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1.12.27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明代心学大家,被后人誉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的王阳明(1472年—1529年),生于诗书世家,他的祖父王伦以教书为生,父亲王华是成化辛丑科状元。
因为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王守仁天生即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与时人不同,他读书学习从一开始就不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王阳明11岁在京师读书,曾问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私塾老师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并不认同,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他很小就立起了长大要成为圣人的志向,他的这个读书进学起心动念,也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如今的学生,今天说志向,明天说梦想,今天说长大后要当科学家,宇航员,明天又讲要成为企业家,设计师,那都是空话,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何以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完全是赶潮流,自欺欺人罢了。立志,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有道——
学习,都是要先立志。志要是不立,就像不种树根而只培育灌溉树枝一样,结果只能是辛劳无功。世上的人之所以沿袭旧的,敷衍应付,养成不好的习惯,最后变成道德低下的人,变成低级趣味的人,都是因为没有立志。所以程子讲:要有成为圣人的志向,然后才能与他一起共同学习。
人要是真心有一个成为圣人的志向,则必然会思考圣人为什么是圣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只是因为他内心纯为良知而毫无私欲。这样,我们想成为圣人,也只有追求内心纯为良知而毫无私欲。想要做到内心纯为良知而毫无私欲,则必先去除私欲,让良知显现。想要去除私欲,让良知显现,则必然要去找到去除私欲而显现良知的方法。想要找到去除私欲,显现良知的方法,则必需要验证前人的思考,考证于古人言语,这样才是做学问的功夫,然后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的知识,这都是不能够欺骗自已的。
......
孔子,圣人,也曾经讲过:我十五岁开始深度学习,到了三十岁才真正立志。立志怎么能不重视?志向,是一个人精气的核心,人的性命,树木的根,水的源头。源头被堵了,则流水就没了,树根不培植则树木就会枯萎,人要是没命就会死去,志要是不立则精神不清醒。想要成为君子,则无时无处都应当把立志当成最重要的事来抓才行。
从前的圣人,虽然各不相同,但其用功大都一样或只差一点点。《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这不能强求,但其中的关键地方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天理都是一样的。天理是一样的则道心是一样的,道心一样则学问就是一样的。其它的诸多学说,都是邪说。
后来的人有个大的毛病,主要表现在没有志向,所以今天特地的讲出来。中间字字句句都是立志。人一生的学问,只是这个立志,守志而已。若要说是精一,则字字句句都是精一,若要说是敬义,则字字句句都是敬义的功夫。其与“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如果能真心的体会,自然能信其真。
.......
我第一次读《传习录》的时候,就感觉它处处能说到实处,单单一个立志王阳明就能说得这么细,其他的就可想而知了。只不过,在读《传习录》之前,我建议大家还是要先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吃透,毕竟,就像读《孟子》,最好先读《论语》一样,《传习录》本也是《四书》的一种延伸和升华。
一个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正己、安人、全我,无身,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会逐步提高,他的生命观也会越来越澄澈。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该明白的第一个道理是,——修身为本。修身中自有真意,修身中自有至乐,孟子人生三大至乐之一——“仰不愧於天,俯不怍于人”就属于修身的范畴。活在这世上的每一天,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修身中寻找自我,立起自我,进而在修身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道德的修养除了少数起步高的人外,一般人想把它做好,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搞突击和三分钟的热情那都是自欺欺人,只有躬身在生活细节里将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自觉自清地在平常点滴中不断反省自己,不停修正自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经过一番寒彻骨后,自然能迎来梅花分外香。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深度学习;三十岁能够立起自己坚定的生命观,终极志向,了彻自己要走什么样的一条人生路;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对所认知的一切道理,也能通达不再生疑,内心异常笃定;五十岁便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和自然的道了;六十岁能澄澈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凡我耳闻目睹的,都能看开,看清明,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七十岁从心所欲,率性而为,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