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K12在线教育发展历程。倘若按照重要事件节点划分,自然分为双减政策之前与之后。但若按照技术应用维度划分,则可分为两个主要半区,一个是基于实时音视频技术应用的网课产品探索,另一个则是AI+教育。
“双减”落下三年,K12在线教育的变化从未停止。
“双减”政策虽改变了K12教育领域格局,但K12教育领域的用户需求与教育领域目前的痛点却并未改变。一方面,K12阶段家长及学生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始终高腾。另一方面,如何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生产力以及生产效率仍然存在。
事实上,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正是整个K12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
在线教育浪潮之初,创业者们主要从两个路径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一个路径是做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属性将教师与学生连接,目标是通过互联网实现去中介化,绕开“中间人”培训机构,将所有收益还给老师。
另一路径则是从工具产品切入。从教、学、练、测、评等环节切入,为学生和学校提供题库、测评等工具产品。通过工具切入在线教育,结合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加持,快速获取用户的故事同样受到资本青睐。
根据芥末堆分析,在当时工具类产品大体可分为题库类、拍照答疑类以及作业布置类等三类产品模式。
在K12在线教育的2014-2015年左右这一波创业浪潮中,区别于彼时热衷轻量化工具与平台的创业者们,也有专注模式更重的教育内容研发的创业者。
成立于2013年底的洋葱数学(现:洋葱学园),从一开始便是专注于优质教育内容的设计和研发。洋葱学园通过自研适合初中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内容,将知识点用动画短视频形式展现,提供了另一种独辟蹊径的在线学习方式。
研发教育内容并非易事。2015年,洋葱学园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杨临风向媒体谈及两年多的内容产品经验是“很苦”。但杨临风认为很值得,他和他的团队坚信好内容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只有从0到1的区别,只有好和坏,没有中间态。”
K12在线教育行业的变化,很快也证明了教育内容生产的重要性。
2015年的资本寒冬,让所有的教育创业者都意识到,当教育过程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并未改变时,仅通过平台型撮合产品与工具类产品并不能完全解决用户需求,产品本身也难以造血。教育产品必须介入教育的最关键环节,即教研与服务,最终成为从业者们的共识。
K12在线教育从不同的赛道开始,但最终在2016-2017年左右殊途同归,“辅导”成为行业的最优解,网校竞争逐渐白热化,流量开始成为取胜的关键。
但就当在线直播大班课炽手可热时,洋葱学园选取了一条并不相同的路径。杨临风在2020年GET教育科技大会上提到,“在同质化大班直播之外,洋葱学园一直在探索的是人机交互课的模式。我们在过去6年多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
杨临风提到,“理论上来讲,人机互动课的知识容量和信息吸收效率比其他教学方式高。因为前期需要投入更多的心智琢磨课堂表达,这是保证高品质投入的一个特点。”
2021年“双减”政策的落下,给过热的K12行业竞争踩下刹车键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规范是,要求企业,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这意味着,后双减时代,教育公司们虽然在转型中目光重新投向AI+教育,但对于产品的定义需要发生变化,即作为校内过程的辅助,陪伴学生共同学习成长,而非仅是给出答案或提分。
2022年11月底ChatGPT上线,沉寂的教育行业开始活络起来。
大语言模型的引入,给人机互动模式带来转变,使得自适应学习系统能够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动态化,其可帮助产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而多语种支持和情感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也使得人机互动产品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参与的教育企业们,并不仅有专注技术开发的人工智能企业们,此前网校竞争时代留下的教育企业们也推出自研大模型,并应用到已有的智能硬件产品中。而其具有的优势正是,在网校时代所打磨下来的教研能力。
长期以来,教育产品都存在大规模、个性化以及高品质的平衡难题。题库等工具产品可以解决大规模的问题,但却难解决高品质;基于实时音视频技术的在线网校,可以解决大规模和高品质的问题,但又无法解决个性化。
用户量和数据量是洋葱学园发力AI大模型的优势,杨临风向芥末堆介绍,截止目前,洋葱学园APP注册学生用户超过1.1亿,并积累了4343亿条的学习行为数据库。
GET2024春季教育科技大会上,洋葱学园执行总裁王斌也曾表示,当前科技已经重塑了学习关系,他认为“在线一对一”、“大班直播课”,还有“AI互动课”,都已经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现在以“数字内容、智能学习和成长伙伴”为重要特征的智能学伴,已经得到非常多的学生认可,也是学生越来越喜欢的新型学习方式。
“不远的将来,每个孩子都会拥有人工智能‘发小’、‘闺密’,这类AI智能学伴将协助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提供更为实时、客观、准确的评价。”教育部信息科技课标组组长熊璋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教育正悄悄回归“育人”本质:以学生为中心,陪伴学生学习和成长。
面对新技术的不断冲击,洋葱学园最新的解决方案是:基于此前在教育内容开发和人机互动产品的经验,进一步让学生轻松、专注的主动学习,并且感受到情感的认同。基于这个思路,洋葱学园推出了新一代的“AI智能学伴”产品。
在8月22日举办的洋葱学园品牌发布会上,杨临风公开了“AI智能学伴”的产品标准,大体涵盖五个维度,分别是内容精心、方式平等、动机激发、AI赋能、情感认同,目的是通过技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杨临风解释称,“只有同时满足上述全部内容,才是一个合格的AI智能学伴产品”,这其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是洋葱学园能够被1.1亿中小学生用户认可、信任的关键。
杨临风告诉芥末堆,产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学习不走神,必须确保内容精良。“洋葱学园把学生当人,课程内容全部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设计,注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知识传递的过程不枯燥,学生愿意听、愿意跟着动画课程去主动思考,整个学习的过程自然流畅,不会产生抗拒心理”。
事实上,专注教育内容,是洋葱学园从创立之初就广受好评的优势,现在已经累计上线8000部数字化课程,覆盖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全学段、全学科。
其次,“AI智能学伴”注重学习方式的平等,解决的是学习压力大的痛点。杨临风曾解释,“人机互动课另一个优势在于,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程实际进度是根据学生互动的结果进行的,学生是自己学习的第一责任人。”
通过采用100%的人机交互学习模式,洋葱学园改变了传统知识浇灌式的“教与学”,交流的过程完全平等,学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不会害怕表达,并且课程与校内教材同步,没有额外的学习负担,课后还配置了大量的练习,形成一个学练闭环,在轻松的交互中验证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建立成就感,这也是AI智能学伴必须要考虑的课题。“产品机制在实现学习不走神、没压力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任务驱动和奖励机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就感,建立自信心,让陪伴更有价值。”
杨临风认为,AI所扮演的,是一个“融合参与者”的角色,其自然的切入到了学习全流程中。洋葱学园AI精准学将用户真实的学情与知识图谱融合呈现,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动态规划学习路径和策略,自动推送学习内容,帮助那些不知该如何学、学什么的学生快速上手,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实现千人千面的学习体验。
AI智能学伴通过这一系列标准化的产品设计,解决的是学生个性化、多层次、全流程的学习需求,陪伴感也会在产品应用与交互过程中得到不断累积,学生在感知到“被尊重”的同时,也会回馈信任。
从最早的AI+作业,以及基于前期内容制作等的人机互动模式,到如今新一代的AI智能学伴产品……K12在线教育仍在持续进化中。
与通过AI实现个性化教育类似,AI心理治疗同样可以基于个案情况不同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2023年,伊利诺伊州大学一篇研究中也指出,使用人工智能来进行心理治疗,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可获得改善。
在洋葱学园推出的“AI智能学伴”产品中,除通过AI大模型为学生提供千人千面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效果外,还利用AI技术推出了“暖暖星语”功能,为学生提供情绪价值,填补国内AI大模型在青少年心理陪伴和人文关怀层面应用的空白。
“暖暖星语”是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成长伙伴,自上线以来,近一个月内用户访问量达77万次,留言量约23万条。学生在面临社会交往、亲子冲突、学习压力、社会认知等问题时,会产生心境低落、烦闷、焦躁等负面情绪,或者对生活失去兴趣感。他们选择将心里话说给“暖暖”听,“暖暖”在接收到学生的烦恼后,会及时给予温馨的宽慰与解答,帮助每一个学生更好的疏解情绪。
杨临风认为,人工智能不应只是冷冰冰的技术,而应成为在孩子寻求帮助时给予他力量的“好朋友”。
从AI+作业到如今的AI智能学伴,AI+教育应用的深水区,将指向深度的人机互动。
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预测:未来的教育将会形成“师-机-生”的三元模式,教师、机器、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进步,共同促进智能化教育发展,以“人机协同”的新智商超越人类自身智商的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双减”政策的出台曾引发教育行业的深刻反思,即教育企业应当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补充,因此面对如今的政策利好,教育企业在应用大模型新技术时同样需要谨慎选择。
“教育创新必须要考虑公平普惠的原则,科技在教育领域的最大价值,应该是把更好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带到更多的地方,让每个人的需求都被看见。”杨临风表示。
虽然未来的技术发展不能完全预测,但回顾过去发展,K12教育行业中不变的东西始终存在,那便是尊重教育规律以及学习者的需求。教育是一个“慢”行业,缓慢前行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