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模式优选九篇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技术创新模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按照边际理论当外部技术创新边际产出高于内部技术创新边际产出时必将引导企业选择外部技术创新的概率提高。(Yost,Devlin1993)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其调查的样本中有93%的风投家将CVC作为其主要的投资策略。(Kortum和Lerner,2000)认为创业企业家可能有更多可利用的创新思想。(Kortum,Lerner2000)观察到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创新中更倾向于通过外部投资获取高水平技术专利。通过上述研究结论可以看出许多企业在创新路径选择上把CVC投资作为重要技术窗口,以此为企业快速提升技术水平和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3国内外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现状评述

[关键词]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技术依存度

一、低技术制造业的界定

低技术制造业是技术比较成熟的产业。关于高、中、低技术产业的衡量标准,至今没有统一。经济发展和合作组织(OECD)是按研究开发(R&D)的含量对产业进行分类的:R&D含量小于1%,为低技术产业;R&D量在1%-3%之间为中技术产业;R&D含量大于3%为高技术产业。如果套用经合组织的定义,中国国民经济的低技术产业特征非常明显。按照《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中国制造业29个行业中就有23个行业处于低技术制造业范围内。

二、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分析

对外技术依存度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技术对外依赖程度的指标。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从科学技术经费支出结构的角度表示技术依存度,即:技术依存度(%)=技术引进经费/(R&D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技术出口经费)。由于目前我国没有技术出口经费的统计数据,且在我国的技术出口量很少,所以在规划的测度公式中将技术出口经费忽略为零,即:技术依存度(%)=技术引进经费/(R&D经费+技术引进经费)。采用上述方法,选取1996年、2001年、2004年以及2007年四个年份的数据对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996年平均高达48.22%。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快速下降,到2001年降至23.50%。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开始逐渐放开国内市场,我国低技术制造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从2001年的23.50%迅速升至2004年的30.12%。2005年以来,国家大力倡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整体上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处于下降的序列之中。

三、中国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变分析

尽管对外技术依存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行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水平,是评价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现有统计口径涵盖对象欠全面、技术依存度自身受经济开放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等原因,其数值的高低并不能成为判断一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根据,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本文结合R&D强度指标对我国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清楚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

1、低技术生产阶段(1978―1992年)

这一阶段表现为对外技术依存度与研发强度双低,此阶段我国低技术制造业自身研发能力低,同时因经济开放度很低,也无法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这一时期,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企业由于整体实力不强、科技资源不足,一般通过大批引进成套实用设备以迅速形成生产能力,企业只能从事技术水平较低和产业价值链中具有较低价值环节的制造活动,技术创新的内容只是进行适应性改造、开发一些零部件及简单设备。由于市场割据下区域性市场保护造成的重复引进,短期内特定产业和制造环节的生产与销售规模迅速扩大,同一产品的产量迅速大幅度增长,但单个企业的规模小、利润较低,价格竞争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2、技术依赖阶段(1993-2000年)

3、模仿创新阶段(2001-2004年)

4、自主创新阶段(2005至今)

这一阶段表现为高研发投入、低对外技术依赖度,此阶段的产业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随着企业技术的不断积累以及产业集群的不断形成,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形成了开放式创新的局面,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2005年以来,国家大力倡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力争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整体上看,企业为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开始注重自主创新,减少了对国外的技术引进,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处在下降的通道之中。

四、结论

第一,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是我国低技术制造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阶段特征和技术追赶的重要战略路径。即便对于发达国家和国际领先企业而言,获取外部技术也是正常现象。因而较低水平的技术依存度不应成为我国低技术制造业科技发展规划尤其是近期战略规划追求的唯一目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策略

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具有的一些独有的特点,使它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大型的企业,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方面有别于其他企业,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状况和技术的发展规律,综合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模式,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文献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资本、创新网络、集群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技术创新融资问题,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而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适用性及在具体不同阶段具体应用方面涉及的还比较少。

二、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适用性

1.自主创新

2.合作创新

3.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是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常用的一种技术创新模式。它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技术和市场风险,同时产品的市场化也比较成功。中小企业特别是对刚成立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缺乏,人才短缺等,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应该首先选择模仿创新模式。相对于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来说,模仿创新在许多方面占有优势。从投入资金来说,模仿创新的投入要少得多;对于新产品的开发来说,实行模仿创新的企业不用花钱就可以直接进入别的企业开发的新市场;从技术风险性来说,新开发的产品在技术方面还不太成熟,产品性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新产品上市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模仿创新是对新产品的吸收,消化和产品细节的改善,技术风险要低得多。在历史上,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许多企业都是通过模仿创新获得成功的经历。

但是,模仿创新只是技术创新的一种模式,特别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模式,若想在技术方面达到较高水平获世界水平,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模仿创新是一种被动的模式,模仿者只是被动的去适应,不利于技术人员的创新水平的提高,不利于产品市场的壮大,从长远看,不利于技术创新“质”的突破。

三、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企业规模、资产、技术创新能力等是不断变化的,并且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成本和成功概率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是不同的,所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必须建立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同时还应符合相应的技术进化规律。

图基于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策略

1.创业初期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从资金方面来看,作为一个刚成立的中小企业,企业的规模还比较小,企业的形象和知名度未得到外界的认可,企业资金以自筹为主,从外部获得资金能力还比较弱,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并且企业初期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前期投入,特别是对于技术创新来说,资金投入比较大,并且面临着很大的投资风险。

从创新能力方面来看,企业前期的人力成本也比较大,特别是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一般来说不愿意到一个规模较小,各方面都不太完善的小企业来工作。企业若想留住人才,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人力成本,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2.成长期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成长期是企业迅速壮大的时期,也是企业能否长久生存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小企业因为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而关闭。

成长期是创新性产品得到认可和不断完善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资金支撑,风险承受能力也得到加强,同时。企业在初期培养的技术人才也具备了一定的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已经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对新技术进行开发和改善。在这个时期,企业应在继续模仿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和高校、研发机构及其他组织合作,进行二次创新,即在企业初期模仿和学习的基础上,争取在新技术的性能、外观设计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和突破,以在新产品刚进入市场时更好地满足顾客的要求,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企业应在快速增长期吸纳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以后的发展做储备。

3.成熟期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已经在行业内占有一定的份额,企业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外在形象,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从筹资能力和吸纳人才的能力大大加强。企业能够以较小的投资风险获得更多的利润。此时,企业已经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条件,企业应根据市场条件,主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独占和垄断新产品市场,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旦自主创新获得成功,企业就可以在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获得极大的利润,可以以此为契机,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应该注意的是,企业在选择自主创新的模式的同时,不应该舍弃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应给予一定的保留。因为企业要时刻注意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以更好的为我所用;对有些有价值而又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的新技术应积极和其他科研机构合作,以实现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4.衰退期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企业进入衰退期,往往是由于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取得一定的份额或生产的新产品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使企业陷入资金困境,人员流失,创新能力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新产品带来的利润已经不能够维持企业继续经营下去,企业如继续在此技术上进行投资,则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此时企业应该把重点放在产品改善升级上,跟随其他大企业进行模仿创新,或是同其他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技术,必要的时候实行退出战略。

本文在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三种技术创新模式对中小企业的适用性,考虑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带来的利润,提出了在中小企业不同时期应采取的技术创新模式策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中小企业各个时期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高科技中小企业和传统制造企业等,企业的性质不一样,企业环境也是复杂多变的,具体采取的创新策略也会不同,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EB/OL].sdpc.省略/gzdt/t20071214_178956.htm2007-12-14

[2]张通健,孔胜,李迅.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型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

[3]赵忠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4]孙艳.技术创新与战略技术联盟——我国中小企业增强R&D能力的分析[J].科研管理,2002,23(1)

[5]刘友金.集群式创新与创新能力集成——一个培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6]赵正龙,,孙武军,杨剑侠.中小企业模仿战略下的技术兼容性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5(5)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复杂活动,选择科学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人们将其分为两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和模仿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获得新技术、新方法或新产品的方法。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模仿学习先进创新主体的方法,购买、引进或破译先进创新主体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技术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以实现自主创新为最终目标。

200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37.7%和35.5%。是世界第二造船大国。但是。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开发设计的主流船型的性能参数与日、韩等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未摆脱依赖国外设计的局面,重点海洋工程总承包和设计建造能力差距更大,主要船用设备依赖引进国外专利技术制造,许多船用产品国内生产尚属空白。因此。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一直奉行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以实现自主创新为目的,通过模仿创新为自主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基础。《船舶工业中长期规划(2006~2015)》也明确指出。在对外合作方面,造船企业要重点引进消化吸收模块化舾装、高效焊接、切割等船舶建造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境外先进船用设备制造技术,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收购、参股具有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专业设计公司等:在自主创新方面,加大对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船舶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自主开发和优化设计新型船舶和船用设备。

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十分落后,船型的设计、开发、建造能力十分薄弱,而且只能生产简单的散货船、干货船等常规船舶。为打破这种局面,推动船舶工业产业升级,提高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船舶工业先后从国外引进50多项船舶建造关键技术和10多种先进的船舶设计技术。特别是在2000年底,我国船舶工业开始引进LING船专用设备技术。并与法国GTT薄膜专利公司签订了许可证协议,与法国大西洋船厂签订了薄膜型LNG船技术引进的非排他性协议,与克瓦纳集团芬兰马萨船厂就MOSS型LING船的技术引进以及球罐半成品的采购等方面签订了非排他性协议,使我国具备了建造LNG船的能力,打破了国外造船厂在LNG船建造方面长达几十年的垄断地位。通过技术模仿创新,迅速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建造能力,推动了船舶产品结构的升级和船型的更新换代,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大国。

二、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船舶工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1重视模仿创新,忽视自主创新。长期以来,我国船舶工业通过技术许可、技术合作、资本引进等各种手段引进了大量国外技术和产品,甚至通过“反向工程”等方式仿制国外技术产品。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一项新技术的引进并不代表工作的结束,事实上。工作才刚刚开始。但是。我国船舶工业未能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有效地结合起来,没能很好地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深入的消化,实施二次开发,导致许多技术在多年后仍处于引进水平。

由于长期忽视自主技术创新,我国建造的船舶主要集中在散货船、油船、杂货船等常规船型,而且在这些常规船型的开发设计水平上,与先进造船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国首次建造的新船型。尤其是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然主要依靠国外设计,大型豪华游船、高速复合型船、大型自卸船等新船型的设计甚至还是空白。例如,同样依靠引进技术建造LNG船的韩国,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已建造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LNG船。而我国目前只能制造出14.7立方米的LNG船,远远落后于韩国等造船技术先进国家掌握的20立方米以上的LNG船建造技术。

2技术创新资源分散度较大,不利于形成技术创新的合力。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技术创新是一项对技术创新资源要求相对集中的活动。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是影响技术创新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更是如此。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资源存在分散化、小型化和短周期化的特点。难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合力,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成效较低。具体表现为:

(1)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分散在船舶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这些人才资源不仅在地理分布上比较离散,更为主要的是技术创新的合作力度较弱,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2)知识资源严重缺乏共享交流。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知识做支撑,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技术研发知识和技能,而船舶制造企业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对技术需求的内容和方向的切身体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体系,这些知识资源未能实现有效的共享交流,许多知识隐藏在各个创新主体内部。并随着创新主体的流失而流失。知识资源没能形成有效的转化机制,直接导致技术创新的成效不足。

(3)资金投入分散,效率低下。大量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分散在众多的技术创新主体之中,出现了许多低水平的技术创新活动,而重大的技术研发难以进行的局面。

(4)技术创新成果不能及时共享,技术创新活动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低水平地重复进行。由于缺乏技术创新成果的信息共享平台。同种技术的创新活动在多个创新主体内部进行的现象时有发生。

3技术准备不充分,技术创新效果不佳。无论是模仿创新还是自主创新,要提高技术创新的实效。都必须以充分的技术准备为基础。在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之前,都要对要引进或研发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为提高技术引进或研发的效率、效果打好基础。我国船舶工业引进或自主研发了许多新技术。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准备。部分技术引进或研发的周期较长,技术精密度不高,甚至还存在漏洞。

4技术引进时,存在盲目性。我国船舶工业在技术引进时存在针对性不强、盲目引进的情况。技术引进缺乏系统性,从而导致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为:

(1)引入技术生命周期已快完结的技术。部分引进的技术在其技术生命周期已快完结,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而且对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

(2)技术的结构和标准考虑不充分。在引进技术时,对引进技术与已有技术的结构和标准考虑不足,增加了技术的复杂度。甚至需要付出额外的投入来整合不同的技术。

(3)技术引进的目的性不强。技术引进时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引进战略,不能盲目地引进技术。不是所有先进的技术都要引进,而是要引进最需要的核心技术。

5对专利技术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对专利技术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保护体系,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待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等原因,专利产权受到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一现实背景。不仅会影响技术创新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总体投入,更会影响自主创新的信心,并最终影响船舶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三、保障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对策建议

要实现2015年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目标,必须有强大的技术作支撑。一方面。采用模仿创新的方式快速引进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最急需的关键技术,促进我国船舶工业技术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对引进的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提高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将是我国船舶工业未来技术创新的重点,也是我国实现造船强国目标的关键。我国船舶工业必须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技术创新的效率与效果。

1坚持以引进技术入门,以自主研发为本。自主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船舶工业与国外船舶制造先进国家存在差距的关键所在。我国船舶工业许多技术始终停留在“引进——模仿——再引进”的低级发展过程中,船型的设计开发能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技术等距离国外先进造船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我国船舶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由于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我国船舶工业必须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并以自主创新为根本的技术创新道路。必须改变我国船舶工业一直以来重视技术引进,忽视自主研发的局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2有效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唯一途径。经过多年的模仿创新,我国船舶工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基础、知识经验和人才资源。有效地整合这些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船舶工业摆脱低水平技术创新,实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船舶建造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建立一定的共享平台,加强三方的人才资源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成果共享,并提高三者的科研合作力度,实现创新能力的互补。形成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合力。

3加强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效果,离不开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研发能力的建设、人才资源的培养、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组织机构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根据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重点应加强研发能力的建设与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的培养,为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技术创新建设良好基础。

4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技术引进要为推动自主创新服务。我国船舶工业要根据当前的技术状况,分析未来技术需求的方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制定技术引进中长期规划,避免盲目引进,切实满足自身需求,达到真正提升技术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1对技术创新及模式的研究

创新方式的主导模式及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大致经过5个阶段,即创办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不同阶段,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

创办期和求生存期是企业创立和初始发展的阶段。处于这两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在进入市场时多采用模仿创新。通过模仿和扩散,形成新的技术能力,从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入高速成长期,企业的实力加强,有了主导产品,生产能力已经形成,开始盈利,扩张欲望增强。因此企业此时的技术创新可以有意识地向自主创新进行转变。

企业成熟期是企业生命中最理想的一个阶段,进入成熟期企业在市场上完全站稳,盈利水平达到了高峰,管理日趋成熟,此时的企业创新能力非常强,企业适于采取自主创新战略。由于资源短缺等原因民营企业在进行重大技术创新时,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资金分摊和风险共享,从而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企业进入衰退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想僵化症”等企业病,企业创新精神受到了排斥。但衰退并不是必然命运,只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战略,企业也会不断获得新的成长。

民营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创新模式,各种创新战略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民营企业可以进行创新组合,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配合使用多种战略,以产生最好的创新效果。

2国外一般的技术创新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一般由跨国公司充任创新主体,跨国企业一般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标致兄弟创立的标致集团就是一个从个体企业发展成为国际性跨国公司并在技术创新方面获得成功的最好典范。

3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3.1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创业的基础是创新,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立业之本,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有其阶段性。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大致可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

(1)模仿创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创新行为。模仿创新是当今许多企业参加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百度是一个善于模仿的企业,从模仿Google起家推出网页、图片和新闻搜索,以及模仿盈利模式推出baidu主题推广,再到模仿hao123推出网站网址(干脆把hao123收购),现在继续模仿和新浪爱问iAsk推出百度知道等等无不可以看到模仿的影子。

(2)自主创新是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最有效方式。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一些企业勇于拼弃原有的技术优势,积极投身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希望企业能够研发出行业领先,市场上受欢迎的产品,以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3)二次创新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战略。民营企业采取二次创业战略,是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志和转折点。面对国内外的挑战和威胁,我国民营企业必须要进行二次创业。例如重庆摩托车产业,经过自身的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后,企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产品的衰退期的到来,现有的技术水平显然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重庆摩托车兵团冷静的分析了市场竞争态势,紧紧围绕中国的市场需求,实施不同的策略,开发新机型。使得重庆摩托车产业又一次走出低谷,迎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3.2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3.3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夯实人才基础,促进创新工作持续发展。家族企业必须转变思想,重视技术创新,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把企业的权利下放给真正的“能人”管理,让家族企业不再以“家族势力”为核心,而是以“能人集团”为核心,建立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通过务实、灵活和行之有效的手段,有针对性地引进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政府应开展智力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立特聘专家制度,采取柔性引智方法解决急需人才问题。要充分利用本地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优势力量,加快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形成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交流、评价、激励和留人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2)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企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和压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人为主体、外资和社会投入为重要组成要素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减税、财政补助、优惠用地等相应政策,加大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引导、扶持力度,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有效地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构建基础平台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技术服务。针对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内部的开发机构,也没有技术创新所必须的检测、试验的基础支撑条件,从区域经济发展和扶持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快建立关键产业的检测、认证、试验分析平台(中心、基地),建立面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培训平台(中心),建立区域科技情报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服务。

(4)向高科技要市场,立足于技术自主开发与创新。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不但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也改变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

(5)正确理解技术创新,改变创新观念的错位。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创新同科技发明不同,发明创造是科学技术的源泉,但要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首先要成为商品并市场化。技术创新首先要创新产品,创新产品就是要不断求新、求变,求特、求精。创新技术是提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保障。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技术创新,推动了产品技术革命,加速了产品的产业化进程。这正是企业必须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原因所在。

4技术创新模式现实路径及选择方法

企业创新的必要性是基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旦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产品就失去市场,企业进入衰退期。但部分企业在创新目标上贪新求全,急功近利,没有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造成了创新目标的错位。实践证明,技术并非越新越好,脱离市场需求,漠视竞争环境,技术创新也会导致失败。

为了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地采取技术引进的模仿创新模式。然而,这种技术创新要求其他的生产要素必须协调,厂房要改造,设备要更新,尤其是劳动力素质要提高,否则就会造成创新模式的错位。企业技术创新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技术创新必须面向市场。许多企业把“面向市场”简单地理解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把目光盯在市场热销的产品上,产品开发消极地跟着市场走,这就造成创新市场的错位。

5结语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竟争力是有积极意义的。我国的民营企业通过研究自身的条件背景,选择出最适合企业应用的技术创新模式。紧跟市场、开发市场和寻求市场,寻找出一条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之路。

[1]郭克莎,韩建军.中国最有影响的企业案例-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3,78-90.

[2]刘苏燕.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分析与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1).

[3]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8-170.

[4]魏杰.中国企业战略创新[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0-40.

[5]张晓东.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4.

[6]吴永忠.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23-45.

[7]杨晓峰,杨晓荣.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技术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60-80.

[8]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8,64-70.

[9]胡继灵.高薪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47-48.

[10]卡海耶尔(美).管理百科全书[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47-151.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转化能力;技术扩散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直以来,内部研发被认为是一项战略资产,甚至是许多行业防止竞争对手进入的重要门槛,只有那些具有雄厚的资源和长期研发能力的大公司才有不可动摇的竞争力。如英特尔和微软等公司,自己本身几乎不具备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但他们的创新能力很强,他们都是在其他公司的研究成功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而且这些成功的公司背后,还有一大批年轻的企业虎视眈眈地期望在时机成熟时取代这些公司的领导地位。同样,这些年轻的公司也主要靠别人的研究成果来获得行业的领导权[1]。2003年美国学者亨利切萨布鲁夫教授在其学术专著《开放式创新:从技术创新中获利的新规则》中,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模式。目前国际许多大企业正在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引入开放式创新,整合创新资源,成了企业抢占市场机会的一个关键手段。

开放式创新是一种与封闭式创新相反的模式:开放式创新意味着好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从企业外部也可以从企业内部获取,开放式创新策略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创新理念同等对待,用最快的速度将新产品或新服务提供给顾客。这种创新模式把外部的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闭式创新模式下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它的思维逻辑是建立在拥有广泛的知识技术基础之上,只要向发明技术的公司提供一笔费用就可以很容易地使用这项技术。同样地,企业不再把新技术保存起来以备后用,企业可有很多选择,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赚钱,研究实践不再仅限于研究发明新技术,好的研究实践还包括获得和整合外部知识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也不再仅仅是防止别人使用,完全可以通过竞争对手对新技术的使用而获利。当然,研发工作并未停止,不论研究什么课题,都必须把外部的活动和资源考虑进去。新技术从外部进入企业,经过整合、加工、转化,再扩散到企业内部或外部。因此,实施开放式创新的企业,要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转化能力和扩散能力[1]。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将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创新能力概括为技术扩散能力、转换能力、吸收能力等构成要素,见图1。下面,以IBM公司为例,对其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总第146期)杨静武: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二、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吸收能力

Cohen&Levinthal在1990年提出吸收能力概念,认为“企业有能力去辨识新的价值、获取外部知识、去消化吸收并将此知识运用于商业目的上”。企业吸收能力越高,对于外界环境的经营控制能力也愈高,越有机会将竞争对手的外溢知识引进企业内部。也就是说吸收能力代表组织对外吸收新知识的能力[2]。在Cohen&Levinthal提出吸收能力后,引发其它学者讨论并提出多种关点,如Graud&Nayyar(1994)认为吸收能力是如何察觉、开发外界技术性知识的能力,技术性知识是来自于企业外界;Mowery&Oxley(1995)将吸收能力定义为“需要处理移转知识的隐性成分和修正重要知识的技能”[3];Kim(1997a、b,1998)则提出吸收能力是“学习跟解决问题的能力[4]”。

Zahra&George(2002)将吸收能力分为潜在能力与实现能力。潜在能力为“取得能力”、“辨识能力”;实现能力为“转换能力”、“应用能力”。取得能力即企业有能力去评价及取得外部新知识;辨识能力,透过组织员工的日常运作去分析、解释及了解由外部来的资讯,转换能力;企业有能力去组合现存的知识和新取得的知识;应用能力;新知识纳入企业的现行运作之中。在吸收能力如何影响组织结果中,上述四种能力扮演不同却互补的角色[5]。Eisenhardt&Martin(2000)认为这些能力在不同企业间具有其共通性和维持相同结构,但因为在企业追求、发展、利用的过程中是有特性的,这些变化使企业得以发展不同型态的竞争优势[6]。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学习外部知识与技术的能力。英特尔公司成功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充分说明增强吸收能力对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性。2001年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半导体公司,年收入达265亿美元,在世界80多个国家拥有8.3万名职工,公司的规模较大,但是历史很短,但在高科技行业里,英特尔公司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自己本身很少进行基础研究。英特尔公司的研发模式是典型的开放式创新模式。

第三、表面看英特尔公司不具备独立的研究机构,但是在研发事业上也投入了大笔的资金。2001年英特尔公司投入了38亿美元,1/3用于工艺改进项目,2/3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公司不采取中央实验室的模式,但建立了三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专门的研究领域,构建一个分散化的分布式的研究模式,这种安排是希望每个实验室能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更有针对性和研究深度。开放式创新的模式扩大了研发部门的职能,使之除了技术的更新之外还要担任技术流动的中介人。

开放式创新强调利用外部技术,吸收能力成为外部技术进入企业的关键因素。Cohen&Levinthal等认为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有:组织与外界环境的沟通结构、公司的R&D投资、外界环境的特质和先验知识等。英特尔公司的创新机制中,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获得外部知识的辅机制有利于组织学习机制的更新和组织先验知识的积累,增强了企业的吸收能力。同时,加大研发投入与制定新的研发模式等措施,也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组织的吸收能力。

三、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转化能力

转换能力(transformativecapacity)是指组织内部持续重新定义产品技术的能力,当组织所拥有的知识或技术与目前的市场需求之间有差距(gap)产生时,组织若拥有此能力将保留正确的知识或技术,组织会在创新活动中获得较大的成效或较快达成组织的目标。

Graud&Nayyar(1994)认为,吸收能力是如何察觉、开发外界技术性知识的能力,技术性知识是来自于企业外界;相对地,转换能力则是基于厂商内部机会,不断重新定义产品组合能力,因此,技术性机会是来自于企业内部[7]。

IBM公司清楚地意识到,光有新产品还不足以营利,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商业模式,这样才能从创新中获得价值。公司的客户群是大公司和政府机构,公司为这部分客户群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IBM公司意识到用于向消费者传递完整解决方案所需的价值链不能局限于自身的研发成果,公司再也不能包揽所有的基础元件设备的制造,必须从外部寻找最先进的技术,并提高公司将这些技术整合到有效解决方案里的能力。公司充分利用了很多种外部的技术,扩大了收入流结构,甚至还创造了直接出售管理知识的业务形式。

IBM公司实施开放式创新的关键措施是致力于找出现有业务的盲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为实现将来的目标公司现有的业务存在哪些差距,哪些领域缺乏适合的产品,而该产品是维持公司销售额和市场发展动力的必要因素。IBM公司就是因为发现了他们只能向主要客户(花旗银行)提供基础性技术,而不能向更多的银行提供业务所需设备,进而改变了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使自身的客户能长期地使用自己的产品,从而达到了创新并长期获利的目标。

IBM公司的这些措施,有利于公司不断重新定义自己的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不断赢利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司的转化能力。而较强的转化能力,也有利于公司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实施。

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扩散

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IBM公司仅将技术专门应用于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中,其他公司要想获得子系统,就必须购买整个系统。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公司改变了战略。1993年公司向苹果公司出售2.5英寸驱动器,苹果公司利用此驱动器生产畅销的膝上电脑,虽然IBM公司自己也拥有膝上电脑,但是公司认为与其将先进的驱动器用于自己产品赚取利润,还不如通过销售驱动器赚取更多的利润。可见,将技术向其他公司的扩散也是盈利的有效方法。

此外,IBM公司不仅将外部先进技术充分应用于自己的产品中,还向其他公司出售技术和专利使用权。仅2001年IBM公司因出售专利使用权而收到的特许使用金达19亿美元,而当年的基础研究经费只有6亿美元。

可见,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不仅可以自身利用新技术,还可以向其他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出售自己的技术,从而获利。如何正确地选择技术扩散的类型的能力也就是技术扩散能力,是开放式创新模式最终获利的关键。

五、结论

[1][美]亨利切萨布鲁夫.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M].金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Cohen,WesleyM,DanielALevinthal1Absorptivecapacity.anewperspectiveonlearning,andinnovation1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J].1990,(35):128-1521.

[3]Mowery,C,andOxleyJ.E.InwardTechnologyTransferandCompetitiveness:TheRoleof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J].CambridgeJournalofEcomomicsVol19,1995,pp67-93.

[4]Kim,Linsu1ImitationtoInnovation.TheDynamicsofaKorea’sTechnologicalLearning[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7.

[5]Zahra,S.A.,George,G.Absorptivecapacity.A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extensi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2,27(2):185-203.

[6]Eisenhardt,K.&Martin,J.(2000)DynamicCapacity:Whatarethe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1,1105-1121.

[7]Grand,R,&,Nayyar,P.R.(1994).TransformativeCapacity:ContinualStructuringbyInternationalTechnologyTransfer[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365-385.

[8]Mansfield,E.1961.TechnicalChangeandtheRateofImitation[J].InEconometricaNo.29(4),P.741-766.

[9]OliverGassmann&EllenEnkel(2004).TowardsaTheoryofOpenInnovation:ThreeCoreProcessArchetypes[J].ProceedingsoftheR&DManagementConference(RADMA),Lisbon,Portugal,July6-9,2004.

ResearchoftheEnterpriseTechnologyInnovationCapacityunder

theNewModelofOpenInnovation.YANGJin-wu

Abstract:Thetechnicalinnovationthroughcooperationofindustry,academeandresearchisanimportantwaytorealizebuildinganinnovativecountry,enhancethenation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city.Inthispaper,basedonthesummaryofstrengthsandweaknessesofcarryingouttechnicalinnovationthroughcooperationofindustry,academeandresearchinShaanxiprovince,thepatternofcarryingouttechnicalinnovationthroughcooperationofindustry,academeandresearchinShaanxiprovincewasproposed,accordingtogeneralpatternofcooperationofindustry,academeandresearch.

关键词:产学研;技术创新;模式

Keywords:cooperationofindustry,academeandresearch;technicalinnovation;pattern

0引言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或产业)、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在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的大力支持和协同下,按照一定的机制或规则进行结合,形成某种联盟乃至独立的实体,合作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人才培养、实验设备和仪器的合理利用等,不断进行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消化、吸收和再生产,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等功能的过程。[1]这种活动的产生既需要合作主体之间有效的互动,又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本文在对陕西省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条件做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陕西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的模式类型。

1陕西省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优势条件分析

1.1人力资源丰富陕西省是国家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人力资源丰富,现有普通高等院校76所,全省在校的大学生有近百万人。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学科领域,很多学科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有142个专业学科(二级学科)。在高层次人力资源方面,陕西共拥有两院院士49人,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8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915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员8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83人。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73.11,科技活动人员有15.32万人,其中R&D人员所占比重为43.08%,陕西的优势学科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能够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兴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支撑。

1.2科研机构多陕西省的科研机构众多,共有各类的科研机构1061家,其中省部级的独立科研院所有97所;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部门专业专项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实验室72个,国家大型科学工程和野外观测台站7个,国家行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计量中心4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个,省级工业技术研究院3个,各类测绘与勘查设计及研究机构420个。

1.3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增加2009年,全省R&D经费支出为189.51亿元,较“十五”期末翻了一番,较上年增加46.23亿元,增长32.27%,高于全国增速6.5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陕西省R&D经费支出居全国第10位,R&D经费投入强度为2.32%,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北京(5.50%)、上海(2.81%)、天津(2.37%)。

2陕西省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条件劣势分析

2.1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企业自身技术创新投入不足,2008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区域总额的58.2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总额的45.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52%),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获得政府科技资金投入位居全国第三,占到其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17.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倍,位居全国第一。而上述企业自身投入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发展非常不平衡,企业技术创新合作缺位等问题比较突出。2008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拨给研究院所及高校科技经费2.23亿元,仅占到其科技经费支出的1.96%;大中型工业企业购买国内技术1.88亿元,占到全国总量的1.13%。现有的合作,也主要以企业向高校、研究院所一对一地委托项目,高校、研究院所组建临时性项目组的形式进行,缺乏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2.2中介机构体系不完整2009年,北京市有中介组织9000多家(年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85家),而陕西同期仅有396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只有100多家,科技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信息不对称。各中介机构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推广与交换平台,只有40.2%的技术转移机构拥有独立的网站,8.9%的机构拥有对内管理和对外推广的数据库系统。二是技术经纪活跃度不高。具有技术经纪业务的中介机构仅占32.6%;71.7%的中介机构的技术经纪人比例在5.0%;有26.1%的中介机构没有技术经纪人。三是复合型人才缺乏。57.6%的中介机构认为需要进一步改善本机构的人员结构。四是工作经费少。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弱,84.8%的技术转移机构工作经费在100万元以下。由于目前科技中介机构的现状,在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2008年陕西高校承担国家863计划148项,在开展项目过程中进行了成果转让的29项,占项目总数不到20%。2009年陕西高校共实现技术转移项目交易额3.35亿元,其中本地单位购买技术实现交易的1.0亿元,占29.9%,外地单位购买技术实现交易是本地的两倍多。高校专利的技术转移额600万元,在本地进行的专利技术转移额80万元,仅占总交易额的13.3%。企业对于科技成果需求不旺,缺乏动力。2009年,我省通过技术市场转让的科技成果,近五分之四流向省外,只有五分之一在省内就地转化。科技资源优势与支柱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产学研合作比较松散、整体的组织配合性不强,对陕西省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不强。

3陕西省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建议

3.1人才培养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可通过联合办学以及共建研发基地的方式,形成产学研办学机构或者建立战略联盟及研发院,为陕西省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国防工业加快先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

3.2研究开发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可整合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实力,形成与企业关键技术需求相结合的研发模式。也可采用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的方式。[2]高校和研发机构把直接应用于企业的成熟技术一次性转让给企业,实现两方共赢。

3.3主体综合型合作模式高校、科研院所与高新区共同创办大学科技园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发展高科技产业。[3]

3.4联建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上,可以与企业合作,各方相对独立,优势互补,以协议、合同等方式形成技术与人才供求的长期或临时联建体。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建立有效合作机制。

[1]孙丽文,李娜,刘伟.高校技术转移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37(1).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格局;纺织工业;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志码:A

NewModel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RelatedChangesunderNewBusinessPattern

Abstract:Currently,boththebusinesspatternandthepatternofmanufacturingindustryhaveenteredintoanewera,andmeanwhile,bigdatatechnologyisrestructuringbusinessmodelandpeople’sbehaviorinanopen,equalandpublic-participatedway.Undersuchbackground,technology-drivenanddemanddrivenhavebecomeanimpetusthatcomplementseachotherratherthanfavorsonemorethantheotherfordevelopingnewproducts,andnewmodel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relatedchangesundernewbusinesspatterndeservemoreattention.Itisnecessaryfortextileenterprisestolearnandadoptnewmodel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keepcloseattentiontothechangesofthesenewmodelsandfindthebestandadaptablepathofinnovation.

Keywords:technologicalinnovation;businesspattern;productdevelopment;textileindustry

技术创新是提高纺织产业社会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支撑,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化解行业发展困难的工作全局中处于核心位置。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大数据科学成为新的科研范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科技创新的焦点,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科技、国家科技和学院科技三足鼎立、协同发展,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呈现出全球化竞争与加速流动的趋势。同时,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下,世界商业和制造业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涌现出新的发展潮流。

1技术创新面临的新形势

1.1知业社会到来

回看人类的产业发展历程,农业社会在地表层面上开发了自然的物理世界;工业社会进而从地下到太空对物理世界进行了深度开发;“知业革命”就是利用自然矿藏之外的信息与智力“矿藏”,进行第三次“人工世界”的大开发,进而回头更加深度地开发第一和第二的物理与心理世界,实现3个世界的和谐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社会的特征是地表资源的大开发,工业社会的特征是地下资源矿藏的大开发,而知业社会的特征是信息和智力的大开发,以重视和利用矿藏的方式,重视和利用数据。

1.2商业3.0时代到来

大工业代表了商业1.0时代,PC主导的信息革命是商业2.0时代,移动互联网席卷下,人们将进入商业3.0时代,移动互联网将重构传统产业,必将带来一场深刻的商业变革。简言之,工业化是1.0时代,工业化+信息化是2.0时代,工业化+信息化+移动化是3.0时代。商业3.0时代将会呈现如下鲜明的趋势:线上线下融为一体,产业链上所有的要素都将重新组合;用户将真正释放,产品概念将再次定义;移动互联网重构一切,3年公司可能超越30年公司;金融、零售、本地生活服务等将率先发生革命性变革。

1.3工业4.0时代即将开启

工业1.0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机械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业2.0形成了生产线生产的阶段,开创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工业3.0的标志是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充实到工业过程之中,实现了生产的最优化。工业4.0将通过网络技术来决定生产制造过程,实现实时自动化管理。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WIFI、数据采集(RFID、一维和二维条码)、GPS/GIS、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交汇,制造业正在进入智慧互联新时代。

1.4“再工业化”推动全球制造业格局重组

目前,发达国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占据显著优势。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主要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随着推动新工业革命先导技术的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高成本国家通过更灵活、更经济的新制造装备生产更具个性化、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未来在制造领域的实力对比将重新向发达国家倾斜。而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产出方面追赶发达国家的速度将较此前显著放慢。这会影响到全球产业的地域布局,进而导致全球产业格局出现大重组。1.5大数据时代正在来临

1.6大互联(Web3.0)时代到来

Web1.0是门户时代,Web2.0是搜索/社交时代。Web3.0典型特点是多对多交互,不仅包括人与人,还包括人机交互以及多个终端的交互。由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开端,在真正的物联网时代将盛行。一开始仅仅是大互联时代的初期,真正的3.0时代一定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智能生活时代,实现了“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思维指引下的新商业文明时代。

2技术创新模式的转变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同时也是时尚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为很多工业部门提供重要材料支撑。但纺织工业发展面对的挑战也是不可回避且亟需破解的,这也亟需改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并进行创新模式的转变。

2.1拥抱互联网思维

人类社会每次经历的大飞跃,最关键的并不是物质催化,甚至不是技术催化,而本质是思维工具的迭代。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至今,已有研究者较为系统地提出九大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以专业的视角全方位剖析移动互联网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变革,涉及战略规划、商业模式设计、品牌建设、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组织转型、文化变革等企业经营价值链条的各个方面。

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得越早,受益也将越多,不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将在新一波浪潮中失去竞争优势。

2.2做好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

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是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活动,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体现着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支持政策。科学以探索发现为核心,主要是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科学发现,特别是纯科学的原始性创新突破,也就是纯基础研究。技术以发明革新为核心,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应用研究。工程着重解决“做出了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开发试验。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将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区别和联系,比作为水、鱼和鱼市场之间的关系。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增进认知、分类管理、统筹推进,确定科学、技术与工程在创新活动中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促进技术、工程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发挥技术创新在支撑当前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企业应做好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需要解决3个突出问题:一是在理念上理清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与作用;二是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但也只能根据自身的技术储备、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己所能及的创新活动;三是在科技项目方面,应解决创新链各环节相互脱节、各自为战、无序发展的问题。

2.3寻求需求导向与技术驱动的平衡

企业在开发产品的时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技术为驱动,多年来业内对此话题争论不已。需求导向策略就是跟着市场走,从产品体系、结构、布局、品种、数量、品质、价格、服务等方面满足不同层次、维度的需求,例如吸湿排汗的服装可以满足运动员等特定人群的需求。技术驱动策略就是跟着技术走,能创造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市场,甚至推动产业革新及消费趋势变革。例如,海尔推出的洗土豆的洗衣机就是这样的案例。

可见,二者同样重要,只不过在消费品制造业,多数企业的口号均是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因此,需求导向成为形式上的主流。然而,对于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来说可以创造需求,其实际效果应该甚至超出需求导向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优秀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需求,从优秀到伟大的过程就是需求导向加技术驱动协调发展、灵活变化的过程,并不是非黑即白、非彼即此的事情。

同时也要看到,先进技术只有培育出有效市场需求之后,才能成为真正实用的技术。最适宜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但一定是市场最需要的技术。技术可以创造需求,但并不能盲目发展技术,特别是可能被市场束之高阁的技术,而是注重技术创新定位的重要性,即与市场需求的契合与平衡。

2.4引入“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

纺织技术创新,应因地制宜地采用“源创新”、“流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为当前和未来提供多方面的技术保障。

“源创新”挖掘新型市场,运用技术为消费者创造新的需求、引导新的消费方式、创造新的市场。例如,现有技术可以将老年人的脉搏、呼吸频次等生理指标的测量技术附着在服装上,并通过手机通讯,将老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理信号实时显示给家属,可在超限时自动报警。源创新就是技术驱动型的创新,是利用需求为消费者创造新技术。

“流创新”需持续保持。流创新在原有生产体系中挖潜改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稳定质量、创造产品的差异化来迎合细分市场的需求的措施。此类技术创新会连续性地增加价值,但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飞跃和升级,其带来的优势都不能持久,要维持竞争优势,需要持续进行“流创新”。

“集成创新”促产业速升级。集成创新运用已有技术特别是外专业的技术,通过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分析,针对某一特定的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功能创新、性能组合互补,创造出新的商品和市场需求。从超出纺织行业的范围找出成熟技术,并与纺织原有技术相结合,将是在短期内实现创新的有效方法,也是快速推动纺织经济升级的有效手段。

“原始创新”要大力支持。原始创新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其往往是在基础理论和高技术方面有独到的发现或发明,具有科学创新层面上的意义。中国纺织产业在原创性研究方面与国际差距尚大,建设纺织强国需要大量的原始创新来支撑,而原创性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2.5完善企业内部创新体系

信息技术为企业竞争战略提供了必要条件:移动互联网带来人的高度协同;物联网也会带来物的高度协同;银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兴未艾。互联网将人联网、物联网、金联网三网合一,进入信息化普惠工业企业、制造业的时代。

在新产业格局下,企业应完善内部技术创新体系,包括:信息资源收集、跟踪研究;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创新奖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科研项目申报与执行;企业技术资质申请与管理等。在完备的体系保障下,进而打造企业强大的设计力、技术力和管理力。

3下一步的技术创新方向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核心之一。目前,全行业已形成共识:科技强国是纺织强国建设的首要战略目标,科技贡献是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与质量取决于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程度,以智能技术提升劳动生产力、突破纤维资源瓶颈、节能减排和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强化基础研究、技术向生产环节之外的消费环节延伸,是科技创新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均衡性、包容性问题。

3.1提升劳动生产率是首要问题

劳动生产率提升是纺织工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转型的首要目标,智能技术的应用是重要标志。新型纺纱、织造、印染、针织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以高效、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应用作为标志。在线监控、数字化设计、RFID射频识别等信息化技术在化纤、棉纺、印染、服装和家纺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将大大推动纺织工业劳动生产力的提升。

3.2突破纤维资源瓶颈是根本任务

保障纤维原料供给是产业安全有序发展的根本。纤维材料产业已确立重点推进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技术及其产业化,即一方面解决量大面广的纤维资源,另一方面是高技术纤维的开发与产业化。如提升化学纤维差别化率的在线添加技术、连续聚合技术、纳米改性技术、原液着色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PTT、PLA、PHA等生物质合成纤维等关键技术突破,仿棉纤维的研发等。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酰亚胺、连续玄武岩等纤维基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些代表纺织工业技术水平的标志性产品,产业化进程有待加快。

3.3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存续保障

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是纺织工业赢得社会和政策认同、获取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重要保障。节能降耗减排技术在全行业获得广泛推广应用具有战略意义,包括无PVA环保浆料、膜技术处理废旧聚酯瓶片清洗废水回用技术、粘胶行业废水废气的治理和回收技术、印染行业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废水分质分流及处理回用技术、太阳能板集热系统、空压机热能回收技术等。

3.4基础研究软硬兼顾是必要手段

支撑产业发展的纺织基础研究需要软硬兼顾。以产业需求、消费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及时融入新技术的元素,才能有效支撑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矛盾的化解。特别是软技术,如标准的完善、技术导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流行趋势研究、供应链管理技术、物流技术等。

3.5创造需求、引导需求是更高目标

纺织行业亟需引发新的、更高层次消费需求的纺织技术。以数字化和绿色化为主线,纺织服装产业与IT产业、时尚产业的交叉融合,注定要在引领新的生活方式、营销方式方面做出表率。如人体工学技术(三维测量和试穿技术)、设计和裁剪技术、体现健康和功能性理念的智能可穿戴技术等。

参考文献

[1]白春礼.当今世界科技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J].中国科技产业,2013(7):12.

[2]王飞跃.“数据矿藏”对于“知业革命”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19.

[3]万建民.商业3.0时代[J].中国企业家,2014(13):3.

[4]张茉楠.全球制造业变局中国如何突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08-11.

[5]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白春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N].光明日报,2014-

05-15.

关键词:汽车工业;创新;发展;技术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我国汽车工业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二零零六年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形成了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我国汽车工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全球汽车工业技术创新模式

汽车行业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标志,汽车诞生于一八八六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到现在世界汽车工业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从国际汽车工业发展历史来看,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自主研究开发模式和引进技术自主开发相结合模式。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发达国家基本上采用自主研究开发模式。依靠本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研究基础,自主研究开发,技术有很强的独立性,处于世界汽车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日本、韩国等国家采用引进技术自主开发相结合模式,他们在汽车工业的发展初期引进、学习、吸收国外产品和技术,形成相应的自主研究和开发能力。有人认为,世界汽车工业技术创新存在另外模式,本国的汽车工业完全依赖外国的产品和技术,例如,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汽车工业的技术发展有很强的国际依赖性。世界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汽车技术更新的巨大动力,国家之间进行技术合作和交流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

二、我国汽车工业研究开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在技术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1、载货车、客车、专用车领域,我国汽车工业已经具有一定开发能力,但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相比,在高档产品的开发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2、轿车领域,我国汽车工业能够进行某些轿车车身的开发设计,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做局部改进创新,但整体轿车开发能力尚不成熟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3、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开发领域,我国汽车工业在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对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许多关键零部件是国外产品的仿制品。

三、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模式

1、引进技术,自主开发为本,联合开发为辅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梦想,与是与国外汽车生产大国存在差距的关键。形成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是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中国汽车工业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市场换技术,汽车工业想走“引进一吸收一消化一创新”之路,但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始终停留在“引进一模仿一再引进”过程中,转变认识。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没有必要照搬日本、韩国的发展模式,制定最优的技术创新模式。利用国内科技力量做好二次创新,提高产品的开发能力,政府要鼓励企业通过合作开发方式,

获得新技术。坚持两条腿走路,以我为主,提高开发新产品的水平,最终形成自主开发。

2、加强汽车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量,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研发能力建设,战略规划和组织机构。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世界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汽车研发方面的投入加大,国家应支持大集团研发中心的建设,对关键性的技术开发项目给予金融政策支持,调动企业自主开发的积极性。实施人才战略,人才战略是实施产品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一支拥有现代汽车技术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人才队伍,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

THE END
1.深入解析“Web”一词的含义起源与发展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深远影响时Web是什么意思,web.ohocorp.com,?(What Does Web Mean?) 在今天这个数字时代,“Web”这个词几乎无处不在。你可能每天都在使用互联网,浏览网页,发送电子邮件,但你有没有想过“Web”到底是什么意思呢,wwk.yuyi13.com,?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个词的含义,历史,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skaderhb.com,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Q4DOO30556A727.html
2.Web3技术体系:重塑互联网未来的基础架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互联网经历了从Web1.0的静态信息时代到Web2.0的交互式社交网络的转型。如今,Web3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代表,正在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重塑我们的数字世界。Web3技术体系不单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对未来数字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本文将详细探究Web3的各个方面,包括其技术构成、应用场景、挑战与机遇http://cengmingtech.com/jmq/1005.html
3.为什么AI需要一次Web2.0式的革命?大模型 AI 行业正在寻找 2.0 时代的入口。因为 Web 2.0 的降临,就是上一轮互联网革命,最重要的爆发节点。行业在经历了千禧年的泡沫破裂后,很多人一度认为计算机对大多普通人「没有实用价值」。但随着 Web 2.0 革命,UGC、社交媒体开始出现,把所有人代入了「裂变传播」的时代,之后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762020779058204&wfr=spider&for=pc
4.和讯网的想法:Web3Club携手新加坡GIC基金会,引领Web3.0新时代的Web3Club携手新加坡GIC基金会,引领Web3.0新时代的到来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进化,Web3.0时代正式拉开帷幕。Web3Club宣布获得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之一——新加坡GIC基金会的强大支持,致力于通过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打造完善的数字资产管理平台,开启一个去中心化、人人可参与的新时代。Web3.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从Web1.0的静态信https://www.zhihu.com/pin/1853581676569034752
5.开放时代范文12篇(全文)Gartner在今年6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预测了未来重要的Web技术,包括:数据分析、移动计算、情境感知等,开放平台技术与这些技术一起并列为重要的未来Web技术。 目前在互联网上获得成功的公司还主要是围绕着信息中介服务,可以说,现在的互联网仍站在搜索并整理信息从而产生价值的时代的延长线上。开放平台新模式只有少数公司在实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4r8izo9.html
6.数字百科:Web3.0——下一个互联网时代的进化与传承当然没那么简单! 关于Web3.0的所有话题,随便一搜索,各种说法和观点、预测和猜想,几天几夜也许都看不完,几乎让人感觉”身处在互联网百家争鸣时代”的假象。此前互动中国一文《互动中国观察: Web 3.0 ?由两组数据联想到的数字阅读趋势(“智能精选内容”与“社会化阅读”)》也为Web3.0这一话题做了抛砖引玉。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0498.html
7.Web2.0退潮,中国互联网创业时代是否即将终结如何赚钱,将是一个Web2.0时代最漫长而富挑战的问题。即便Facebook、YouTube也至今未能赢利,更没有像谷歌、亚马逊、eBay等公司一样找到行之有效的赢利模式。 在获得软银超过4亿美元融资之后,千橡集团一个颇为值得关注的动作是以1000万美元收购休闲网页游戏开发商豌豆互动。而在此前后,国内另一个颇具规模的SNS网站51https://www.williamlong.info/info/archives/229.html
8.ChinaDailyWebsiteChinadaily.com.cn is the largest English portal in China, providing news, business information, BBS, learning materials. The Website has channels as China, BizChina, World, Opinion, Sports/Olympics, Entertainment, Lifestyle, Culture, Citylife, Photo, Forhttp://www.chinadaily.com.cn/
9.元宇宙系列之Web3.0:新范式开启互联网新阶段Web3.0的多维性质:去中心化和经济体系 当下的Web3.0看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很难给出严格且全面的定义,然而,根据Grayscale对Web3.0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交互、媒介、组织形式、基础设施、控制权等几个角度将Web3.0与Web1.0和Web2.0时代进行对比,以求更精细化呈现其“全貌”。 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59654
10.web3.0时代是什么时代?web3.0时代到来了吗?区块链技术在这种web3.0中,数据不是拥有的,而是共享的,它能够为相同的数据显示不同的视图。web3.0可以说是语义最合乎逻辑的网络,并为去中心化应用程序开辟了道路,它采用了无许可区块链技术,用户也可以通过他们的数据获利,甚至还能够可以拥有NFT。很多投资者想知道web3.0时代是什么时代?大家还不清楚现在web3.0时代到来了吗?下面https://m.jb51.net/blockchain/870459.html
11.什么是Web1Web2Web3?如今我们仍旧处于Web2的时代近几十年来,企业软件一直都以提升效率、创造价值为责任。企业想要蓬勃发展,就离不开企业软件的协助。因此,互联网技术在不停的变化的时候,企业软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软件,由大型机的私有部署升级到简单互动的Web1时代,再由Web1时代升级到云服务的Web2时代,到如今的Web3时代。 https://www.4pis.com/newsdetails?id=117
12.web服务器的作用是什么?web服务器有哪几种web服务器有哪几种 web服务器的作用是什么?在互联网时代,web服务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Web服务器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存储,处理和向用户交付网页来显示网站内容。web服务器同时是一种比较被动的程序,只有你在上网的时候发出指令,这时服务器才会响应。 web服务器的作用是什么?https://www.kkidc.com/market/5791.html
13.盘点各电商大佬说过的名言!电商资讯---卓越亚马逊副总裁石涛:web2.0时代的B2C电子商务 “中国网上零售的发展最初得益于资本市场的电子商务热。有一个阶段非常艰难,大家找了很多原因,比如说一些配套建设的困难,支付配送等等,但是这些其实都是细节的问题,不是问题的关键。除了细节问题还有两个关键问题很容易被大家忽略,一个是购物习惯,二是中国地区发展的https://www.hznzcn.com/news/4063.html
14.Alibaba.com:Manufacturers,Suppliers,Exporters&ImportersFind quality Manufacturers, Suppliers, Exporters, Importers, Buyers, Wholesalers, Products and Trade Leads from our award-winning International Trade Site. Import & Export on alibaba.comhttp://alibaba.com/
15.什么是Web3.0,它将如何改变传统互联网?因此,区块链社区正在设想一个具有上述5个特征的Web 3.0,更重要的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网络。 “去中心化网络”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力量来消除对中心化运营商的需求,只使用不可变的加密数据。 目前, 最接近 web 3.0的区块链平台被认为是以太坊平台。 我们处于 Web 3.0 时代吗? https://www.biyuandi.com/biyuandi/946.html
16.a16z:一场“好莱坞”式的胜利Web3 时代:加密飓风 2019年,a16z 迎来了转折点—— 投资组合中最引人注目的 4 家公司 Lyft、Pinterest、Slack 和 PagerDuty 在上市后股价大跌,a16z 虽然已获得丰厚的回报,但他们敏锐地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a16z 开始转型,去寻找未来几十年值得投身的新领域。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加密。 https://www.tmtpost.com/5968225.html
17.AIGC和ChatGPT什么关系AIGC应用平台有哪些AIGC将成为Web3时代的生产力工具 从Web 1.0的单向信息传递的“只读”模式到Web 2.0的人与人通过网络双向沟通交流的“交互”模式,内容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为满足这一需求,内容的生成从单一的PGC演变到了现在的UGC并占据了主要市场。Youtube、Instagram、抖音、快手、B站上有大量的内容来自于UGC创作者。 https://m.elecfans.com/article/2010423.html
18.投资30万囤鞋70双,我被Web3“走赚游戏”套路了?岛主分析称,“以往的区块链游戏,大多设定为虚拟世界、是架空现实的。这些游戏本质上是把DeFi(去中心化金融)游戏化,或者把老游戏链改一下。而现在‘边走边赚’的模式突破了游戏的限制,让用户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落地这个应用。” 来源/ 视觉中国 Gino把STEPN和Web2.0时代的游戏如《梦幻西游》以及链游Axie Infinityhttps://36kr.com/p/1685075805536007
19.一文了解web3.0微信开放社区我们经历了WEB1.0,WEB2.0,以及现在的WEB3.0,我们都知道现在已经发展到了5G网络,而WEB也要向前发展,WEB3.0可以理解为WEB2.0的升级版本,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将其分为3个时代,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一、WEB1.0 Web1.0时代,在上世纪90年代,属于互联网刚刚开始的阶段,各种技术以及人们的思维还没有到位,所以互联网还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community/develop/article/doc/0006e0720c8e988cadbed460c56813
20.webui设计是什么并且通过与多家名企合作,举办招聘会的形式,火星时代为学员们提供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多种就业平台,以切实的努力帮助学员实现就业。最后,为了帮助大家直观了解火星时代的Web UI设计专业课程,火星时代还特意为大家开设了免费的线上试听课程,现在前往火星时代官网联系在线老师就能报名试听哦~https://www.hxsd.com/content/24769/
21.Web3夹在了新旧世界之间无疑,资本的介入可以使Web3快速成长并借助老牌投资机构的背书,获得更多的信任、达成更多共识。但Web3的“使命”是去中心化和确权,而投资,在他们看来,属于Web2时代的“传统玩法”。 正因为这个矛盾点,推特的创始人Jack Dorsey被自己的投资人拉黑。 2021年12月,Jack Dorsey发表推文批评Web3是风险投资公司的工具。有https://www.huxiu.com/article/606599.html
22.一文分析Web3尚未被主流采用的6个主要原因Web3世界Web3 吞吐量的拨号时代 目前,Web3 最常提到的限制之一是广泛采用的公共区块链的有限可扩展性和高延迟。正如我在之前关于区块链真正信任模型的文章中所讨论的那样,可扩展性通常被认为等同于增加交易吞吐量。然而,对可扩展性更全面的解释是增加交易吞吐量,同时保持区块链账本的低验证成本。更高吞吐量的区块链确实存在https://www.web3sj.com/news/30676/
23.Web3.0到底只是技术的改进还是时代的革命?NvirWorld如何看待 Web3.0的技术基础和上层建筑,看这个就够了 。 币界网报道: Web3.0是互联网的新风口,是一场时代的革命而非简单的技术改进。在过去几十年里,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然而,传统的互联网存在着中心化、数据不透明、用户数据被滥用等问题。而Web3.0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https://528btc.com/news/116116666.html
24.Web3.0是什么意思?与Web2.0有什么区别?Web1也被称为静态网络,也是1990s最早期与最可靠的互联网,由于只提供十分有限的信息,因此几乎没什么用户交互。用户只能浏览数量有限的文章与不可互动的内容组成的HTML网页,这些内容主要来自于少数事先选定的为数不多的编辑们所撰写。 2,Web2.0时代 然后来看Web2,这一阶段从200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当下。 https://www.randengseo.com/seo-15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