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的教育观

“你说:有知识的人与无知识的人相等吗?只有理智的人才能觉悟。”(39:9)

“真主将你们中的信教者和有学问的人提升若干级。”(58:11)

“只有真主和学问精通的人才知道经文的含义。”(3:7)

“这些譬喻,我为众人而设,只有学者才能理解它。”(29:43)

“真主的仆人中,只有学者敬畏他。”(35:28)

类似的《古兰经》文有几十处,这里不——例举。

圣训云:

“求知对穆斯林男女都是天命。”

“求知须从摇篮到坟墓。”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圣训是对《古兰经》的阐释与补充。从以上《古兰经》文和圣训中,我们认识到,求知,即学习、接受教育对穆斯林是一种强制性的天命,而且,要求穆斯林男女从小到老,终身学习、接受教育.因此,父母对子女,社会对个人,国家对公民必须提供学习、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段圣训有些圣训学家认为其传达系统不十分可靠,但其文字非常驰名,一千多年来,在阿拉伯穆斯林和中国穆斯林中口耳相传。不管这段圣训是圣人亲口的还是圣门弟子说的,我们可以断定圣人是知道中国的。圣训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①穆圣知道中国,而且知道非常遥远而有文化因为穆圣早在青少年时期,曾到叙利亚经过商,而早在伊斯兰之前,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到达阿拉伯市场,而穆圣时代正值中国唐代贞观时期,政治稳定、经济、文化鼎盛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空前开放的时候,因此,穆圣知道中国,而且,中国有文化是符合逻辑的。

②穆圣知道当时的中国不是伊斯兰国家,所以,求学问,不管是向穆斯林,或非穆斯林,都应当求之。

③圣训中的“知识”(尔利姆)一词,泛指各种知识和各门学问,不专指宗教学问,现代,“尔利姆”一词也指科学.所以,穆圣要求穆斯林可以学习非穆斯林发达的科学文化知识。

向非穆斯林学习文化知识,还有一个例证:载白德尔战役中,穆斯林俘虏了许多多神教徒战俘,穆圣允许他们用钱、物可以赎身,而他们中能读会写的人,只要教会10名穆斯林儿童能写会读就可以赎身。

④求学问,不应计较路程远近,不怕劳苦。

以上经训表明了求知、接受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及其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也可以说,是伊斯兰的文化教育观和指导原则。

穆圣归真后,他的继承人们根据这一知道原则,在征服东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和印度北部的过程中,吸收了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文明古国的文化遗产,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之相融合,形成了中世纪新型的发达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并通过阿拉伯人,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文化传到了欧洲从而促进了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THE END
1.移动互联APP里的大世界礼拜助手 由中国网出品的移动手机客户端“礼拜助手”是一款中阿双语的服务类手机客户端,为我国以及阿拉伯世界穆斯林群众提供每天五次的礼拜时间提醒,麦加朝向指示以及伊斯兰历法计算等,方便穆斯林尤其是迁移中的穆斯林群众进行礼拜功课。 中文版客户端除基础的功能服务外,还设置“朝觐报名”和“朝觐事务”等栏目,图文并茂地http://zw.china.com.cn/2016-06/05/content_38607353_8.htm
2.学习时报依据对《古兰经》和圣训的思想、原理及其践行方式的不同理解,穆斯林还可以分为不同的教义学派。其中,影响最大的理论教义学派当属穆尔太齐勒派,其主要哲学观点如下:一是安拉独一,因此不具有独立于本体之外的一切属性;二是安拉公正,惩恶扬善;三是安拉不创造罪恶;四是人类各为其行为负责,人类不是安拉的玩偶;五是只有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16-03/21/nw.D110000xxsb_20160321_1-A2.htm
3.虚构与幻想——评境外涉疆反华“文化产品”的虚伪性新疆专门设立了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组织翻译出版了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4种文字的《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等伊斯兰教经典书籍,不断拓宽信教群众获得宗教知识的途径。三是伊斯兰教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充分保障。新疆现有10所伊斯兰教院校,即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和8所分院,以及新疆伊斯兰教经文学校。http://www.81.cn/ss_208539/10071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