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国学网

中国人对于伊斯兰教开始进行真正学术性的研究工作,应该说是在明代。

明初,太祖朱元璋推行较为开明的政策,起用一批穆斯林为其安邦治国的大业服务,并注意吸收外来的阿拉伯文化。他曾敕令翰林院对从元大都宫廷接收的“乾方先圣之书”数十百册进行翻译,并批示参加译书工作的海达儿、阿答兀丁、马沙亦黑、马哈麻等人:“尔西域人,素习本音,兼通华语,其口以授儒,尔儒译其义,辑成文焉。惟直述,毋藻绘,毋忽。”当时翻译的主要是“天文、阴阳、历象”等书,但其中也涉及宗教的教理教义,钦天监回回太师马沙亦黑在其《回回天文经·序》中写道:“天理无象,其生人也,恩厚无穷。人之感恩而报天也,心亦罔极。然而大道在天地间茫昧无闻,必有聪明睿智圣人者出,心得神会斯道之妙,立教于当世。后之贤者接踵相承,又得上古圣人所传之妙,以垂教于来世也。圣人穆罕默德及后贤辈出,有功于大道者昭然可考。逮大贤阔识牙耳大贤者生,阐扬至理,作为此书,极其精妙。后人恪守尊崇、纵有明智,不能加规而矩也。”这段议论实际上是在阐述伊斯兰教的认主观以及差圣人、降经典、教化世人的基本教义。

随着郑和下西洋这一空前的航海活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相互了解日渐加深。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罗日**的《咸宾录》以及《记录汇编》、《明朝典故》、《潜确类书》、《明朝世法录》、《吾学编》、《历代小史》、《大明一统志》、《文苑潇湘》、《凤洲汇苑》、《八紘译史》、《古今说海》、《职方外纪》、《七修类稿》、《怺化类编》、《明百官考》等著作中,对阿拉伯国家及伊斯兰教、包括对麦加的克尔白、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墓等,都有具体描述。值得一提的是,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朝觐过麦加的“哈只”,郑和本人也曾“遣通事七人”至天方,归国时还带回京一册《天堂图》。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一张麦加清真大寺图。、

明代不少清真寺碑铭,是当时人们对伊斯兰教研究的具体成果。如西安的《创建清真寺碑记》及李时荣撰《敕赐清修寺重修碑记》,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掌教陈思撰写的《来复铭》,浙江嘉兴马化龙撰《嘉兴府建真教寺碑记》,北京昌平镇清真寺陈如松撰《重建礼拜寺碑记》,北京三里河清真寺石三畏撰《重修清真寺碑记》,河北大名南关小东街金贤撰《礼拜寺碑记》、泉州李光缙撰《重修清净寺碑记》等等,都是珍贵的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文献资料。这些碑记者有各自的特点,但其共同而突出的特点是将伊斯兰教教义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如金贤在大名碑记中云:“尝考其教,大要以敬天为主,以清心寡欲为训,而正纲常、辨义利、审取舍、昭淑慝,以劝戒者,大抵皆归于道也,其异于诸夏之圣人者盖寡也。”李光缙在介绍伊斯兰教斋戒时,竟以中国二十八宿的“亢牛娄鬼”四个星宿名作为穆斯林每月的四个斋戒日,并用中国“斋必素食”的习惯去进行解释;他甚至用《周易》之说去说明清净寺的建筑风格,说该寺的各个建筑部分分别象征着苍穹九天、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等。这些碑记的进一步“附儒”,为后来汉文译著的作者接受儒家影响打下了基础。

明中叶以后,陆续出现了一批回族穆斯林的宗教学者。他们中有人致力于创办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有人则直接从事宗教典籍的翻译与著述,对中国伊斯兰教学术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创办中国回族系统经堂教育的胡登洲,对“经文教典之义,天人性命之理,无不豁然尽解”,慨然“以发明正道为己任”,“而于阿补·哈尼法数百年不及之道,至我太师祖承统发明而不堕矣”,因此被时人称作伊斯兰教之“津梁”和“阿补·哈尼法之贤助”。又有张忻、詹应鹏二人,分别崇祯七年(1634)、九年(1636)撰写了《清真教考》、《群书汇辑释疑》。张忻潜心于伊斯兰教义、教史的研究考证,据他自己说:“《清真教考》者,考其教之源流本末,以教天下万世者也。”詹应鹏也深明于伊斯兰教义,在自己的著作中特别强调了“事主非事天也”的观点,提出了很精辟的“教贵得其原”、“教贵得其全”及“事主以尽其伦”的思想,一扫以前方志中所谓伊斯兰教“专以事天为本”的观念,这两本著作对后来汉文译著的影响是很大的。

明末清初,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伊斯兰教学术研究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这种学术发展一直延续至清末,出现了一大批学术成果和伊斯兰教学者。概括而言,这一时期的伊斯兰教学术活动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伊斯兰文化的各个领域,如认主学、教法学、哲学、史学、文学、语法学、逻辑学、圣训学、经注学、回回天文学、回回医学、算学以及典礼制度、民俗等等,均有涉猎。

第三,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古兰经》、“圣训”在中国已有人进行抽译和选择,并有中国版的《古兰经》阿拉伯文木刻本;其他一些伊斯兰教典籍,如《木噶麻忒》及各种《古兰经》等。被引进中国并被回族穆斯林学者所研究。

第四,伴随着对教义的研讨,加速了中国伊斯兰教教派与学派的分化,出现了苏非派性质的哲合林耶、尕德林耶、虎非耶、库布林耶等门宦教派及伊合瓦尼、西道堂等教派;出现了陕西学派、山东学派、云南学派等不同的经堂学派;经堂教育由盛期渐趋衰落,至清末已孕育着新式宗教教育的诞生。

第五,对这一时期学术成果的内容稍加分析即可发现,回族穆斯林学者既成功地坚持了伊斯兰教基本的教义原则,又程度不同地吸收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原理,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伊斯兰教义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回回经学体系。

第六,大批清真寺在清代创建、重建、扩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业已形成,这是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理论指导下的必然结果。

第七,一批满族、汉族的帝王、亲王、官僚、学者对伊斯兰教的重视、了解与认识比前代较为深刻。他们或就某些涉及穆斯林的事件发表上谕、圣旨、御批,或为清真寺撰写碑文匾联,或为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作序写跋,或直接书写诗文表达对这种宗教的观察与认识。林则徐写有《回疆竹枝词》24首,以诗词形式介绍了伊斯兰教的经典、斋戒、肉孜节、礼拜、教历、饮食、婚姻、丧葬以及新疆的和卓与麻札崇拜等。萧雄著有《新疆杂述诗》4卷,其中《教宗》一诗不啻是一篇对伊斯兰教的研究心得;其他如《衣服》、《文字》、《风化》、《刑法》、《伦理》、《婚嫁》、《生子》、《丧葬》、《历法》等诗,也都从不同角度向人们介绍了新疆伊斯兰教及其特点,不能以游戏文字视之。

二、空前活跃时期

1911-1949年是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史上空前活跃的时期,研究的广度、深度大大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学者,既有教内学者,也有教外非穆斯林学者,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许多学术成果。

从研究角度上看,涉及到伊斯兰教的历史、经典、教义、教法以及中国伊斯兰教历史、族教关系、寺院建筑、人物、教派、经著学说、文化教育、金石文物、生活风俗、各地穆斯林概况等相当广泛的内容。教内学者、教外学者、国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中国的伊斯兰教,从而大大开拓了研究领域和视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中国伊斯兰教问题时,人们不仅注意到东南沿海及中原地区的回族,而且注意到东南沿海及中原地区回族,而且注意到西北边陲、西藏等地的各族穆斯林。顾颉刚、李得贤等对“撒拉回”的研究,海维谅、王日蔚、苏北海、李晋年等对新疆伊斯兰教的研究,马鹤天的《赴藏日记》及马瑛富的《穆斯林的旗帜飘扬在拉萨》等文,都是很可贵的。

研究深度也较前代大大加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古兰经》的通译本一部又一部地陆续出版,特别是杨仲明、王静斋两位阿訇的不同译本问世,使中国伊斯兰教的学术研究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赵振武、王静斋、谢松涛等众多学者关于译经问题的讨论,有力地推动了穆斯林译经活动的开展和深入,也带动了对其他伊斯兰典籍的翻译活动,从而深化了对伊斯兰教的研究。马坚所译《回教真相》、《回教哲学史》、《回教教育史》、《古兰经》以及纳忠、王静斋、马君图、庞士谦、李廷相等人的大量译著,都是这一时期重大的翻译成果。

学者们还就回族与伊斯兰教关系问题展开了争鸣,王日蔚的《回族回教辩》、金吉堂的《回教民族说》、尹伯清的《回教与回族辨》,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一代大家陈垣教授在所著《回回教入中国史略》中,创造性地提出编纂《中国回教志》的设想;据此,回族学者金吉堂深受启发,在其《中国回教史研究》中提出关于“未来中国回教史的构造”及其对编纂《中国回教志》的具体设想。

与此同时,水子立的《世界回教史略》、马邻翼的《伊斯兰教概论》、白铭庵的《回教考》、马良骏的《考证回教历史》等一些专著相继发表,表明中国学者对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的系统研究已经拉开了帷幕。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因革命斗争的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也开始了对伊斯兰教的研究工作。罗迈的《长期被压迫与长期奋斗的回回民族》、《回回问题研究》及民族问题研究会的专著《回回民族问题》中,对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正确认识回族与伊斯兰教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总之,这一时期人们已经注意从世界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中国伊斯兰的历史,中国伊斯兰教中作为中国史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得以建树。

第三,中国伊斯兰教人物、寺院、教派、文化、教育、哲学、科技等各方面研究都有了重大进展。

在寺院古迹方面,开展了对全国清真寺的初步普查工作。汪沛、唐振之、马以愚、寻真、唐宗正、金吉堂、杨健美、李福顺等数十人,经过艰苦努力,写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文字材料。桑原骘藏、陈垣、白寿彝等人对西安化觉寺《创建清真寺碑》真伪的考证,白寿彝对怀圣寺、清净寺碑记的研究,奚利福对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来复铭》的披露,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此外,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还有许多。它们或者发表在《月华》、《伊光》、《天方学理》等伊斯兰教刊物及《禹贡》等学术刊物上,或者以专著的形式独立成行,还有的则反映在如张星烺先生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等作品中。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研究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文革”前为第一阶段,“文革”后为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最具学术意义的倒不是所出版的那些为数不多的文字成果,而是中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诞生。

1963年12月30日,毛泽东主席在一个文件上写了如下批示:

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书。

遵照毛泽东这一批示的精神,1964年7月,任继愈教授奉命筹建了世界宗教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虽然在“文革”前该所未能捧出有关伊斯兰教的研究成果,但作为中国当时唯一的一个专门研究宗教的科研机构,其存在本身就令人看到了对伊斯兰教进行大规模的深入研究的希望。

1978年以后,经过“文革”时期的停顿,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工作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召开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广泛交流学术研究成果。

2.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译文和资料。

3.出版了一大批专著、译著及伊斯兰汉文古籍。

专著:如马通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勉维霖的《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杨永昌的《漫谈清真寺》,刘致平的《中国伊斯兰教建筑》,陈达生的《泉州伊斯兰教石刻》,魏良弢的《喀喇汗王朝史稿》,冯今源的《中国的伊斯兰教》,高占福的《西北穆斯林社会问题研究》,林松、和龚的《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刘东声、刘盛林的《北京牛街》,杨怀中、余振贵主编的《伊斯兰与中国文化》,张永庆等人的《伊斯兰教与经济》,马平、赖存理《中国穆斯林民居文化》,金宜久主编的《伊斯兰教概论》、《伊斯兰教史》,杨启辰主编的《〈古兰经〉哲学思想》等等。

系列丛书:如王志远主编的“宗教文化系列丛书”中,伊斯兰教即已出版了《伊斯兰教历史百问》、《伊斯兰教文化百问》、《伊斯兰典籍百问》、《伊斯兰教艺术百问》、《古兰经百问》及译著《伊斯兰思想历程》;齐鲁书社出版了《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伊斯兰文化丛书”13本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中有秦惠彬的《中国的伊斯兰教》;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宗教知识宝典》中有冯今源撰《伊斯兰教》;外文出版社出版的阿拉伯文“中国伊斯兰文化丛书”共4本,即冯今源的《中国的伊斯兰教》、秀源的《中国穆斯林问答》,李华英的《中国清真寺》,朱宁的《中国穆斯林各民族》;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宗教经书宝典系列”中,有林松的《古兰经知识宝典》。中国伊斯兰协会近年内还将推出“伊斯兰教文化知识系列丛书”约100本,工程浩大,已引起世人瞩目。

此外,一大批回族、伊斯兰教汉文古籍已经宁夏及陕西、青海的回族学者整理、点校出版发行,如刘智、王岱舆、马注、马德新、王静斋等人的作品。

总之,广大学术工作者在历经“文革”十年浩劫后,在改革开放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知识分子政策不断正确贯彻落实,学术气氛宽松的大气候下,冲过了学术研究的荒山大漠,或整理旧稿,或创制新作,或埋首书案,或社会调研,使中国的伊斯兰教研究事业呈现前所未有的辉煌。《中国伊斯兰教百全书》的诞生,就是对这一时期成果的系统总结。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还将出版60万字的《中国伊斯兰教史》,同样也是在十多年来我国伊斯兰教研究基础上的产物。这些成果来之不易;今后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但是,局面已经打开,队伍已经形成,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将更加深入持久地发展,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我们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事业的发展前景,充满着信心和希望。

THE END
1.伊斯蘭之光中文伊斯蘭教綜合門戶網站,伊斯蘭是一種生活方式。http://m.hkislam.com/
2.新闻· 杨发明会长应邀出席纪念兰州伊斯兰教经学院成立40周年活动2024-11-16 · 阿地里江·阿吉克力木副会长应邀出席第八届“福德论坛”学术2024-11-16 ·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举行2024年云南省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坚持中2024-11-05 ·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监事会赴北京、上海交流全面从严治教工作2024-11-03 · 天津市滨海新区http://www.chinaislam.net.cn/cms/news/xhxw/
3.世穆网穆斯林中文门户网站世穆网 _ 一个公益性质的微社区:于学习、生活、交流互动的平台。“倡导爱国爱教为理念,传播和平团结为使命”https://www.shimuwang.net/
4.[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官方网站]www.chinaislam.net.cn宗教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官方网站于2024-09-11被创优目录网收录,本平台仅提供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官方网站的信息展示,与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官方网站没有任何关系,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尽管本平台在收录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官方网站时内容信息都正常,但是该网站访问异常时就会变成失效链接, 若该网站存在或跳转到违法违规信息页面,请选择立即https://dir.tryoe.com/siteinfo/41108.html
5.伊斯兰教法知识问答网伊斯兰教第一目录网站长目录伊斯兰教法知识问答网1538人气指数 0入站次数 5出站次数 2013-08-18收录日期 2024-11-12更新日期 网站地址:islamqa.yslzc.com 网站描述:伊斯兰知识问答网 TAG标签: 广告招商:13241781013 相关站点云南伊斯兰教协会 临沂市伊斯兰教协会 文山市伊斯兰教协会 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 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https://www.d1ml.net/siteinfo/5550.html
6.伊斯兰教金宜久编作者:金宜久 编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10-00 开本:其他 印刷时间:0000-00-00 ISBN:9787801230867 ,购买伊斯兰教等宗教相关商品,欢迎您到孔夫子旧书网https://book.kongfz.com/273109/2701793404/
7.中国伊斯兰教二、在伊斯兰教入华时间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第二节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两个阶段 一、对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早期传播的简单回顾 二、唐宋时期伊斯兰教的早期入华 三、元代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入中国 第三节 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 一、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 二、新疆伊斯兰教的传播方式 第四节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https://www.dushu.com/book/11426776/
8.中国清真网目录类别:伊斯兰教 分类位置:?文化教育?宗教?伊斯兰教 服务器IP:59.110.243.169 网站标签:清真寺,清真菜谱,清真食品,穆斯林文化,穆斯林新闻,[点更新] 网站描述:中国清真网穆斯林网是在伊斯兰协会,穆斯林国家大使馆,穆斯林报刊,清真寺支持下,迅猛发展的中国*大穆斯林门户网站。弘扬穆斯林伊斯兰回族文化,打造穆斯林电http://023dir.cq3a.com/site/11667.html
9.伊斯兰教观潮时尚网FashionTrendDigest观潮网,关注国际流行趋势,关注本土原创设计http://www.fashiontrenddigest.com/tag/Taglist_8546_1.shtml
10.伊斯兰教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 2017-01-05http://www.china.com.cn/guoqing/node_7244281.htm
11.伊斯兰教的丧葬风俗一、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 按伊斯兰教义,穆斯林逝世后要实行土葬,并为亡人举行葬礼,中国通用汉语的穆斯林称 死亡 ;为 无常 ;或 归真 ;。 中国穆斯林仍遵守着古老的葬制。这一葬制可以概括三个字: 土 ;、速 ;、俭 ;。人亡后要速葬,亡体停放一般不超过三天。土葬时不用棺木,而是将尸体直接埋入土中,尸位南北https://www.cnbzrc.com/article/index.php?c=show&id=1582
12.伊斯兰教宗教文化齐鲁精英网提供宗教文化伊斯兰教,及宗教文化相关的伊斯兰教相关信息http://www.qljywo.com/liuxiao12345/vip_doc/22831725_4195068_0_1.html
13.伊斯兰之窗www.yslzc.com伊斯兰教中国校园网网站地址:伊斯兰之窗 http://www.yslzc.com 服务器IP:[ 103.149.144.199 ] 网站描述:伊斯兰之窗网含有古兰下载、阿语学习、教法问答、学术、动态、历史、文苑、图库、公益、论坛等诸多栏目资源,内容贴近生活,适合不同层次的人阅览。是穆斯林学习交流的平台,非穆斯林了解伊斯兰的媒介。 网站分享:记住中国校园网网址:http://www.cnxiaoyuan.com/siteinfo/853.html
14.中国伊斯兰教教派当代儒学网伊斯兰教传入宁夏后,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五个教派,即格底木教派、虎非耶教派、哲合林耶教派、格底林耶教派、伊合瓦尼教派。这五个教派的基本信仰都属逊尼派,其教规律法又都崇信逊尼派的哈乃飞学派。 清代宁夏的穆斯林中形成许多著名的门宦。门宦是清代对苏非教团的意译,现代学术界所谓的中国伊斯兰教门宦制度,则指http://www.cccrx.org/news/html/?50.html
15.中国伊斯兰教艺术艺术作品库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累、丰富,逐渐形成了中国伊斯兰艺术传统,既体现了伊斯兰的精神,也凝聚了中华艺术文化骨风。中国伊斯兰艺术是伊斯兰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书从中国清真寺建筑及装饰艺术,道堂、拱北、麻扎与王陵,书法、经书与瓷器以及仪式等四个方面介绍中国伊斯兰教艺术的http://waw.cctss.org/task/library/4614?lang=zh
16.伊斯兰教新疆民族辞典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伊斯兰教的唯一神安拉的旨意,争取和平与安宁。中国旧称“回教”、“大食教”、“清真教”、“天方教”等。7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主要流行于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和东南欧,近代以来在西https://www.suinian.com/book/1376/265667.html
17.湖南省伊斯兰教协会?湖南省伊斯兰教界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 2024-08-21 ?湖南省伊斯兰教协会赴东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暨学习交流活动” 2024-07-23 ?湖南省伊协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06-07 ?湖南省伊协举办2024年伊斯兰教教职人员解经培训班暨新“卧尔兹”演讲交流赛 http://www.hnislam.com/
18.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China Islamic Association)是中国穆斯林全国性的宗教团体。1952年7月,由各族穆斯林知名人士在北京发起筹备,翌年5月在中国伊斯兰教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正式成立。会址设在北京。协会的宗旨是: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发扬中国伊斯兰教优良传统,爱护祖国,团结各族穆斯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http://www.hprc.org.cn/gsgl/zggk/zongj/200908/t20090817_3955452.html
19.中国宗教学术网——伊斯兰教研究如何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 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 加强伊斯兰 更多>>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 按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现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http://iwr.cass.cn/ysljyjs/
20.县伊斯兰教协会章程(草案)县伊斯兰教协会章程(草案)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县伊斯兰教协会(简称**县伊协)。第二条 本会是**县穆斯林的爱国z-教团体。第三条 本会宗旨:协助政府宣传贯彻我国的z-教信仰_政策,代表全县穆斯林的合法权益,发挥桥梁作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发扬……(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244字,https://www.wm114.cn/wen/116/231060.html
21.伊斯兰教文化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教义及禁忌伊斯兰教文化起源与公元7世纪至公元10世纪的西亚、中东和北非,它是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突厥文化融合的结晶。伊斯兰文化影响着大多数西亚国家,就是因为伊斯兰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从而使西亚、中东和北非各国的政治和经济不断发展和创新。接下来小编我将通过伊斯兰文化的专题向大家更详细的介绍伊斯兰文化。https://mip.d1xz.net/wenhua/zongjiao/yisilanjiaowenhua/
22.古兰经(伊斯兰教的经典)阅读古兰经外国小说在线看凝墨文学网为读者提供伊斯兰教的经典的外国小说作品,古兰经内容介绍,古兰经全本在线免费阅读。古兰经每一章以一个阿拉伯语词作为名称。《古兰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伊斯兰教徒认为它是真主对先知穆罕默德在二 十三年陆续启示的真实语言。https://www.ningmo.com/glj/
23.简述伊斯兰教历史,阿拉伯伊斯兰穆斯林三个概念如何区分163到达麦地那之后,穆罕默德进行了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改革,并派出门下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 在实现了麦地那的统一后,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最高领袖。 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成功的击退了麦加贵族的多次进攻。 https://m.163.com/dy/article_cambrian/E4BFJ2IT05433Q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