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03嫂溺援之以手每日一修

【原文】淳于髡(1)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2)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注释】

(1)淳于髡(kun):齐国著名辩士,曾在齐威王、齐宣王和梁惠王的朝廷做官。事迹见于《战国策·齐策》、《史记·孟荀列传》、《史记·滑稽列传》等。

(2)权:本指秤锤,衡量轻重。引申为衡量轻重而变通处理,即变通之意。

【译文】

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说:“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这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这是通权达变。”

淳于髡说:“现在整个天下都掉在水里了,先生不去救援,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整个天下掉在水里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里,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难道要用手去救援天下吗?”

【读解】

“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一条微妙的牵涉性心理问题的规定。由于有这一条规定,当“嫂溺”的时候是否“援之以手”,就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了。

且看他问孟子的问题,出语不凡,神出鬼没而又直钉本质。稍有反应不过来,不弄得你尴尬无措,“顾左右而言他”才怪。

但亚圣毕竟是圣人级的高手,群才无碍。只需略施机锋转语,以“权”释‘礼”,便出人意料又合于情理地回答了对手的诘难,令人不得不服。

通权达变,智者风范。而我们通过学习《论语》和《孟子》的其它篇章已经知道,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非常重视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通权达变精神。

对第三个问题,孟子是带着讥讽的口吻回答的:"援救天下人要用道。”换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要用正确的理论和教育。这与援救掉到水里的嫂子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问题,不同的问题就要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难道你淳于髡想用手去援救全天下的人吗?”潜台词是:用你的两只手能办得到吗?孟子的回答近乎挖苦,但又不失周到严谨。

按对话当时的历史背景,淳于髡有劝勉孟子出面救援天下人的意思,但却不尽然,而用问题发难于孟子的意味则更为明显。若从正面去理解,他提出的三个问题环环紧扣,以前两个问题为铺垫,诱使孟子回答出需要“权变”的悖论,进而提出“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这一中心议题,从而达到说服孟子出面救援天下的目的。这个设计对普通人来说,确实会感到无可辩驳。但从他提出这些问题的尖锐性和苛刻性来看,他一方面是想以问题刁难于孟子,另一方面则是试图劝诫孟子“不可守先王之正道也”(朱熹《孟子集注》),而需要采用“权变”的方式去援天下之溺,这就违背儒家的基本理念了。所以孟子以极其机智的反问,回怼了淳于髡的诘问,维护了儒家“直己守道,所以济时;枉道殉人,徒为失己”(朱熹《孟子集注》)的信念与宗旨。

THE END
1.论语《论语·学而第一》原文及解读必读书目此所谓学习着并快乐着。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6.https://bbs.openke.cn/thread-1473204-1-1.html
2.子曰:论语一则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论语·雍也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中间,哪一个热爱学习?”孔子回答道:“有个叫颜回的热爱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的是他已短命死了。现在再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47906
3.《每日论语》学习篇《每日论语》-学习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一个人学了知识,以后经常复习或者使用,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这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https://www.jianshu.com/p/b8ea347197d5
4.二年级学习计划表二.学习计划 1.每日阅读半小时 每日一篇日记。 每日诵读古诗词一首。 2.每周发博文至少一篇,坚持自评,每周互评博文10篇以上。 3.坚持体育活动,每日至少30分钟。主要是:跳绳,4.坚持预习和复习。跑步,打羽毛球。 日预习:每天各科十分钟。 日复习:每天各十分钟。 https://www.yjbys.com/xuexi/jihua/4420877.html
5.每日一读论语孔子子曰每日一读论语 01.《论语·里仁篇》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要走远。如果必须要出远门,那一定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你去了哪里。” 02.《论语·为政篇》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https://cul.sohu.com/a/577523576_121460550
6.原《论语·学而篇第一》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大家好,欢迎打开#每日一句论语#专栏, 每天花5分钟一起学论语,受益每一天!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原文】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之②,曰:‘思无邪'。” 【注释】 ①《诗》三百:《诗经》中共收诗歌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而言。 ②蔽:概括。 【译文】 孔子说:“《诗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2060294.html
7.小学生的学习计划(通用22篇)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生的学习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的学习计划 篇1 一、在校计划表 1https://www.ruiwen.com/xuexijihua/5497839.html
8.选一本日历,陪伴我们走过2019《每日读诗日历2019》精选从汉魏到清的数百1古诗词和典藏名画。365天,每天一1诗,每天一幅画。日历一页为诗词和解读,对面为名画和书法。每1诗、每幅画的选取,都与当天的日期、节气、节日、物候等情境相匹配。感受古人的今日,用诗歌打开距离古人最近的通道。作者对诗词出处、诗文背景、文化艺术内涵等方面加以注释、https://www.douban.com/note/696684359/?type=like
9.每日读经典《论语》?学而篇第一【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0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https://www.meipian.cn/534hcy4o
10.第一个向西方翻译儒家经典的中国人他接着说:“我们只是想借此表达这样一个愿望:即受过教育的有头脑的英国人,但愿在耐心地读过我们这本译书后,能引起对中国人现有成见的反思,不仅修正谬见,而且改变对于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际交往的态度。” 由此可见,辜鸿铭决心翻译《论语》的目的是为了“纠偏”。从这一目的出发,他的《论语》翻译实际上是一种“https://www.news.cn/mrdx/2023-05/26/c_1310722062.htm
11.《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含答案)《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2024年高考语文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每日一练 含答案.docx,统编版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默写每日一练 第18练 《论语》十二章 一、易错字填空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709/8131077122005107.shtm
12.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关于养心即文中的“二曰养心”,就是要求学生一敛其心,志气如神;二纵其心,遍观天地之大。每天能够安下心来,在学习中坚持有一小时或半小时的静坐和阅历: 1.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不会产生害怕的https://www.crntt.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59788&secid=61878
13.通达智慧必修:每天听《论语》在线收听mp3全集通达智慧必修:每天听《论语》 主播:东方视角 学习《论语》何用? 精解艰涩难懂的古汉语文学,让你有趣得听《论语》。逐字理解孔子及弟子对话的真意,知晓春秋时期孔子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史悟道,学习孔子的心地修养与人格。豁达的入世智慧:和孔子学做人做事。 展开http://m.qtfm.cn/vchannels/218135/
14.国学365·每日一句【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https://www.ycpeace.gov.cn/a/wenyuan/guoxuejingdian/20180509/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