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解释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这一段根据皇侃和邢昺两位学者的注疏,是说的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孔子是圣人,圣人在我们这个凡间,为我们示现学习的过程,修道的次第,让我们常人也能够学得到。假如他完全示现大圣,不用学就知道,生而知之,那我们就没办法学了。所以他在这里隐圣同凡,把他圣人这一面先隐盖起来,示现出一个凡夫的样子,是劝导我们要像他那样,勤学不辍。

我们来看这章讲到,孔子自述他学习的、成就的过程。说『吾十有五』,十有五,这个有是念又,就是十五岁。十五岁的时候,就有志于学了。朱子的《集注》里头就讲,「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这是解释十五有志于学。在古代,八岁上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它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和大学。小学以学进退应对、礼仪规范,学规矩为主。大学就要穷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十五岁就是要入大学的阶段。十五岁孔子有志于学,这个志叫「心之所之」,所之就是趣向,心趣向哪这是讲的志,志向。心趣向圣贤之道,这就是志于学,这个学就是《大学》的学,是大学之道。在《大学》里面讲到的,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讲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大学之道。孔子十五岁就有这样的志向,希望明明德于天下,也就是真正成为圣人,帮助社会,帮助大众一同明明德,止至善,使天下大同,世界和谐。既然发了这样的志向,念念都在此,绝没有退心,绝没有厌足,这个不厌就是不满足。

李炳南老居士,我们尊称他雪公,因为他的号是雪卢,雪卢老人,我们称他雪公。雪公的《讲要》里头讲,这个志于学就是一心趣向圣贤之学,就是专心求学的意思。孔子从小就好学,《史记·孔子世家》里头讲,「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这个俎豆是祭祀所用的器皿,俎就是祭祀的时候放肉的那个几案,那个小桌子;豆是盛干肉类食物的器皿,用于祭祀。陈是摆设,摆设这些祭祀的礼器。「设礼容」就是学习这些祭祀的礼仪,学祭礼。就是他在童年的时候,他就很好学,他不会像其它的孩子那样去疯玩,他玩的也是在学习这些礼仪。

到了十五岁,这是成童的年龄,童年到了最终的阶段,他的心志已经很坚定、很明朗了,所以这时候,他真正立定志向,要求学,而且念念在兹,没有退堕。我们看到孔子这样做,要想想自己,要学圣学贤,第一个就是立志。问问自己,志立了没有如果志没立,学也不可能有成就的。孔子之所以这一生能成就圣人,就是因为他早年就立志了,这个志向是真的,不是敷衍耳目的,也不是装出来给人看的,内心里真正生起这个志向。所以学习就很认真,很努力,很刻苦,学了多久学了十五年,『三十而立』。

到三十岁就立了,立是什么意思雪公引皇侃注疏讲到,「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所学经业,经是经典,业就是圣贤人的事业,也就是道德学问,到三十岁已经成立了。这个立也就是讲学有根柢了,有力了。有了根有了力,就不为外力所动摇,就好像棵大树,在十五岁有志于学的时候,刚刚是小树苗,这个时候还没立起来,等他长到三十岁了,根深、枝干也粗了、硬了,禁得起外面风雨的考验,这三十而立。我们简单的讲,他学成了,可以出山,毕业了。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就入不惑之年。「不惑」,西汉的大儒孔安国批注说,就是不疑惑。孔安国是孔子的后裔,应该是第十一世。说不惑就是不迷惑,没有什么可疑惑,就是样样都明了了。雪公在《讲要》里头引用了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里面的一段话,程树德先生是近代的大儒,他这个《论语集释》非常的广博。他这里讲到,「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他问得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个立的前提条件是不惑。你不疑惑了你才能真正立,如果你心里还疑惑,那肯定会受外力动摇,就怎么能说立所以为什么这里讲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在不惑之先,而不在之后,这是什么原因这个回答非常好,「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出自于《论语》。孔子说可以立,什么叫立「立,守经也」。这个立,就是他已经找到了标准,标准是什么经,经是圣人的教诲,这是我们的立身处世的行为标准,我们要守住这个标准,这叫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违背这个标准,这才守得住,这才能立得起来,这叫立。

「不惑,达权也」,达权就是遇事能够行权,善巧方便。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就比立要高,立是什么雪公解释说,「可即可,不可即不可」。这很讲原则的,可以做的就可以做,不可以做的就不能做,有个硬性的标准。但是达权是「无可,无不可」,他没有那个执着,没有一个成见,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行权方便,就比立的境界要高,所以夫子讲「可与立,未可与权」。你跟一个人相处,这个人他能够讲究原则很好,但是未必你跟他相处的时候,他能够做到行权方便,不知权变之道,这就不能称为不惑。

所以夫子讲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立在不惑之前。这个行权方便,前提是他要能立,如果没有立他就在行权方便,根基不稳,他就学随缘,这就不是随缘不变了,他是随缘随着变,他没有根基,这就是古德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他这行权方便变成下流了,变成祸害了,为什么因为他没立。所以立是前提,是基础。

到了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根据刘宝楠先生的《论语正义》,他引汉朝董仲舒的话说,「天令之谓命」,天令就是天的命令,天命就是天的命令。五十岁就知道天的命令,什么叫天的命令刘宝楠在《正义》里头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知道天命的人,知道自己是天所委派下来,不是无缘无故在这凡间出生的,虚生是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夫子到五十岁,他知道自己来这世间,到底是要做什么事业。那我们现在都明了,夫子来这世间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他真正做到了。所以后人称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就好像我们人类的一盏明灯一样,照亮了我们漫漫长夜,让我们懂得是非邪正的标准,懂得学圣学贤。

刘宝楠先生讲,「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大意是讲,孔子出生在周朝末年,周朝衰落,圣贤已经很久没有出世。周朝初年的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圣贤,到了末年没有出世,孔子在这时候出世,所以他是有使命的。到了他五十岁的时候,他得到《易经》,学《易经》,知道天命。他自己非常谦虚,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没有大的过失,这是谦虚。实际上是,他完全懂得自己来这世间做什么。

天为什么要生孔子为什么要赋予孔子这样的使命孔子知道,孔子也能真正不辜负天之所生,天之所命。所以他讲五十知天命,他讲的不为过。这个天命,立之于己,受之于天,这讲得很好。首先我们自己要懂得立命,你才能受天命,这个不是宿命论。我们看到这里,觉得孔子他有天命,我们没有天命,那是错的。为什么孔子能受天命因为他自己能立命,他真正有志于圣贤,有志于将圣贤的教育传播到天下人,他以此为使命,就是自己立命。然后天命就降临到他身上,所以天哪有意思它不会有一个意思说我选择一个人,赋予他天命,没有。上天真是可以说是无私,没有念头的,没有思想。我们真正立志感格上天,所以圣人不敢推辞这个天命,也就是说,他勇于担当。

我们试问一下自己,我们知天命否我们的恩师净老他告诉我们,他在十四岁的时候就想到,「我来这个世间干什么来的」他就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就在思索人生,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这一生短短几十年要做什么古人讲,替天行道。我们要将圣贤之道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如果真正发起这样的心,有这种志向,那恭喜你了。你也跟孔子一样,你也立志了,你也必定有一天,你知天命。这是孔子跟我们讲,他自己的境界在不断提升,实际上是在鼓励我们,要我们自己直下承当。不能说孔子的事情,跟自己无关,那就枉费了夫子的苦心。

雪公讲,「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孔子学《易经》,所以他知道天命,那我们今天听到这个天命,天命就是宋朝张载说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天命。我们现在听到了,闻天命了,但是还没有知天命。为什么说没知因为没真干。真知就真干,一定是知行合一的,没有行就还是没有知,那怎么办那就要老老实实向圣贤学习。首先信赖圣贤的教诲,信赖圣贤,然后慢慢慢慢的我们也觉悟,总有一天我们也达到知天命。真正知天命的人,那真的叫做替天行道。

孔子到六十岁,『六十耳顺』。郑康成的批注说,「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什么叫耳顺耳朵是听言语的,听到人讲话,就从他的言语当中,了知他说话的意思,乃至内心深处他的想法,都能明了。皇侃的注疏也是同样的说法,「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但闻其言」,就是一听到别人的话语,马上就能解瞭里面细微的意思,你真的叫知言了,知言就能知人。所以「所闻不逆于耳」,这个耳朵真正叫聪了,聪明了,一接触到言语就能明了。所以耳这个器官叫耳根,是能闻,能闻跟所闻,不相逆反,这叫耳顺,就是耳根顺了。这个顺,意思很深,不是说你只是顺着那个声音,所闻的是声音,他顺什么是顺自己的自性。如果是追寻着所闻的声音,就跑到外面去了,这就不叫顺,这叫逆,为什么逆着自己的自性,自性不在外面。顺自性,这才叫耳顺。所以要返闻闻自性,这叫耳顺。底下我们会引佛经,《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经文来诠释,大家就更加明了,什么叫耳顺,耳顺就是耳根圆通。

朱子解释说,「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这里讲的耳顺是用耳根来代表,其实人有六根,就是六种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都是能感知。这里光举耳根为例子,其它五根,也就可以推论而知了。讲到耳根,耳对声,耳是听声的,声入耳,心就通了,这是耳的功能通达,能通顺自己跟他人的心里,是一听到就通,「无所违逆」,这个就是功能没有障碍了,全通了。听到别人讲话,立即知道他的心理,这是「知之之至」,就是我们感知的能力到了极点。到了这样的境界,不思而得,思是念头,不用起心动念就能够一接触就明了,这叫不思而得,这是耳根能闻的功能没有障碍。那么耳根如是,六根都如是,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一接触就能明了,夫子到六十岁就有这样的境界了。

到了七十岁,『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当随字讲,也就是随心所欲,这个矩,当法度讲,也就是随心所欲,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踰越法度,不违反规矩。

朱子讲,「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随心所欲,不管做什么都没有踰越法度,这叫安。这个安就是《大学》里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夫子到七十岁达到这个境界了。但后面还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那就没有说下去了。夫子证明,他上面还有境界,可惜夫子只到七十三岁就逝世了。假如还有个八十、九十岁,他后面境界全通达。但是能够做到,「安而行之,不勉而中」,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这是什么自然合法度,不起心不动念,都不离乎道,这叫任运自然。不勉而中,就是没有丝毫的勉强,没有丝毫的造作,不起心不动念,自然中道,中庸他真正得到。这个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叫中,也就是没有起心、没有动念。

朱子引程子的解释做一个小结,「程子曰: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其实孔子他是圣人,他实际上是生而知之,虽然他自己谦虚,说自己是学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但是他实际上也是示现。示现什么由学而至,他要学,所以有这样的一个次第。先是志于学,立志,然后立定根基了,然后到不惑,然后知天命,然后耳顺,最后是从心所欲,不踰矩。示现这个过程是勉励我们后进的学人,让我们知道一个求学成就的过程。程子讲「立,能自立于斯道也」,这个是立定在圣贤之道上面。「不惑,则无所疑矣」,他没有任何疑惑。不仅对自己所志向的圣贤之道没有疑惑,乃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状况,他都能够知道如何去处理,就是行权方便,这是不惑。「知天命,穷理尽性也」,他能够通达天理,能够尽一切事物之性。「耳顺,所闻皆通也」,他不仅是知,他现在是通了,通达无碍,宇宙万物一切理全通达。到了七十岁是「从心所欲,不踰矩,则不勉而中矣」,那是完全自然,没有丝毫起心动念造作,而都能够行中道,都不踰矩。

朱子又引胡氏,这是南宋初年的学者,叫胡寅,字明仲,「胡氏曰:『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欲得此心者,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至于一疵不存、万理明尽之后,则其日用之间,本心莹然,随所意欲,莫非至理』」。这也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小结,说圣人的教化方法很多,但是都是使我们能不失本心。要知道,人本来就是圣人,我们的本心跟圣人本心相同,「人之初,性本善」,性本觉。证得这个本心,就是圣人。但是现在是凡人,本心也没有失掉,只是我们没有觉悟到,所以学就是觉的过程,那么目标就是证得本心。欲证得本心,必须先立志,圣人是过来人,他给我们指出的道路,我们立志要走下去,这叫学圣,循序渐进。不断的学,就是不断的觉,也就是一点一点将本心恢复。

本心宛然安在,它本来就存在,它上面有很多灰尘,就像一个明珠,现在很多灰尘包裹着,我们非得把灰尘全部都洗干净,本心这个明珠才真正放大光明。所以我们学的过程就是去除这些灰尘,这些灰尘代表烦恼习气。一点一点的去除,一直到最后,一点瑕疵、一点灰尘都不存在了,本心全体现前,那么就能做到万理明尽,通达一切道理,这叫穷理。那真正是叫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圣人。在日用之间,完全是本心这个自性性德起用,所以都能够做到随心所欲,都符合规矩,规矩就是性德的作用。

「又曰」,就是胡氏又讲到,「圣人言此,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涵泳,不可躐等而进;二以示学者当日就月将,不可半途而废也」。孔夫子为我们讲出他这一生的成就的过程。一个方面是指示给我们后学,要优游涵泳,优游是从容消化圣人的教诲,这得慢慢来,不能急。涵泳是深入的去领会,这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我们有耐心。不可躐等而进,躐等是越级,你想跳级、冒进,这是不可以,这是好高骛远,所以要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前进。第二方面,也是指示我们学者,应当日就月将,这是讲日日要努力,月月要进步,日新又新,天天要去干,天天进步,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有恒心。

雪公引程树德先生《论语集释》当中讲到,这也是程树德先生引用明儒,明朝的大儒顾宪成的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这个话讲得好。这一章是孔夫子自述,也是他整个求学的年谱。一生在学圣人这个过程,成圣的阶梯,是千古作圣妙诀。凡是要做圣人,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需要经历的过程。难得夫子把这个经验供养给我们,省了我们很多的探索。我们再走这条路,我们也就知道目标,知道方向,也知道每一种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心里就踏实。这个作圣的阶梯,夫子是示现他七十岁走过来的。实在讲,这个大概是一个平均的过程,有的人要快一些,有的人要慢一些。夫子是隐圣作凡,给我们示现一个平常人经过的一个过程,他能做到,我们也一定做到。如果我们很努力的去做,我们甚至会快过他,超过他。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批注,说「只一学字到底。学者,觉也」。夫子十五岁有志于学,圣贤之道就是一个学字。所以我们讲,整个圣贤之道归纳起来,用一个字来讲就是学。学是什么意思不断的觉悟。我们的本心本来是觉悟的,这叫本觉。但是现在不觉了,不觉的是因为有障碍,什么是障碍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障碍。打个比方讲,好像一个人身上穿着无价的宝衣,都是金银珠宝所装饰的衣服,外面套着一件很邋遢的、乞丐的衣服,他自己不知道自己身上穿的是宝衣,这个宝衣就是本觉。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样他不觉,虽然不觉它没有障碍本觉,本觉本有。他自己不知道,他就以为自己是个穷汉,一个乞丐,到处要饭,不知道身上全是宝。什么时候你发起一念觉的心,要恢复本来的面目,这是觉悟,这叫始觉。始觉合本觉,这就是学。

蕅益大师讲,「念念背尘合觉,谓之志」。夫子十五有志于学,他念念不移,怎么背尘合觉。这个尘就好像尘土,把本心这个珍珠给覆盖了。好像身上穿的这邋遢的衣服,把这个宝衣给覆盖住,现在背尘合觉,就是把你的那件衣服给它脱掉,恢复你的本来有的宝衣,这是背尘合觉,这是始觉合本觉。念念都始觉合本觉,这是有志,孔子十五岁就开始。

觉什么「觉不被迷情所动,谓之立」。三十而立,他就做到不被迷情所动,他不动摇。什么是迷情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都是迷情。他不起这些烦恼,他就立了。外不受诱惑,内不动迷情。「觉能破微细疑网,谓之不惑」,再进一步,他就能破微细的疑网,这个疑心像网一样把人笼住,现在他能破掉了,一切法都不疑惑。「觉能透真妄关头,谓之知天命」,再进一步,真妄关头他突破,他能够返妄归真,那真的是见得本性,这是知天命。

「觉六根皆如来藏,谓之耳顺」,六根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身体里头有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我们的真如自性,自性遍一切处,当然在我们六根当中,也就是六根都通达,通达什么通达自性,这是耳顺。「觉六识皆如来藏,谓之从心所欲不踰矩,此是得心自在」,这个六识,是六根里头的妄想分别执着。譬如说眼,见到外面的境界,就是色,眼见色就起了眼识,起了分别执着,落了一个印象。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的,这是妄。对,是妄,但是妄有真。孔子到七十岁他就明了了,妄里头原来有真。真妄不二,全妄即真,所以这个时候,他从心所欲不踰矩。在妄境当中他不离真,他得到心自在。心自在再往上还有一层,叫法自在。

「若欲得法自在,须至八十九十,始可几之」,那么孔子没达到法自在。要得到法自在,那要到八十、九十,才可能得到。但是很可惜孔子没有这个寿命。什么叫法自在完全到了无心,一切妄想都断掉了,不起心不动念,真正能够像观世音菩萨那样,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至于现什么身,完全是在众生,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这是完全自在了,法自在。孔子还没证得这个境界,所以他在《论语》中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讲他不敢自称为圣人,也不敢称自己是仁人。

这个话,「此孔子之真语实语,若作谦词解释,冤却大圣一生苦心」。孔子不敢自称为圣和仁,不是自谦而已,这是他真实语,他明了这个境界,他还没到达。真正圣与仁,是得法自在。如果我们只把它做谦词解释,这就冤枉了大圣一生苦心。大圣一生给我们示现的是这个修学的次第,他让我们不能够只以他为的境界,他希望我们超越,这是他的苦心。

蕅益大师讲,「返闻闻自性,初须入流亡所,名之为逆。逆极而顺,故名耳顺,即闻所闻尽,分得耳门圆照三昧也」。这是讲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他第一个层次是返闻闻自性,一开始是入流亡所的境界,什么叫入流亡所入法性流,怎么入返闻就入。耳根不攀外面的声,而返过来去闻自性,这是入流。亡所就是忘了所闻的声音,就像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忘了舌根所尝的味道,他忘了。耳根如果忘了声音就是亡所,把这个所忘掉,这要什么经过把这个声音忘了之后,动的相没有了,产生静的相。静的相现前了,又要把静相放下。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才到闻所闻尽。闻就是能闻,能闻所闻都尽,都没有了,这才称为耳顺,也叫耳门圆照三昧,这个境界是觉了。这个觉,佛门里面称为阿罗汉,《华严经》里面称为七信位菩萨。到了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在《楞严经》里,是把能闻所闻都尽了,就觉了。能觉所觉,这又是一个能所,也空了,这才得心自在。那么底下还有,空所空灭,能空和所空,你觉空了,就有一对能空所空,空的境界现前了,把空也灭了,这才证得法空。证得法空,这就是如来境界。但是,那能灭所灭又是一个结,把能灭所灭又灭了,叫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个时候才圆满证得自性。

所以蕅益大师这里判定,夫子的境界已经是很高了,但是我们绝不能够以为这是最终,还有再上的境界,这个《楞严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

THE END
1.《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2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https://guoxue.httpcn.com/html/book/TBMEKORN/CQXVKOTBPWME.shtml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立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孔子自述他的立德过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立德”的长期过程中,大约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一个阶段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儿童的本性是纯真的,这可以说是自然美,但有了自然美还应该加以修饰,子夏曾经问孔https://lunyu.5000yan.com/2-4.html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拼音版,可打印(论语)文言文yù 欲 , bù 不 yú 逾 jǔ 矩 。 参考书籍:《论语》诵读本 中华书局出版社,《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 2017年版, 展开全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拼音版 标准格式的PDF打印文档,此为可直接打印版本,保存此版本方便打印和收藏。点击后方按钮打印。点这里查看拼音版文档效果 立即下载拼音版https://m.cngwzj.com/pygushi/XianQin/73612/
4.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标准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 流行https://wwww.chinulture.com/ebook/read/347118/520207
5.《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学有所立;四十岁时,心中通达而不再疑惑;五十岁时,能够知晓天命;六十岁时,我听到别人说的话就能通达人的心意;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也不会超出规矩法度之https://www.jianshu.com/p/44e3f8c361c5
6.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其中的“学”就是A.我现在所说的学习B.指增加各种知识C.有志于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D.指仁义道德的规范的答案解析,刷https://www.shuashuati.com/ti/aa804e368ae7478ea5ab14416f5affaf.html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But I ten have five remember in study, but the thirty years old, 40 the forty years old, 50 knows the destiny, but 60 pleasing to the ear, 70 does as pleases, not exceed moment.[translate]http://eyu.zaixian-fanyi.com/fan_yi_2295742
8.《论语·为政篇》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很多小伙伴都积极入坑,但并非那么容易上手,尤其对新手玩家不是很友好,攻略问答中常常会遇到《论语·为政篇》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学”,指的是什么?()不知如何解决,为此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论语·为政篇》载“吾十有五https://www.duote.com/tech/xxyxgl/317496.html
9.《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诠释考论.pdf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摘要 摘要 《论语 ·为政》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晚年自述其进学修身、成人成德的 真实经历,也是晚年对自己人生各阶段的回顾与总结,是传世典籍中最能反映出孔子 “即 凡而圣”这一生命境界的文献。自古以来,学者们多将此章视为“圣人年谱”“修身心法”, 蕴含着孔子丰富的思想内涵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721/8031117120005112.shtm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5岁,古人叫“成童”,是小学毕业该升大学的年龄。我国古代,只有小学和大学,没有中学。孔子少年老成,在这个年龄上,立志要做学问。现在的孩子不一样,15岁,正值青春期躁动,最闹,俗话说,“十五六,狗都嫌”。但毛泽东,他不嫌。“文革”的火,就是从这帮孩子点起。红卫兵的诞生地是圆明园https://www.douban.com/note/113839918/
1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https://www.oilube.cn/36129.html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生活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论语中孔子对人生状态各个阶段的评价,也正是因为熟知这句话,才让我们知道了从三十岁到七十岁,各个年龄段古人的称谓。那么其他阶段的年龄古人是怎么称谓的呢?https://yjxy.xmxc.com/2019_10/23_15/content-17438.shtml
13.论语名言警句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知道https://www.cnfla.com/mingyanjingju/2457609.html
14.《论语》名句及译文【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https://mip.ruiwen.com/guji/1578098.html
15.孔子的论语译文:“吾十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天命孔子的论语译文:“吾十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9058aa2ff70f637be89d3834ae8127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