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美学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

20世纪的中国美学,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前后各50年,可以分别称之为现代美学与当代美学。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具体的阶段:

(一)世纪初到20年代末的美学启蒙与学科创建时期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创立与启蒙思想相伴随。面对落后挨打的衰弱国势,出于救亡图存的社会理想,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在强调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在他们看来,美学承担着改造与拯救国人麻木的精神状态和僵化的思维方式的使命。20世纪初,王国维最先把美学理论从西方介绍到中国时,自觉地把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美学思想加以融汇贯通,加以传播和发挥,实现了中国美学理论从自发到自觉状态的转型,中国人开始有意识地建设美学学科。这样,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美学被纳入现代化的思想文化启蒙的轨道,尤其是蔡元培对于美学学科的研究与介绍,与当时救亡图存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为此,美学承担起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历史任务。

这一时期,由于美学家的启蒙、倡导和影响,以及他们对西方美学的引进、译介和传播,20世纪20年代,迎来了美学研究的一次热潮。美学学科知识从最初的翻译、介绍到专业教材的翻译与编写,美学课程从教育体系的设置到最终落实进课堂,美学学科从自发地引进到自觉地确立,美学和美育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相继出版了一批有关的学术论著,构建起初具规模的美学理论体系。

(二)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的中国现代美学奠基期

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对西方哲学与美学的大量翻译为中国美学体系的建构准备了理论资源。而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以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为根基,融汇西方美学思想和方法,汲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内核。

这一时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朱光潜、宗白华,他们致力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型,为现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光潜通过对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研究,建构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以美感经验论为核心的审美心理学体系。宗白华在中西比较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根基、西方现代哲学为参照,创造性地诠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观念和生命意识,初步建立起了其生命美学观,并由此构建起中国艺术境界论、审美时空论及“空灵”、“充实”等范畴。傅抱石《中国绘画思想之进展》、许君远《论意境》、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等,也都于中国传统美学研究有新的建树。

由于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大量介绍和接受,美学家开始比较集中地进行中西美学的比较,确立了比较美学研究的初步系统。同时,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介绍、研究和运用蔚为可观。此前鲁迅、瞿秋白等人已有初步的努力,而到了这一阶段,随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由中国革命的推进而日益传播,比较全面、系统而有目的地介绍、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美学,成为一种理论现实。蔡仪的《新美学》,标志着中国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前人学术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构建美学体系的开端。

(三)5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学争鸣期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的美学大讨论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的美学大讨论是20世纪乃至整个中国美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论争的焦点是美学中的哲学基本问题,产生了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美学,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论美学等四大学派。美学大讨论,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的理论终结和当代美学的理论创构。美学研究开始遵循一条新的思想路线,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为以后的美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材料和思想基础。当代中国美学正是由于现代美学的理论终结,才获得了自己生长和发展的前提。

美学大讨论作为全国范围的一次美学普及,提高了美学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论著,有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与《美学批判论文集》,蔡仪的《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吕荧的《美学书怀》,汝信和杨宇的《西方美学史论丛》等。

接下来的“文革”时期,美学处于停滞状态,而存在着一定的“潜思考”、“潜写作”。

2.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美学热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了新的美学热。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共同美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主体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论争广泛而深入地展开。论争形成了中国美学研究的重大成果,即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来建构美学本体论的共识。实践美学代表了当时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充分显示了哲学美学的学术特征。《美学四讲》是李泽厚实践论美学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和具体展开。刘纲纪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体系,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等,也都成为实践美学的重要成果。

1979年,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室编辑的《美学》创刊。1980年,第一次中国美学会议召开,成立了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中国美学史研究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这一阶段的论著,以李泽厚《美的历程》及其与刘纲纪合著的《中国美学史》,于民等所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敏泽《中国美学史》等为代表。

(四)90年代之后的反思与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传入,大量国际性学术交流、外国美学名著的系统译介,以都市为根基的大众审美文化开始质疑实践美学的话语权,使得实践美学丧失了此前独有的政治和文化批判功能。如何解决现实中人的生存问题,学界开始重新思考。这种时代语境使许多新一代学者致力于反实践美学与超越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生存美学、体验美学、超越美学、否定美学、和合美学等纷纷出现。

1995年,国际美学美育会议在深圳召开,意味着中国美学研究国际化时代的到来。着眼于人类社会的现状与未来,中国美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与演进态势。

摘自陕西师范大学陈刚教授《20世纪中国文艺美学名作导读》

THE END
1.20世纪90年代是哪一年年代先期定义与世纪划分方法相同,即每个世纪每十年为一段,第几个十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首年为年代之首。此种并无一十年代和十十年代,而以世纪初和世纪末表示。 2、比如:1901~1910是20世纪初;1911~1920年是20世纪20年代;1981~1990是20世纪90年代,1991~2000是20世纪末。此种定义在近十几年因不便捷很少https://m.yyk.iask.sina.com.cn/q/10hgvKZZGyRr.html
2.这种虚无主义,更具有内在破坏力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 这一时期的文化虚无主义以“告别革命”论调为代表,出现了一批否定革命、否定中国近代历史的作品,集中表现为“革命虚无主义”。其核心话语是否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人们“告别革命”;宣称“革命”是“政治激进主义的话语”,是造成军阀混战和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20-08-15/64515.html
3.20世纪90年代具体指的是哪些年份?正确的说应该是1991年~2000年,因为公元记年是从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开始的,没有公元0年。至于社会上常说2000年是世纪第一年,那只不过是商家为了在商业上争取商机的宣传,2000年应该是19世纪的最后一年。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0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