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社会形态的转变和标识,都是因其不同的生产工具。渔猎社会是弓箭,农业社会是刀犁,工业社会是机械。信息社会是什么?是计算机和互联网。
计算机使得世界信息化,并把这些信息分解成为可以原样还原的0和1组成的数字符号。互联网则不辞辛苦,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把这种可以分解和还原的数字符号,送到千家万户。
可以依此理解信息社会中的文化特征:
1.信息文化是数字化文化
信息的数字化对文化的形成、交流、传播、演变、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文化交流的障碍,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同样大的障碍,便是语言了。
在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要及时、迅速地传递和交换,传统的信息传输方式会因距离或语言的障碍而无法承担这个任务。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地域障碍几乎不存在了。而对于语言交流而言,信息化时代,不同的语言仍然有自己的生命力。但是,互联网上的语言,永远不会像以前那样繁复。数字化就是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各种语言编码为0和1,传输到终端用户那里,然后又原样还原其本来面目。一个0和1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信息单位,人们称之为“比特”(bit),在现代信息网络管道中流动的就是一连串的“比特”。因此,用简单的0和1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以此来数字化信息,使信息的传输简单化了,从而解决了传统信息交流中的最大难题。
2.虚拟性
3.全球性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最本质的要求是交流,而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常因为地理环境的阻隔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碍。
在信息社会里,地理环境的阻隔已经不再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文化在交流上是全球性的。全球性意味着跨民族、跨宗教、跨国家、跨地域。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即信息社会中的存量文化和增量文化。在信息化社会产生的新的文化,是增量文化,无论是何种形态,肯定具有全球性。在信息化社会里,现存的各种文化形态,即存量文化,要么会因其不适应新的环境,停滞不变甚至逐步衰变;要么逐步增添全球化特征,或融于某一同质文化。
信息文化的全球性是信息文化的开放性的必然结果。互联网的缔造者从互联网创立之初就制定了统一开放性的原则:进入计算机网络应该是无限制的,所有的网上信息应该是自由的,网络不受任何权利机构的限制。加入互联网的所有用户都要共同遵守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该协议允许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在同一个网络中生存,允许不同的网络互联,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互联网体现了最自由、最灵活的开放性的信息交流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与世界各地的任何人联络,思想、观点和民族文化都可以在这里定位。正是这种开放性使得信息文化迅速地推向全球成为可能。
4.交互性
以前的文化形态,除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原始状态的交流外,所有的传播交流方式,在一定的时空上都是单向的,如广播、电视、印刷出版物等传播媒介,都是一种“点到面”的单向交流,也就是说信息只有一个“发源地”,而流向多个“接收站”。在这种交流方式下,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对互联网的特性有很多界定。互联网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传播工具,区别于其他传统传播工具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交互性。信息文化的交互性是指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双方的双向互动传播。也就是说,当信息传播者在因特网上发表自己的信息之后,接收者对此信息马上做出反馈,并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增补、修改,并及时传送给信息发布者,信息原发布者收到反馈的信息后,马上可以做出相应的补充或修改。在这样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可以说,信息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接收者,而信息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发布者和接收者的地位实现了平等,从而实现了信息交流的双向互动。交互性的文化传播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渗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