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7-1985.7天津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专业理学学士
1988.7-1992.6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发展心理学专业教育学硕士
2001.9-2006.6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法学博士
(二)工作简历
1992年晋升讲师职称;1997年晋升副教授职称;2002年晋升教授职称
1985年-1995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师
1995年-1998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
1998年-2004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
2004年-2006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6年-2014年天津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2014年-今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
(三)学术兼职
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分会副会长
(四)所获奖励
2009年“‘质量标准-教学建设-评估监控’三位一体质量保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第六届高等教育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人)
2009年“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创新与实践”第六届高等教育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4人)
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省市—高校—院系’三级督导联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人)
2013年“教师教育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人)
2014年“‘市校联动’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实施”高教类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4人)
(五)主要业绩成果
2005年-2008年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现状调查及教育
2008年-2010年第三高校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2009年-2011年天津市本科院校三级督导联动工作机制研究(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负责人)
2011年-今基于资源共享的数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负责人)
2013年-2014年基于“慕课”设计理念下的地方高校本科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负责人)
教育信息化、在线教育领域突出工作
(一)申报并获批2014年天津市普通高校慕课教学试点单位
为深化我校本科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根据天津市教委2014年工作要点,依照《教育部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12)》中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的发展目标,组织申报2014年天津市普通高校慕课教学试点单位并获批,以此为契机,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及“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充分调研,了解天津市高校慕课开展现状
(三)研发网络课程自动生成平台,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平台环境
(四)甄选试点课程,探索教育教学信息化与大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借助2014年天津市慕课试点单位的契机,选取《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英语》、《中外文学经典与文学精神》三门课程作为试点课程,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1.《大学生健康教育》
2.《中外文学经典与文学精神》
该课是核心通识选修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2014-2015学年在全校范围内采用实验班与对照班并行的方式进行试运行,实验班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讨论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既要在线上学习课程、参与论坛互动讨论,完成课后作业,还要参加线下面授课程的学习,教师在面授课中完成知识串讲、课程答疑、小组讨论等实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网络学习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富媒体资源,满足了学生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在资源的原则上,提供了大量历史影响巨大、内容历久弥新、反映普遍人性及问题的经典文学作品,克服了传统面授形式受到纸媒资源有限的影响。现该课已完全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每学期有300余名学生修读。
3.《大学英语》
(五)建章立制,为课程改革的运行提供保障
1.政策支持
(1)组织成立天津师范大学慕课教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课程的建设、管理及组织、协调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细节。
(2)组织拟定《天津师范大学MOOC试点课程管理暂行办法》,规范课程运行细则。
(4)在课程安排上,优先保障试点课程的教室资源。网络环境由教务处、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保障课程平台的顺利运行。
(5)委托有资质的教育技术公司进行对试点课程网上平台进行建设及资源维护(《中外文学经典与文学精神》委托超星公司、《大学生健康教育》委托北京文华公司、《大学英语》的《朗文交互英语》教材引进北京文化公司课程资源),课程建设、试用进展顺利。
(6)创新课程管理模式,《大学生健康教育》数字化教材以数字化互动图书的出版形式在解决课程建设经费、确保运行稳定性、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保护课程著作权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尝试。
2.人员保障
组建由专家队伍、管理队伍、教师研发和实践队伍组成的课程团队。每门课程均按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开展了前期实验、试运行,学校和授课团队紧密配合,为实验创造条件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