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关系再辨

从存在方式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指一种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社会状态,而非社会形态。“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则主要用来指称未来理想的社会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形态无关,是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理想样态。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种世界社会实体,也不是按照统一的国际章程结成的“现代国家联合体”,更不是一种国际统一战线或国际政治组织。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种具有全球性、结构性和法理性的文化,是引领世界秩序未来走向、重塑世界未来样态的文化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无确定的国际组织形态,也不存在确定的国际权力关系,它只能被理解为不同社会制度和谐共生的社会状态,或者具有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世界秩序,它存在的合理性在于不同国家对于人类共同命运的期盼。在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挑战面前,比如核扩散、恐怖主义、全球生态危机、全球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核泄漏事故等,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必须被悬置乃至超越,必须让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全球性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在人类历史上,“共同体”的升级换代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氏族、部落为表现形式的原始共同体,是共同体的最初形态;以私有制为基础、以政治国家为表现形式的虚幻共同体,是共同体演进中的第二个阶段;以人类解放为表征、自由人联合起来的“真正的共同体”,是共同体的最高阶段。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现实的共同体是他所处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是一个充满异化的“虚假的共同体”,是代表少数人利益、与多数人相对立的共同体。在那里,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某种独立的、异己的东西同个人相对立,个体服从于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虚假”的、“冒充”的,主宰这种共同体的是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这一共同体完全是“新的桎梏”。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人类必将摆脱虚假共同体的统治,走向“真正的共同体”。到那时,参加这个共同体的不再是阶级的成员,而是作为个体的人。这是经典作家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设想,是超越现实的理想共同体图景,也是对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的扬弃。

其二是“自由个性”。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根据人的发展程度依次经历三个大的阶段:“人的依赖阶段”,“物的依赖阶段”,“自由个性阶段”。在自由个性阶段,消灭了强制性的社会分工,消除了固定的职业身份,摆脱了限制个性发展的“异己力量”,每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自觉自由的个人;在这里,个人的存在摆脱了对人和物的双重依赖,超越了“定在”的自由,走向了“能在”的自由,成为独立的、有个性的个人。真正的共同体,就其本质内涵而言,是自由个性充分彰显、全面实现的阶段。

其三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将高级阶段简称为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是理想的共同体形态,是全人类普遍解放的共同体,所对应的正是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自由个性”和“人类解放”是未完成的事业,与此不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是建立在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的、个人能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共同体”。

02

和而不同与天下大同

必须说明的是,天下大同不等于天下齐一,它不排斥“和而不同”,是包容“和而不同”于其中的天下大同;“和而不同”则是包含着诸多对立面、反面的共存,未必天下大同。

03

世界主义与国际主义

从价值立场和行动原则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或民族利己主义的窠臼,彰显了世界主义立场;“真正的共同体”,遵循真正的集体主义原则,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立场。

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世界主义立场,秉持多边主义的行为准则,致力于实现全人类共商共治、共建共享,其对立面是狭隘民族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单边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以及各种形式的沙文主义。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天下,本无所谓内外、东西、主从,多元一体、包容共生是天下的核心要义,天下共同体理应奉行“无外原则”。世界主义正是从世界的本原意义出发,从正义的立场出发,主张包容世界各国的差异,并试图建立人类社会的概念。基于这一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不同国家在承认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关照世界,强调民族利益之外人类整体利益的合理性,强调通过国际契约、国际合作建设一个合乎人类共同利益的正义世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保守主义、单边主义的老路解决不了问题,“自我封闭只会失去世界,最终也会失去自己”。“地球村”的世界容不下各式各样的狭隘民族主义、霸权主义势力横冲直撞,命运与共是人心所向,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告诫联合国说,像以往一样,我们“只要可能,就奉行多边主义;只要必要,就奉行单边主义”。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后,奉行“美国优先、美国第一”的执政理念,推出禁穆令、隔离墙、惩罚性关税,肆意退群、废约,经济全球化方向和多边主义原则遭受重大挑战。这都是与世界主义立场背道而驰的,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识背道而驰。特朗普2018年在参加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说,美国由美国人自己管理,我们拒绝全球主义的意识形态,我们接受的是爱国主义的信条。可见,美国式的爱国主义不过是民族利己主义、国家至上主义的代名词。其实,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天下第一的单边主义思维,本国利益优先的国家至上主义思维,孤立、保守、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思维,都是没有出路的。相反,我们必须高举世界主义精神旗帜,加强南南、南北国家间合作,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利益,谋求世界各国均衡发展,反对世界体系中心地带对边缘国家的剥削和压迫,改革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共同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主义原则是“真正的共同体”又一重要行动原则。尽管今天的世界历史仍然由资本逻辑主导、由西方塑造,但未来的世界历史将服从人类的整体利益,致力于人类的普遍解放。到那时,国际主义原则将是处理人类交往关系和人类社会矛盾的基本准则。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核心意蕴是:无产阶级具有世界性使命和人类意识,将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在真正的共同体社会,民族国家已经消亡,全人类获得了普遍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以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共同体成员以“相互承认”为前提,“互相依靠”为基础,“共御风险”为保障,“共同发展”为目标。建成“真正的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寄希望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寄希望于国际主义的大团结,寄希望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真正的共同体”,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世界的普遍交往为前提的,绝不可能单独存在于地球的某个角落,绝不可能在某一个国家或某几个国家内部率先建成,绝不存在所谓局域性的“真正的共同体”,它“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

04

国家命运与个体命运

从行为主体和行动目标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表现为国家联合体,直接解决的是国家命运而非个体命运问题,旨在实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真正的共同体”的基本行为主体是个人,表现为自由人联合体,直接解决的是个体命运问题,旨在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普遍解放。

概言之,“真正的共同体”之所以“真实”,其根本就在于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一致的,共同体代表其中每一个成员(个人)的利益。“虚幻的共同体”(比如资产阶级国家)之所以“虚假”,其根本就在于共同体的共同利益与被统治阶级单个人的利益是相脱离的,共同体代表统治集团的利益,被统治阶级每一个个人的利益则不在其统筹兼顾范围之内。“真正的共同体”是个人自由的条件,虚假的共同体是个人自由的桎梏。

05

时代纲领与最高纲领

从时代意义和行动纲领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时代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是全人类目前阶段的最低纲领,即时代纲领;“真正的共同体”是一个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最终目标,是全人类的终极纲领,即最高纲领。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向当下,是针对现阶段人类的共同难题、回答“世界之问”而提出的行动方略和具体方案,是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生态、安全等领域的具体实际出发,所作出的科学预判和顶层设计。“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无阶级时代’尚未到来,条件尚不具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将长期并存,特别是主权国家不仅继续存在而且仍然为国际政治基本行为主体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今天,人类社会尚处在阶级关系中,构建“真正的共同体”是超越发展阶段的,不具有现实可能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现时代的唯一选择,才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和普遍期待,也才能凝聚起全人类的价值共识和汇聚世界各国的最大公约数。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方略,是中国方案的总集成,它具体展开和外化为:以消解发展赤字为目标、旨在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以消解治理赤字为目标、旨在优化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以消解信任赤字为目标、旨在增进全球信任的中国方案,以消解和平赤字为目标、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方案,以消解文化殖民为目标、旨在重构人类文明格局的中国方案,以消解制度霸权为目标、旨在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超越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超越中心—边缘结构,超越主从依附逻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共赢、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安全共建、和谐共处的时代纲领,是迈向国际新秩序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和美好愿景。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事业,受到了来自西方逆全球化动向的阻挠,受到了西方保守势力、民粹主义的诟病,但全球社会并没有退出“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世界历史的大趋势没有变。也许,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但它的起跑线已经拉开,行动号角已经吹响,全世界有使命感的国家已经出发,我们已经行走在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道路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和最终走向,是通往“真正的共同体”的必经阶段,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步。现阶段,我们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推动“世界历史”向着高级阶段挺进创造条件、积蓄力量,为建成“真正的共同体”奠定基础、开辟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定性出场,必将载于世界历史史册和人类解放史册,但这不是人类进步的终点,它没有终结历史的未来发展,人类解放的事业依然在路上,人类社会还存在向上提升、向外扩展的巨大历史空间,历史不会止步于“共同命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地,便是人类向着“真正的共同体”进发的前沿阵地。在“真正的共同体”的目的地,人类历史进入自由王国,人类建成终极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06

小结

陈曙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THE END
1.国家之谜国土的起源与发展一、国土的起源与发展 在遥远的古老时代,地球上并没有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家。人们以部落为单位生活,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地,但这些领地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认识到建立一个更大的统一体是为了维护和谐共生而必要的。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美索不达米亚诞生了。 https://www.msssy.cn/li-shi-zi-liao/595737.html
2.国家基础知识概述国家地理政治体系经济发展文化特色最基本的国家知识常识为何重要? 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最基本的国家知识常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并且增强自己的判断力。这不仅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方便之处,比如旅行时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也包括参与公共讨论时表达意见所需的情报。如果没有这种基本信息,我们很难做出基于事实支持的问题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这对于个人https://www.xqxhybz.cn/jun-shi-yu-zhan-zheng/878466.html
3.范勇鹏美国制度的起源与本质:从公司到国家董事会掌握着国家的所有权力,行政官被降到仅仅是一个执行官的地位,即使是执行权,也不全在执行官的手中,而是通过各种委员会来进行分权。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的制度设计基本逻辑差别不大,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区别。英国与威尼斯和尼德兰所不同者,在于由于英国原有古老而尊荣的传统主权,故在制度转变过程中保持了集中的行政https://cifu.fudan.edu.cn/db/c4/c12200a252868/page.htm
4.两种延续性背后的普遍主义——评《儒法国家:中国历史的新理论》如果欧洲中世纪历史中形成的“主权国家”政治逻辑可以被视为一种在欧洲历史语境下形成的普遍主义秩序,那么在春秋战国语境下构成的大一统秩序,则可以被看作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全球化开始之前,存在于亚洲的以天下观为基础的另一种普遍主义秩序。在英语世界,赵书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政治动态及之后中国“儒法国家”治理秩序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2905
5.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国家和地区一览表国家是政治地理学上的名词,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包括领土、人口、种族、血统、政府、语言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等要素组成。 国家,英语Country,俄语Страна,法语Pays,西班牙语País,葡萄牙语País,德语L?nder,意大利语Paesi,日语言kuni。现代多指主权国家(Sovereign State) http://114.xixik.com/country/
6.孙向晨:民族国家文明国家与天下意识孙向晨:民族国家、文明国家与天下意识 内容摘要:在现代政治哲学体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国家理论,国家是构成现代世界体系的基础。基于个体权利建构起来的现代主权国家,具有强烈的契约论色彩,但还非常需要一种精神性的整合力量。因此,在现代国家成长的现实路径中常伴随着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觉醒。现代主权国家与民族主义是一个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8626.html
7.从词源角度看“文明”与“国家”看来,将文明与国家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将文明主要地视作某种特殊的文化,将国家视作某种特殊文化基础之上的某种特殊的社会结构,或者,将文明概念本身划分作文化与社会两大部分,更多地在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明,来确立国家产生的文化标志,这都不一定对研究工作能有多大帮助。何况,在欧美文化人类学界的主流那里,文明本来就http://iwh.cssn.cn/xscg/sjgdzsjs/201304/t20130408_5225019.shtml
8.区块链技术b类数据上链是什么意思单身汪们疯狂竞争,想破脑袋去解题。只要其中一只汪解出一道题,就立马得意洋洋地昭告天下,示威全部单身汪,这个姑娘是我的啦,你们放弃吧。其他单身汪们即使不服也没有办法,惆怅懊恼也不是个事儿啊,还是麻溜地立马去解下一道题目吧。这只喜赢姑娘的幸运小汪被岳母认可后还能得到25个货币单位的彩礼,简直人生赢家。 https://blog.csdn.net/heqinghua217/article/details/79026483
9.王缉思: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俄罗斯联邦宪法在序言中这样阐释:“我们,因共同的命运在自己的土地上联合起来的俄罗斯联邦各族人民,确认人的权利与自由、公民的和睦与团结,维护历史形成的国家统一,根据公认的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准则,缅怀先辈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尊重,确信善良与正义,复兴俄罗斯主权国家并确立牢固的民主基础,致力于保障俄罗斯的富强与繁荣https://www.guancha.cn/WangJiSi/2018_11_23_480744_s.shtml
10.对当前我国存在的暴力恐怖活动的研究与思考要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对话,大力加强各国执法层面上的合作,共同研究防止跨国恐怖活动对策,有效的预防和坚决打击跨国恐怖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舆论,坚决打击境内外的“疆独”、“藏独”分子的暴力恐怖活动。 (五)充分依靠和广泛发动群众,夯实反暴力恐怖斗争的群众基础。反暴力恐怖斗争要坚持走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http://www.zgfzxxh.com/xhlw/201007/t20100729_392851.shtml
11.八上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①国家利益是广大人民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③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④国家利益关系民族生存、国家兴亡。 2. 国家利益的含义、内容、核心利益: 含义: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 内容:国家利益涉及政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7pt3880ct11382n312176.html
12.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原理与路径国际法的这些发展变化,必然引起了主权国家社会功能的转型,内在地扩大和促进了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发展。 (三)国际法上的利益具有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双重维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法恰是适应利益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法的变化和发展根源于人们利益要求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利益规律http://xzts.jsjc.gov.cn/zt/sgjxs1/201904/t20190419_7867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