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慕课学习人次达12.77亿,上线课程超7.68万门
拓宽教学边界共享优质资源(大数据观察)
核心阅读
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截至目前,上线慕课数量超过7.68万门,学习人次达12.77亿,建设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先生,约上朋友,一起学习摄影、医学等慕课;一门从线下搬到线上的课,此前20年听过的学生可能一共只有近2000人,现在一堂课就吸引近3000人……在线教育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我国教育数字化建设近年来取得显著成就。
经过10余年的探索,截至目前,中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7.68万门,注册用户4.54亿,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认定4.15亿人次,服务国内12.77亿人次学习,建设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
慕课平台
拓宽全民学习渠道
2013年中国慕课建设开启以来,其优质、共享、便利的特点,为许多人提供了学习机会,成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授课,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先行自学,再通过课上串讲、专题延伸等形式深入学习,优化了学习手段,也提高了学习效率。”艾新波说。
“好的大学,没有围墙”。每次点开中国大学慕课官网,北京市民陈睿都会被这句话打动。“学完《不朽的艺术》,更想去博物馆看展了;学完《方言与中国文化》,对方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工作之余,陈睿在慕课学习中体会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聚焦学生学习、学校治理、教育创新等功能,开设德育、课程教学、劳动教育等栏目。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亿,浏览量超过367亿次、访客量达25亿人次。最新数据显示,平台已汇聚高等教育优质慕课2.7万门,覆盖本科12个学科门类,93个专业类。
北京大学开设的《军事理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防政策、国家安全等内容的教学之中;中央音乐学院开设的《音乐鉴赏》,从音乐表现机制、音乐欣赏方式与层次等方面提升学生音乐修养;《走进故宫》课程,从历史、建筑、藏品出发,将真实生动的故宫故事娓娓道来……
“数字教育正让更多优质资源突破时空、联通城乡、跨越山海,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说。
“慕课西部行”
推动教学资源共享
一块屏幕,让相隔数千公里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塔里木大学两校学生,“走”进同一间教室。
课前,两校授课教师就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组织形式、教学流程等积极沟通,确保这堂理论知识晦涩难懂的课程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就好比邀请远方的客人来到家里做客,我们要拿出精品课程和优质师资。”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刘海波说。
2013年起,教育部指导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通过慕课供给、师资培训、教学平台服务,精准对接西部地区高校教学需求,把东部的优质课堂“搬”到西部,提升当地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慕课西部行’正在改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音乐学院与喀什大学开设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借助全景教学空间同步开展动作示范,让新疆歌舞文化“跳”进西南高校,也让大气磅礴的彝族歌舞响彻新疆校园。在喀什大学,这样的异地同步课堂已开展80余门,学校基于在线学习平台及大数据分析平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慕课西部行’深刻改变了喀什大学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现在,学校已建设近200间智慧教室,教师们也开始尝试着自己制作在线教学资源。”喀什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斌表示。
慕课出海
加速全球教育数字化
“在印尼,我们很难学到这类课程,我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不管是知识还是在线学习体验都是全新的。”来自印尼特布卡大学的迪亚通过在线平台,和清华大学的同学一起完成了城市环境工程课程的学习,不必来到北京,便能享受到中国顶尖学府的优质教育资源。
如今,同上一堂课的同学可能来自不同省份的不同学校,甚至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像迪亚一样接受中国慕课教育的海外学生已经遍布全球。
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正式成立,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上线。这是继2023年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首次在海外举办后,中国数字教育国际发展取得的新突破。
“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向全世界免费推送780门中国‘金课’,为全球学习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学习支撑,与世界各国共享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地区人们即时化的学习需求。”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介绍,国际版平台的推出,将为打造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有韧性的数字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记者闫伊乔来晨曦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