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中华经典诵读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人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

——中华经典诵读“战疫课堂”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人文学院第一党支部

孙博刘效军

一、案例综述

1.基本情况

《诗经·秦风·无衣》出自“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的第二单元壮志豪情-励志篇。“中华经典诵读”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子库重要课程。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参建单位,2020年春季学期面向全校开设“中华经典诵读”公共选修课,拟通过资源库信息化教学资源对选修课程的400名学生进行教学。通过146篇中华经典篇目的学习,使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头脑,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课在“立德树人”方向的重要作用。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然爆发,身处疫情中心的武汉面临巨大考验。1月23日凌晨武汉采取封城防疫措施。2月初,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部分学生宿舍被征用,改造成康复驿站(新冠肺炎康复者隔离点)。面对党中央国务院“联防联控”的有力壮举,面对全国各地的火线驰援,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师生的内心充满感动,也对人生价值、集体、国家等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2月24日,学校通过网络开始新学期的教学,实现“停课不停学”的目标。“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组全体教师希望借助网络授课的有利契机,结合《诗经·秦风·无衣》,开展“战疫课堂”专项教学实践。

3.学情分析

二、案例解析

1.思路与理念

1.1教学理念

中华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经典诗词之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就是带领学生寻找文化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

(1)吟诵中华经典,传承中华文脉

1.2教学思路

运用训练与练习,启发式,情景教学等策略实现低起点、密台阶、多训练、长激励式的教学。

吟诵是汉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诗文传统的唯一诵读方式,是古代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古代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儒家的修身方法之一,更是中国思维和精神的重要承载方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吟诵也是当今汉诗文教学过程中缺失的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吟诵理论,不具备吟诵技能。学生对吟诵这种形式又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吟诵作为汉诗文教学的切入点和主线是本案例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有别于学生以往学习经验的汉诗文教学方式。通过吟诵开展教学,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无衣》的字、词、句读法,深入理解《无衣》回环往复的结构,准确把握感情线索。(2)注重教学环境,以时事深化“与子同袍”主题思想

2.设计与实施

新冠疫情期间,教学将依托互联网进行,运用腾讯课堂直播教学,弥补网络教学监控有限,互动不足等缺陷。是特殊情况下对网络教学方式的实践和创新,为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全新思路。

2.1前测明确教学目标

(1)“袍”、“戟”的读音是:A.páo,zéB.páo,zhéC.pào,zé

(2)《无衣》表达的主要感情是:A.不舍亲情B.爱而不得C.爱国之情

(3)“同袍”在诗歌中指的是:A.父子B.战友C.同学

(4)《无衣》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A.善用疑问B.重章复沓C.语言优美

(5)吟诵《无衣》时,应该读的又长又低的字是:A.曰B.子C.袍

通过诵读展示的前测环节了解到,学生能够展示并且乐于展示自己的诵读作品。学生展示的主要方式是朗诵,对个别字、词以及感情的把握还不是十分到位,有待提高。虽然前期已经学习过一些吟诵知识,但学生还没有主动运用的倾向和自由运用的能力。

2.2新闻导入渗透思政元素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海内外都纷纷行动起来,驰援武汉。日本政府全力协助中国抗击疫情,向中国捐助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并在物资上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伊朗外长扎里夫发在推特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表达了伊朗人民会坚定不移地与我国站在一起,共同对抗疫情的决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出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完美地连接了授课内容与课程思政于无形中,让学生在课程开始初期就进入到情境之中,为后期教学的展开做好准备和铺垫。

2.3吟诵为纲,创新汉诗文教育

把吟诵这一方式贯穿到课程学习始终,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从吟诵的角度,掌握音韵之美、结构之美、主题之美。具体如下:

(1)感受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

这一部分主要包含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逐渐深入。

第二环节是教师讲解吟诵理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知识层次的划分和效率的把控。让学生了解到吟诵前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只要按流程操作,就可以做好吟诵前的准备。拿到一个作品要吟诵,就要安排字和字的高低长短。安排的方法,首先要看段落和段落的关系,然后看句和句的关系,最后看字和字的关系。看什么关系呢?首先看高低关系,其次看长短关系,再次看快慢关系。以什么依据来看它们的关系呢?首先是看含义之间的关系,所以叫依义行调。然后从形式上分析。形式上的关系,往往比内容上的关系更明确、更清晰。最后要注意言外之意,文字表面的含义不一定就是句意,形式往往启示了言外之意的所在。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字句形式上的信息。

依义行调的分析步骤:

首先:段与段的关系——哪段高哪段低、哪段快哪段慢

其次:行与行的关系——哪句高哪句低、哪句快哪句慢

最后:字与字的关系——哪字高哪句低、哪字长哪字短

(2)诠释重章复沓的结构之美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设置一个课堂小组讨论,内容是:“吟诵《无衣》时,你有什么小妙招?”这个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吟诵理论,也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意识到汉诗文结构与声音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启发下很快的掌握《无衣》的吟诵,主要因为《无衣》的三段字数相等,结构一致,三段重复的字、词、句非常多,有利于吟诵。这也是《无衣》的重章复沓结构之美。

(3)理解与子同袍的手足情谊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首先会设置一个课堂小实验:请同学们把《无衣》第一段吟诵三遍,再和原文吟诵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这个小实验主要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无衣》的情感变化。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第二环节是主题思想的总结与升华。首先请学生总结《诗经·秦风·无衣》的主要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然后是教师的主题思想升华环节,指出中华民族的爱国、团结、民族气节亘古不变,《无衣》不仅仅是战歌,更是民族之歌,“同袍”的不仅仅是战友,还有很多人。

2.4“做中学”推动吟诵实践创新

这一部分主要包含两个环节。首先要通过课堂联想打古今,教师提供两幅抗疫海报(图3)请学生谈感受。这个环节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时空身份的变化,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当时秦国战士的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第二环节是吟诵“做中学”,按照“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想法”的步骤,由教师提供情景,学生结合国家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资料,运用朗诵、演讲等多种方式,依托多媒体手段,进行吟诵作品再创作。教师在其中担任活动指导者的角色,只有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点拨,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小组互助的形式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图4)。再根据思路寻找、组件资料,完成最终的多媒体作品。

2.5思政主题升华推动知识复盘

学生完成了《无衣》与“武汉战疫”相结合的多媒体作品(图5)。通过与前测展示对比,学生能使用“吟诵”进行《无衣》的诵读,字、词、句表达准确,情感理解传递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主动用中国观点和中国思维理解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通过多种融合方式的综合运用,家国情怀、中国精神、团队精神、人文精神等多种思政元素均被有机地融入到《无衣》吟诵教学之中,实现了思政主题与吟诵知识的无缝对接。

3.实效与经验

“战疫课堂”课程思政实施前后,课程组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个别访谈等方法对所授课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掌握了《诗经·秦风·无衣》的吟诵,对于诗歌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1)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痕”融入汉诗文教学之中课程教学中,通过综合运用知识关联、案例介绍、教师引导及环境熏陶等多种方法,将家国情怀、中国精神、人文精神等多种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相应的文学知识或吟诵技能教学之中。实现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进而达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并重的教学目标。

(2)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与“吟诵”课堂的自然融合,解决了传统课程教育中理论枯燥乏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一系统的课堂实践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进而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思政”实践解决了思政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基本职业素养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相应人文素质类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深了对于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要素的基本理解,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案例反思

1.创新之处

在“战疫课堂”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打破原有思路看待以往的知识点和内容,获得了一些创新的想法和有效实践。

(1)“互联网+”提供课程思政全新模式

(2)师生亲身所历加深课程思政效果

在本次的课程思政实践中,课题组充分利用时事优秀案例和资源,为学生树立真实可感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案例。从心理学角度讲,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身边人物,生活经历的相同为学生深刻理解教师所要传递的思想和价值提供了铺垫,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课程思政核心要素的接收得以不断的巩固、提高。

2.下一步改进措施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例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师生交流不足;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无法定量考核;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的规范性仍不强,随意性较大等等。总结一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课程组有如下感悟。

(1)教师合理设计,科学引导是提高思政教学效果的前提思政元素的融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的巧妙设计,也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与把握,更需要学生自己的积累与提高。

(2)无法定量考核思政素养,应重视其形成过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提高与积累,因此无法定量考核。我们应重视其形成过程,教会学生更合适的学习方法。

THE END
1.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之“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湄职院学子勇夺日前,以“典耀中华,赓续文脉”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之“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活动落下帷幕。经过激烈的角逐,由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选送的陈子同学的朗诵作品《我的墓碑》脱颖而出,以声情并茂的演绎和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勇夺职业院校学生组全国一等奖,其指导教师郭丽花、林慧涓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这https://m.163.com/dy/article/JIVEASL40550ORY2.html
2.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第四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决赛圆满落幕基础教育学院院长付正光作总结发言 我院第四届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取得圆满成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语言润心的魅力。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会珍惜来自不易的学习机会,多参加此类活动,不断提升个人人文素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http://m.555edu.com/news/detail/id/200452.html
3.我校举办全省大学生诗文朗诵比赛暨全国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校赛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语言与文化魅力,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4月21日,我校在佳山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了第十四届全省大学生诗文朗诵比赛暨全国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安徽工业大学校赛,本次赛事由校创新教育学院、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院、校团委、国际教育学院、https://www.ahut.edu.cn/info/1002/10145.htm
4.诵读中华经典演讲稿(精选32篇)常言道:“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积累精美的诗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早晚读的时间,本着“用心诵,慢慢读,字字清”的原则,大声地朗诵经典,让自己在朗朗书声中积累经典名言,陶冶情操。同时,大家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在阅读时遇到的名言经典https://www.ruiwen.com/yanjianggao/3108589.html
5.四大名著首次同登场!经典诗文朗诵会,一场阅读盛宴!今年经典诗文朗诵会以“逐梦山海”为主题,深入挖掘中华传统古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同时行走乾坤,放眼寰宇,奋楫远航,且待春归向未来。中外籍院士,著名朗诵艺术家徐涛、著名配音演员季冠霖、视障朗诵艺术家董丽娜,深圳文艺名家吴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A2MDMwMA==&mid=2651279439&idx=1&sn=230835f301927a31c9c4d77a6e89d2df&chksm=bcf69fd7a46100a1a8423efcee889e263fd4be82ead62ab35e2f66e4699d2e38730dd7283379&scene=27
6.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精选1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篇1 告诉你们,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https://www.jy135.com/duhougan/646848.html
7.适合中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精选75首)适合中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精选75首) 古典诗词是历史的精华。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的国家,这是中国与众不同、卓然独立的关键内在。比起西方国家,中国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有截然不同的地方。以下就是小编收集的适合中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欢迎鉴赏。 https://www.yuwenmi.com/shici/gushi/4079139.html
8.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精选21篇)经过读《中华经典诵读》能够让我们学到很多,所以我向大家推荐好好读读这本书。 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篇11 经过诵读经典诗文,我了解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事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 其中我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很深的见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定会有我的教师。这居然去您给我受益匪浅https://www.fwsir.com/xinde/html/xinde_20211223210252_1540850.html
9.中华经典古诗文朗诵稿(精选14篇)篇1:中华经典古诗文朗诵稿 中华经典诗文朗诵稿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93z2mcu.html
10.诵千古经典扬中华美德——化工院中学举办“迎元旦经典诵读”比赛悠悠中华,浩浩文化;灿烂文明,光照千秋。历代先贤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华美的篇章,更是深邃的思想,博大的精神。历览千载辉煌地,长歌浩叹唱古今。 八年级一班《放飞中国梦,传承红基因》 八年级二班《读国学经典,做少年君子》 八年级一班魏子怡同学朗诵《枸杞花开》 https://www.jianshu.com/p/594cf15bf545
11.河南职院举办2024年“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现场展示活动在获奖作品展示环节,智能制造学院的《春江花月夜》、现代信息技术学院的《黄河颂》和音乐学院的《将进酒》等12件古今诗歌作品,紧紧围绕“诵读中国典耀中华”这一主题,或抑扬顿挫、深情投入,或娓娓道来、声情并茂,或慷慨激昂、神采飞扬,将中华经典诗文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完美地呈现给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充分展示了河职学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499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