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法句经》讲解(一)佛经出曜经

《法句经》又称《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鉢经》、《昙鉢偈》。《法句经》之「法」字,梵语为dharma,意为「道理」,又有规则之意:「句」的梵文为波陀(Pada),原意为足迹,后转为「道」和「句」之意。之所以称之为「法句」其大意是讲:此乃佛之所言,是古代圣人足迹所践履之道,可为俗人遵循、效法;其言可以规范後人,故曰「法句」。(法句经序)又把「法句」译为「法言」,为早期佛教经典之一。本版本来自《中国佛教经典宝藏》,选用的是一九三五年十月欧阳格施赀重印的版本。该版本参照了秦本、晋本、宋本、丽刻本、巴本等多种版本(文字),对个别字句作了校订修改,比较通顺易读。对极少难注难译字、句,又参照宋碛砂影印本。《法句经》为初学佛教者的入门佛经,本连载约42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欢迎大家学习。

佛教经典《法句经》讲解(一)

一切苦难追随行恶之徒,有如挽车的牛,车轮随足蹄。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法句经的由来

注释:①、②黄忏华(法句经谈概)《经典研究论集》第一百八十七页,大乘文化出皈社,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1),中华民国六十七年十一月初版。③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十五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④逸<四十二章经年代新考>(〈四十二章经与牟子理惑论考辨〉)第六十九页,大乘文化出版社,现代佛教学术丛刊⑾,张曼涛主编,民国六十七年六月初版。

佛教经典《法句经》讲解(二)

一切快乐会追随行善之徒,有如影子不离人。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原典卷上吴天竺①沙门维只难等译

无常品②第一

注释①吴天竺:吴,三国时吴国。天竺,即印度。②无常品:无常,佛教的基本概念,即指现实人世中万事万物的暂时性。品,即相当於现代著作中的「篇」或「章」。③寤:醒著的。这裏作动词用,开悟,使人明白。④解寤:醒过来了。⑤思:语尾词,没有实在意义。⑥操集:收集。⑦夫生辄死:全句意谓那生命啊动辄就走向死亡。夫,发语词,没有实在意,相当於「那」。辄,立即、很快。⑧灭:佛教的四谛之一。苦、集、灭、道。此处即指生命的消亡,烦恼灭尽,故曰灭,又日涅槃。⑨埏埴:用泥土制作陶器。埏,音shan,以水和泥曰埏;埴,泥土。⑩贪:喂食、喂养。⑾老死:衰老和死亡。此处作名词。⑿荣穽:亦作「荣穽」。又作「荣穽」。意谓井枯长草,即枯井也。荣,盛多;穽,通井。⒀见:通现,展示出、显示出之意。⒁意:意识、知觉,即指对苦痛的意识、知觉。⒂咄嗟:感叹、哀叹。⒃耄:八十岁称耄。有「耄耋之年」的合称。⒄蹈藉:丑陋不堪之意。藉,狼藉错乱。⒅恃:依靠。⒆怙:凭借、依托。⒇是务:这些努力。

切快乐会追随行善之徒,有如影子不离人。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常把他人的过失耿耿于怀者,怨恨将在内心滋长。彼骂我打我,败我劫夺我,若人怀此念,怨恨不能息。

不把他人加害之事耿耿于怀者,怨恨自然平息。彼骂我打我,败我劫夺我,若人舍此念,怨恨自平息。

怨恨永远无法战胜仇恨。只有无恨之心才能将仇恨征服。在于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

有些人不晓得生命将随死亡而结束,了悟死亡的必然性就能避免争执。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如此,则诤论自息。

死亡征服一切情欲、无纪律和贪念,如风吹弱树。唯求住净乐,不摄护诸根,饮食不知量,懈惰不精进,彼实为魔服,如风吹弱树。

死亡无法战胜心念坚定者,就好象风吹不动石山。愿求非乐住,善摄护诸根,饮食知节量,具信又精进,魔不能胜彼,如风吹石山。

那些腐败、不诚实克已者,不配接受袈裟。若人穿袈裟,不离诸垢秽,无诚实克己,不应着袈裟。

那个不腐败、持戒、诚实克己者,配穿上那染色的袈裟。若人离诸垢,能善持戒律,克己与诚实,彼应着袈裟。

那些把非真当真,把真当非真者,不能到达真的境界,他们已被误导。非真思真实,真实见非真,邪思惟境界,彼不达真实。

把真当真,把假当假,他们接受正确的指引,将达到真的境界。真实思真实,非真知非真,正思惟境界,彼能达真实。

贪欲刺穿那未已修养和开化的心,有如雨浸漏粗陋的葺草屋顶。如盖屋不密,必为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贪欲必漏人。

贪欲穿不过那已修养和开化的心,有如雨水浸不漏那葺草精密的屋顶。如善密盖屋,不为雨漏浸,如是善修心,贪欲不漏人。

看见自己污秽的行为,那作恶之徒感到忧悲,在今世和来世都被困扰。现世此处悲,死后他处悲,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忧悲,见自恶业已,他悲他苦恼。

看见自己清净的行为,那作善之徒两世都喜悦。现世此处乐,死后他处乐,作诸善业者,两处俱受乐,见自善业已,他乐他极乐。

行恶之徒在今世与来世都受苦,堕落到恶界里重生加倍受苦。现世此处苦,死后他处苦,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受苦,现悲“我作恶”,堕恶趣更苦。

诵读佛经却不实践,是无结果的,有如牧者数他人的牛只。虽多诵经集,放逸而不行,如牧数他牛,自无沙门分。

虽少诵读经典,却能实践佛法,完全弃除系缚,有资格列入出家人的行列。虽诵经典少,能依教实行,具足正知识,除灭贪嗔痴,善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门分。

THE END
1.悟真篇全文译解白话(叶灵儿赵清)小说说话的资格在无意中被剥夺,他需要隐忍,从苦难中得出的结论,有时候尤为重要,也学会一心二观,他发现本质与社会认知的可悟真篇 仙路漫漫真传 悟真篇原文在线阅读 文字仙真传 悟仙大师 悟真篇全文注解白话文 悟真篇的修炼方法 悟真篇全文译解白话 悟真篇全文及译文txt 悟真篇原文 悟真篇讲的什么 悟真篇原文http://www.hylpw.org/tag/529371/
2.悟真篇全文注解白话文悟真篇全文及译文杨梦思.docx该【悟真篇全文注解白话文悟真篇全文及译文杨梦思】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悟真篇全文注解白话文悟真篇全文及译文杨梦思】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https://www.taodocs.com/p-969831735.html
3.《悟真篇·附》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Word/PDF下载宋承钟、吕之学,祖述黄老,仿效《周易参同契》,著为《悟真篇》,内丹之学遂大显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之:“是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 《悟真篇》与《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黄庭经》为古代中国早期四大内丹术专著。北宋张伯端撰。考该书以诗、词、https://www.zaixianjisuan.com/guoxue/wuzhenpian/fu.html
4.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宋]翁葆光《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作者:[宋]翁葆光,经名: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一卷,南宋翁葆光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http://cdnab2.newdu.com/book/mb18832.html
5.周易参同契今译·悟真篇今译(白话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今译·悟真篇今译(白话道教经典)》,作者:周易参同契今译·悟真篇今译(白话道教经典) 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9787500440864。http://product.dangdang.com/8961745.html?point=comment_point
6.《阴符经》全文及注释(下)《参同契》、《悟真篇》等类丹经,多以卦象干支描述自身修练中的阴阳变化,亦宗此义也。 【白话文】于是,圣人就发明了一种神奇的东西,用以昭示天地万物之象,这就是阴阳八卦和六十甲子,神之申机,鬼之屈藏,无不包括在内。阴阳相生相克之术,与天地之道暗合(阴符),故能昭示天地之间的万象。https://www.meipian.cn/503txdny
7.药性赋白话解中医药学书籍(道藏洞真部)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太上洞房内经注--(中华藏书).txt (道藏洞真部)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宋-薛道光(中华藏书).txt (道藏洞真部)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太上洞真凝神修行经诀--(中华藏书).txt (道藏洞真部)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批注-宋-https://m.5shubook.com/p-45300.html
8.壮《中医词典》z~其他正文灵枢论疾诊尺篇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金匮真言论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诒按∶冬令受寒随时而发者为伤寒,郁久而发者为温病。就温病言,亦有两证∶有随时感 …… [全文] 《温热逢源》 (一)《灵枢·经脉》篇 此篇为医学之大本原,无论方脉针灸两家,皆不可不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zhongyicidianz-1-5-49-0
9.道学经典注释:周易参同契注释悟真篇注译电子书下载内容简介 《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影响都很大。《道学经典注释:周易参同契注释悟真篇注译》这次纳入“白话道教经典”系列,由著名专家陈全林先生加以注释,使得专家及普通读者皆可深入堂奥。 ·查看全部>> 目录 导言上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https://topbester.com/ebook/view/1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