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坚教授学术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继承云南学派的优良传统白寿彝先生在《马坚教授和云南穆斯林的学术传统》一文中说:“马坚教授的学术成就,实际上是继承了云南穆斯林的学术传统。这个传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研究教典的传统;又一方面,是学习汉文化的传统,这两个方面,恰好在马坚教授身上都有所体现。”白寿彝先生所说的“云南穆斯林的学术传统”,就是云南学派的传统。
马坚教授从儿时起就开始同时学习中、阿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他6岁入鸡街小学读书,同时跟马明福阿訇学习阿拉伯文。1918年小学毕业后,他到白亮诚先生家私塾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这所私塾的教师是饱读国学的清末秀才纳聘之先生。马坚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功底。同时,他跟亲戚王成一阿訇学习《古兰经》,一年后他就能用阿语熟读《古兰经》,并能背诵一些章节。1921年他到昆明入云南回教俱进协会创办的“高等经书并授学校”实验班学习。这所学校既教汉文,又教阿拉伯文,“经书并授”。开设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和阿文等课程。白亮诚先生是他的国文老师,马健之阿訇是他的阿文老师,他在这所学校学习了一年。
1922年至1926年3月,马坚在昆明成德中学读书。他各科成绩优异,喜欢数学和哲学,善于思辨与思考。中学毕业的时候,他想报考北京大学哲学系或数学系,因为母亲突然去世而放弃。
1926年3月起,他在沙甸鱼峰学校任教两年,既教汉文又教阿文。1928年3月,他到甘肃固原(今属宁夏)三营师从虎嵩山阿訇学习阿文、波斯文及其经典。后又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学习阿文、英文、中文和伊斯兰教经典两年。1931年他到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八年,学习阿语、文学、历史、宗教、哲学。他精通阿文,通波斯语和英语,有较深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集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为一身,这为他在中阿文化交流中做出卓越贡献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2.经堂教育与著述并重传统。云南伊斯兰学派既重视经堂教育,又重视著述(对伊斯兰教典的研究)。重视经堂教育是陕西学派的优良传统,云南回族青年以赴西北念经求学为志向,学成归来在云南开办经堂教育。同时,还重视伊斯兰教典的研究和著述,马注著有《樗樵录》《经权二集》《清真指南》,马复初著作有《大化总归》《四典要会》《醒世箴》《道行究竟》《寰宇述要》《朝觐途记》《天方诗经》《天方性理注释》《宝命真经》《信源六箴》等三十七部之多。
马联元继承“经堂教育与著述并重”的云南伊斯兰学派优良传统,他在玉溪大营主持经堂教育20多年,学生上千,桃李遍及滇、黔、粤等省和东南亚各国。他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编写简明教材《讨绥哈》(简明教法学)《伟哥叶》(教法学)和《绥勒府》(字法学)《奈哈五》(文法学)《菲苏里》(天方分信篇)《穆希莫提》(教款捷要)《尔母德》(清真玉柱)等一整套教材,帮助学生掌握语法技能,提高学习效果。他振兴和发展了云南经堂教育。他强调经堂教育大学阶段必修课是《文法大全》《古兰经注》《教法学》《教义学大纲》《修辞学》五大本。在教学之余,他埋头著述,阿文著作有《四篇要道》《性理本经》《教典经注》《阿拉伯文学》等。汉文著作有《辩理明证》《亥听译解》等。他在“兴顺和”号的资助下,木刻印刷《古兰经》30卷,发行全国,产生巨大影响。他的学生(又是儿子)马宜之著有《聚礼明证》《明德实语》、马健之著有《回教要旨》,修订了父亲马联元的波斯文译著。
马坚教授继承了云南学派的这一传统,他接受过经堂教育,也在阿文学校教过阿拉伯文;从学生时期就开始著述,他的《新月问题的研究》《穆罕默德传》《国语<古兰经>》(第一卷)等,就是他在固原虎阿訇帐下学习和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写的。这为他后来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打下基础。
4.重视学习波斯文。波斯文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载体之一,很多伊斯兰教经典是用波斯文写成的。波斯文伊斯兰教经典对中国穆斯林,尤其是云南穆斯林有很大影响,云南学派历来重视波斯文的学习。马复初幼年跟随父亲马尊善经师学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在云南经堂教育中开设波斯文伊斯兰教经典课程,学习波斯文是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云南学派的优良传统。马联元重视波斯文的学习。他的父亲马学宽是云南有名的伊斯兰教学者,懂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幼年他跟随父亲学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及其经典。在教学中,他重视传授波斯文,他的学生马健之、马宜之、王家鹏、田家培等阿訇都通波斯语。
马坚在虎嵩山阿訇帐下学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那时,他就开始翻译波斯文的《真境花园》。他继承了云南学派重视波斯文学习的优良传统,这为他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创造了条件。
(二)个人的努力白寿彝先生在《云南教胞在历史上的贡献》一文中写道:“马坚教授的成就,当然要归功他的个人努力。”马坚教授个人努力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目标明确。马坚教授曾经对纳忠先生说过:“他终身追求两件工作,精通阿拉伯语后在国内传布阿拉伯语,二是翻译和注释《古兰经》。”的确,他一生从没有离开过阿拉伯语和《古兰经》,目标十分明确并始终如一。他从埃及留学归来,从事教师职业,教授阿拉伯语。1943年初至1946年他在养正学校教授阿拉伯语4年,1946年至1978年他在北京大学教授阿拉伯语32年。在埃及留学期间,他就为翻译《古兰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留学归来,他就投入上海中国回教学会的翻译《古兰经》的工作,此后,他一直从事《古兰经》等伊斯兰教经典的翻译与研究工作。目标明确,为他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2.集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于一身。为了实现目标,必须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目标与知识体系不匹配,是无法完成目标、取得成功的。翻译和注释《古兰经》是马坚教授的终身目标之一。要把《古兰经》翻译和注释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有合理的知识体系,即必须有深厚的阿拉伯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功底。马坚教授从小学就开始同时学习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在几十年的学习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同时学习这两种文化,成为集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为一身的学者。这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3.有哲学思想。有思想的人,学术研究才会成功;没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学术研究,是盲目的,不可持续的,要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是不可能的。马坚教授是一位有哲学思想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