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太平天国;经济政策;正式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安排
[摘要]根据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一项社会活动的运行是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合理作用的结果。太平天国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属于正式制度安排,它是在非正式制度安排即由文化演进所形成的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的。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非正式制度安排中所包含的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不断加深,遂使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与现实经济政策逐渐背离,导致了其后期经济绩效的严重不佳。
TheTaipingHeavenlyKingdom''''sEconomicPolicyandtheCultural
ConflictbetweenChinaandWest
KeyWords:TaipingHeavenlyKingdom;economicpolicy;formalsystemarrangement;informalsystemarrangement
Abstract:Accordingtothetheoryofmodemnewsystemeconomics,themotionofasocialactivitydependsontheresultantforcesofformalsystemarrangementandinformalsystemarrangement.TheTaipingHeavenlyKingdom''''seconomicpoli-cywasformalsystemarrangement,andcameintobeingonthebasisoftheethicsnormofinformalsystemarrangement,andachievedsomeeffectintheearlydaysoftheTaipingHeavenlyKingdom.Withthedevelopmentofconflictbetwe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thatwereconstantlycontainedintheTaipingHeavenlyKingdom''''ssocialideal,thepolicygraduallydeviatedfromitsrealisticeconomicaleffectinthelaterperiodoftheTaipingHeavenlyKingdom.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弗洛伊德对军队和教会的心理学研究对太平天国败亡的心理因素做了集体心理学解释,认为太平天国作为军队与教会的集合体,其内部的心理纽带在两个方向上相互纠结和影响,天京事变使得一个方向上的基础遭到破坏,直接影响了另一个方向上的关系,这源于太平天国政权结构与教权结构的固有缺陷,也和拜上帝教固有宗教理念中的消极因素有关,所有这些都是导致太平天国败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太平天国;心理群体;权力结构;宗教理念;集体恐慌
一、问题的提出
一
这个时期生发的谶谣,是以清方与太平天国对立、争斗的情势为中心题材的。具体看来,内容上起码涉及下述一些典型方面:
二是对战事胜负成败的预言者。以有关北伐战事者为例,据清方人员记述,咸丰三年五月间“贼未北窜之前”,河南地方上先有童谣云:“长毛贼,有万千,坐南京,心不安,望北京,在眼前,围怀庆,枉徒然,走到济源一阵烟。”所谓“一阵烟”,当寓败意,而当时北伐太平军是在豫境,要继续北进,记述者预言“中秋节前即当应此佳谶”(注:张守常编:《太平军北伐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251页。)。还有清方的记述说:“初贼之北犯也,就善卜也占之。卜者曰:‘此去遇僧而败,遇平而灭。’贼故见僧即杀,不知其应在王(按:指僧格林沁)也。”(注:光绪《畿辅通志》,卷一三二,《前事略》二。)
本文作者:石志新工作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这里讨论的刑法制度,主要是对罪名和刑名范畴问题的探讨,即对太平天国政权所规定的犯罪行为及相应的刑罚办法的研究。自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天国的立法活动及立法的指导思想问题。
一、立法活动及指导思想
二、残酷的肉刑和死刑
一、历史阐释和叙事主题
所有叙事哪怕是最荒诞的虚构故事,总是蕴涵着某种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这就是叙事的主题。这种意义使叙事的想象性虚构超越纯粹的谎言,而获得某种人类文化意义上的普遍真实性和哲学意味。
对于历史叙事来说,主题便是叙述者藉以把支离破碎、毫无意义的史料贯联并赋予其意义所阐释的观点。对于一部电视剧形式的宏大的历史叙事来说,叙述者的情况远比小说作者要复杂得多,集体性的创作方式、政治性主流话语的干预、商业性营运机制带来的大众参与,都使叙事者必然作为一个多重价值的联合体而存在。这就使得历史无法像传统叙事一样,在某个人或者某一种价值逻辑的统一观照下进行阐释。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涵养和良好艺术悟性的历史小说家,张笑天在叙述太平天国这一历史事件时,对历史叙事文化传统的珍视和艺术创作风格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他在创作谈中溢于言辞间的历史悲剧意识,对悲剧英雄所倾注的悲悯之情与恻隐之心,以及对深厚的历史意境的追寻,无不标识出他试图摆脱现时各种历史理性法则的羁绊,回归传统的努力。
在传统那里,历史是一场场周而复始的循环,历史冲突中的群体双方成也好,败也好,俱是天意,突显出来的英雄人物善也罢,恶也罢,任人评说。历史中的个体生命作为历史主体的选择是无奈的,因而也是值得同情,应当宽宥的。历史的悲剧早已决定,叙述历史悲剧的意义就在于展现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和人物命运在自身性格发展中,在与群体生命构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的冲突中,以及神秘的天意面前所获得的无限丰富的生命意义和永恒的生命价值。张笑天为之倾倒的太平天国神韵,便是这种令人遐思无限的深远的历史意境。这也是我们民族为之倾倒的历史以及历史叙事本身的神韵。⑴
同时,时代精神赋予艺术家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批判意识又使剧作家敏锐地感觉到,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推动了历史发展进程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其本身并非历史的进步,它所代表的社会形态和思想意识,以及施行的社会制度和法规,比作为其历史对立面的清政府更为野蛮落后。这固然主要是历史的局限性所造成,但天国英雄人物性格自身的弱点:专制、凶残、欺诈、贪鄙、腐化,他们身上这些典型的民族负面性格中最恶劣最危险、也最富于感染性的特征,对天国社会“远远超过清王朝”的“等级压迫制度和不讲人道的法规”⑵的施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张笑天的英雄悲剧意识所无法忽略的,对历史主体的无限的宽容,造成的只会是“整个民族作为无辜害人者和无辜受害者的无尽更迭”⑶。我们曾经有过鲁迅笔下的狂人眼中令人绝望的历史的恐怖,才有了疗救痼疾的理性批判。然而,痼疾毕竟是历史长河沉积于文化的普遍存在,在时代社会罪恶的浸染下无限膨胀的结果。如同启动的“一个巨大的飞速转动的机器”,上面的人“谁也不能叫停”。⑷
一、太平天国装饰艺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太平天国装饰艺术研究的方法首先,对苏州,南京,宜兴等地太平天国艺术的现场资料进行拍摄、绘制,并对现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充实第一手资料。其次,针对太平天国装饰艺术,在其分布、艺术风格特点分析上结合太平天国史和太平天国建筑的理论知识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对其艺术特点和风格运用系统学方法以及对比与事实论述的手法进行详细的论述。
3.太平天国装饰艺术研究的创新之处(1)对太平天国绘画艺术研究,绘画艺术包括壁画,彩画,版画等,是太平天国装饰艺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能反映太平天国艺术成就的门类。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中这样论述:“如果太平天国革命得到成功,那么他们就可以恢复中国的装饰艺术,特别是那些自满清统治以来已经衰微的建筑工程,”所以对绘画艺术的研究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不仅涉及到绘画风格,绘画题材的研究,更是要对这些绘画的创作者进行一个综合研究。(2)对太平天国刺绣雕刻的研究,以往对太平天国艺术的研究比较重视壁画,彩画等绘画类艺术形式的研究,对刺绣,雕刻等艺术形式的研究比较少,但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天京设有绣锦营、绣锦衙,担任绘壁画和刺绣等工作;设织营、典织衙担任刻丝、织缎工作;设鐫刻营、镌刻衙担任雕刻工作等,是太平天国装饰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刺绣,雕刻等艺术形式所存作品较少,所以也是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太平天国装饰艺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研究太平天国装饰艺术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佐证太平天国艺术是太平天国当时社会生活,革命斗争的一个反映,太平天国作为近代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其艺术形式传承了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因而研究太平天国艺术为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提供个一个重要的实物佐证。
一、一相情愿的外交思想
由于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同是信奉上帝,天朝从一开始就视洋人为兄弟,不能清楚地识破他们的侵略行径及其实质,对他们几乎完全丧失了应有的警惕。
1853年东王杨秀清给英国公使文翰的诰谕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万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深望尔等能随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父之深恩。”[1]
此诰谕中允许外国人“自由出入,随意进退”“经营商业,悉听其便”。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太平天国来说,几乎没有好处,只能有利于列强的经济文化渗透,因此实质上是有损于国家主权的。
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列强越来越公开地支持清政府,甚至派兵“助剿”太平军,但天朝的领导者们却仍然认为洋人与他们“同拜上帝耶稣,一教相传,并无虚假损害之念。”“义谊之笃,如同一家。”[2]不光希望列强严守中立,甚至还妄想他们协助灭清,这是天朝领导人狂热的宗教情节在作祟,对同信一个宗教的列强抱有幻想,但后来局势的发展情况表明这无疑又是太平天国的一相情愿罢了。
二、彻底失败的上海外交
摘要: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代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与地方出现了权力再分配的格局。在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清政府这种政策调整的结果,造成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的逐渐下移,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为以督抚为核心的地方分权体制所取代。清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受到极大的动摇,出现了一个权力与资源分散的小过渡,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现代化;权力再分配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实质上是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在解释社会历史运动时,既不把历史看作预成存在,不受价值影响的自在进程,也不把历史看成毫无规律,可以根据主体的自由意志任意决定的结果。而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是历史必然性与价值选择性两种力量互动的结果。这种必然性与可能性,客观性与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法,体现了人类社会在一般趋势下出现的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深刻的理论基础。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第三次革命性转变,它是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民族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的过程。由于知识爆炸,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所提供的客观因素,现代化不能不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张性质,因此在历史上现代化又被称之为西化,欧化或工业化。然而,必然性与价值选择性的辩证法决定了现代化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认同的过程,其间必然包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它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的转型。
当现代化启动之后,为了在变迁的社会中形成统一的全国经济和政治网络,加强国家内部的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就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取向的,高效有力的中央政府,这是政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又决定了政治现代化选择的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权力分散的良好的政治前提,它改变了晚清的政治格局,震撼了清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权力资源逐渐分散到地方手中,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的最初反应一洋务运动,真正开启了现代化的实践。
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嬗变,应以太平天国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清王朝是一个高度集权和极端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权,自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以来,其权力结构从中央到地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地方势力的抬头与官僚阶层内部的分化,清王朝的王权危机正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