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宗旨是为读者呈现出伊斯兰文明是什么、经历哪些历史阶段、取得过哪些辉煌成就,同时揭示出伊斯兰文明为什么,如何解决文明必须面对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本书提出伊斯兰文明属于典型的“中间型文明”,特点为崇尚中道、善于沟通,在人格上以贸易型中间人与技术型中间人为代表,伊斯兰文明的核心动力来自普世性与多样性。
本书围绕中间型文明的特点完成了两项工作。第一项工作围绕“伊斯兰文明是什么”展开。本书通过纵横两个维度的叙述,交织出一个立体的伊斯兰文明。从孕育伊斯兰文明的土壤出发,回顾了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四大正统哈里发时代、古典时期的伍麦叶王朝与阿拔斯王朝、近现代伊斯兰教。再到对伊斯兰文明的横向解析,从伊斯兰文明的信仰支柱、宗教经典、礼仪制度、本土经验、交流互鉴。
第二项工作围绕“伊斯兰文明如何运行”展开。旨在揭示伊斯兰文明的运行机制以及为何能延续至今,涉及的问题包括:第一,伊斯兰文明是怎样走向世界的?又是怎样在不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保持文明底色?第二,伊斯兰文明怎么确立权威,怎么传承最高权力,今天这种权威的建立与权力的传承面临着哪些问题?第三,伊斯兰文明怎么建立与维持秩序?怎么进行文明交往和对话?怎么维持繁荣发展,又如何走向衰败?第四,伊斯兰文明怎么融入中华,与中华文明共同塑造了世界独有的中国伊斯兰传统与文化?
本书主张,文明不能简单理解为空间意义上的“领地”和“范围”,而应理解为人类普遍追求的“品性”。世界各大文明都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着代表着文明的品性。追求文明,不仅是人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作者简介
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中国穆斯林》编委。兼任中国宗教学会副秘书长兼伊斯兰教专业委员会主任、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常务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得到APP“宗教学10讲”主讲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伊斯兰文明与宗教、比较宗教学、中东历史与政治。
目录
总序
导论
第一章如何理解伊斯兰文明
第一节关于伊斯兰文明的三种误解
第二节伊斯兰文明崛起的秘密是什么
第三节伊斯兰文明是否已走向衰落
第四节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互鉴
第五节伊斯兰文明的未来在哪里
第六节我们有一套中国化的伊斯兰知识体系
第二章伊斯兰文明的土壤
第一节一神教的“风土”
第二节一神教的“枢纽”
第三节一神教的“基因”
第三章伊斯兰文明的历程
第一节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第二节伊斯兰文明的灿烂
第三节伊斯兰文明的困境
第四节伊斯兰文明的希望
第四章伊斯兰文明怎么走向世界
第一节中间型文明的发展动力
第二节一个爪哇少年的葬礼
第三节帕西傣:另一个观察伊斯兰文明多样性的样本
第四节伊斯兰文明如何保持一致
第五章伊斯兰文明怎么确立权威
第一节宗教经典确立权威
第二节最高权威:《古兰经》
第三节最高解释:圣训
第四节伊斯兰文明的难题:权威与自由
第六章伊斯兰文明怎么传承权力
第一节伊斯兰文明的权力传承机制
第二节哈里发:伊斯兰政治制度的缩影
第三节正统哈里发的回答
第四节哈里发君主的回答
第五节宗教学者的回答
第六节影响权力传承的三个因素
第七章伊斯兰文明怎么维持秩序
第一节伊斯兰教法为什么特别重要
第二节伊斯兰教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三节伊斯兰教法怎么来的
第四节伊斯兰教法讲什么
第五节四大教法学派谁的发言权最大
第六节当代伊斯兰教法将走向复古,还是现代
第八章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对话
第一节伴随与流转:伊斯兰文明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第二节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文明对话
第九章伊斯兰文明怎么发展繁荣
第一节伊斯兰文明的科学
第二节伊斯兰文明的工商业
第三节伊斯兰文明的文学艺术
第四节伊斯兰文明的财政税收
第十章伊斯兰文明的治理智慧
第一节伊斯兰王朝的兴亡周期律
第二节哈里发时代的反腐败
第三节近现代伊斯兰世界的腐败与反腐败
第十一章伊儒会通
第一节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标志
第三节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五条途径
结语
后记
(编辑:许津然)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