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布摩的产生与承袭,彝文文献《迎请布摩书》、《借布摩神力》等载:“哎哺出现,采舍产生后,恳索出现,目确产生后,则咪形成,武侯出现后,布摩有源头。哎哺有布摩。”“尼能先形成,尼能先产生,布摩先产生,布摩先能言。”在说到布摩的传承时称:“先有尼能布,尼阿依布摩。阿依武布摩,十代尼能布,首推直米赫,首推乌度额;后有什勺布摩,十代作布摩,首推什奢哲,首推勺洪额,鄂莫布十代,首推鄂叟舍,首推莫武费;慕靡布摩二十代,首推恒始楚,首推投乍姆,妥梯布二代,首推吐姆伟,首推舍娄斗。举偶布摩在恒耿,署索布摩在恒默,六祖布摩二十代,在邛佐之后,六祖无布摩,邛佐就有了。武有六奢厄,乍有四开德,糯有三蒙蒙,侯有三尼礼,毕有三莫莫,默有四赫赫,六祖布摩二十代,是这样说的。”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源流》卷十二说:“哎哺先为布摩,哎阿祝布摩,奢哲吐布摩。吐姆伟布摩在上,为天定秩序;哺卧厄为布摩,厄洪遏为布摩,洪遏梯为布摩,奢娄斗布摩在下,理地上秩序。后为布僰氏,布奢哲为布摩,僰洪遏为布摩。有布摩就有字,有布摩就有书,有布摩就有文,有布摩就有史,优阿武写文,啻赫哲编史。吐姆伟掌文,舍娄斗掌史,布摩创文史。”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布摩·文献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布摩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他们通过祭祀天地及天地间诸神,对人与神之间进行沟通;通过对死者灵魂的洁净、祭祀、功过评定、解除灾难冤愆、指路,使其得以进入归宿。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迎请布摩书》、《借布摩神力》通常是《彝族丧祭大经》、《消灾祈福大经》内必备的篇章,《彝族丧祭大经》、《消灾祈福大经》是凡布摩世家都是人手一部的。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今贵州省及毗邻地区,水西部以妥目亥索、渣喇家为首席布摩,有毕余莫德等若干家世袭布摩,妥目亥索是水西阿哲的家族,共祖于俄索毕额一代。《大定府志》所录的白皆土目安国泰所译《夷书》九则称:“其先,蛮夷君长突穆为大巫,渣喇为次巫,慕德为小巫。”突穆即妥目亥索家;乌撒部以维遮阿尼、麻博阿维家为首席布摩,有德歹、举雨、阿都乃素等若干家世袭布摩;磨弥部以德勒、芒部以益吉洛安、乌蒙部以阿寿等若干家世袭布摩。这种传承形式主要延续到清康熙初年,少部分还延续到1949年前。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布摩的世袭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布摩的世袭是以土地的继承作支撑的,部政权君长直到演化为土司的漫长时期,都给布摩世家一片可观的土地。为了土地的永久继承使用,就必须把职业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也就造成职业的排他性和技能的保守性,为君长或土司服务的布摩成为土目,布摩的土地俸禄往往可以和土目的土地俸禄等同。“改土归流”后,土司制残存下来的土目家所择的布摩世家也一样给一大片土地作报酬。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布摩是彝文古籍文献拥有者。彝文文献《彝族源流·卷十二》载:“有布摩就有字,有布摩就有书,有布摩就有文,有布摩就有史,优阿武写文,啻赫哲编史。吐姆伟掌文,舍娄斗掌史,布摩创文史。”《物始纪略》也说:“有布摩就有字,有布摩就有书。”汉唐以来,彝族文字文化的传承始见于汉文献中,汉文献中较早记录彝文的是《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宋代范成大著的《桂海虞衡志》也提及彝族罗殿国文字的事:“押马者,称西南谢藩知武州节度使,都大照会罗殿国文字。”布摩掌握的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文献,涉及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医学、谱牒、宗教、天文、律历、地理、文学、军事等诸多文化遗产承载,内容与文字传承互为前提又彼此相互依存,正是它的这种属性决定着其文字文化传承的生命力。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布摩的主要职能是,参政议政、主持祭祀仪式、传承传播彝族典籍文化。布摩的这种职能沿袭的历史有着数千年之久。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分工的明细化,在布摩这一职业中,又分化出称之“摩史”的职业。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摩史”有“摩守”、“慕师”等多种音译。摩史是古代彝族社会中的一种职业(职务),地位次于君长,是“穆魁”组成成员,又与在彝族政权结构中居于第三位的布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在水西彝族君长制政权体制高度完善的九扯(九个平行的部门)九纵(九位行政长官负责)设置中,摩史为官一秩,“司宣诵”,“司文书”,“掌历代之阀阅,宣歌诵之乐章”(参见光绪《黔西州续志·土目姓氏仪理论》等),集史官,礼仪官,外交官等多种身份于一身。摩史必须做到通文字,精礼仪,足智谋,善辩论。举凡大典,外交应酬,祭祀祖宗,婚丧大事,都少不了摩史这一重要角色。“辄饮酒赋诗,竞才品艺。所赋诗歌,多古典古语,尤以能设比喻及隐语者为上,颇似诗经中以草木鸟兽咏成比兴体诗歌。”《华阳国志·南中志》中的“耆老”,指的角色应当是摩史。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摩史在历史上享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在各君长国时期,这一职业通常是由相当于亲王的人充任的,如阿芋路仁邓阿余、举足阿姆、芒布部阿额麻耐,水西部的支能额觉、举娄额尼、德楚仁育,乌蒙部的举足尼迫,乌撒部的陀尼德直、侯汝米勺等等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在兵戎相见的战场上,他们是冲锋陷阵的武士;在家族统治的政权里,他们是地位仅次于君长的摩魁;而在激辩的场合,他们又是能言善辩、口才出众的摩史。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尽管随着彝族君长制政权的消失,摩史这一职业不复存在,但摩史曾记录掌握使用的那部分典籍仍然流传了下来。所谓布摩,应当是布(摩)与摩(史)的合称,摩史原先与布摩是一家,随着社会分工的具体化而从布摩中分支出来,失去职业存在的依托后又归入布摩,到后来,至少是由布摩传下原先属摩史掌握的那部分典籍,这正是摩史文献得以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实,布摩与摩史是有着渊源关系的,一是布摩与摩史都以额索氏为共同的鼻祖,共同崇拜知识和智慧之神。二是在丧祭活动中,共同主持各类仪式。布摩、摩史分别担当主客两个角色,在仪式中念诵经文典籍,在近现代的丧祭活动中,由布摩在大堂主持仪式,摩史在客堂主持仪式。亲戚家请来参与奔丧的布摩,充其量只是摩史的角色。他们只念诵本书即《摩史苏》一类的典籍,但却表明布摩与摩史之间,不论仪式上还是他们的典籍上都存在着相互交叉的情况。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是中国彝族固有的文字。明清以来的汉文史料称为“爨文”、“爨字”、“韪书”、“倮文”、“罗罗文”、“夷字”等。彝文的起源,有伯博耿造字、密阿叠造字等多种传说。彝文文献《彝族源流·卷十二》、《物始纪略》里说:“有布摩就有字,有布摩就有书。”彝族的君、臣、师(布摩)出现在哎哺时期,这一时期,据《阿买尼(磨弥)谱》载:“在笃慕之前,有三百八十六代,在笃慕之后,传了七十代。”说明彝文及其古籍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彝文同样经历从符号到成熟文字的发展过程,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曾有多人多次用彝文释读了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威宁中水陶文、二里头文化遗址等多个地方出土的刻画符号等。彝文与刻画符号(陶文)应存在着神秘的历史亲缘关系。据不完全统计,彝文字的字数在贵州地区有两万余个。彝文与汉文、纳西东巴文被共同誉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三种文字。彝文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有独体与合体两种,象形字与独体字的比重占很大的分量。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字的传承,从载体上说,有金文、竹、木刻、竹木简、石刻皮书构皮纸、等为载体的发展历程。金文目前为止发现4件,其中的“祖祠擂钵”亦称“祭祖擂钵”,经贵州省博物馆的有关专家鉴定,系战国至汉代的文物,铸有“祖源手碓是”五个阳文彝字,铸有彝族《祭祖经》故事,擂钵原件由毕节市博物馆转大方奢香博物馆收藏,还有从贵州流传到云南省昭通市的蛙钮彝文“统管堂琅印”、“夜郎赐印”两件铜印和现存大方县奢香博物馆的明成化钟。在文献载体种类中,金属器物文献是无价之宝。以竹、木刻、竹木简为载体,见于文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物始纪略》等文献“木刻竹简,堆积如柴薪”或“堆放如柴禾”的记载。木刻有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收藏的《摩史苏》1件。皮书即以牛羊皮为载体的彝文文献,在毕节市境内残存有10件左右,其中较完整的是《余吉米体访亲记》1件。明清以来10000部以上的彝文文献都是以构皮纸作载体的。石刻为载体的文献有数千件,绝大部分也形成于明清时期。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汉唐以来,彝族文字文化的传承始见于汉文献中,汉文献中较早记录彝文的是《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宋代范成大著的《桂海虞衡志》也提及彝族罗殿国文字的事:“押马者,称西南谢藩知武州节度使,都大照会罗殿国文字。”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主办,邀请香港世界遗产研究院、中国无形资产研究院、亚太人文与生态价值评估中心等机构合作,共同组成的古彝文与世界古文字比较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6~8月连续三次召开“中国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香港)研讨会”,会间邀请了两岸四地有关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参与讨论,最后于2009年8月22日在香港正式形成《中国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价值地位评鉴与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建议报告》。建议报告主要从文字的生命力—“长度”、文字的影响力—“宽度”、文字的文化力—“厚度”、文字的传承力—“活度”、文字的稳定力—“定度”、文字的价值力—“值度”等六个维度对彝族文字进行定量与定性评鉴。该评鉴与建议报告的一个阶段性评鉴结论是:中国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可以代表世界文字的一个重要起源。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珍稀而可开发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彝文为载体的古籍,用牛羊皮或麻布做护封,故而俗称“牛皮档案”或“羊皮档案”。它记录的历史年代久远,从哎哺时期至“六祖”时期,尤其是从尼能、什勺、慕靡、举偶到“六祖”分支,直到1664年的近4000年间,近200代父子连名谱牒世系完整相连而不间断。记录涉及哲学、历史、天文、历法、算学、文学、军事、宗教、地理、民族、民俗等多方面内容。反映彝民族的发祥、发展、迁徙、分布,与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巩固西南边疆的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等情况,形成独具特色的哲学、美学、伦理道德学、教育学等学科体系。内容与文字传承互为前提又彼此相互依存,正是它的这种属性决定着其文字文化的传承的生命力。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文献由贵州的彝族历史上形成的远古文化、夜郎文化、民族政权方国文化(如黔西北至黔中的罗氏国文化,安顺至黔西南的罗殿国、毗那自杞国文化)、千年土司文化(水西文化、乌撒文化、普安文化等),神秘文化(如在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向天墓葬文化)支撑着,反过来,这些种种文化信息必须靠彝族文献来解读、解答,归纳出其优势所在。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的创造发明使用是野蛮与文明的分水岭,文字是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志;历法的发明和运用亦是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早期的人类在渔猎、游牧、农耕等生产活动中,特别是农耕活动,必须仰观天象,俯察草木枯荣,区分气候,以定季节年月,由此产生了历法。《西南彝志》第四卷载:“策耿纪天君,讲了重要话,作建立年分指示,用十二棵树纪年;署府作决定,用十二块石纪月。十二棵年树,生在密姆娄嘎,耿纪不知年,就去看年树。署府不知月,就去察月石。”这是早在遥远的哎哺时期彝族先民的原始纪年的方法。发展到后来,彝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创立的一种称之“十月太阳历”的古老历法,是彝族文化中最能代表这个民族先进性的标志。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太阳历用十二属相(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鼠、牛)轮回纪日,一个属相周为十二日,轮回三次为一个月,轮回三十次为一年。即每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共三百六十天。余下五或六日谓周天数置于岁末,不称月,而作为过年日。十个月划分为五季,每季以土、铜、水、木、火五行要素为名称,再配以公、母区分各月,即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铜公,四月铜母,五月水公,六月水母,七月木公,八月木母,九月火公,十月火母。每季两月,单月为公,双月为母。五季分别代表太阳运行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十月太阳历也称十兽历,彝族先民利用“立杆测日影”的方式来观测太阳的运动规律,设置10种神兽作为平台,每“兽”代表一个不同的月份,一月为黑虎、二月水獭、三月鳄鱼、四月蟒蛇、五月穿山甲、六月麂子、七月岩羊、八月猿猴、九月黑豹、十月四脚蛇。以三个属相周36日为一个月,每轮回30个属相周,360日为一年,10个月完后,另外5天(或6天)为“过年日”,平年为5天,每隔4年的闰年为6天,这样4年平均为365.25天,与回归年数值非常相近。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对太阳的运动观测,以太阳运动到达最南点时为冬至,到达最北点时为夏至;又以北斗星的斗柄正南指为大寒,正北指为大暑。按照彝族习俗,大寒临近时过“十月年”,大暑临近时过“火把节”。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贵州彝区,虽然早已没使用太阳历了,但在古乌撒地区,尚以十月为岁首,留下曾使用过十月太阳历的痕迹,如彝文古籍《解除灾星经》扉页记录有德布、德施两支系记月换算。十月岁首者,系德布氏之记月。较之德施氏,正月提前三月。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彝族十月太阳历如今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作为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一把人们认识古代文明的钥匙。4M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