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性、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评价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历来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定性因素。新世纪以来,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并吸收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家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2001年实验稿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修订版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新课标”)三个版本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二十多年来,三版课标带着新课改的希望、热情、困惑与沉思,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追问本体,寻找规律,也书写了人们在不同时代、基于不同价值追求对“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与评价”等语文教育基本问题不断追问、思考和重新解释的历史。
当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在即,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开启。比较分析三版课标的演进发展之路,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当代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认识当前语文教育核心理念的来龙去脉,深入理解课标精神,把握住课标实施的关键。
一、2001年实验稿课标:带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希冀与勇气出发
1997年由《北京文学》引发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是当代语文教育的重大转折。人们围绕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产生了激烈的争辩。当时恰逢世纪之交,国际教育改革大潮兴起,为迎接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挑战,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说,2001年实验稿课标是背负着回应语文学科内部争论与适应社会发展外部需求的双重使命而研制的。它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取代了此前长期使用的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实施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变革。
二、2011年修订版课标:体现课改中的修正、完善与反思
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及2001年实验稿课标的实施,语文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改革成效显著,但在改革中也发现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调整和完善。2005年以后,人们对新课改有关概念的反思进入调适阶段,2011年修订版课标正是在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实验稿课标进行的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2011年修订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补充加入了对语文课程的概念性界定,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界定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被认为是对课改后语文教育人文性得以张扬而工具性式微的反拨,是语文教育自身“否定之否定”之后的调适。跳出争辩,审视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不难理解这是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语文学科本体与课程价值的思考。
三、2022版新课标:明确核心素养时代的育人要求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这可以看作启动新一轮教育变革的宣言。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发布。2022年4月,国家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
2022版新课标在继承2001年实验稿课标、2011年修订版课标的基础上,立足课程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回应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追求,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语文课程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课标的指导性。从文本内容框架看,2022版新课标变动明显,主体部分增加了“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两大基本板块,又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核心素养内涵”条目,在“课程实施”中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条目。2022版新课标较之前两版课标变化较大,本版课标的核心概念主要有: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
2022版新课标较以往最大的突破就是架构了语文课程的内容,课标规定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主要为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共设置三种类型六个学习任务群。这六个任务群与高中必修课程的六个学习任务群命名略有不同,但核心内容基本一致,显示了课标一体设计、学段衔接的思路。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更鲜明地凸显2011年修订版课标所界定的语文课程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特征,凸显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有利于语文教育实现从学科本位到素养本位,从教语文到用语文的升级转型,从而促使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科学习中落地。
学业质量部分为2022版新课标中新增加的内容,新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课程核心素养要求。”它是语文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长期以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只规定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而对相应学段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水平并没有具体规定,这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很难把握深浅程度。2022版新课标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划分,描述了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以及学生在每个学段结束时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能够帮助教师聚焦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发展水平,更好地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广度,使评价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人才培养要求,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值得注意的是,课标列出的语文学业质量标准是按照日常生活、文学文化、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运用情境描述刻画的,这些标准如何对应六个学习任务群以及“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语文学习活动板块,真正达到教学评的一致,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研究。
总之,新世纪以来颁布的三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后相继,稳中有变,不断发展,呈现了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与评价”等基本问题不断追问与阐释的历史,比较三版课标,把握住这些基本问题,必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核心概念,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抓住关键问题,做到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一般课题“新世纪课程改革二十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1JXY14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