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宗教都有着不同程度对道的信仰,有的宗教将道视为最高信仰,如道教。有的宗教将道视为与最高信仰同等地位,如儒教。有的宗教将道视为重要信仰之一,如佛教。中国古代的三教合一、近现代的五教合一,中国当代的宗教对话,都有道的理念贯穿其中。人类各种宗教信仰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终极信仰?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有人提出是上帝,有人提出是超越者,有人提出是道。在中国,甚至在海外,许多人开始认识到,道是表达信仰的具有包容性、终极性与普世性的的一个概念。
正如印度各宗教都普遍信仰“梵”,早期欧洲各宗教都信仰“逻各斯”一样,中国各宗教普遍信仰“道”,虽然信仰的程度不完全相同。在中国,对道有一定程度信仰的有道教、佛教、儒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德教、天帝教、理教、轩辕教等。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运动、近现代五教合一的运动、当代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运动,其合作共存的基础是道,其多元对话的基础也是道。各个宗教的信仰有一定的对立性,宗教对话也表现出差异性,但中国人历来都用道来表述或翻译,这说明道是表达信仰的一个概念,也说明道这个概念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终极性与普世性。
一、道教与道
1、唯道是从,唯道是务,唯道为法
道教中,对信奉道教教义并修炼道术的专职道教徒,称为道士。道经说:“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唯道是从,是说一切事唯独服从道,唯独听从道。道经称,道士“唯道是务”。唯道是务,是说一切工作唯独为了道,一切任务唯独围绕道。
早期道经《黄帝阴符经》说:“明道善修,法道传承,唯道为法,功成天地。”道教的一切修炼之法,所传承的,无非是唯道为法,以大道为法规。
2、唯道来集,唯道长久
道教徒静坐修炼时,唯有道气集于心中。司马承祯《坐忘论·得道》说:“空心谷神,唯道来集。”赵宜真《原阳子法语》卷上《还丹金液歌并叙》对内外丹法作了说明:“唯道集虚,本无二致。”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上)说:“运有否终,唯道长久!”
3、三教皆名曰道
在中国三教合一的理论与实践中,儒、道、佛三教都曾探讨三教合一的“一”是什么?“一”可以视为三教的共同精神。三教的代表人物,大多认为三教的共同精神是“道”,有些人甚至还提出:“三教唯道”。
道教祖师老子创立了“唯道是从”的唯道论,张道陵创立道教,继承了唯道论。明初高道张三丰明确提出三教合一、唯一唯道的观点。他在《正教篇》一文中说:
“奚无三教?惟一惟道。一何以分?分何以三?······孔固儒也,老固道也,牟尼固释也,然有所分,故究无所分,故以无所分,故必有所合,故不孔亦不老,不老亦不牟尼,牟尼、孔、老,皆名曰道。孔之绝四,老之抱一,牟尼之空五,皆修己也;孔之仁民,老之济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趋一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难道三教有分别吗?它们都是唯一的,唯道的。如果说三教有分别,但三教修己是一样的,利人是一致的,故三教“皆名曰道”。
二、中国佛教与道
1、佛道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被称为佛道,其含义,认为佛属于道之一类。又一含义,佛道即佛教的义理,当时认为道是佛教的最高智慧与信仰。太虚法师《佛道品第八》说:“佛道,梵语佛陀菩提。菩提,古翻为道。”正因为如此,佛经中“道”的概念非常之多,与佛教信仰的“菩提”同一地位。
2、笃论唯道,岂关多诵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曾经想用“策经”的方式来沙汰(清除)一批僧人,此举遭到了天台宗祖师智顗的反对。他说:“调达日诵万言,不免地狱;槃特诵一行偈,获罗汉果。笃论唯道,岂关多诵?”智顗的意思,修佛的关键是笃信唯道,而不是靠诵经万言。
3、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佛教与儒教曾有过激烈的斗争。如唐朝时,韩愈著《原道》、《原性》攻击佛教;宗密则依据佛教的立场,著《原人论》加以激情抗辩。宗密本人从佛教的立场提倡三教合一,他在《原人论》中说:“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涂,······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
元代刘谧著《三教平心论》,从佛教角度论述三教各有合理之处,应该互相补充。他说:儒家“可以安国家而立社稷。可以扶世而致太平。功成身老,名在青史”。道家“可以尸解,可以飞升,可以役鬼神而召风雨。可以赞造化而玄功,寿量无穷快乐自在”。佛教“是为一切种智,是天中之天,是为无上法王”。又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还说:“儒疗皮肤,道疗血脉,佛疗骨髓。”
4、唯道可以忘世
憨山德清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特别强调的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除唯心、唯识之外,历代有许多佛教高僧也讲“唯道”,如“唯道是务”“唯道为师”等。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传诵至今。即“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后人又把这句话总结为:“唯儒可以入世,唯佛可以出世,唯道可以忘世。”
知讷是韩国高丽时期的著名高僧。金君绥为其所撰《佛日普照国师碑铭》说,他早年的特点是“学无常师,唯道是从”。这里的道,是指佛道,是信仰层次的。
三、儒教与道
1、孔子推崇之道
儒家创始人孔子对道是高度推崇的,《论语》中的道字出现一百多次,留下许多名言。《里仁篇》:“朝闻道,夕可死也”,“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卫灵公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君子忧道不忧贫”。“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的最高信仰是天,但最高信仰之天,在孔子那里也称天道。从以上这些引用的名言看,天与道都是孔子的信仰内容,而且它们二者也有关联。
2、程朱理学之道
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儒家信仰之“道”。老子“道生万物”的思维模式被宋明理学家用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并构筑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强调道的至高无上,是宋明理学的特点。早期儒家以天为最高,重伦理观而轻宇宙观。二程提出“理”概念,引入道家的宇宙观。于是宋明理学与道家有了共同的宇宙观信仰。
理就是道,都是信仰层次的概念。二程说:“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又说:“又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理学又被称为道学,对理的信仰也就是对道的信仰。
3、现代儒家之道
现代儒家学者段正元(1864──1940),一生时逢“全盘西化”、反孔批儒的时代。他力挽狂澜,复兴孔子儒学,于民国元年在成都创办人伦道德研究会,于民国五年在北京创办了道德学社。道德学社的宗旨是:“阐扬孔子大道,实行人道贞义,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道德学社对传播儒学形成了相当影响。段正元在《刍谈录·大成礼拜杂志》(之三)说:“以道治天下者,道家也。以德治天下者,释氏也。以礼治天下者,儒也。道、德、礼,三者一也。”又详细说明:“礼制者,儒家之天下也。儒家之天下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制进化,是谓德制。德制者,释氏之世界也。释氏之世界,道之以道,齐之以德。德制归化,是谓道制。道制者,道家之天下也。道家之天下,齐之以道,归于道。合于道,化于道,一于道也。三者统谓之曰道。”段正元在分析综合了三教之后,最终得出结论:“三教统谓之曰道”,“三者一也”。
4、当代新儒家之道
当代新儒家以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徐复观等人为代表。新儒家的精神与信仰以四人1958年联名发表的“中国文化宣言”为代表,其正式名称是《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宣言指出,中国儒者并非没有宗教信仰,他们的宗教信仰就是道。道的信仰不同于人格神上帝的意旨,而在于它的内在性与超越性:
“中国儒者之言气节,可以从容就义为最高理想,此乃自觉的舍生取义,此中如无对义之绝对的信仰,又如何可能?此所信仰的是什么,这可说即是仁义之价值之本身,道之本身。亦可说是要留天地正气,或为要行其心之所安,而不必是上帝之诫命,或上帝的意旨。然而此中人心之所安之道之所在,即天地正气之所在,即使人可置死生于度外,则此心之所安之道,一方内在于此心,一方亦即超越个人之现实生命之道,而人对此道之信仰,岂非即宗教性之超越之超越信仰?”
四、中国基督教与道
1、道就是神
《圣经·约翰福音》的首句,中国基督教协会译为:“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道并非基督教的最高信仰,但道与最高信仰上帝神同等地位,万物可以说是神创造的,也可以说是道生成的。
基督宗教强调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被造的世界与造物主之间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所以,“三位一体”很难用人的理智去理解,只能信仰。老子的道不仅类同于上帝的超越性、普世性,而且具有“生成性”和“连续性”的中国特色。将上帝神译为道,有助于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沟通,有助于中国人对于上帝神的理解与信仰。
2、道是上帝,道是天主
圣经公会对这一首句是这样译的:“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经存在;道是上帝。”更明确地称:道是上帝。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吴经熊先生,将圣经翻译成《新经全集》,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太初有道,与天主偕。道即天主,自始与偕。”也明确地称:道就是天主。
3、道成肉身
《圣经·约翰福音》中称上帝派他的儿子耶稣到人间是“道成肉身”,给人间带来了真理。中国基督教协会对这段话的翻译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道成肉身本来是中国古代的用语,意即形而上的道,转化为人的形体来到人间。从道教来说,是太上老君神转化为老子的肉身来到人间,教化人民。
从《圣经》的翻译,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圣经》的理解,一是道与上帝同格,二是上帝派耶稣到人间,与太上老君化为老子(道成肉身)到人间,是可比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已发生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
五、中国伊斯兰教与道
1、道是真主
《古兰经》的汉译本中“道”字非常多。仅第二章《黄牛》,据笔者对马坚译本的统计,道字共出现155次。其中“主道”10次,“正道”17次,“叛道”3次,“信道”35次,“不信道”30次,其它的“道”60次。
与《圣经》的翻译相似,《圣经》的道就是上帝,《古兰经》的道就是真主。道与伊斯兰教的最高信仰是同一地位。举例说:“信道者,为主道而战。”“我在经典中为世人阐明正道。”“凡扶助真主的大道者,真主必定扶助他。”
马坚的汉译本中,对“道”、“主道”、“大道”加以解释,指的是真主,或者是《古兰经》,有时指伊斯兰教的最高精神。
2、伊斯兰教的道、教、法
伊斯兰教于唐代(651年)传入中国,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汉学派。汉学派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以儒诠经”,经指古兰经。汉学派实行伊、儒融合,被社会上称之为“回儒”。回儒经常探讨伊斯兰教的道、教、法三者的关系。道是指天道,也是真主之道,指真宰的本然以及真宰本然造化的宇宙的规律。教指真主的教化,引导世人遵循伊斯兰教的生活道路与伦理纲常。法指伊斯兰教的具体礼法、典制、纪律。伊斯兰教的汉学派一般主张先有道,后有教,再有法;道、教、法不能分割。
3、以道为本
清代著名穆斯林学者刘智主张以道为本,他对道的描述,显然受老子《道德经》的影响。《道德经·25章》有对道的广大并超越天地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刘智对道也是这样描述的:“是道也,至广至大,无所不包,无物不贯,天地归其范围。”《道德经·39章》对道的描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刘智对道的描述:“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宁,······皆道之所弥纶也。”老子认为道为本,人不可须臾离之。刘智说:“人之一生,以道为本。道者,不可离,修之乃为教。”
关于道、教、法三者关系,刘智说:“道非教不明,教非法不立。”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以道为宗创立的,他说:“圣人因道立教。”教中将圣贤分为九等,但从道的角度看是一致的。他说:“人区九品,道宗一脉。”
以上说明,中国回族学者在将伊斯兰教与中国儒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认为道是至高无上的,坚守着“道宗一脉”的观念。
六、德教与道
1、创教与发展
德教起源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流传于东南亚华人中,是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自20世纪30年代德教初创到现在,经政府合法注册的德教会组织,在新、马、泰三国已有约二百个,马来西亚已经有五十七个,“德友”数以万计,成为凝聚华人、振兴道德、倡办慈善福利事业、交流信息、合作互助、增进友谊的重要宗教组织。
2、道为宗,道为崇
德教是一个宣扬五教合一、道德教化的民间宗教,其教义精神是“道为宗”、“德为崇”,也称“道为体,德为用”。因此,“道”与“德”是德教立教之本。这个教义与《道德经》的精神完全一致,故有人说德教是五教合一,道教为主。
德教倡立“十章八则”作为德友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准则。所谓“十章”,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智;“八则”即不欺、不伪、不贪、不妄、不骄、不怠、不怨、不恶。
3、五教同宗
德教主张五教同宗,诸善归一。认为道教的根本教义是崇德,佛教的根本教义是慈悲,儒教的核心是忠恕,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是博爱,伊斯兰教的宗旨是慈恕。这些都是世界各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德教敬奉五教,是希望发扬五教的美德精华,启发人类的良知,在实际生活中奉行。同时,德教认为,凡属世界上的正信宗教,皆以利人济物、修心济世为宗旨,因此,应当求同存异,融合各教,统归一德,到达“德教一家亲”的理想境界。
4、信仰神灵
德教会以“阁”为基本单位。德教的神灵世界称为“德德社”,是德教所信奉的众多仙尊的总称。德教主张“五教同宗”,“诸教归一德”,所以他们所信奉的仙尊很多,包括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民间信仰中的各路神灵。其中重要的有玉皇大天尊、关圣帝君、五教教主、张道陵祖师、张三丰祖师、以及柳春芳、杨筠松、张玄同、吴梦吾四位掌教师尊,还有道济佛尊(即济公活佛)、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祖师等。
七、道与台湾新兴宗教
1、天帝教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涌现了许多民间新兴宗教,有些已经获得政府的批准。这些新兴宗教中,许多是信仰道的,如天帝教。天帝教的基本教义是重道统,尽人道,修天道。
天帝教遵奉道统,教主为立教始祖天帝。于人间不设教主,由天帝遴选传人,授命为首席使者,驻在地球教化人类。天帝教信徒要先尽人道,正心修身,齐家报国;再修天道,积功累德,救世渡人。该教融会世界五大宗教圣哲立教教人的精华,以忠、恕、礼、和等二十字,作为教徒做人处事的准则。
2、理教
理教为明末杨泽所创立,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至今在台湾为合法宗教。该教宗旨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采佛道两家之精华,综三家之学为一理,集千圣之传以立教。理教教义是:尊儒家之理——以伦理忠孝为本。奉佛家之法——以慈悲喜舍为怀。修道家之行——以清静无为为主。
理教认为,儒释道三家的共同宗旨是“理”。理是宋明理学的最高范畴,理是什么?就是道。程颢说:“理则谓之道。”朱熹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道也。”
3、轩辕教
台湾轩辕教也信仰道,并主张三教合一,三教的道统以道为最高。轩辕教的教义综合儒道墨三家学说,以道为至高无上的上帝,奉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为教主,继承轩辕黄帝道统,重建中国固有宗教,启发中国新机运,铸成新中华魂,促进人类达到大同盛世。
八、道与三教合一运动
1、隋唐时三教对话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即所谓三教。三教的分立、冲突、融和,构成了中国二千多年文化史的主要内容。隋唐两宋,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高潮,三教以辩论形式的对话也空前频繁。隋唐诸朝多次举行三教辩论大会,表面上呈现了三家之间的争论,实际上却为三教的思想交流提供了机会。中唐以后,皇帝在生日的那一天照例举行三教对话会,三教大师交流思想,促进了三教合一。
从唐代开始风行中国佛教界的禅宗,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佛教派别。宋代程朱理学,是三教融合的儒家派别。元代道教的全真教,是三教融合的道教派别。三教合一的基础是道的信仰,宋元之际,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原来一祖风,三教不离真道也,喻似一树生三枝。”诗中提出了三教相通,不离真道的观点。
2、三圣合体图
明代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乍看如同一人,实为三人,被称为三圣合体图。根据《御制图赞》可推测,图中笑面弥勒应为佛教惠远法师,左侧着道冠者应为道教陆修静,右侧饰儒巾者则为儒教陶渊明,三人各为佛、道、儒三教代表。
河南省嵩山佛教少林寺的千佛殿西侧具有道教文化色彩,殿内南北两面供十大阎罗王神位;后壁绘制儒教色彩的二十四孝画图。钟楼前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郑王之子朱载堉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图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图赞中写到:“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这体现了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
3、三教合一的寺观
三教合一的思想还反映在许多寺庙道观中。山西省有一座悬空寺,建于北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悬空寺建有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钟楼、鼓楼、纯阳宫、三官殿、观音殿、雷音殿、三圣殿等大小殿阁。
全寺最有特色的是最高层的三教殿。三教是指佛、道、儒三教。三教教祖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同在此殿受供奉,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成了一处信仰自由、和平共存的人间天堂。
甘肃省崆峒山的道教三教洞是窑洞式建筑,内奉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和孔夫子,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表现。
九、道与五教合一运动
1、五教合一的理论
五教合一的理论,近现代有不少组织与个人都提出过。最近有人在网上系统的论述“五教合一说”,论证五教应当合一。其主要观点是:五大宗教对于戒律、因果规律、天命观、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等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区别只是在于文字表述的不同与具体称呼的不同。五大宗教最终能够合而为一,成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宗教,成为爱的宗教。五教合一的基础是爱,因为五教都崇尚爱。
著名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先生说:“传统三教,所谓儒家、佛教、道教,这范围必须扩大,从明朝开始要增加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称为五教。中国历来有三教合一的传统,清末民国初,中国人又提出了五教合一的理论。”
2、世界红卐会与济南道院
世界红卐字会中华总会成立于1922年,会员主要是军阀、官绅、商人等,以办理救济及各项慈善事业为宗旨。信奉能超越各宗教的道,道的人格化即所谓“老祖”。因主张儒、道、佛、伊斯兰、天主教五教合一,并从事慈善活动,势力得到迅速发展,相继在全国各省、市、县设立分支机构317处,建道院436处,在香港、朝鲜、新加坡、日本、南洋等地建分支机构与道院200余处。
南怀瑾说:“现在还新兴了‘五教同源’,如红卐字会等类团体,把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五位教主,都请在上面排排坐。中华民族是喜欢平等的,认为每个教主都好,所以五位一起供奉。”
在济南上新街南端,有一组气势宏大的仿古建筑群,它就是刚刚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万字会旧址——济南道院。济南道院1921年由山东滨州人杜秉宾等创建,因是世界红卐会始创地,故被奉为该会的总部和母院。
3、以道为宗的青岛道院
现青岛市博物馆,原是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会址所在地,该会主张耶稣、儒、释、道、回教五教合一。要建造这样的会所,体现其五教的宗旨,就建筑艺术而言,难度系数非常之大,要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过,中国著名的土木工程建筑学家刘铨法做到了。他以诗人的想象,大胆创新,终于设计出这个代表五种文化的作品:它黄瓦红墙,共有三进院落,分别为罗马式建筑、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和阿拉伯式建筑。
这组具有浓郁五教文化风格的宏伟建筑群,在欧陆建筑风格为主的旧青岛绝无仅有。建成之后,称为道院,一是说明以道为宗,二是反映道的和谐精神。
十、道与宗教多元主义
1、约翰·希克的多元主义
宗教多元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当代英国神学家约翰·希克。希克的神学体系是多元一体。多元主义是承认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与神,比如基督教与上帝、伊斯兰教与真主、佛教与释迦、道教与太上老君等。“一体”是这些宗教与神的背后的一个普世的东西,希克称之为超越者,而他的华裔助手王志成理解为“不可道之道”。按王志成的翻译,超越者就是道,或许这是王志成与希克先生共同的理解。
人们是否可以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世界各大宗教能否进行真诚的、富有成效的平等对话?基督教或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是否具有独特优越性?世界各大宗教皆为人类对同一终极实在的回应,由于人类自身的特点、环境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对实在的回应差别甚大,但它们都是同等有效的。
2、孔汉思的道德金律
孔汉思(瑞士)是天主教的神父与著名神学家。19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领袖对话会议上,由他起草了《世界伦理宣言》。《宣言》指出,在每一个宗教传统都可以找到同一个原理的不同表达:
3、道的普世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最高文化精神,如印度人的梵文化精神,欧洲人的逻各斯精神,阿拉伯人的伊斯兰精神,中国人的道文化精神等等。最高文化精神是把整个民族维系在一起的哲学观念与价值体系,它决定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心理、认同心理、性格特征、价值取向等等。
在中国宗教对话的探讨中,在寻找各宗教的共同精神时,有些学者发现道是一种具有普世性的信仰。他们认为:“道在本体论上的无限超越性又可作为宗教的终极信仰,使之成为理性的科学、哲学与非理性的宗教的交汇点,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