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论述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的论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探究

计的美观、舒适感及艺术效果得到有效增强。对于设计师来说,需要重视社会中新技术的出现,认清新技术的价值作用及优势,充分利用,方能使设计效果更加优化,更具艺术感及层次感。(2)数字技术使环境艺术设计步伐加快。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突出的,利用数字技术能够对文字进行有效处理,同时也可以对图形及图像进行有效处理,与传统模式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是极为不同的。对于一些刚刚接触环境艺术设计的人而言,能够很好地应用数字技术,并且传达出很好的效果。具体来说,数字技术的融入使得环境艺术设计的步伐得到有效加快。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是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的,我们知道传统模式下的环艺设计采取手工绘图的发光法的,这样修改起来就显得较为麻烦,而用数字技术取代传统的手工绘图便能够使后期设计修改更为简单,并且还使得设计更加精准、规范,进一步为设计艺术效果的完美传达提供了有效依据。

(3)数字技术使环境艺术设计速度得到有效加快。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能够使图像声音及文字以数字的形式传达出来,这样便能够为设计者构象及方案的成立提供便利。并且还方便设计的修改。数字技术通过部分先进的图形展现技术,让技术和艺术很好地融合在仪器,从而使数字技术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与此同时,通过与传统白描及渲染等技巧的融合,数字技术更加具备表现力及感染力,从而使环境艺术作用更具层次感及优越感。大致上分析,数字技术使环境艺术设计速度得到有效加快,改善了传统手工绘图难以修改的缺陷,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4)数字技术使环境艺术设计在市场的竞争力度得到有效增强。数字技术中的图文、声像等信息均是一类以数据格式存储的数字文件,通过对有关图形软件的应用,便能够对这些数字文件进行有效转换,用户便能够将这些数字格式的文件调出来,并进行加工处理,进一步使环境艺术设计的效果得到有效增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数字技术,能够使设计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减低设计错误率,使设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使设计作品在同类设计作品中的竞争力度得到有效增强。充分融入数字技术,对作品的复制拷贝也是极为便利的,同一类稳健能够进行反复印刷及打印,不会导致文件受到损坏,很好地保护了文件的质量。与此同时,通过与网络互交技术及信息传输技术的融合,还能够实现远程文件共享,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大致上分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能够使设计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得到有效提升,能够提高业主的满意度,从而赢取业主的充分信任。

3结语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宏观经济效应;金融体系;金融创新;货币政策

资产证券化被誉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最重要、最具有生命力的金融创新之一”(LeonT.KendMl,1996)。它是将不流动的金融资产转化成流动的资本市场证券(Austin和Zissu,2000)。

本文从金融体系结构、宏观经济金融稳定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果等方面来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期对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推进有所裨益。

一、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一)改变金融体系结构,提高金融结构效率

Hirshleifer(2001)认为,随着证券化的发展,引起了金融的脱媒,关系融资在向资本市场转变,银行与公开市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是一个发展趋势。资产证券化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增加,但资本市场融资不能完全取代银行媒介融资。Levis(2001)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完善的,那么市场将是最好的融资方式。但现实情况是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这导致市场的不完善,在这样的环境中银行能够弥补市场的不完善,从而增加整个金融系统的效率。市场发达的工业国,如美国,其证券化程度就很高,金融系统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而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透明度不高的新兴市场国家,资产证券化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其金融系统是以银行为中心的,这与市场发展程度相适应。目前关于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与市场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哪个效率更高,并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应该同时提高银行与市场的效率,从而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2)认为,证券化将借款人和贷款的最终使用者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降低了金融体系中银行中介功能的重要性。

(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1、资产证券化与金融稳定

姜建清(2004)认为,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风险转移给那些数目众多的愿意和能够承担风险的社会个体,从而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避免由社会全体成员来承担无收益的风险。另外,投资者、中介机构等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信贷资产的尽职调查、信息披露过程中,相当于将银行信贷过程中一些隐蔽的风险透明化和公开化。这种“风险的外部治理”结构有助于减少和防范暗箱操作,进一步降低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沈炳熙(2006)认为,资产证券化既是一种融资方式,也是一种分散风险的手段,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有助于解决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相匹配的问题,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这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提高金融稳定。IMF(2006)研究认为,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信用衍生工具的采用,促使银行信用风险在更为多样化的投资者当中分布。这些机构乃至整个银行体系在信贷冲击面前的脆弱性有所减少,这有助于加强金融稳定。葛奇(2008)认为,证券化实现了从银行融资向市场融资的转变,融资市场化更均衡地分散了银行的风险,避免风险过于集中于具有系统特性的大型银行,大大减少了金融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2、资产证券化与金融不稳定

最早提出证券化可能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在重大隐患的是Kaufman(1999),他指出证券化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导致过度的信用创造、造成流动性错觉、减少储蓄机构的作用、导致金融机构监督贷款激励的弱化,并且对一国的金融政策造成不利的影响。但由于证券化出现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所以Kaufman等提出的质疑也就被社会所忽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大家开始注意到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可能给宏观经济和政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

(1)资产证券化对金融风险的传递和扩张

金融创新的最初本意是通过把风险转移给有承受能力、承受意愿而且能够管理这些风险的合适的金融投资者,以达到金融体系内风险的有效管理和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但次贷危机的教训恰恰说明:如果风险没有转移到合适的交易对手那里,那么这种分险还是存在于金融体系当中,并没有消逝。对于宏观经济来说,风险可能不断累积,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

瑞斯勃格(2007)认为,原则上信用风险转移导致风险更有效地分担,但在这个转移过程中信用风险并没有消失,而且往往是转移到未受监管的市场,透明度反而降低,容易产生新的风险,如交易对手方风险。孙立坚(2007)认为,资产证券化整个过程的细分化带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问题。结果是标的资产(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信用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很容易扩散到衍生品市场,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基金公司、个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甚至不知情的外国投资者等各个利益群体,形成十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标的资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双重危机)。王志刚(2008)认为在逐利动机和市场导向的激发下,基于信贷市场的细分和信用中介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发起一分散”(O-riginate-distribute)模式。缺乏对整个链条参与者的激励约束,“高回报”成为大家共同瞩目的焦点,其对应的“高风险”几乎被所有的参与者无意忽略或有意隐去。陈颖等(2008)认为,资产证券化机制一方面提高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弹性,在更大范围内分散了风险。另一方面导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金

(2)证券化产生的其他不稳定因素

1)宏观金融结构失衡,产生资产价格泡沫

资产证券化过度发展,使得其价值完全脱离原有的基础,宏观金融结构的倒“金字塔”特征突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严重脱离,导致大量资本从事非生产性投资,加大经济的波动。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使得一些原来流动性较弱的金融资产在二级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逐渐纳入到广义货币的范畴,这将对货币总量和结构产生影响,流动性概念的外延也随之变化。次贷危机爆发前,主要的几个发达经济长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出现过剩,过剩的资金一方面涌入实体经济,抬高物价,较高的通货膨胀不利于金融的稳定;另一方面,资金可能流向金融市场并在其内部形成“体内循环”,引发资产价格泡沫,造成金融的不稳定。Bofio和Lowe(2002)认为资产价格的繁荣与破产、迅速的信用扩张和超过平均水平的资本积累等因素增加了未来金融不稳定发生的可能性。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3)从制度性层面分析了资产价格波动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原因,认为激励结构、缺乏稳健的风险管理、缺乏透明度和市场子结构存在的缺陷等因素是使资产价格的波动进一步转化为金融体系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2)银行监管资本套利与金融不稳定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对金融稳定带来一定的挑战,一个主要负面的影响是使得金融监管的复杂度和难度提高,尤其是银行的风险更隐蔽,并且银行可能会追逐风险(Dionnet和Harchaoui,1999;Jones,2000)。现有的巴塞尔资本协定对各项资产或业务所设定的风险权值与实际的风险往往并不相称,从而给银行提供了“监管资本套利”的空间。银行为了追求利润,会在同一风险权值的各类资产中选择保留实际风险较高的资产,而将实际风险较低的资产实行证券化,使其脱离资产负债表。这在事实上促使银行追逐风险,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三)资产证券化与经济增长、经济周期

1、资产证券化与经济增长

资产证券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间接的关系,通过金融体系发挥作用。Goldsmith(1993)指出,金融发展表现为金融结构的变化,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存在、性质以及相对规模体现了一国的金融结构。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可以描述为:微观金融结构的协调优化各种金融融资比例的优化直接间接融资结构体系的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优化资源与风险优化配置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

2、资产证券化与经济周期

关于证券化与经济周期间关系,主要是研究处于不同经济周期阶段证券化活动的情况。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并没有定论。Stanton(1998)实证研究发现,当经济处于周期性下滑阶段及私营企业经营不景气时期,证券化增长较快。Kuttner(2000)比较了ABS(资产支持债券)相对增长和商业周期银行贷款,发现如果银行使用证券化来避免货币政策对其贷款供给的影响,那么ABS的规模变化将与货币政策目标发生方向相反的变化。Estrella(2002)指出,家庭住房抵押证券化在经济衰退时期趋于减少。Altunbas,Gambacorta和Marques(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银行通过大规模的使用证券化,发放更多的贷款,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这种效应会增强。

(四)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资产证券化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结构,进而改变着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和机制。

在货币政策作用效果方面:Feeney(1995)提出,由于货币政策大多是直接通过银行体系发生作用的,而证券化改变了这个体系结构,因此,证券化影响到货币政策效果。Bernanke和Mlhov(1995)、Gertler和Lown(20001、Boivin和Giannoni(2002,20031等研究发现,在1980年以后,美国货币政策对产出或物价的影响效果,远远低于在1980年以前的影响效果。巧合的是,上述研究所发现的美国货币政策效果开始减弱的20世纪80年代,也正好是美国资产证券化迅速发展的年代。McCarthy和Peach(2002)运用向量自回归分析方法(VAR),以1986年为分界点,将1975-1985年作为资产证券化尚未发展时期,1986-2000年为资产证券化发展时期,研究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前期房地产市场对货币政策反应较为敏感,而后期对货币政策的反映减弱。

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影响主要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即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三方面来分析。

1、信贷渠道

2、利率渠道

利率传导途径认为,名义利率变化影响公司的边际融资成本,而这却取决于官方利率向市场利率或是贷款利率的传递。SeHon(2002)研究发现,达到证券化资格的贷款利率可能比达不到证券化资格的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联系更紧密。因为抵押支持证券必须与市场上其他类似证券竞争定价,抵押贷款利率也就必须对这些证券的市场利率变化做出反应。结果,由于证券化,货币政策对抵押贷款利率的可能影响,就一半决定于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般能力,一半决定于其对抵押贷款的放贷方的资金成本与资金获得性的直接影响。

Estrella(2002)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后联邦基金利率的改变对美国实际产出以及房地产投资的影响有随资产证券化发展降低,而抵押贷款利率对联邦基金利率的敏感度上升。Estrella认为虽然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由于证券化而下降了,但这一下降并不是与抵押利率直接价格效应相联系的,而可能更多的是与它对货币供应量或信贷供应的影响有关。

张超英(2003)认为,证券化使得货币需求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提高,并且利率期限结构形成一个紧密联结体系,从而使得央行通过操作短期利率影响长期利率的实际效果提高,利率传导机制变得更有效。

3、资产价格渠道

二、简要述评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镜”,结合以上对于“资产证券化宏观经济效应”现有文献的梳理,得出以下启示,以期对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推进有所裨益。

(一)协调微观效率与宏观稳定间的矛盾,加强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和防范

现代微观资源配置方式与宏观金融稳定之间容易出现矛盾,这有点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使得政策当局陷入顾此失彼的两难境地。例如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金融创新工具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微观经济主体风险的同时,放大了货币流动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响宏观金融的稳定;金融机构利用财务杠杆,在微观上提高了获利能力,而在宏观上则会扩大信用规模,促使信用膨胀,加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政策主要是针对微观金融单个机构,从微观层面看是审慎合理的行为,如果成为金融机构的一致行为,可能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特征,放大金融周期的波动。

货币政策应该采取更均衡的政策反应,政策的干预应该是对称的。一方面,在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削弱了金融系统的清偿力时,应该放松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稳定投资者信心,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在资产价格明显不可持续地被抬高时(甚至是逐渐而不是立即伴随着通货膨胀压力时),信贷增长过快,中央银行应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的信用控制。

(三)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创新的规范,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充分认识到衍生品的两面性,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金融创新仍需继续推进,但同时,应对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加强监管,严控风险,如严格控制杠杆交易的上限,加强对场外市场交易的监管,加强对冲基金的信息披露等。

中国古典文化与环境艺术相结合,给文人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从先秦两汉时期,秦始皇将竹子从山西的云岗引种到咸阳的宫廷园林之中,修建了“虚明台”,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对诸君子的喜爱之情;到“竹林七贤”“子猷爱竹”及“竹林高士”等文人的喜爱,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经历了秦汉成熟期、魏晋南北朝转折期、隋唐全盛期、两宋明清成熟期,人们开始对竹资源的各种价值进行挖掘利用。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既富有山水画境的自然美,又蕴含文化的人文美,形成了环境设计中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竹文化与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相匹配,又与园林设计的自然美相贴切,符合造园要求自然、纯朴的潮流,是古往今来园林中很好的绿化植物。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对象很多,像地形、水体、植物等,而竹资源便是植物设计中的一类。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相当广泛,无论是室内装潢、竹盆景,还是室外景观观赏、绿化以及建筑装饰材料等方面,都离不开竹资源。

二、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竹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既可以作为观赏植物摆放在室内,也可以作为设计材料出现在庭院园林之中,尤其是在庭院空间、建筑周围环境的处理上有显著的效果。当然,竹资源不仅被我国的文人雅士所喜爱,也逐渐被西方人士所喜爱。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园林更多注重理性,侧重在对竹子材料属性方面,以及如何与科学、艺术相结合等。

1.完善园区环境。

当然,这里的环境既包含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作为四君子之一的竹子,四季常绿、姿态优雅,可以较好地提升园区的人文环境,让人联想到竹子的高洁品质,诗词颂赋。在完善自然环境方面,竹叶面积较大,四季常青,光合作用和净化空气能力比其他树种强,竹林可减轻阳光的辐射强度,抵抗紫外线,净化空气,且具有吸附粉尘和有毒气体、降低气温和噪音的作用。

2.呈现结构美。

竹资源符合力学要求的统一、均衡、序列等结构,能在结构中体现结构美。竹材有其独特的韵味,各种捆扎、穿插使得细节精美简洁。竹资源材质可弯曲,运用于大跨度的拱中,既是结构,又是装饰,本身的结构美代替了装饰美。而且竹材颜色清淡,使得结构性较为轻盈,给人一种自然的感觉。

3.完善地形。

竹资源可以与任何地形相结合,将地形的缺陷很好地掩饰,呈现空间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利用竹资源使地形呈现高低起伏,可以增强地形的空间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竹资源种类繁多,高大型、粗壮型、精小型,可以完善地形上的缺陷,增强空间效果。

4.呈现空间感。

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有“梧竹幽居”“竹径通幽”“竹廊扶翠”等竹景观特点。所以我们在设计竹林栽植方式时,可以选取面植、线植以及带状的列植等不同栽植方式,使其呈现较强的空间感。如在景区栽种竹林,可考虑景区的实际特点,采用竹篱形式,将景区划分为不同的空间呈现空间感;或是根据不同的地形,选用各种高度的竹类,形成参差不齐的绿篱,会使景物更加明显,增强其观赏特点。

5.柔化线条及氛围。

在亭、堂、楼、榭附近,栽种相当规模的竹子,既能与水色相容,调节区域色调,又能打破周围的寂静、单调氛围,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在空间上与周边景物的颜色相融合,增强空间感,从而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此外,竹林具有庞大的地下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防震等方面具有超强的能力,可以在城市中形成生态系统和小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结语

经济对艺术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经济为艺术提供着物质资源、“人”资源以及整个社会“人”的意识资源三个方面。

一、经济为艺术提供物质资源

这里所指的物质资源,是指与艺术活动有关的一切物质材料的构建。

例如,在音乐的复制方面,我们取得了从矿石收音机和爱迪生的滚筒唱机到密纹唱片和数码录音的进步,这是整个音乐创作中所取得的巨大的进步,同时也说明了物质资源带来的力量是不可磨灭的。在建筑方面,物质资源同样起着决定性的意义,一方面与建筑的使用功能密切联系,通过功能表达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它需要通过运用大量投资、材料和劳动方能实现。建筑是实用的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作为物质产品,体现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其视觉形象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因此,建筑作品的经济性和艺术性就成为不可分隔的有机联系……所有的支撑着艺术发展的这一切物质载体,都是在经济发展的这个大洪流中留下的产物。

著名作家王宏甲曾经阐述到经济对音乐的重要性:“当我坐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看大厅内36尊金色的音乐女神像神采奕奕,高悬的水晶吊灯和琳琅满目的水晶壁灯把大厅照耀得金碧辉煌,三层看台2000张金色皮椅座无虚席,几千朵鲜花把冬季的金色大厅装点得溢彩流芳,我开始意识到,没有相当的经济繁荣,就不可能有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艺术,也不可能培养出大量的欣赏音乐的耳朵。”(注:参见王宏甲《音乐与经济》一文,《中关村》,2005年第9期。)

二、经济为艺术提供“人”资源

这里所指的“人”的资源就是指整个艺术活动中的一切有生命的“人”,包括创作家、表演家、出版商以及接受者。他们是艺术发展的主体,共同支撑着整个艺术活动的循环进行。

创作家是艺术活动中的第一个环节的主体,可以说,他们创作着艺术、决定着艺术的发展内容和方向。然而,在他们受培养时期不仅需要一定的天资和艺术环境,还需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他们创作时期不仅需要自己的主观努力,还需要有进行一系列创作的条件。这些教育和条件都是与经济紧密地相联在一起的。

与绘画、设计、建筑等各类形态静止的艺术相比,音乐有其自身更独特的特点,它具有流动性、表演性,所以,在音乐中,又多出一个“表演”程序。表演家是展现艺术品的一个主体,他的表演同创作家的创作一样,也都需要一定的经济作支持,并且,创作家往往同时又是表演家。

出版商是整个艺术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主体,起着重要的媒介、传导的作用,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艺术作品的呈现和流传,是与他们录制、制作、拍摄、出版等工作分不开的,然而,这些工作也同样需要有深厚的经济作后盾。尤其在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总体目标下,艺术家的创作、艺术作品的质量愈来愈受到发行量、收视率、票房价值等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可见,接受者在整个艺术活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没有资金的支持,他们就难以进入剧场、音乐厅、展览厅……进行最直接的艺术作品欣赏,或者就只能购买廉价的唱片、盗版的书画,甚至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各艺术家的精美大作。

总之,不管是艺术活动过程中哪个环节的“人”,他都离不开经济的莫大支持。

三、经济为艺术提供“意识”资源

21世纪是最激进的变革的世纪,经济的高度繁荣带来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和生活节奏的巨大改变,人们在基本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更多地追求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求,追求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注重情感、崇尚人性,呼唤高雅情趣,呼唤高品位,要求艺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传统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与现代生活节奏不合拍。作曲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为了更符合大众的口味,就改变以往的作曲方式,将精力投入到新的艺术语言与形态的探索中,在作品中加入新的语言、新的技巧、新的创作理念。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电子商务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加快了电子商务经济融入群众生活的步伐。近年来,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电子商务经济占中国市场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电子商务经济是世界经济体争相进入的新领域。电子商务依靠互联网技术来完成,将网络作为一个虚拟市场平台来完成交易。电子商务有着方便快捷、效率高的特点,其安全性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来保障,所以电子商务的水平也是我国网络信息化水平的展现。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

中国的电子商务最早开始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如今,经历了工具、渠道和基础设施三个阶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电子商务开始初步实施,数据交换是当时主要形式。2002年中国正式开始发展电子商务经济,在2007年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开始兴起,直到当代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具阶段,电子商务是部分企业和个人进行业务扩展或是商业信息交流的工具,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为其进行商业活动带来便利。在渠道阶段,中国的网上用户日益增多,随之电子商务交易更加频繁,电子商务逐渐成为许多企业和个人的一种新兴交易渠道,如网店、电子银行的出现。在基础设施阶段,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兴起并有着方便快捷的优点,市场经济结构、群众消费习惯和企业营销策略都会被影响。很多企业开始以电子商务为平台进行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极大的降低了成本,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前景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迅速,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阿里巴巴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在“双十一”期间内创造了上亿元的交易额,体现出了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市场竞争也日益剧烈,为市场经济带来了巨大活力,电子商务使得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密切,增强了两者之间合作,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电子商务的跨界发展

(二)电子商务的跨境发展

网络的全球化发展快速并日益成熟,这对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产生了直接影响,国内许多跨境电子商务开始兴起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跨境电子商务有着全球化程度高、经营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如海外代购的形式,网民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商家所提供的商品信息来选择商品,就可以足不出户便能购买到国外的商品,这种形式新颖、成本低、效率高的电子商务模式有着很大的商业前景,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会有着很大的优势,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大数据精细化发展方向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要涉及范围广,在后期的发展更要注意信息的准确、服务的完善。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商务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用户、商家、产品信息进行收集,再通过大数据的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归类,来为用户提供更为详尽的商品信息以及个性化的服务,是今后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更是商家能在众多电子商务企业中占据商机的可行办法。

(四)移动终端形式的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并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目前,中国已基本实现手机的普及,手机4G网络升级,由此可见,在移动终端领路内来发展电子商务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五)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加强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络购物、在线支付已经成为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对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屡见不鲜,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在全方位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漏洞,为了电子商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安全需要不断加强。一方面要加强电子商务企业的安全管理,引用先进技术来维持网络安全。另一方面要对网民普及网络防范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保证了电子商务的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发挥电子商务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竞争力;资源;能力



竞争力理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应用最新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理论的综合的应用科学体系,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①竞争优势之源是什么,即什么带来了竞争优势;②竞争优势之“源”是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的,即“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③如何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即要回答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

竞争力理论存在于经济学与企业战略管理两大研究领域。经济学侧重于对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从理论上探究什么是竞争优势之源;而战略管理理论,则主要从企业经营实践角度出发,为经营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从历史发展看,竞争力理论可以归纳成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理论、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竞争理论、企业创新理论和基于评价方法的竞争力理论5个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定位,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上来,并由此产生了企业的内在成长理论,进而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学派,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本文对此进行理论综述,以期为竞争力理论研究和企业发展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企业内在成长理论

资源与能力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歇尔(MarshallA,1925)所提倡的企业内部成长观点和他所提出的企业知识基础理论。他认为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企业内部出现新的协调问题,因而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产生新的内部专门职能,企业内部会发生伴随生产进程的公开知识积累,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同时每个行业是由一系列异质企业所组成的,单个企业的成长、衰退是经常性的,但一个行业则可以经受长期的波动平稳地向前发展。

张伯伦(ChamberlinE,1933)和罗宾逊(Robinson,1934)重点研究了企业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认为,特有的资产或能力是使企业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并获取经济租金的重要因素。钱柏林列举了企业的几种关键资源,如技术能力、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管理者独立工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商标和专利等,被广为引用。

后马歇尔主义者佩罗丝(PenroseE,1959)提出企业内在成长理论,极大地发展了马歇尔“内部经济”的思想。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企业是一个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内部存在着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而且这种知识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

理查德森(RichardsonGB,1972)把注意力集中于马歇尔的“外部”问题,提出企业间协调的知识基础理论,补充了科斯和威廉姆森关于市场与企业相互替代的交易费用理论,同时又发展了企业内在成长理论。他认为企业的合作和关系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组织方式,是因为企业的内部组织从根本上说是协调“互补性活动”的结果。合作性协调的基本内涵是协调企业各方的能力。组织间协调是界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第三种协调机制,协调需要的专门能力是通过逐渐学习积累的。

“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长足发展,在战略管理领域及企业理论界、产业经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科利斯(CollisDJ,1995)和蒙哥马利(Montgomery,1995)在“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一文中提出,企业资源观是建立在波特的竞争策略与核心能力竞争两种策略方法基础上的。企业是实体资产、无形资产及能力三大素质的组合,企业的资产与能力决定企业的效率与成效,拥有最佳且最适当资源的企业比竞争对手表现得更佳或成本更低,从而成功。企业中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自身构建、培育和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企业竞争策略的研究重点就是一家企业的资源如何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左右企业的表现。有竞争价值的企业资源(有形、无形、能力)与基本市场力量的动态相互作用(表现为稀有性、专用性、需求性),决定某一资源或能力的价值。

尽管同属于资源学派,但他们对于资源所包含内容的不同理解,又形成了不同的资源观。普拉哈拉德(PrahaladCK,1990)等人认为竞争资源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因而他们认为协调与有机结合的学识是主要资源,能力与知识似乎没有太大区别,都被视为一般资源;巴尼(BarneyJB,1991)也认为能力与资源是同一回事,企业的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本以及组织资本的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另外,还有一种资源观是将社会资本纳入其中。他们认为,社会资本能够为企业提供收益。

三、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源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以科斯(CoaseRH,1937)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所有企业,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提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理论等。然而,现代企业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诸多现象,忽略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具有独特的“生产特征”;无法有效解释企业实践活动中一些重要现象,如企业运用外部资源从事过度负债经营活动。

企业能力理论的兴起同时源于主流管理理论的缺憾。管理学发展历程中,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期强调经验管理,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信奉科学管理,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崇尚战略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初,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成为管理学的主流理论。然而,波特5种竞争力模型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他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指导企业竞争力的实践中仍显得乏力。

为此,一批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研究学者提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寻求一种全新的理论,以更好地说明:企业是什么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研究者把归宿点归于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能力(distinctivecompetence),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competencetheoryofthefirm)应运而生。

能力学派认为能力是企业有效使用资源,并使其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能力与资源的能力,其本质是组织在某一方面的知识,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认为企业中蕴涵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能力观有3层含义:①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其本质是一个能力体系;②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③企业的能力储备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范围,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理论包括核心能力理论、基础能力理论、动力能力理论以及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等。

1.核心能力理论

期根本性战略。

关于核心能力与其他战略观点的联系,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但不是所有竞争优势都是核心能力;产业竞争的观点着重于终端的产品或服务,而能力的观点着重于潜在后面的能力;市场位势竞争策略分析的是终端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竞争问题,核心能力分析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以产品特性为定义单位的战略业务单元,限制了发掘潜在机会的视野,而核心能力有助于发现进入新领域的机会和有效资源配置;传统市场份额主要是指品牌份额与终端产品份额,核心能力份额虽不好测量,但可以通过核心产品份额来研究。核心产品介于能力与终端产品之间,建立核心产品份额是建立核心能力份额的途径之一。

2.基础能力理论

桑切斯(SanchezR)和黑恩(HeeneA)等人在核心能力基础上,提出综合动力性的、系统性的、认知性的和整体性的能力概念,把基础能力作为研究竞争战略的基本理论框架。能力是为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协同各种资源配置的组织能力,即能力的“知识观”(knowledge-basedview)或知识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能力理论认为作为战略变化动力的管理者认知和组织学习的能力,决定了个体企业的资源禀赋与决定工业结构的资源积累禀赋;一个产业的企业在关键资源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竞争与合作的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强化企业的能力有两种途径:能力的构建(使现存资产与能力获得数量变化的过程)与能力的杠杆作用(运用现有能力满足现有或新的市场机会)。

基础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把能力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管理,重视企业网络和联盟的作用,快速配置临时资源链以获得短期市场机会的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理论认为产业组织理论、基础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均提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企业不应仅仅被描写为原有经济实体或资源的积累体,而应被看做是一个有适应能力和变异的有机体,一个有自我组织能力的系统。组织的一致性就是对作为系统的企业所有要素进行排队组合,创造出在全企业得到支持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

基础能力理论提出能力的动力性。能力的动力性是环境与组织的变化与共同进化的动态性,是形成能力和基础能力理论的主题,其分析包括企业内人员与团队的相互作用、企业与企业外资源提供者的相互作用、企业与顾客的相互作用、竞争对手与竞争伙伴的相互关系。复杂动态的环境造成了不确定性,使管理者的认知产生了局限性。管理者的认知差异反应在制定目标与整合、配置资源的差异,进而使拥有和使用相同资源的企业出现能力的差异。要对复杂且具有差异的实现战略目标的资源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实现对能力构建和发挥能力的杠杆作用。知识与技能资源是关键的变量资源,企业学习及获得新能力的能力对在动态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动力能力理论

4.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

波士顿顾问咨询公司的斯托克(StalkG,1992)和舒尔曼(SchulmanLE,1992)等人认为成功的企业极为注意行为方式,即生产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企业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核心竞争力。每个企业都必须管理一些基本业务流程,如新产品的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从营销、订货,到实现产品价值。每个流程都在创造价值,每个流程也都要求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因此,尽管各个部门可能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但是关键在于管理这些流程,使之成为竞争能力。管理者应把自己的管理重点放在支持这些能力的基本设施以及员工的培训上。企业为培养这种能力,必须考虑以下4个原则:①公司战略的基础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业务流程;②竞争的成功取决于将公司的关键流程转换为能为顾客提供较高价值的战略能力;③公司通过对支持基本设施做战略投资来获得这些能力,这些设施连接传统的战略经营单位和部门,并超越了这些单位和部门;④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来协调部门。

四、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的异同

基于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研究的重点略有不同。两派都试图打开企业这个“黑箱”,但在资源和能力对于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上,二者却有着不同的解释:资源学派强调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代的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而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学派将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而能力学派则强调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是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总之,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尚需进一步接受和综合其他的理论,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从企业外部实证和经验模型,与更多的企业内部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要联系实际对决策、能力的建设、资源的配置、知识的创造及其他企业的关键的过程进行研究。特别要重点研究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对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及能力理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arshallA.Principleof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925.

[2]Chanberlin,EdwardH.TheTheoryofMonopolisticCompetition[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33.

[3]PenroseE.TheTheoryoftheGrowthoftheFirm[M].NewYork:Wiley,1959.

[4]RichardsonGBTheorganizationofindustry[J].EconomicJournal,1972(82):21—29.

[5]WernerfeltB.Aresource-basedviewofthefir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4,12(5):89—96.

[6]Collis,DJ,CynthisM.Competingonresourcestrategyinthe1990s[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5,7(8):26—36.

[7]PrahaladCK,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5(6):89—98.

[8]BarneyJB.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65—75.

[9]Porter,Michael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NewYork:MacmillanBusiness,1998.

[10]StewartTA.Brainpower:howintellectualcopitalisbecomingamerica'smostvaluableasset[J].Fortune,1991,6(3):44—60.

[11]EdvinssonL,SullivanP.Developingamodelformanagingintellectualcapital[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1996,14(4):56—68.

[12]SanchezR,HeeneA.ManagingArticulatedKnowledgeinCompetence2BasedCompetition[M].Chichester:JohnWileyandSons,1997.

[13]TeeceDJ,PisanoG,ShuenA.Dynamiccapabilitiesstrategicmanag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1997,18(7):23—36.

【关键词】信息素养;视音频教材;数字化;实施环境;要求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尤其随着无线网的建设、E—Learning的开展,视音频信息在计算机网上的共享显得愈来愈重要。常见的视音频教育信息主要有各学科电视教材、校园专题、素材、名师介绍、兴趣小组活动记录、课外知识、外语教学、校园广播新闻等。在技术上,有线电视网、有线广播、计算机网络可以用一根线连通,形成“校园一线通”。同时从国内外在视听觉教育理论(如视觉思维、视觉素养)的研究中看出,视音频信息在不仅是对文字信息的补充,而且也是通过对视听觉信息的观看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思考、学习视听觉材料的能力。从一些课程(如语言类、技能类、示范类等课程)的教学要求上来看,这些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视音频信息的补充,而要实现学生随意的播控,只有通过计算机服务器来实现。但是将所有视音频教材转换为数字信息在网上传输,是一件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西部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表面上看,西部中小学学生E—Learning的不足,主要表现在E—Learning环境的构建上,西部E—Learning环境的构建即表现在硬件的缺乏,也表现在视音频信息的数字化、师生信息素养的不足上,而从根本上来说是师生信息素养的欠缺和数字视音频教育信息的严重匮乏。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数字环境中养成。为此笔者认为在E—Learning的构建中,应尽最大可能的构建校园数字视音频信息。

一、视音频教材数字化是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形成关键

视音频教材的数字化有利于培养师生信息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在1989年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个人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也被翻译为信息文化,但素养与文化意义相差很大。在不同时期信息素养称呼不同,如“媒体素养(MediaLiteracy)”、“电视素养(TVLiteracy)”、“计算机素养(ComputerLiteracy)”、“数字素养(DigitalLiteracy)”、“网络素养(InternetLiteracy)”、“电子素养(E-Literacy)”等。

教育部在2004年的《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初稿)》中,对信息素养的解释是“广义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个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只能指信息能力”;并提出:“信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即对客观事物中有价值信息的觉察、认识和力图加以利用的强烈愿望。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造、传递、利用与评价的能力。信息道德是在信息领域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它是信息化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信息道德的主要内容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尊重人、关心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信息传递、交流、开发利用等方面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同时实现自我”。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师生目前信息素养的基本状况。同时,从大、中、小学生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上来看,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普遍偏低。如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较差,信息伦理道德低下,信息法律差。当然,各地恶劣的信息环境,也是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教育及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刻不容缓,然而,从当前一些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来看,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还仅仅局限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根本谈不上开展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

目前中小学校园数字教育信息的内容单一化,影响了师生信息素养的后天发展。在构建校园数字化环境时,由于受到书本信息和网络速度的影响,造成大多数人认为网络信息以文本信息为主,而轻视了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信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各级学校教育中,条条框框上墙进网、政策法规见于红头文件。而视音频信息,尤其是推动情感教育的视音频信息很难与师生见面。同时,在E—Learning教育实施中,视音频信息不仅是对文本信息的补充,也不仅是文本对图片或视频信息的说明,在教育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图形信息和文本信息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为此,加快音视频教材数字化建设,无疑会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会推动师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而师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又有利于E—Learning的发展和创新。

二、构建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的环境

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主要包括技术资源环境建设和潜件建设,它们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缺少任何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都难以实现。技术资源建设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硬件建设主要包括设备、设施的建设,软件建设主要是电视教材、电视节目、录音教材的建设等。潜件主要是思想、方法、理论的建设等。

1.视音频设备的数字化

视音频设备包括录像机、采集卡、视频/音频压缩卡、录音机等。选择电视设备应考虑的因素有:

=1\*GB3①图像质量:决定电视节目图像质量的主要的是录像机,当前国内使用磁带录像机的主要记录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VHS,DV,DVCam,DVCpro,Betacam等。VHS节目源主要集中在教学片(带)上,扫描线在300线以下。还有部分节目源为VCD盘片,扫描线在288线以下。少数是数字节目(如校园新闻、专题介绍、个人专访等)。尤其校园网在组建ATM传输信息时应当考虑校园视音频教材的数字化。

在数字化过程中,先把采集自录像机、摄像机或其他信号源的模拟视音频信号经过图像卡、声卡转换成数字信号(即A/D转换),再经过数字压缩后形成数据流存储到硬盘中。若使用的是数字录像机,采集时不需要经过A/D转换,可直接采集数字信号到硬盘。

信息采集完毕后,然后按创作人员的创作意图运用非编软件对存储在硬盘中的视频、图像、音频等各种数据进行编辑,加上动画、字幕、特技等综合处理,并根据需要生成一定视频格式,同时保存在磁盘中。目前市场上经常被采用的非线性采集卡有:AVID、Velocity、DigisuiteLE、DVRexRT、DVRexRTPro、DVStorm、RT2000、TAGAR3000、DV500、DC30。在购买非线性设备时就要考虑和自己录像机格式的匹配问题。事实上,每种采集卡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都有自己特别适用的设备,在选择时,应根据已有的信息源选择采集设备。同时随着数字化设备的发展,各种非线性设备开放性和兼容性增加。所谓开放性就是录像机可与各种非线性设备连接,兼容性就是档次较高的数字录像机向下兼容。

视音频信息采集过程中,采集卡的取样比不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丢失;压缩时由于压缩的比例、格式的不同,同样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因此在最后处理时,一定要慎重考虑。

校园视听设备应目前由模拟——半模拟向全数字化过渡。全数字化从拍摄、节目编制、演播室系统、播出系统均为数字化。

=2\*GB3②设备标准接口技术:不同压缩标准需要相应的数据接口来传输,同时配合也密切。目前常见的有串行数据分量接口(SDI)、IEEE-1394接口、四倍速接口、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等。

=3\*GB3③常用数据压缩标准:视音频压缩的目的就是舍弃不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以人耳和眼系统的分辨能力来考虑的,是人的视听觉一般感受不到的损失。目前在电视领域中,通常采用的M-JPEG和MPEG压缩标准。JPEG为主要用于静止图像的压缩,M-JPEG是JPEG在视频方面的应用,需要的带宽和空间较大。MPEG是视频的压缩,常用的是MPEG-2压缩标准。MPEG-2压缩带宽和空间小于M-JPEG。

④网上传输的流信息主要有视频流和音频流。视音频教材数字化最好生成流媒体(Streammedia),常见的流格式有*.asf、*.rm、*.ra、*.qt、*.swf等类型,而常用的是.rm格式,通常采用RealPlayer播放器播放的。在生成流格式的时候,一定要将珍贵素材(或节目)另转换为*.avi格式。AVI文件的数据量大,占空间多,计算机读取费时,视音频信息转换成.avi格式主要是为了保存资料,而不是为了在网上传递。

2.软件环境的数字化

视音频教材库的数字化建设:视音频信息库由于设备的原因,目前仍旧是以盘带的方式保存,要传递这种信息必须利用电视网或广播等形式,盘带信息不利于信息的流通。而要做到视音频教材在计算机网上流通,一定要将盘带上的节目保存到计算机上。可根据需要将节目进行分类保存,如按学科教学节目、校友风采、校园名师、校园新闻、地方特色、环境建设、运动会、学生活动等分类。

3.人力资源

学校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技术人员、学科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人力资源是学校建设的重点,关系到学校建设的后劲、全面性和可持续性。人力资源指导着视音频教材的制作、开发、研究、应用。视音频教材制作人员应是新观念、新技术的支持下的创造型、智能型人才。

4.潜件环境

视音频教材的潜件建设关系到其形成、利用、流通,同时也是推动对视音频教材的重要性、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的认识,通过建设还可推动教师应用技能、教学管理、理论知识的提高。

由于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同时信息技术教师承担全校信息技术课程和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使用、维护,以及校园网的构建设计和网页的制作更新,而普通教师又缺乏信息技能的培养,所以信息技术设备的管理成本和压力不应过分下放到学校层面。为此,建议提高设备和资源的易用性,避免为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设置“技术门槛儿”。高等学校的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校园电视台、有线广播电台、外语调频广播台,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形成“校园一线通”,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同时可以降低建设费用、管理维护费用和减少各种人员数量。

三、构建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的实施环境要求

1.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数字化的视音频教材必须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使思想、行为和观点受到启迪、陶冶,为培养良好的世界观服务。

2.网络化:视音频教材数字化运行的目的是在校园计算机网络中流通。校园网是将行政事务管理、教学服务、信息管理、学校宣传、科研管理、图书服务、后勤服务、招生就业、校园新闻等各类信息连接起来,实现各类信息之间的交换和共享。同时校园网的内容还包括与Internet、天网、城域网等的互联。由此导致校园信息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的整合,使各级各类信息完全共享。对于学生而言,校园网是学生了解外界知识和校园信息的平台,也是提高学生对自己学校教师再认识和接纳的窗口。

3.数字化:将校园视音频教材中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以一定的格式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保存、传播、再现。

4.智能化:搜索的智能化。智能化指建立和创造智能化的教与学系统、教与学环境。未来的学习者将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建立以个性化为中心的新的学习模式。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借助智能化工具(手段),个别化、针对性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如独立地获取、加工、处理、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5.标准化:视音频教材要以一定的格式录入、存储、传播并呈现,这样制作时可以降低制作成本和存储费用,传递时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范围,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为智能化和交互化提供保障。

6.灵活性:灵活性指制作者修改、添加、更新、上传视音频教材,方便灵活,并且不损坏原来的数字化节目。

7.适应性:指数字化的视音频教材能够适应不同播放器、不同图像质量的要求、计算机、软件等资源。

四、结束语

在中小学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过渡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全局的观念,科学的论证,综合分析。制定短、中、长期规划,以实现最佳过渡。在数字化过程中,我们应认识到硬件与软件更新换代,同时不要等待发展成熟之后再备鞍上马。校园视音频数字化,对各级各类学校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

【参考文献】

[1]郭炳.多媒体流技术在网络传输中的应用[J].中国有线电视,2003(22)

[2]刘怀林、郭国胜编著.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7月

[3]黄宁宁主编.多媒体素材制作与网页编辑[M][M][M].北京:人[M][M]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10月

[4]Tere′Parnell著.郑岩、郑义、彭程等译.构建高速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关键词媒体和技术;情境学习;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1时代背景

媒体和技术这两个概念,好像孪生兄弟,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特别是对信息化社会中所衍生的“数字土著”们,媒体与技术对他们而言再熟悉不过了。每一次媒体变化,随之而来就是技术的变革;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媒体却又是日新月异。它们不断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最终改变人类的学习和认知。

对于科学技术而言,从最初西方工业革命蒸汽机时代到现在的原子时代的整个发展历程,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观已经不陌生了。而媒体与信息技术的的确确又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cluhanHM)是当代系统论述媒体问题的最有影响的人物,他曾经在《理解媒体:人体的延伸》(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ofMan)一书中提出三个关于媒体的观点:首先是媒体就是信息;其次,他认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此外,他认为媒体有凉热之分[1]。这些观点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过强烈轰动,尤其是第二个观点,正如他告诫人们:“现在充分认识人体延伸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了。”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的基本资源,对他们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的需要,1993年9月,美国政府推出一项引人瞩目的高科技系统工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计划,实质就是高速信息电子网络,为了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祝智庭,2001)[2]。这之后美国先后四次“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EducationalTechnologyPlan),反映了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心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计划)、学习资源建设(2000年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2005年计划)和促进教育变革(2010年计划)的发展途径。直到今天,这项巨大的工程已经开始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成为了载体与典范,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最好的方式(图、文、声、像、数并茂)进行相互间的交流。

2教育媒体多样化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到新颖的教学设计,都是不断地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而逐步向前发展的。从最初视觉教育、再到视听教育、以及视听传播和现代教育技术,对媒体的正确使用逐渐成为合理使用教学模式的关键。在诸多经典视听教育的研究者和研究文献中,前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主席戴尔及其名著《教学中的试听方法》描述的“经验之塔(theconeofexperience)”是当时以及后来试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总得来说,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促使教育功能良好地发挥作用。换言之,是对具有特定教育目标的教育任务,找出现存的教育媒体的优化选择和组合的问题。一般说来,按照教育媒体使用的物理特性,它分成五大类:

第一类是所谓传统常规教育媒体,有印刷材料、图片、黑板、实物和模型等;

第二大类是所谓的光学投影教育媒体,主要指幻灯、投影和电影;

第三类是所谓的电声教育媒体,主要指扩音、无线电收音、录音等;

第四类是所谓的电视教育媒体,包括电视接收和监视、电视和摄像等;

第五类是所谓的计算机教育媒体,有程序学习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教育网络。

现在的应用主要是将计算机与前述各类媒体的功能都整合起来,构成多媒体教学系统。

3情境学习理论

对情境理论要从生态心理学和人类学两种视角下来进行分析。Young(1993)和Greeno(1998)曾讨论过情境学习理论的生态原则,那就是,人的头脑中存在无需中介性变量的直接感知;其次,作为对结构主义的二元论和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的补充,人们提出了功能主义,它假定心智状态作为系统一个功能而存在;最后,关键是系统的组织方式,而不是组成系统的材料,因而使系统(不一定是人脑)可以产生心智状态(Fordor,1994)[4]。

4数字化校园

5结束语

从2005年开始,中国绝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开始了最基础的信息应用技术建设,直到今天,数字化校园已经开始同教学和管理活动融为一体。但是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却没因此止步,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仍然处于不断的变革中。整个社会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实现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对任何年龄和背景的学习者已经不再是梦想。与此同时,任何媒体和技术都有自己特定的周期,可以称作冷热媒体与新旧技术的交互,但是整个周期内人们使用他们所积累的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在新的周期内,新的技术和新的媒体如何支持中国现代化进程稳步前进,是值得继续深思的。

参考文献

[1]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M]//瞿葆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

18(1):75-84.

[3]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新课标发展的教学目标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教学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将二者有机地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学的长远发展。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生历史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初中阶段是学生正式接触历史的启蒙阶段,在将来,学生可能还会接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如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过于被动,只是简单地将教师所讲解的一些知识机械地记录下来,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么学生学习的也只是一些“死”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生历史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1.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信息技g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世界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对世界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一个初步了解。这种教学方式相较于教师拿起课本枯燥地讲解这些历史知识,显然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有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

2.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所谓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核心就在于学生独立思考,知识并不是凭空得来的,它都是经过缜密地思考,反复地推断才能得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不能只是简单地给学生灌输一些课本上的知识,告诉学生答案和结果,而是要学会让学生思考原因,不断地去总结、探究历史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

3.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贵有疑”,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由不懂到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一些知识,势必会和他们原有的一些生活经验、知识等产生认知冲突,疑问自然也会产生。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产生的一些疑问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正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帮助。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将教师平时在课堂上讲解的一些知识和一些重要的课件放到自主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历史自主学习平台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5.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阅读

历史知识的学习如果仅仅是依赖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够学到的知识必然是有限的。学生要想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就必须扩大阅读量,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学生能够阅读的机会比较少,但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自主地探索自己想要阅读的知识,提升自己的阅读量,拓宽历史视野。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对教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便利。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好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历史教学的长远发展,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设计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成为社会信息基础设施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更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文化科技实力的重要看点之一。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程起步较晚,而传统图书馆已经难以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之路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1数字图书馆

2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首先,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新兴的信息“移植”工程,建设经验不足,加上各个学校的图书馆“各自为战”无法实现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的协调一致,数字化建设工作处于低效运行阶段。因此,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重复建设现象,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其次,学校重视不够。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硬件维护、软件开发以及人员培训等都需要一定经费维持正常运转,资金投入少难以满足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导致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发展乏力。最后,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学习新事物接受能力差,人员培训的再发展工程无法实现一体化和科学化,出现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人才短缺的不利局面。

3数字图书馆的设计特点

“图书馆数字化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一个无限的、开放的、有组织的信息资源库大系统,本地和远程用户可以在网络化的环境中,对系统内的信息资源进行一致性访问,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最终信息”。

3.1信息资源数字化虚拟化

在数字化图书馆中,一切文本、数据以及语音图像等资源都是经过信息技术处理的数字化虚拟化信息,形成了与传统图书馆鲜明的实体差异,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是有形的图书资料转变为无形文本资源的主流形式,更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管理者由被动的资源管理人员转变为信息收集者、管理者与传播者,成为拥有更多受众群的社会文化工作者。

3.2信息使用网络化共享化

数字图书馆以微机、网络与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而且使用者可以在微机上通过网络登陆数字图书馆查询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因此,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者一般都来自具备一定上网能力的网民。根植于网络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成为使用者免费使用的共享资源,从而摆脱了传统图书馆建筑实体的束缚,走向开放、共享的网络虚拟空间,为大众提供了及时便利高效的知识服务。

3.3信息存取方便化自由化

3.4日常工作个性化专业化

“用户需求是个性化服务的原始动力,在模式内形成以用户需求为轴心的多要素跃进式增长是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客户就是上帝,满足客户需求是“必须的”。因此,素质图书馆的设计与建设都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通过满足客户需求获得良好社会效益。

4数字图书馆的科学建设

“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把人类社会带入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4.1信息输入

对于已有的馆藏信息如图书、资料、音像制品等资源进行整理和条理化处理,分门别类地将有形的馆藏信息转变为无形的数字化信息。在馆藏信息的“移植”中工作人员要注意保障信息资源的“原封不动”,确保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4.2资源整合

管理人员要注意整合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形成高度统一的信息平台,还要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为使用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查询服务和知识服务。所以,科学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和提升查询平台的服务功能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首要原则。另外,及时取得领导重视,使领导认识数字图书馆构建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加数字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和谐发展。

4.3人员培训

数字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科技工程,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积极树立主动学习持续发展的自我提高意识,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参加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适应数字图书馆管理工作以及自身的发展。

总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数字图书馆的强大育人功能,积极发挥创造力,推动数字图书馆在兼收并蓄中科学发展。

[1]陈玉梅.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

[2]高艳明.浅谈数字图书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图书馆工作,2012.

[3]刘剑涛.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发展模式[J].晋图学刊,2011.

[4]褚选玲.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若干问题[J].群文天地,2013.

THE END
1.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内人社发﹝2017﹞3号)精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24年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规定要求、赤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件《关于做好2024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为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促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升https://nmg.chinamde.cn/login.html
2.赤峰圆满完成2024年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赤峰随着最后一期培训学员的考核圆满落幕,由赤峰市农牧局主办,赤峰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承办的“2024年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成功画上了句号。 作为自治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基地,自8月24日起,赤峰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稳定供给,紧扣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任务,坚持问题导向、https://nmt.nmg.gov.cn/xw/msdt/cf/202412/t20241217_2636489.html
3.微信公众平台本次培训为期30天,参训人员共23人,培训项目涵盖常见疾病的诊疗、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慢性病健康管理、健康教育、中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出院后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基本知识和相应实际操作。 结业仪式上,旗卫健委分管副主任强调,乡村医生是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jU0MDUyMQ==&mid=2247540524&idx=1&sn=6e7c7b91d493947779f1fd2f98fc3eb4&chksm=e962292b944a1d03888c30087517b5ca959129d6adcac8a2826a0b663b78022e4e97a8f4f61d&scene=27
4.赤峰“培训+就业”模式让百姓实现“家门口”上岗人社资讯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我的电工维修技术提升了,让我在‘家门口’就业底气更足。”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吉祥社区居民吴兆辉说。 12月9日,在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吉祥社区,兴安街道“梦圆365”社区技能夜校——电气设备安装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配电箱与开关安装的要求、故障排除方法等http://rszx.org.cn/show-49090.html
5.赤峰电脑培训赤峰办公软件培训门槛低易学会轻松玩转职场更多信息请拨打李老师电话咨询了解! 赤峰东方教育李老师 一八三四七五八二二五八 (电微同号) 地址:赤峰红山朝聚眼科医院院里东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培训目标: 培训全方面的商务办公人员,适合从事行政文员,助理等职位 适合人群: 无基础入门者,应届、往届初、高、中专毕业生,企业白领、管理者,从事办公室文职、文秘、人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0099963
6.山东省省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平台五、在线学习 进入“个人中心”--“我的公需课”或“我的专业课” 注:“我的公需课”显示的课程只有省直单位人员可以学习,并且学完之后学时会自动对接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我的专业课”点击“进入班级”后此处显示课程进度,以课程【2021】公需课培训(30学时)为例,当4/4门课程都学完会显示进http://szzj.sdou.edu.cn/cms/commonProblem/3/129524.htm
7.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平台根据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要求,搭建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功能齐全,课程兼顾安徽特色,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对公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需求。https://ah.zhuanjipx.com/
8.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如何快速学习完成?公需科目是每个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必须学习的,一般就15个学时到30个学时,算起来也不多,但是学习起来比较麻烦,看课程视频不能快进,甚至还需要做题才能进行下一步学习,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可以快速学习完公需科目的方法。方法一:利用浏览器插件倍速播放视频进行快速学习,比如ideo Speed Controller插件,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71552924987890204.html
9.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平台产业发展,实现行业变革,为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2020年度全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项目计划的通知》(桂人社函〔2020〕164号)的精神,经审核批准,5G时代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应用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班定于2020年9月21日至9月25日在南宁市https://ptce.gx12333.net/gyb/a_c_gwnry.jsp?id=327537665450717184
10.继续教育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广州技能培训注意事项:今年华医网全面升级,屏蔽了所有快捷学习途径,无法拖拉进度,无法倍速学习,无法多开播放 继续教育学习的形式和途径 公需科目 通过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系统(个人)(https://ggfw.gdhrss.gov.cn/zjjyweb/)的“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免费线上学习,完成课程中的所有课件学习及课程作业考http://www.gzjxjy.com/html/jixujiaoyu/xuexizhinan/1835.html
11.党员干部学习体会600字(精选30篇)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务求实效的原则,既要坚持学以致用,组织好全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又要坚持形式多样,在专业培训中讲授党的教育和公共课程,着力增强干部职工执政能力和服务意识。 党员干部学习体会600字 篇12 5全市首个“党员干部在线学习城”在仪陇开通。 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xuexixindetihui/17889861.html
12.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在线培训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在线培训网,2024年包头专技继续教育公需课学习计划已开通,学习时间为:2024年1月8日至2024年12月31日;同时2021年、2022年、2023年培训计划可在此时间段内进行补学和考试,如学习中有任何疑问,请拨打客服电话400-015-0009。如需开据发票,请填写“发票信息收集表”,并发送至3534147153@qq.com。 https://baotouzj.chinahrt.com/thread-37203909158-1-1.html
13.风电行业快速发展,运维人员怎么更“全能”?学习平台:北极星学社 线下实操培训:2024年11月25日—11月28日 培训地点:北极星(赤峰)培训基地 二、“双基+实训”结合 线上学习行业基础,巩固专业知识,提升知识储备。 线下通过手把手技术教学,实训基地教具设施与授课高度匹配,“训场即现场,实训即实战”,众多同行齐聚,经验分享,思想碰撞,交流即学习。 https://news.bjx.com.cn/html/20241105/1408939.shtml
14.培训计划方案汇总八篇1、加强公司高管人员的培训,提升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开阔思路,增强决策能力、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 2、加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 3、加强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力。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10827083811_1286945.html
15.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学习指南.pdf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学习指南.pdf,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网暨 “鄂慧学习”平台 第 1 页 平台使用指南 一、网页版直接输入 “” (鄂慧学习)进入登录界面。 第 2 页 1、单位集体报名人员。账号:身份证号码 初始密码:123456 , 2、个人报名人员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824/5221030003011312.shtm
16.关于人员培训计划(通用15篇)2、外派学习和培训 (1)、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同行业先进企业学习、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加强对外出参加培训人员的严格管理,培训后要写出书面材料报培训成果,必要时对一些新知识在公司内进行学习、推广。本学习计划年内安排2次,一次2~3人。 (2)、外派技术人员参加地区或者全市范围内的各种专业技术研讨会。本计划https://www.ruiwen.com/peixunjihua/5043967.html
17.辽宁干部在线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无进度自动加速快速③请检查您的电脑是否连接到Internet; 如何选课学习收起 ①登录后,进入“学习中心”界面,从“必修课目录”和“选修课目录”中选择课程,选课结束后,返回“学习中心”界面。 ②在“学习中心”界面点击“去学习”。 ③在本人“已选必修课目录”和“已选选修课目录”中,选择课程进行学习。https://zhuanlan.zhihu.com/p/508547824
18.大华视频警务系统技术方案但是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问题也逐步显现,应用机制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清,智能工具少,实战平台建设滞后,专业队伍量少质弱,不能满足海量视频数据解析、识别、研判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视频侦查工作持续发展的“短板”。 1.2.6 海量数据资源带来的挑战 各级公安机关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随着https://blog.csdn.net/weixin_40815224/article/details/81317445
19.2024继续教育学习怎么拉进度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会计培训 学历提升找李老师1天前全国会计人员信息采集流程 2024全国会计人员信息采集保姆级攻略! 全国会计人员统一管理平台将于2024赤峰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满分答案,还没考的老师们快快来看有没有你的考题啦!#赤峰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赤峰市继续https://www.douyin.com/topic/7449508633634834459
20.济南轨道交通安全管控平台系统建设服务项目(用户需求书)根据事故类型,形成专门的事故案例库,并定期及时更新,具备在线培训功能。 2.1.4.5 系统展示主要功能 PC端内网门户、移动端门户、企业服务总线平台(ESB)、主数据系统、工地视频监控系统、合约管理系统、进度投标人应组建由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测试小组,并在验收小组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验收小组提出的验收http://www.jngdjt.cn/html/2020/zbwj_0519/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