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信息的定义和特征

信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存储、传播各种信息。在中国古代,对信息一词的表述,最初为音、信、音信、消息等。据考证,信息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李中《暮春怀故人》的诗句“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中,这里的信息表示消息的意思。

虽然信息这个词在现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但要说清楚信息是什么,给出一个科学的定义,却并不容易。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在探讨信息的本质和定义。下面是专家、学者们在不同的条件下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的描述。

我们通过一个小示例来理解香农这句话。小华是一个高三考生,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是他的梦想,高考结束后,小华的成绩未知存在不确定性,成绩公布则不确定性消除。成绩公布后小华填报志愿,他是否能进入梦想中的大学,同样存在不确定性,只有在他收到大学通知书之后,不确定性才消除了。

美国数学家、控制论奠基人维纳在1948年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后来他又在《控制论与社会》一书中写到“要有效地生活,就必须有足够的信息”。维纳从资源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资源。

我国学者钟义信1996年在其著作《信息科学原理》中提出“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可以理解为哪里有运动的事物,哪里就存在信息。

通俗点说,信息可以理解成消息、数据、通知、情报、知识、见闻等传输和处理的对象,可以泛指人类社会获取并传播的一切内容。信息是经过一定的加工,对人们有用的数据,对不同的人而言有不同的价值。

信息常依附于文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呈现出来,这些文字符号被称为信息的载体。

接收信息的主体是人类,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受信息,并通过人脑分析、抽象、加工、处理后,指导人类的行为。

信息有许多重要的特征、性质,一般归纳为:

(1)传递性

现在信息的传递方式是多样化的,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空限制,人们可以足不出户,欣赏到精彩纷呈的春节联欢晚会、奥运会、世界杯等。

(2)共享性

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如果甲有一个消息,乙有一个消息,甲乙相互交换后,两人就都至少有了两个消息,甚至会有多于两个消息。

(3)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等都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小明在睡觉之前,上网查看课表准备第二天的课本,这里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信息依附的载体是数字校园的教务系统。

相同的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如学校下发的端午放假安排,可以通过数字校园的“公共通知”栏发布,可以打印纸质放假通知,也可以由班主任开班会当面向同学们传达。

(4)时效性

最典型的如天气预报、股市信息、交通信息等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甚至稍纵即逝。小明的爸爸开车去上海出差,车载导航中的地图是两年前的,在旧地图的指引下,小明的爸爸在上海迷路了;端午放假的通知在端午之后再发布,就失去了意义;商场五一搞促销活动,只在5.1-5.3三天间有效,5月4日就不再享受了。

(5)价值相对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但也是因人而异的,即信息的价值性是相对的,相同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价值是不一样的。

如一个计算机专业和一个外语专业同学去听一个关于大数据的讲座,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觉得讲座很精彩,这说明了讲座信息对他是有很大价值的,而外语专业的同学因为听不懂,收获甚微,甚至感觉毫无价值。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可以获得更重要的信息,是原有信息增值。

(6)真伪性

信息有真信息和伪信息,即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之分。伪信息的产生可能是人的认知差异或对信息的理解没有和实际的环境联系导致,也可能是信息源就是虚假的,如古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现如今,网络上信息泛滥,假新闻已成为社交媒体的大问题,让许多用户难以忍受,如何判断网络信息真伪性是一个新的难题。

信息还有很多特征,如可加工性、可存储性、普遍性、可转化性等,对信息特征的理解能加深我们对信息概念的理解。

处于信息时代,每天我们都会收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有些信息对我们是有益的,有些则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不利,因此我们要炼成火眼金睛,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懂得分析取舍,在发布信息的时候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不要发布垃圾信息、有害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数据、消息、信息这些词,它们是很容易被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是有联系和区别的。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用来表示客观事物的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它直接来自现实,可以是离散的数字、文字、符号等,也可以是连续的数据,如声音、图像等。数据仅代表数据本身,表示发生了什么事情。如经测量姚明的身高为226厘米,单纯的226这个数据并没有意义,只是个数字而已。但当这个数据经过处理和加工,跟特定的对象姚明关联时,便赋予了意义,这时便是信息。

因此信息是加工处理后的数据。经过分析、解释和运用后,信息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数据是原材料,信息是产品,信息是数据的含义,是人类可以直接理解的内容。

由此可见,信息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决策,带有人们主观方面的因素,而数据一般理解为纯客观的事实记录。在计算机时代,信息的存储和传播需要经过数字化转换为计算机中的数据。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错误地把信息等同于消息,认为得到了消息,就是得到了信息,但两者其实并不是一回事。消息中包含信息,信息是消息的阅读者从中提炼出来的。

THE END
1.信息社会的概念是什么,有何特征?信息经济活动的扩展,尤其是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产业逐渐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自1964年梅棹忠夫首次提出“信息社会”概念以来,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同。信息社会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其本质特征尚不完全清晰,但可以从生产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717253934787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