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慕课数量已居全球首位,比第二位的美国多了近1000门课程,而在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大学如何利用好慕课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更关键的问题。2015年,东北大学引入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慕课平台,经过3年探索,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用AR技术编写“魔法教材”
翻开今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理论力学》教材,用手机扫描首页二维码,下载“高教AR”客户端,用程序扫一扫那些带有东北大学校徽图标的插图,这些平面图就会以三维立体动画的形式在屏幕上生动起来—质点运动、刚体转动、轴承运转等,瞬间鲜活展现。与传统的只能观看的增强现实技术(简称AR)相比,这些插图还可以接受点击、旋转、放大等操作,极大地提高了互动效果,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高科技”瘾,在大学教材里体验最新潮、最领先的AR技术。
这本“魔法教材”的主编就是理学院教授李永强,这本书是他配合慕课教学编写的专门教材。登陆中国大学MOOC平台,搜索东北大学《理论力学》,再配上这本教材,你就可以听名师讲精品课。李永强的这门课目前已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通三期,仅第一期就有7442名学生注册学习,从学生注册的信息来看,除了东北大学的学生,还有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学生。
“慕课真正的价值是线上与线下结合,将以教师为主的课堂逐步转换演变为以慕课为基础的混合式课堂。”回归实体课堂,李永强将《理论力学》这门课的所有课程任务和小测试上传到慕课平台,通过平台反馈的数据,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按比例计入期末成绩。课堂上,他就可根据教学大纲组织一些案例分析、讨论或是更深层次的研讨,刚性知识的学习可以放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线上可以和同学发帖互动一起学习,有点像玩贴吧,线下可以和老师讨论交流,相比传统课堂大家都更积极、更爱学了。”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王铁焰有感而发。
慕课的显著效果得益于教师前期的精心准备。2015年年底,李永强组建了8人的专家团队,开始慕课建设工作。96个课程节点,每个15分钟,从选择编写教案到视频录制剪辑,团队成员整整忙了4个月才初见规模,这还不包括后期调整及增补工作。
虽然教师非常忙碌,效果也非常好,堪称“大学挂科王”的《理论力学》及格率大幅提升,实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目标。
对于慕课的学习,除了工科生,很多文科生也将其视若珍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昭示了欲望过分膨胀、贪图物质享乐隐匿着莫大的祸患,而无为而治、慎终如始,正是老子的为政之道。”在东北大学图书馆,文法学院学生刘昱伽正在收看张雷教授演绎的《老子的为政之道》。
打开东北大学的慕课课程单,不难发现,许多校内“爆款”文科课程如今也红遍网络—艺术学院朱利教授的《书法》、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外国语学院院长赵雯老师的《新通用大学英语》、体育部高明老师的《滑冰教程》……“这些课在校内基本都是‘瞬间秒杀’款,通过慕课平台则可以惠及更多同学,再也不怕‘手慢无’了。”刘昱伽高兴地说。
截至目前,东北大学已建设慕课83门,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46门,数量位居开课高校第四名。在MOOC平台上线的课程中,精品不断涌现,东大有15门课程跻身中国大学MOOC平台“2018年精品推荐课程”名单,涉及历史、文学、艺术、心理、思政、英语、法学、理学、工学9个课程模块,已有39门次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在校生最终评价排名全校前30%的课程中,混合式教学课程占据多数,慕课已经从“新奇”走向广泛应用。
不追美剧追慕课,学生网上“赚”学分
3月26日的晚上,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类2017级学生涂明像往常一样回到寝室打开电脑。这一次,他追的不是美剧,而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四大名著鉴赏》的视频公开课,听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蔡义江老师讲授“褒贬纷争的薛宝钗”。
今年3月,东北大学引进15门慕课课程作为人文选修课的重要补充。这些课程都是采用在线式教学模式,线上学习、线上考试。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线上学习并线上考核合格后,就可以顺利获得相应的成绩和学分,课程的管理与传统的人文选修课完全相同。
“这种以‘学’为主、以‘授’为辅的新颖教学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教务处处长朱志良说。
慕课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着老师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师,兼具教育者和学习者双重身份,既要学好专业知识,也要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比如互联网技术、慕课制作等,这样才能更好完成教师的教育使命。”理学院邵新慧老师说。
邵新慧从2002年开始承担研究生公共基础课《数值分析》的教学任务。学生为了上她的课,经常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抢座;抢不到座位的学生,就把教室的窗台、过道、讲台前的空地全部坐满。邵新慧不论在哪里上课,教室里都会挤入远远超过座位总数的人。
邵老师在欣喜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解决办法,慕课平台为她打开了一扇窗。2015年,邵新慧召集数学系计算数学教研室的几位老师,一起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学习其他学校开设的《数值分析》课程,研究其教学方法和建设经验。历经3年多的准备和运行,目前,邵新慧老师的《数值分析》课程已正式登陆慕课平台,仅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选课人数就有9978人,成绩合格率高达91.9%,这门课也被爱课程网评选为精品推荐课程。
“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大学可以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来,也让自己的知识理念走出去,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这是趋势,也是危机。只有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在世界范围的名校、名师、名课竞技中赢得一席之地。”校长赵继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慕课学习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的互融互通。
与其等着将来被危机所冲击,不如现在主动出击。东北大学将持续推进慕课建设工作,为师生广泛开展慕课、翻转课堂及混合式教学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