断发展,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其市场又被细分为早教、K12(https://www.meipian.cn/1am0bjwp
8.包容性思维:网络时代学习的一种新思维方法学术研究互联网的出现,使一种原本不受重视的学习方式日益凸显出来,那就是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的、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碎片式学习。这种碎片式学习类似于非正式学习,是非正式学习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网络为它赋予了新的内容与形式,并使其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重要。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碎片化”,不仅学习内容是http://www.cityetv.cn/html/529.html
9.Contents/premium.mdatmaster·Newslab2020/Contents·GitHub门户时代的《著作权法》; 《著作权法》如何看待AI自动生成的作品; 《著作权法》让新闻业变得更弱小; 《著作权法》保护机构,而不是个体记者. 623 深夜喜剧脱口秀 2022/10/14 七十年不变的节目形态; 与年轻人联结,挑战强权; 深夜脱口秀能否适应互联网视频的逻辑? https://github.com/Newslab2020/Contents/blob/master/premium.md
10.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调查问卷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本次调研是为了了解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情况,以期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探析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本次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调查结果仅用于主题研究,你无需担心,请根据当下实际情况填写,以保证该研究所采集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1. 您的性https://www.wjx.cn/xz/283130409.aspx
11.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个人总结(通用31篇)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一个开放性、趣味性、生动形象性的实践平台,是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jishugongzuozongjie/14639384.html
12.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通用5篇)一、互联网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 1、网络新闻信息海量、快速更新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网络新闻构建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上,其容量巨大的数据库功能轻易实现了传统媒体一直追求的信息量和时效性,使叫络新闻编辑没有任何的空间限制的顾虑。同时,网络媒体的新闻可以24小时随时更新,把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发挥到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xinwenchuanbo/682957.html
13.2022版课标培训学习心得(精选33篇)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https://www.ruiwen.com/word/bankebiaopeixunxuexixinde.html
14.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还将在电脑和互联网络的支持下,把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在主动的、开放的、交互式的学习中,真正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学习方式。 网络时代将产生教育模式的“三大裂变”:https://www.jy135.com/edu/270921.html
15.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教案.docx(约4分钟)导入法一:人类进人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丰高多彩的网络世界,感受生活学习方式的变化,体会网络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板书课题: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导入法二:大屏幕展示:材料1: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絡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25738651.html
16.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一方面专家学者们几乎不间断地引进介绍种种来自国外的理论与模式,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我行我素、占据着我国教育教学实践的主流;时至今日,我国在网络时代学习理论方面的自主建树依旧缺如。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可视为填补这一空白的首次尝试。https://www.jianshu.com/p/4d31a4ee3c41
17.人类,国家,到产品——互联网4.0时代,我们需要关注哪些方向之前脉脉有人讨论过一个问题,抖音作为一款非刚需产品,并没有类似于淘宝、美团、百度等公司的护城河。在这里我们需要重新反思一个问题,刚需是什么。在互联网3.0时代,是我要买日用品、要打车、要出行。而到了用户物质条件达到一定满足之后,娱乐、社交与认可需求,是否也会成为我们下一个刚需呢?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443081261&efid=nM_UV3yM9C86rNeBMjmbiQ
18.部编版八上《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公开课教案.doc部编版八上《综合性学习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公开课教案.doc,综合性学习 我们的互联时代 【目标导航】 1.了解络交往的特点,感受互联传递信息便捷的神奇性。 2.学习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搜集和整理信息,知晓络交往的规则和上自我保护的知识,提高对络交往的优势与陷阱的分辨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518/7044021200004122.shtm
19.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6.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https://www.fqkhzx.cn/index/article/view/id/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