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明古教会堕落的原因,以及亚伯拉罕身上的品质,使得主可以使用他,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在这节课中,生孩子的含义和埃及使女夏甲的含义是需要强调的重点。
被称为挪亚的古教会的性质与上古教会的不同。上古教会的人受自己的意愿或情感支配,古教会的人则是受自己的悟性支配。因此,在古教会的鼎盛时期,人们大有智慧。他们喜欢研究圣言的内在含义。他们对圣言的理解比我们的要完全得多。但他们的智慧也伴随着巨大的试探,即以自己的知识为傲,忘了在神面前保持谦卑。这种骄傲不断增长,直到他们不能再作为主在地上的教会,来服事祂。巴别塔的故事描述了古教会的终结。
按照祂的应许,即以虹为记号的圣约,主没有毁灭这些人。祂只是剥夺了他们对真理的理解(因为被他们滥用了),使他们“分散在全地上”(创世记11:8)。东方的一些宗教就是以古教会传下来的观念为基础的。
但主再次将仍然愿意听从祂的良善的余民聚集起来,重新教导他们,将他们建造成一个教会。亚伯兰的美德是绝对地服从。他的头脑中有许多错误的观念,因为他是在古教会堕落的末期成长起来的。但他一旦相信主的旨意是什么,就愿意遵行。因此,主应许赐福给他,使他成为一个大国。
在我们今天的章节里,亚伯兰和妻子撒莱已经老迈。虽然得了主的应许,亚伯兰却仍然没有子嗣。于是撒莱把她的使女埃及人夏甲给了亚伯兰为妾,希望能通过她生一个孩子。亚伯兰接受了。
我们知道娶多个妻子是不对的。早期的教会,当它们还是真教会的时候,也知道这一点。但到了亚伯兰的时代,人们早已遗忘起初所赐给他们的许多真理。亚伯兰和撒莱并不知道他们做了错事。所以,主没有责备他们。主不会责备我们因无知所犯的错误,除非我们的无知是有意的,就是说,除非我们不愿学习所赐予我们的真理。这是主最大的怜悯之一。但我们若做错了事,总会有不好的后果。夏甲的儿子不能成为亚伯拉罕的后嗣。
夏甲受了责备,就逃到旷野去了。旷野与人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是相对的。经上有很多次说到人进入旷野。它通常是描绘头脑中混乱不安的状态,当一个人似乎失去了对真理的把握,失去了属灵家园的时候。那些以自己的知识为傲而轻视别人的人,往往会陷入这种状态。但在圣经故事里,旷野中的人通常会被引到水井或水泉旁,就像夏甲一样。这表示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需要真理时,主总是与我们同在,向我们显明真理。
主的使者在旷野的水泉旁遇见了夏甲。“天使”一词的意思是“信使”。首先,他叫她回主母那里去,做正确的事,然后论到她的儿子,作了鼓励的应许。当我们做错了事,感到困惑和不乐时,主会引导我们找到真理,遇见祂的天使——对我们而言,祂的天使就是圣言——告诉我们要回去,尽力改正错误,结果必得到极大的祝福。
夏甲的儿子是以实玛利。后面我们会讨论亚伯拉罕的两个儿子以实玛利和以撒的含义。注意这里天使所说的关于以实玛利的预言。
基本的对应
迦南地——生命的最内层,在那里,我们渴望服事主
亚述——思想和推理的层面
埃及——最外层——记忆知识
旷野——混乱不安的状态
青年班
试着让年轻人明白,亚伯兰虽然在教会系列中属于第三位,但在新的三元系列,即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系列中,是属于第一位。他们都处于属肉体的层面。从现在开始,我们的课程将主要被诠释为我们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发展过程。
从创世记第12章开始,虽然它仍然是比喻,但大部分也是真实的历史。圣经以外的历史记录大约可追溯到亚伯拉罕的时代,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说,创世记的前十一章讲述的是史前时代。从上古教会的鼎盛时期(就是由创造夏娃之前的伊甸园所描述的),一直到古教会解体的时候(就是由巴别塔的故事所描述的,创世记11:1-9),我们发现人类变得越来越不属灵,越来越外在和世俗化。第一个教会是一个属天的教会,第二个教会是一个属灵的教会,由希伯所描述的第三个教会(创世记11:14)则是一个自然的(*natural,或属肉体的,属世的)教会。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在亚伯拉罕的后裔中,这第三个教会逐渐失去了内在的悟性,直到在雅各或说以色列的子孙中所建立的教会不再是一个教会,而只是“一个教会的代表”(*representative,或象征),因为其内在没有属灵的生命。
但仍有少数人真诚地渴望顺服神,而不是依靠自己,虽然他们也崇拜偶像。这时,主呼召亚伯兰离开迦勒底吾珥的家,往迦南地去,在那里重建一神信仰。亚伯兰被拣选,是因为他愿意顺从,即使付出巨大的代价。他的确毫不犹豫地顺从了。
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可以把上古教会和古教会看作是我们所继承的禀性,把亚伯兰看作是我们童年时期对主的顺从。但我们很快就会成长为独立的个体。正如早期的人类想要过自己的生活一样,在圣经故事里,亚伯兰也希望有自己的儿子。孩子总是描绘新的发展:儿子描绘真理,女儿描绘良善或情感。
但亚伯兰的第一个儿子不会成为他的后嗣,因为他不是亚伯兰真正的妻子撒莱所生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在字面上,亚伯兰和撒莱做了我们所看到的错事。由亚当和挪亚所描绘的早期人类知道人只能娶一个妻子,但到了亚伯兰的时代,这个真理连同其他许多真理都丧失了。因此,亚伯兰和撒莱在他们的错误行为上是无辜的。主也没有责备他们。但还是有不好的后果。同样的法则今天也适用。仁慈的主不会因我们无知所犯的罪而责备我们,只要我们的无知不是有意的。但错误行为的后果是不可避免的。
在圣经中,不同的国家描绘不同的生命层面。埃及描绘自然的或外在知识的层面,也就是记忆知识的层面。由于女人描绘对不同种类的真理的情感,故埃及使女夏甲描绘对自然或记忆知识的情感。我们最初为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所做的努力,通常是纯粹的自然情感(*naturalaffections,或属肉体的情感,属世的情感)的产物。这样产生的想法决不是真正属灵的。所以,亚伯兰和夏甲的儿子以实玛利将是一个“野人”,或者按希伯来原文的说法,是一个“野驴般的人”(*wild-assman,和合本作“为人必像野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情感喜欢追逐外在的满足,我们凭外在的事物作推理。我们总是相信自己是对的,并且很可能嘲笑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就像夏甲和后来的以实玛利都轻视和嘲笑那些比他们更高的人一样。
夏甲代表外在的、自然的情感。以实玛利代表我们年轻时的推理模式。夏甲的傲慢驱使她走入旷野。我们这时候的头脑状态就像旷野一样,没有明确的道路,没有安定的住所,没有耕种的食物。然而,即使在这里,我们也找到了水。主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向我们显明真理,祂的天使,或说信使,也就是圣言,告诉我们要回去,谦卑地顺服那些比我们更有智慧的人,这样我们就会得着平安。
我们最初的推理能力,其最大的毛病是骄傲。无论我们多么聪明,多么机灵,我们总是需要仰望主的引导,否则我们就会真的迷失在旷野。在患难和试探中,主与我们亲近。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需要,祂就会指引我们回家的路。
成年班
我们将遵循三条主要的思路:一是从古教会到犹太教会的转变,一是我们进入圣言的历史部分以后在应用解释方面的变化,一是夏甲和以实玛利的含义。
《属天的奥秘》1360节告诉我们,亚伯兰的父亲他拉代表已变成偶像崇拜的“第三古教会”,而他拉在哈兰的死亡(属天的奥秘1375)则表示这种偶像崇拜的终结和“从亚伯兰兴起的一个代表性教会的开端”。
在内在历史意义上,先祖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故事描绘了该代表教会的发展过程,在内在意义上则描绘了我们每个人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亚伯拉罕的整个故事(我们都或多或少熟悉这个故事),描绘了我们在婴儿期和幼儿期的灵性状态。我们今天的课程涉及我们从天真、信赖、顺从的阶段开始转变到我们尝试凭自己思考和行动的童年时期。史威登堡将我们这一章的最深层含义总结如下:“本章所讨论的主题是主的第一个理性,它是由内在人流入外在人对记忆知识的情感中而孕育出来的。内在人是‘亚伯兰’,外在人对记忆知识的情感是‘埃及使女夏甲’,由此产生的理性是‘以实玛利’。”“夏甲”一名的意思是“陌生人”或“寄居者”。通过简单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从早期思维中得出的结论不可避免地是暂时性的。它们仅仅是基于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我们按表象来推理。因此,我们不喜欢那些更年长、更有智慧、对属灵真理领悟更深的人纠正我们的想法和行为。这在夏甲小看她的主母,因而受到斥责,并从她的主母面前逃走的故事里被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