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3.04浙江
芙蓉洲位于月湖西岸北端。“红云可觅无蜂去,渺渺寒波映晚芳”,十洲初成之际,随景命名,洲前多照水红蕖,乃有“芙蓉”之名。
现在洲上碧水绿树,环境怡人。
芙蓉洲宋时为常平仓、平籴仓、史丞相府。明时为闻天官第、李尚书第、李都督第、范侍郎第、天一阁、杨尚书第、黄府尹第。史丞相府是南宋丞相史弥远宅第,史弥远为史浩第三子,任宁宗、理宗朝丞相达26年。天一阁屹立月湖西岸450余载,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芙蓉洲现存大量明清建筑,主要有天一阁、秦氏支祠、陈氏宗祠、屠氏别业等。
芙蓉洲的重头戏非天一阁莫属,大牌总是压轴出场,现在先继续咱们的月湖之行。
芙蓉洲上有偃月街。偃月街因古时月湖三堤中的偃月堤而得名,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郡守钱公辅在今银台第前筑湖堤,堤曲如半月形,故名。
偃月街南接柳汀街,北至中山西路,一街贯通两洲,以虹桥为界,南段为雪汀,北段为芙蓉洲。偃月街上的醋务桥(因郡酒务得名)、崇教寺遗址、储才学堂、月湖书院等这些古迹都已消失,现存还有:徐宅、江家祠堂、廖家墙门、超然阁等古建筑。
下图阁右那座小桥就是虹桥,左边为雪汀,右边为芙蓉洲
偃月街芙蓉洲段沿湖并无古迹,就当散步,快速浏览一下吧。
最南端是游船码头-芙蓉舫
如果童心涣发,或亲子互动,或全家总动员,或想打情骂俏、说说蜜糖悄悄话[脸红],哎!随便啦!反正都可以登船畅游一番。
码头过去是一环形长廊,这个位置曾是明代宁波著名藏书楼-丰氏的万卷楼所在地。丰氏藏书从北宋丰稷至明代丰坊共十六代,历时470年左右,是中国传承最久的家族藏书(天一阁解放后归国家所有,所以历时比丰氏来得短)。
早时丰坊与天一阁主人范钦为邻,关系十分密切,又相互倾慕,情义深笃。万卷楼藏有海内珍本甚多,范钦常向他借抄典籍。丰坊晚年得心疾,精神很不正常,藏书多被门生辈拿走,又遭遇一场火灾。于是,他干脆就将月湖碧沚住所卖给范钦,万卷楼的残余藏书也尽归范钦所有,从此,天一阁的藏书更加丰富了[薪火相传]。
曲曲折折的长廊围成一个圆形小广场,是中老年舞友们切磋技艺的宝地。
长廊和亭子有很多楹联。亭上有一木匾名为“滋荫同乐”,为甬上著名书法家沈元魁题写。(这位妹子一直盯着我,可能以为我在拍她?其实我真的不是,拿着这么笨重的单反,而且还光天化日之下,你说我怎么偷拍嘛,哈哈!)
穿过“舞池”,就是芳草西桥,站在芙蓉洲上再来一张,桥上有一截可作吊桥用。
这里是个大众健身场所
边头草坪上立着一块巨长的石刻碑,是魏明伦先生所写的《宁波月湖铭》,2017年6月所立。还记得吗?之前我们曾在菊花洲的宝奎巷游览时介绍过写作背景,写得实在是好,建议想三分钟快速了解宁波的可仔细品读[字最大]。(之后我们介绍月岛时还会再次看到它)
石刻背靠马路,马路对面现在啥都没有,只是一地下停车场和WC,但这个地方在清末是宁波近代第一所民办性质的学校中西储才学堂的所在地,曾被誉为“浙东第一校”。只是顺带一提,已无迹可寻。
石刻往北,还有一座亭子,为“拱北厅”,同样是沈元魁先生题字。
亭两面都有楹联,正面为“天际众星皆拱北,湖头好景可题诗”。
背面为杜甫《客至》中的一名“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侧面另有一联“闹市探幽寻北口,芳园揽胜踵西湖”。由此可知这里可称月湖的北大门了。
沿湖就这短短一段,古迹都在偃月街的另一边,咱过街来一次寻古探幽。
芙蓉洲本遍布古宅,看不完的连绵古街巷,满眼都是古砖青瓦,著名藏书楼天一阁就位于其中。但西区的中国式改造还在进(Pò)行(Huài)中,很多都还围起来不开放。
即使一期修复好的也已被打造成金汇小镇,用于商业,旧貌虽换新颜,相见却已不识,往日韵味成追忆。不过,这些老房还算是幸运儿,毕竟保留下来了。
现在的金汇小镇又取了个诗情湖西的雅名
即使在双休日,小镇里也交关冷静,在此采风倒真是不错。
该地块内保留有文保点建筑5处,分别为明代望族之后屠继烈故居屠氏别业;宁波最大老字号“一言堂”百货店老板的居所“延寿堂”;惠政巷民居;明代建筑张家祠堂;民国年间宁波太丰面粉厂总经理洪宸笙之宅院。
(这些文保点有些已经招商出去,营业的话还可以进去一拍,其他没营业和没招商的,都大门紧闭,只能看个外围,或许以后来就可以进内参观了)
屠氏别业
位于拗花巷,清代建筑(门前介绍牌上写的是民国建筑),主体建筑坐西朝东。该宅总体保存较好,用材精致硕大,是宁波晚清建筑的佼佼者。
大门门头为三重砖雕帽檐式
别业原主人屠继烈,为晚清广东候补道。这个官职很有趣,是属于有钱人可以买到,而且级别还挺高,但就是没有上岗的机会,在影视剧里经常是反派人物的设定[笑哭]。
不过有一说一,屠继烈还是货真价实的有才人嘀,天一阁“宝书楼”匾下龙橱两侧悬有一幅脍炙人口的对联“人间庋(guǐ)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就出自他之手[闲人莫进,无缘得见]。
屠继烈虽不牛比,但屠氏家族却是有着光荣历史,从明代中期至清康熙年间,屡有名臣、硕儒、忠烈、文学家等的族望。
如明成化年间进士、吏部尚书、太子太傅赠太保屠滽,在宁波鼓楼旁有条尚书街(距屠氏别业500米),就是以屠滽的故居而得名;
正德年间进土、南京刑部尚书、太子太保赠少保屠侨;
万历年间进士、文学家和戏曲家屠隆,中山广场旁以前有条屠园巷(距屠氏别业1000米),是因为屠隆的宅第而得名的,这是位能人异士,等下我们特地提下;
嘉靖年间进士、兵部右侍郎屠大山,与张时彻和天一阁主人范钦合称“东海三司马”;
反清复明烈士屠献宸;
清顺治年间进士、兵部右侍郎追赠兵部尚书屠粹忠;
湖广辰州知府、博物学家屠本畯;
如今又出了位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
屠氏诸位名人中,屠隆最具传奇性。
屠隆(1544~1605年),明代文学家、戏曲家。[莫名好有喜感]
写戏编戏演戏,家中自办戏班,聘请名角。戏曲主张“针线连络,血脉贯通”,他的“诗有天造之极,文友瑰奇横逸”,他的《昙花记》、《修文记》、《采毫记》都曾“大行于世”,叫座京城,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汤显祖。
艺术家总喜欢剑走偏锋,咱们这位大才子也不例外,更何况他资本傲人,《明史》记载他“生有异才”[你懂得],精力旺盛,风流成性。在明代奢靡腐败的世风影响下,屠隆纵情声色,难以自拔。他不但广蓄声伎,整日和伎女厮混,而且还是位同志。作为戏剧家,他在入朝为官之后,还亲自参加演出,粉墨登场,经常出入士大夫之家。在这些充满色情意味的活动中,酒色喧嚣,“男女杂坐,绝缨灭烛之语,喧传都下”。
这种声色犬马的生活,也直接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作品中,他专爱传播一些淫词艳语、描写男女私情,言行一直饱受诟病。众所周知,《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是个笔名,真身猜测之一就是咱们这位倚天屠隆兄了。
酒池肉林的生活,结果可想而知,最终他染上了“花柳病”,做风流鬼去了。[野史!野史!也许不是事实!]
现在屠氏别业已作为小镇客厅,办些展览和培训。
大门旁是一幢二层木结构房,不对外开放。
大门进去是仪门,牌楼式,刻有凤凰牡丹图案,门头上的字都已磨损。
里面是道圆拱门,又见“诗情湖西”。
宅内空间挺大,中间大厅摆放有桌椅,会议所用,左右各有展厅。
右首展厅居中是一副巨大卷轴状“印象月湖”,上有月湖的介绍、日本画僧雪舟等杨画于成化四年(1468年)《宁波府图》中的宁波古迹(月湖南侧的花屿有雪舟纪念馆,稍后再细说)、1846年绘制的迄今发现最早且最为详尽的宁波(鄞县)城厢地图《寧郡地與圖》。
《寧郡地與圖》在位于月湖北边的鼓楼和永丰库遗址处都有看到,下图这张是在鼓楼拍的,就在女儿书法班的旁边[就是这么巧]。
“印象月湖”左右各有一间房。
左边房间有介绍“天一阁由来”,其中特别提到清初思想家、史学家宁波余姚人黄宗羲与天一阁的渊源。
天一阁主人范钦为管理藏书,曾规定外姓人不得入阁,天一阁藏书因此鲜为外人所知。直到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范钦曾四世孙范光燮打破常规,黄宗羲有幸成为登阁的外姓第一人。
黄宗羲在天一阁不仅阅读了大量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做出了贡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从此改变了天一阁的命运,使天一阁在学界声名远播。
虽然成为了佳话,但规矩一旦打破,就再也守不住了,自此以后,巴拉巴拉省略几百字。
郭沫若也曾为天一阁写过一首诗,除了“铁骨铮铮”,才气仍是十足。
藏书文化介绍宁波十大藏书楼,当然这“十大”是个噱头,见仁见智的事情。
书院文化,宁波从古至今一直致力于办学育人,书院、讲舍、学校遍湖开花,代代相传。(在此呼吁下,宁波的普高率实在设得太低了,应该多给那些后程发力和喜欢读书渴望继续接受专业教育的孩子们多些机会吧!)
辞章文化,各种诗社也应运而生,与书院相得益彰。
还有各位名人学者的介绍[拍糊了],有梨洲先生黄宗羲、地质学家翁文灏、布衣太史万斯同、史学大柱全祖望、帝师丞相史浩和诗界巨匠舒亶。
房间居中还有南宋淳熙四先生的介绍,袁燮、杨简、沈焕、舒璘四位先生都是宁波人,其中前三位都曾在月湖开堂讲学。
右边房间有湖光洲色美景图和匠心月湖
匠心月湖中的超然阁现在雪汀,烟屿楼和水北阁为同一主人清代藏书家徐时栋V1.0版和V3.0版藏书楼,分别位于烟屿和天一阁内,还有张黑白照片是在偃月街上的石浦饭店楼顶拍摄的月湖风光[之后一一讲解,包括后面提到的,敬请期待]
官宅民居,有大方岳第、银台第、袁宅、屠氏别业、洪宅等,后两个正是在芙蓉洲。
寺庙与祠堂,有花果园庙、吴氏支祠、张家祠堂、秦氏支祠、月湖庵和关帝庙,其中张秦两祠也在芙蓉洲。
名人故居有范钦故居、访庐、翁文灏故居。
参观完毕出来到左首展厅
这里比较简单,书香海曙墙上有各类书籍,扫描旁边的二维码即可阅读。
两边分别介绍与书香海曙有关的人文历史和学术[看到屠呦呦了]
从屠氏别业出来,往前走几步就是延寿堂,位于拗花巷和青石街交界处。
延寿堂
延寿堂为民国建筑,坐北朝南,不规则四合院,这在甬城比较少见。
这是原大门,朝西,磨石子水泥门框,上端刻有花卉图案及建房年代字样,为中西合璧式建筑。
据老住户回忆,延寿堂是“一言堂”老板小老婆住的地方,同时兼做库房,因为老板姓刘,所以也叫刘延寿堂。当时的“一言堂”为民国时期宁波城区规模最大的百货店,以明码标价,不设虚价,顾客无须讨价还价,一言定买卖著称[上一代的还都知道]。
当时还有一段流行的顺口溜:“一言堂百货多,良心堂药材多,三法卿钞票多,四明药房西药多,鱼市场黄鱼多,陆殿桥杨柳多,七塔寺和尚多,八角楼下小鬼多,九曲巷弄撮佬多,日新街花轿多。”[每句的头一字连起来是宁波话的一到十]说的是当时的宁波人都很喜欢到一言堂去买东西,小至针脑线头,大至家具金器。
寻寻觅觅在大门旁角落头找到一块墙界碑,终于可验明正身了[得意]。
店里有咖啡吧,闻着咖啡的香气,沉浸在书香之中。
顺着木梯上二楼,俯拍一张,彩色玻璃装点,即有温馨之感,又能增光添彩。
二楼的结构可鲜明地看出四合院的不规则,看着像三角锥型。
这里还有道小门通露天阳台
露台上也有桌椅,可喝茶聊天。
一眼望穿古与今,非常喜欢这样的环境,想着哪天有空带家人来坐坐。
惠政巷民居
民居为清代建筑,据传[官方都不确定]原主人姓鲍,经商致富后兴建此宅。
该建筑格局保存较为完整,做工考究,特色明显,对宁波建筑发展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得以幸存保留。因位于惠政巷,干脆就称惠政巷民居。
砖雕门楼上饰有如意及文字图案
张家祠堂
惠政巷民居的侧后方就是张家祠堂,位于青石街70号,明代建筑。坐北朝南,由台门及正厅组成,台门本有彩绘,现大部分剥落,正厅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式,抬梁结构,梁架用材硕大,风格朴实,具有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是宁波老城区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之一,也是月湖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疑问:单檐硬山式应该不是这个样子,而且台门和正厅的外墙明明是观音兜山墙,由之前菊花洲蒋宅(民国建筑)中的观音兜知识介绍可知,后面正厅是标准的观音兜山墙,应为清代建筑;前面台门的则是巴洛克式观音兜,应为民国建筑。为什么说是明代建筑呢?难道是我张冠李戴了?]
张家曾有两位兄弟张士埙、张士培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弟子,黄宗羲晚年也曾在张家祠堂讲过学。
光绪年间,月湖书院改为宁波府师范学堂,这是浙江省最早的一所师范学堂,首任学堂监堂张美翊就出生于张家。
看门前介绍,张家还出过一位张味芹教授,怪不得大门上有“味芹堂”门匾。
[但网上搜张味芹,查无此人]
铁将军把门,推开一条缝,把相机伸进门下的空隙,勉强拍了两张。
上世纪50年代,张家祠堂成为宁波毛纺厂的生产厂房。当时,为了生产需要,毛纺厂改建了张家祠堂所有的房屋,也给这幢明代建筑带来了破(Huǐ)坏(Miè)。后来,毛纺厂把生产车间迁走了,但这里仍作为该厂的职工宿舍。之后,职工宿舍也搬走了,只留下了这幢老建筑。
张家祠堂旁有一空地,专门塑了尊黄宗羲的铜像。
以此来纪念这位曾在此讲学的宁波(余姚)的大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经学家、地理学家)
洪宅
洪宅和张家祠堂就隔了个黄宗羲,也位于青石街,民国建筑。
主体建筑坐西朝东,大门朝东。
这是一座三合院,主楼系重檐硬山式结构,廊檐十字斗拱,雕花雀替,鼓形柱础。
宅主为民国年间宁波太丰面粉厂总经理,亦为股东之一的洪宸笙。
现在太丰面粉厂地块已是宁波书城,但那支烟囱保留了下来。
青石街对面是三板桥街,头里几幢已修复一新,后续仍在陆续改造中。
进去看了下,断壁残垣,杂草丛生。
小镇逛完,我们沿着青石街回偃月街。青石街的另一边同样可看到等待焕然一新的破旧老屋,掩映在树丛中,别有一番景象。
偃月街上还有条中营巷,与青石街平行,和三板桥街相通,同样正在二期改造中。
中营巷,旧名中营校场、小仓。校场又作较场、教场,乃旧时操演或比武的场地。
(下面两张图为中营巷改造前的模样,同学所拍。)
清朝时期宁波府城内驻扎有中、前、后、右营等四营(都有以此命名的巷),当时中营有参将1名、守备1名。守备在清代是绿营的军官名,在营里面是最低的统兵官,管理营务,职掌粮饷。守备署是守备办公的场所。守备署配千总1名、把总2名、战兵30名、守兵70人,官兵共计105人。
中营巷连通天一阁,古建筑众多,心痒痒总想着进去瞧瞧拍拍。幸好咱土生土长,打小走街穿巷,经过七拐八弯,终于亲临现场。
虽遇到些麻烦[可以理解],但三顾中营后,算是基本上把能拍的都拍了[我容易吗我]。
中营巷1号周宅。在路口,而且有唯一仅存的门牌号。
1号的斜对面有道门,不知是哪家宅院,看起来像后门。
中营巷8号赵宅(大门上有粉笔字写着“赵宅”两字)。原主人为20世纪20年代宁波妇孺皆知的金融家严康懋(mào)的女婿赵来官。[感觉有点像上门女婿]
严康懋还是位有名的慈善家,宁波几个地标性建筑都与之有关。
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英国商人台弗逊在连通江北岸与江厦的姚江上架设新江桥,长期以赚取过桥费为目的。是严康懋积极筹款从外国人手中赎回了主权。
当时的老江桥(今灵桥)常年遭受台风破坏,严重影响过桥安全。1926年冬天,为改建老江桥为现代化的灵桥,严康懋在沪甬商界间奔走呼号,筹措资金,并任“建造灵桥筹备处”副主任。
1927年,他又参与筹备建设中山公园(宁波第一个休闲公园),并成为筹备委员会成员。
(如今,位于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的严氏故居建筑群,也被打造成慈善公园“善园”,与严老板乐善好施的理念不谋而合)
赵宅在解放后曾为宁波戏曲学校使用,大厅改作戏台。
里面很大,据说在改造前有住着多达99户人家,可惜不能进去拍摄。
赵宅墙界碑上不知为何刻有永和堂字样
赵宅的对面也有座漂亮的民国建筑,不知是哪户人家。
中营巷19号张宅(左首边)
原主人为民国时期宁波通利源榨油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梅成
从《第一批宁波历史建筑名单》中查得,中营巷的老墙门还有20号张智房、21号周宅小洋房(原主人做水产生意起家)、22号盛氏织布厂、23号秦宅、24号汤家祠堂、27-30&34-37号汪记婚庆堂(原主人汪阿四同样是做水产生意起家)、49-50号柴家墙门、定慧庵及各户民居。
因之前对中营巷不是很了解,再加上几乎已没有门牌号存在,所以老革命碰到新问题-对不上号了。而且去得晚,都被围起来了,兴许有些也已被拆,那就多拍几张,让知道的指点一二[机智]
这张右边是张宅,左边不清楚
这张左边是张宅的边门,右边是稍后会贴的天一街盛宅,正前方那幢房子是上图左边的前端,不清楚是哪家。
那幢房子往里是一片空地(后两次去时已被围起来)
空地前这幢莫非是周宅小洋房?
房子左首进去还有这一排矮平房和一两间精致小屋
张宅(右边)的后面也有几幢
中营巷两侧还有天一巷和天一街两条小路。
天一巷就在赵家对面那幢民国建筑旁的小路进去
然后右拐
天一巷原为中营巷南段,因通往天一阁,所以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改称为天一巷。
到底就是天一阁的东门,常年封闭,鲜有人知,在景区地图上也是未标注的。
我数度寻觅的访庐就位于天一巷16、17号。
访庐系戴传曾故居,戴传曾在此度过少年时代(非出生地)。
戴传曾院士(1921-1990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核科学家,中国核能科学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名誉院长。(效实毕业)
访庐为清末民初时期建筑,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一座清代三合院和西边一座民国时期的小洋楼组成。
大门朝南,木质门框。
上有牛腿承檐枋
门楣上有草书“访庐”两字,系清道光年间举人戴季石(戴传曾祖父)所书。
天一巷12号是尤宅,民国时期的三合院式二楼住宅。正门部分雕饰豪华、精巧,内外局部施有彩绘,建筑构件精巧华丽,形式新奇,工艺水平较高,是江南民居的杰作。
奈何进不去也,勉强侧面拍上一张
天一巷15号是沈纶房。不知是啥意思,大概是一位叫“沈纶”的宅院吧?否则按字面意思,“沈纶”是指沉入水中的钓丝,完全牛头不对马嘴了。
此外还有天一巷22号香港中华总商会原会长王宽诚故居(东恩中学在六十年代初由其捐资重建)和25号刘宅,也搞不清方位,也许就在下面照片中吧。
左边是访庐,右边不清楚(右边前面是沈纶房)
原来的月湖街道天一社区办公地应该也是老宅(访庐隔壁),只不过外墙都用上水泥了[冒汗]
天一街在中营巷另外一侧,通往天一阁西大门(正门)。
天一街3号盛宅
天一街5号和8号民居
现在作为天一阁办公用房[真会挑地方]
往下就是天一阁的围墙,这里是明州碑林的大门。以前这里有北门,八十年代及之前作为天一阁的大门。1949年蒋先生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天一阁,由蒋经国、沙孟海陪同,正是由北门进入天一阁的。
现在和东门一样,长年不开,里面就是明州碑林和尊经阁。
“明州碑林”四字由近代宁波著名书法家慈溪(今慈城)人钱罕所书。
BTW:天一阁内的千晋斋和宁波府城隍庙的匾额也都是他题写的。
在墙角意外发现天一阁的墙界碑
天一街37号吴泰房,估计和沈纶房一样,也是按人名取的吧。
附近三板桥街[蜿蜒曲折的一条街]看到一所老宅,顺手也拍了张。
兜兜转转一大圈后,仍然出中营巷回到偃月街。再往马衙街和天一阁方向走,这里还有两处老宅:徐宅和江家祠堂。
徐宅
徐宅位于偃月街77号,清代建筑。楼房坐北朝南,大门朝东,临偃月街。
照老方法拍了张,里面基本已修复完成。有前廊,廊月梁素面,柱上端有斗拱。屋面小青瓦硬山式,粱架为穿斗式,地面满铺了青石板。
据调查,徐宅的主人为实业家徐永炎,是月湖烟屿楼主人、清著名学者徐时栋的后裔,《徐时栋文集》就在此宅刻行。(徐时栋也是著名的藏书家,他的故事很精彩,咱们在介绍烟屿时再聊)
江家祠堂
江家祠堂位于偃月街69,与马衙街交界处。该建筑现存台门(已改动)、大厅。
里面还在修缮中,大门锁得很死,老办法行不通,只能外围瞧瞧。
台门与大厅间有天井,山墙均为观音兜,设计精美,做工巧妙,从造型看应为清代的。
台门前有银杏树二棵,为江家先人所栽。
特别是马路当中的这棵银杏古树,已有191年树龄(另一棵小3岁)。
从小我就印象深刻,现在被硬生生地保留下来,在窄窄的偃月街上显得很突兀,四周还加了保护栏,因为这里还是双向通车,汽车一不小心就会刮擦到。
和江家祠堂“粘”在一起的有幢带红漆的房子很吸引人眼球
但有没有发现这里的观音兜山墙呈半圆型的,明显是民国风格的巴洛克式观音兜,所以本人觉得这应该是另外一所民居。
芙蓉洲有个特点,就是祠堂多,我们已看过张家祠堂和江家祠堂,现在在此右拐走马衙街,去游览另外三个祠堂:陈氏宗祠、闻家祠堂和秦氏支祠。这三家祠堂紧邻天一阁,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将它们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所以要好好参观需买天一阁门票进内。
介绍之前,我们先来聊聊马衙街。
马衙街,旧名马眼漕,因明初有明州卫指挥同知马胜在此建衙而得名。[这里的衙不是衙门,是指有军功者建的府第]。指挥同知算是明州卫的二把头,后来马将军调防离甬,其家属也随之而迁,但马衙街名称仍保留了下来。
民国时期,马衙街还出过著名的马氏五兄弟,世称“五马”。蔡元培主政北大时,群贤毕至,被称为“一钱二周三沈五马”,“一钱”即钱玄同,“二周”指周树人、周作人,“三沈”是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五马”就是马氏五兄弟:马裕藻、马衡、马鉴、马准、马廉。
其中,马衡是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故宫博物院的第二任院长、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为抗战时期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全面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马”中最小的马廉,曾执教于北京孔德学院,并受聘于北京大学文学院,继鲁迅先生之后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为抢救和保存小说戏曲资料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对天一阁也曾作出颇多贡献。1931年秋马廉因病回乡休养,当时宁波古城墙拆毁已近尾声,深懂文物价值的马廉仍在颓垣中发现大量汉晋古砖,便朝夕前往寻拾,常负麻袋而归,挑灯扑拓,命其藏室为“千晋斋”,著就《鄞古砖目》(一名《千晋斋专录》)一册。1933年马廉将自己收藏的千枚古城砖全都捐赠给天一阁,1935年天一阁重修工程全面完成,天一阁特辟一陈列室收藏晋砖,仍称“千晋斋”。
闻宅
马衙街的马胜马二把头全家搬迁后,从鄞西迁来的闻氏家族取而代之。闻家在明代出了位赫赫有名的人物闻渊,嘉靖年间曾位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其官位显赫,以“天官”称之,所以人称其宅为“闻天官第”。
看着好有喜感
以前,在马衙巷口的绿化带附近有一门楼,在1999年马衙街拓宽时被拆。
该府第现为闻宅、黄家墙门和佘宅等名居。佘宅的后面尚保留一个八角古井,井台用八块石头拼凑而成,人称“天官井”,这成了闻天官第的唯一见证。[进不去,拍不了,惋惜一分钟]
马衙街的三个祠堂陈氏宗祠、闻氏祠堂和秦氏支祠紧邻闻宅,以前都是闻氏家族的地界(天一阁的东园即为天官第)
祠堂门口的水池现在仍称马眼漕,明代为闻氏花园,与月湖相通。
三大主角联袂出场,到底谁是谁?不要说游客,即使本地人好多也傻傻分不清楚,我特意在下图做了标识,这样就一目了然了。对了,秦氏支祠的另一边就是天一阁的南门(侧门)
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即陈鱼门家族的祠堂。原是闻家花园,园中竹木扶疏,绿荫绕廊。清道光年间,从慈城来的陈汉玉在此建祠,称陈氏宗祠。[陈鱼门是陈汉玉的后裔]
陈氏宗祠背靠天一阁东园假山,右侧紧挨着闻氏祠堂和秦氏支祠,现都归属于天一阁博物馆(进内参观,需买天一阁门票,票价成人30元,按我说应该免费)。
麻将之所以在宁波得到改造,与宁波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麻将中保留了许多宁波方言和航海文化的痕迹,如渔民出海须观测东西南北风,网具的绳索、装淡水和鱼货的水桶,以及表示收入的万字牌,无一不蕴含着港口商埠的特色。麻将又作麻雀,在宁波话中两者是同样的发音。此外,麻将和牌的“和”(“hú”)、“停”、“嵌”、“朋”、“相公”、“搓”等麻将桌上的术语也都是从宁波方言演变而来。经过改造之后的麻将打法由繁趋简,成为了上流社会和商界人士热衷的娱乐活动。加之宁波港口的先天优势,麻将遂成为航运者的重要娱乐活动,盛行大江南北,并通过海上交流,传播至中国沿海省份和日本等地。
陈鱼门曾出任内阁中书,相当于现在的一般外交官,与英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交往密切,经常一起以撮麻将为娱,因此麻将牌成为陈鱼门开展中外交际一张十分重要的牌。后来,陈鱼门弃官从商,以撮麻将为交际手段,与上海道台老爷和工商名人撮麻将娱乐。
胡适曾将麻将称为中国人的特殊爱好,并称麻将是中国的国戏。其实,麻将不单单是中国人的爱好,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对此也深感兴趣,这与一个名叫戈鲲化的人有重要关系。戈鲲化是安徽休宁人,曾在宁波的英国领事馆工作了十多年。他与陈鱼门相交甚深,精通牌术,作有《纵博》、《戏掷升官图》等诗。光绪五年(1879年),即陈鱼门逝世后一年,戈鲲化受聘远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教,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该校第一位中国籍教授。受陈鱼门影响,他将麻将在美国的知识阶层中推广开来[冲出宁波,走向世界]。
宁波还有一句俗话“屙老爷,造麻将”[年轻的我表示没听过],说的是有些人沉迷麻将赌博无法自拔,以致输光家财,于是将罪名归于陈鱼门改造麻将牌。不过要指出的是,陈鱼门当年改造和推广麻将,只是用于娱乐和会友。
陈鱼门虽爱好撮麻将,但并不妨碍他做慈善事业,如集资从外国人手中赎回新江桥,改为义桥,并在桥上添设煤油路灯。另外徐时栋的《烟屿楼文集》中收有《陈鱼门五十寿序》一文,也多有褒奖之辞。所以说撮麻将本身是无罪的[无辜躺枪了],丧的是有些人的志而已。
陈氏宗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由门厅、仪门、正厅三部分组成。雕刻精美考究,月梁、牛腿等处刻满如意、云纹、蝙蝠、竹子等吉祥装饰图案,且保存完好。
尤其是置于仪门(平和堂)的“三缺一”雕塑,更是成为馆内的点睛之作。那位正中入座身着长袍马褂的就是麻将的改造者陈鱼门,另外两位是眉头紧锁的日本人和风度翩翩的英国人夏福礼,这一雕塑抓住了每个人物的瞬间表情,刻画形象生动,国内外游客到此都会作会心一笑。
正厅悬挂“德和堂”牌匾,也是由沈元魁题写。
在德和堂里,以麻将的发展史为线索,展出了中国、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新加坡、越南等世界各国不同材质与形制的麻将牌精品,玉石的、纯金的都有。
陈列馆内还悬挂有一批蕴含麻将文化与哲理的楹联,很值得玩味思索,如大门上的“竹菊梅兰含雅气;东西南北浴和风”(见上面大门图),还有“世事沉浮中发白;人情冷暖马牛风”、“竹墅投闲岂以技高决赢输;方城逐鹿怎能气短论英雄”、“东西汉,南北宋,兴衰宝鉴;山海经,水浒传,今古奇观”、“无欲则宁,无欲则刚,但为怡情寻乐土;有人思进,有人思出,何妨冷眼眺围城”、“东南西北诸方利;春夏秋冬四季宜”。
另一副“筒来索去犹半日;黎横月落不曾知”更是妙不可言,配上“三缺一”的雕塑,将着迷麻将者刻画得入木三分。
闻氏家庙
闻氏家庙夹在陈氏宗祀和秦氏支祠间,很不起眼(开始拍照时我就把它忽略了[捂脸]),能叫得出“闻家祠堂”的算是很厉害了。
闻渊尚书死后曾获赠谥号“庄简”予以褒奖,以后为祭祀方便,后人在马衙街建成了“闻庄简公家庙”,俗称“闻家祠堂”。
其实称这座古建筑为“闻家祠堂”不是十分贴切,因为真正的“闻氏宗祠”在闻氏老家鄞西石马塘(今古林闻江岸),堂号为“追远堂”,从石马塘迁入月湖闻天官第的以闻渊为始祖的应算是闻氏的支脉。
闻氏家庙在纹隔前后一直作为储物仓库而意外获得保护,未遭受大的破坏。分前后两厅,门厅屋脊镶有“光前裕后”四字[“光前裕后”出自同为宁波人王应麟《三字经》的“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一句,意思是说要光大先民前业,惠泽后代]。
正厅的屋脊镶有另外四个字“慎终追远”[“慎终追远”引自曾子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句,意思是说要慎重对待前辈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青砖刻成的这八块方字,见证了闻氏家庙历经的几百年风雨沧桑。
现在正厅里面放置着一顶花轿,是宁波传统工艺朱金漆木雕的代表作,美轮美奂,但却与闻氏家族历史无任何瓜葛,所以显得有点不伦不类。天一阁博物馆的介绍中也称之为花轿厅,并未提及闻氏家庙,实在不应该。
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建于1923年—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祖先而建,由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资,时耗银元二十余万(相当于现在的几千万人民币),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
秦祠支祠之所以称为支祠,是因为当年在在城内章耆巷已有一座供祀秦氏列祖列宗的秦氏宗祠。但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因为这个“支”字,却“气”出了一座不凡的戏台。
民国初期秦君安的儿子秦际瀚已在商界显山露水。1923年秦际瀚从上海回到宁波,看到章耆巷的祠堂十分破败,想着要造一座足以显示秦家威风的祠堂。他选择了马衙街马眼漕之北与天一阁相邻的一块地方进行兴建。然而由于秦际瀚这一门派辈分小,又非秦氏嫡派,经秦氏族长太公们讨论,只能用“支祠”之名。秦际瀚憋着一肚皮“气”,在父亲秦君安支持下,决心不惜钱财,一定要将“支祠”造成甬上最大最精美的祠堂。
秦际瀚选中了甬上名匠胡荣记营造厂承担工程,历时3年,从福建运来大木,从鄞西采运梅园石,从鄞江定制优质砖瓦,调集了宁波著名大木、小木、丹青高手精心建造。
支祠自马眼漕边起,自南向北依次有照壁、台门、戏台、前厅、后厅及前后二厢楼等,用地2.6亩,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占地2000平方米。
其中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极其考究。不仅宽、深接近6米,雕刻之豪华尽显艺人才华。
戏台的雕饰工艺是朱金木雕中的代表作。独具一格的朱金木雕是宁波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梁柱、雀替、额枋、美人靠等多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手法,并借助线刻造形和浮凸的块面,饰以大漆,贴以金箔,取得金碧辉煌之效果。其制作工艺之精,被行家推为浙东第一。
如戏台檐下的梁枋三面满雕镂空高浮雕龙凤呈祥、如意牡丹,雕花的斗拱伸出的昂头5桃、5组,角科10出,从戏台下仰望犹如朵朵金花。
戏台中心藻井采用宁波工匠拿手技艺的螺旋娥罗顶(因形状如饲养家鸡的竹编笼子,故俗称“鸡笼顶”),由16层花板31组阳马花板盘绕而上,丝丝相扣,直至穹顶汇集,中间覆以“明镜”,牢固巧妙,为宁波小木工艺之杰作。
戏台三面围拷头美人靠,而台前二条支撑着戏台顶的是直径13厘米的钢铁管,由50厘米见方的梅园石柱承接。戏台高1.9米,檐下额“虚华实境”,戏台屏额“高明悠久”,左门额“戏凤”,右门额“游龙”,贴金彩绘之后更显得瑰丽多彩辉煌无比。此外与戏台相连的左右看楼同样雕饰精致,由于已经使用时新的玻璃,故看楼在不做戏时是封闭的。
戏台的正面朝向秦氏支祠的大殿,据说当年的大殿中供奉着建造者秦君安的灵位,如此安排正凸显了“唱戏给祖先听”的意图。
留意下门窗上的“寿”字,这是由一根藤拷作
秦氏支祠的砖雕也颇具特色,嵌在墙体上的砖雕图案内容有婴戏图、渔樵耕读图和岳飞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以及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造象生动逼真,刀法细腻圆润,皆栩栩如生,独具风采。
1925年夏秋之际,秦氏支祠落成时,宁波本地及沪京各地前来道贺的宾客挤满戏台下,面对戏台的五开间前厅和宽达3米的檐廊,都是嘉宾的看戏场,由于高出地面0.8米,可边品茶边看戏,怡然自得。当时喜庆场面热闹而隆重,衬出秦氏的显赫。还请清代状元张謇(Jiǎn)撰写了《秦氏支祠记》。
然而,这座耗银元达二十余万的浙东最后、最大的老式戏台落成之后数年,附近的居民很少听到做戏的声音,秦家人都在外忙于经商难得回乡聚集祭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秦祠已经人去房空,日本人曾把这里当做兵营,虽然拿走一些文物但免遭破坏。1951年此地办起了针织厂,1958年改为医药仓库,从而逃过纹隔一劫。
1978年秦氏支祠归还给秦氏第五代主人秦秉年,他是中国有名的收藏家、文物学者(有先天优势),宁波博物馆的四楼还有秦秉年先生捐赠竹刻珍品展。
改革开放之后,1981年,秦氏支祠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秦秉年当其捐给政府,1991年划归文物部门,国家文物局拨款110万元,耗时3年邀集浙江省最著名的漆匠进行修缮。1994年5月并入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后向社会开放。2001年6月25日秦氏支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戏台也成为国宝。
天一阁
压轴大牌姗姗来迟,终于要登场了。作为宁波的象征,天一阁的历史、天一阁的藏品、天一阁的各个建筑、天一阁的典故、与天一阁有关的人物介绍等等,都要展开来讲的话,那战线势必会拉得很长,所以在这里只能来个精简版[后有攻略],完整版等之后另辟一篇。这里再次提醒下,天一阁需买票进入,成人30元。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至今已经450余年。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也是亚洲地区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馆和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阁主人范钦(1505—1585),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曾任兵部右侍郎。范钦生平好学,性喜藏书,宦游各地时悉心搜集各类典籍,辞官返里后又收得许多藏书,经多年累积,所藏日富。
到范钦80岁去世时,天一阁已藏书7万多卷。其中以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稀珍。后藏书逐渐散失,及至四十年代藏书只存1.3万多卷,仅及原藏书的五分之一左右。天一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政府多次拨款进行整修。解放后,天一阁在周恩来同志的关怀下,多方搜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阁原藏书3000多卷。许多藏书家也先后把珍藏图书捐献给天一阁。到1995年底,阁藏古籍增加到30余万卷,其中善本书5万余卷。现存藏书中,共有明代方志271种,有明代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共379种,绝大部分为仅见之本,是研究明代人物、科举制度的第一手资料。
明代范钦时期的天一阁其实指的是现在的宝书楼。范钦选取了河图洛书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吉象,于宅东建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把藏书楼建成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下层供阅览读书和收藏石刻用,上层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藏书楼在南北两面开窗,空气对流,通风防潮,东西两山墙采用封火山墙,以免邻屋火患蔓延书阁。这种下六上一的建筑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不仅如此,其房间的高低深广,以及书橱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数。
当年紫禁城的皇家藏书楼—文渊阁也是模仿天一阁的这种格局修建的
在建楼时,范钦还在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水池其实是消防池,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藏书楼旁边的月湖连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而且,范钦将建筑主色调定为黑色,对应五行中的水,并在建筑内部装饰各种水波纹和古代水兽。同时,采用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
宁波历朝历代曾出现过众多藏书楼,论名头有些比天一阁还响当当,但现在基本已成为历史的尘埃。而天一阁的藏书还能较完整的保存下来,除了做好防火、防蛀、防盗外,更与范氏后代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烟酒切忌登楼”的祖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族规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
女儿初次去天一阁还不是特地去的,而是2013年读小学时,学校在天一阁书画馆举办书法展,孩子的作品有幸入围,可以凭票去参观留影,顺带过便游玩了天一阁。
2016年在天一阁前建造了天一阁休闲广场,全家人得闲去走了走,给女儿留了张影。
现在的天一阁占地面积2.6公顷,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藏书文化区以宝书楼为中心,另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范氏余屋、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二代书库北书库。园林休闲区以东园、南园为中心,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水北阁等景点。陈列展览区以宁波民居建筑艺术典范秦氏支祠为中心,包括陈氏宗祠、闻氏家庙和新建的书画馆。
为了给大家提供点攻略,也为了有点仪式感,本人特地年休在生日当天整整花了六个小时,按导览图推荐的顺序完整的来来回回地走了好几遍[你说我容易吗]。
这是天一阁导览图
上面有官方推荐线路(不走回头路):范钦铜像——溪山逸马图——东明草堂——獬豸(xièzhì)——范氏故居——北书库——天一阁(宝书楼)——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东园——百鹅亭——凝晖堂——林泉雅会馆——麻将起源陈列馆——花轿厅——秦氏支祠——天一阁书画馆——状元厅——南园——水北阁——范氏余屋——司马第。
在这里,本人不吐血强烈推荐几处必到景点,否则天一阁在你眼中只会是一座园林而已了。
天一阁以藏书闻名,到天一阁不看藏书,那是白来了。几圈走下来,又听了阁内义务讲解园大妈的介绍,发现一共有三处有藏书展示,虽然珍贵的藏书不多,但可看的也不少。[这里特别点赞义务讲解园,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大妈,有些甚至还不是宁波当地人,都会主动为你讲解,讲解很详细,很贴心!不过我因为要磨蹭拍照,没怎么跟着听,偶尔碰到了听两下,问几下,大妈都能耐心解答,感谢!
第一处:北书库
北书库就在进门左手边,是天一阁第二代书库,已现代化“武装”,那天去的时候是唯一打着空调的房屋[冷风阵阵]。
展出的书籍较少
第二处:千晋斋里的历代名人陈列室
陈列馆里除了历代名人介绍外,还有他们所著书籍的展出。
以近现代的藏书为主
第三代:范氏余屋。现在是天一阁发展史陈列馆
天一阁的发展史也是藏书的发展史
这里的藏书个人认为是最值得一看的,数量不少,而且相对来说也更珍贵。
藏书之外,位于东园凝晖堂的各种《兰亭序》拓本碑帖也一定要瞧上一瞧。
其中镇阁之宝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拓本碑帖,是神龙本的鼻祖。
看完藏品,咱看建筑。
首先,当然是宝书楼,范钦所建的闻名天下的天一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藏书楼指的就是它。可惜范氏有家规,咱又不是名人,进是进不去了,只能楼外瞻仰下。
这是网上流传的宝书楼的照片
另外,之前介绍的秦氏支祠的戏台现在也归属于天一阁,精美绝伦。
除了这些必打卡点外,东明草堂、尊经阁、千晋斋、明州碑林包括之前介绍的麻将起源陈列馆(陈氏宗祠)和花轿厅(闻氏家庙)也都值得一看。
首次来天一阁,建议大家可从位于天一街的西门进,然后从马衙街的南门出,正好可以往偃月街方向去往雪汀(推荐在偃月街的石浦饭店吃上一餐宁波菜再继续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