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在线教学中会综合运用多模态课堂话语,多以PPT和口头语言为主,同时大量使用非语言模态如目光、手势等,伴语言模态和教具起到辅助课堂效果的作用。为促进话语多模态化,建议英语教师在设计在线教学多模态话语时,要优化模态组合、灵活调用模态资源,通过课前预估、课后多元化评价和知识补充讲解,促进话语多模态化,并选择符合学生学习特征的多模态话语。
英语教师在线教学多模态课堂话语研究——以广州电视课堂为例文|翁素贤杨善饶芊芊黄嘉敏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Discourse)是指运用听、视、触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ELAN(EUDISTICLinguisticAnnotator)是一种对视频和音频数据的标识进行创建、编辑、可视化和搜索的标注工具。当前,使用ELAN软件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多模态分析主要聚焦在大学课堂,对中小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在线教学的多模态话语研究相对较少。2020年上半年,广州市教育局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组织的“广州电视课堂”包括小学到高中共11个年级的在线课程,由全市优秀教师主讲,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8.57亿人次观看,是录播式在线教学的经典范例。本文运用ELAN软件对部分广州电视课堂视频进行多模态话语标注分析,结合访谈内容总结在线教学多模态课堂话语技巧,以期为中小学英语在线教学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2020年上半年广州电视课堂播出后,《广州日报》、新花城等媒体统计了各播放平台的视频收看率和回放率,每日、周、月实时发布“最受欢迎课程”和“人气教师”排行榜。为使研究课例更具示范性,综合参考各排行榜,本文选择了排名较前的11个视频。所选视频平均时长约20分钟,涵盖小学一年级到高二年级共11个,课型包括阅读、听说、语法、词汇等。除标注分析教学视频外,还从中随机抽取6位参与录制的教师代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各两位。通过此研究,本文拟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线教学英语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整体上有什么特征?二是不同学段的在线教学英语教师多模态课堂话语有何异同?(一)框架构建本文参考王磊、李明芯、宁建花等做法,借鉴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媒体系统,结合电视课堂授课特点,构建了电视课堂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如图1)。
图1在线教学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
(二)研究工具1.视频分析法本文通过ELAN5.9标注和统计所选11个视频中教师话语模态的类型、调用次数和时长,了解电视课堂上教师话语模态使用的整体特征(如图2)。按照构建好的分析框架在ELAN导入所选视频分别定义层级,播放定位后,点击鼠标并拖动可确定标注范围。标注完成后,点击“标注统计”即可导出标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图2ELAN软件标注模式界面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表1PPT模态板块标注数据
音频可用于课文朗读、听力训练、背景音乐等,使用占比为5.51%。这是因为电视课堂教学氛围相对不足,音频能提供语言学习的声音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效增强教学氛围。受访教师表示,PPT中的音视频为特定教学服务,可组合使用以实现简单互动的目标,创设较真实的语境。
2.语言板块特征作为电视课堂知识讲解的主要媒介,教师口头语言(86.41%)是使用时长最大的单一模态,这与宁建花“以语言模态为主,口头语言达65%以上”的结论吻合,张德禄等也表示教师话语应占整个话语量的60%~80%。部分受访教师指出,电视课堂以视频形式播出,需要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的口头讲解极为重要。而且,由于受众较多,要求严谨,教师要严格控制使用过多的本土化用语和口头禅等。大部分受访教师表示,教师的音量变化(0.66%)情况与线下课堂差别不大,音调变化(0.28%)则较宁建花对线下大学课堂的分析数据(13.79%)有所减少,不够丰富多元。与线下课堂相比,电视课堂只包含教师话语,缺少学生话语和师生、生生互动话语,这可能是音调相对变化不够丰富的原因。另外,电视课堂的学生受众地域更广,为兼顾不同地区学生水平,教师大多选择比线下课堂稍慢的语速授课。伴语言在电视课堂上占比不大(2.59%),却具有独特作用:音量大小、音调升降、语速快慢等可补充或强化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
表2手势标注数据
头部动作调用受教学风格、教学内容等影响较大,不同课例的使用情况有所差异,其中点头(2.42%)最为常见。教具使用主要集中在小学学段。除课本(0.10%)、卡片(0.22%)、笔记本(0.07%)和笔(0.02%)等常规教具外,有的教师还借助布偶(6.71%)等模拟学生角色。这对于缺乏互动的电视课堂来说很好地促进了课堂互动。(二)不同学段教师的多模态话语特征通过分析比较各学段数据,我们发现在各学段中,PPT和教师的口头语言是课堂的主模态,但不同学段的多模态话语特征也体现出一些差异(见表3)。
表3不同学段模态标注数据
可以看出,小学教师的伴语言(小学96次、初中24次、高中19次)和手势(小学409次、初中243次、高中84次)更丰富多变,教具的使用比例(小学13.54%、初中和高中都是0)也较大;中学教师的语言文字(小学56%、初中82.27%、高中99.04%)和图表(小学4.42%、初中3.01%、高中19.22%)使用比例更大,但图像(小学75.78%、初中58%、高中9.4%)和音频(小学3.96%、初中12.04%、高中0)、视频(小学10.21%、初中1.33%、高中0)使用比例较小。
语言教学与学生的思维特点密切关联,因此教师会以思维带动语言技能的学习和使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设计话语模态。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一般更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通常采用图画、故事等方式教学,模态选择更加注重具体性和趣味性。受访教师称,低学段教师往往更频繁地变换音量、语速、音调等,来创造更佳的语言环境,营造课堂氛围,增加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生的抽象思维相对小学生有所发展,加之在中学,特别是高中学段,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开始增加,教师一般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会选用概括性更高的文字、图表等模态,对图像和音视频等的使用有所减少。
在多模态话语使用建议方面,受访教师就在线教学的具体模态设计提出一些建议。在语言模态方面,强调要提前做好准备,包括写稿和演练,语速要照顾学生大体能听懂、精准清晰;非语言模态方面,可通过模仿播音员,做到自然自信,并借助PPT、丰富的肢体语言传达课堂指令;PPT模态方面,字体要让学生看清,尽量放大,有条理,体现教学步骤,给学生清楚的指引。
注: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新师范背景下‘问题驱动-产出导向’的实践创新型卓越英语教师培养探索”、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基于多元读写理论的教师教育混合式课程实施路径研究——以UMU互动平台为例”(课题编号:2019GXJK177)、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共建课题“基于多元读写理论的师范生混合式教学探究社区模型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0GZGJ193)、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九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PDS理念的师范生实习支教‘双导师制’创新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7F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翁素贤系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师范教研室主任;杨善、饶芊芊、黄嘉敏均系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