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清华大学中文系、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诗人近五十位代表与会,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部分研究生、本科生旁听了会议。研讨会分为四场,上、下午各两场,分别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桃洲、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洁宇、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冷霜主持。
研讨会第一场由漓江出版社、《戈麦全集》责任编辑胡子博,诗人桑克、雷格、孙文波,北京大学教授姜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瓒,西南大学教授李心释,通化师范学院教授葛胜君做主旨发言。第二场由山东大学教授亚思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晓娅、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李蓉、山东大学副教授王东东、宁波大学教授张伟栋、南京大学副教授李海鹏、同济大学副教授胡桑、青岛大学副教授冯强做主旨发言。第三场由诗人臧棣、蒋浩、杜绿绿、叶丹、伽蓝、王宝卿,南京大学教授颜炼军、山东大学博士后辛北北、福州大学副教授郭玉婵做主旨发言。第四场由西南大学副教授周俊锋、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辰龙、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万冲、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吴昊、首都师范大学讲师张凯成、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罗不青、山东大学博士生臧梓洁、清华大学博士生康俊做学术发言。
与会代表们从与戈麦的交往、戈麦的生命历程、戈麦的诗歌风格、戈麦与时代的关系、戈麦写作中所受的影响、戈麦的文学史地位、《戈麦全集》编撰和出版的意义等角度探讨了戈麦的创作成就和诗学贡献。臧棣认为,戈麦诗歌的精神强度远超越于海子、昌耀等诗人,使之在诗歌史上处于一种孤绝的状态,戈麦的自我书写是绝对的、孤立的,探索到了诗歌的边界,也最终导向精神的内耗,“戈麦诗歌的精神立场,包括诗歌和生命关联的呈现在传统诗歌里面没有得到支撑,在当代诗歌里面或者新诗的百年实践里也是一个特例或者说是孤绝的状态。”桑克说,“对我来说,读戈麦既不是工作,也不是生活,而是我抵抗遗忘的方式”。叶丹认为,西渡完成了戈麦的“托孤”,《戈麦全集》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