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中央及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法学院党委大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始终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体要求,积极打造党建、思政工作新模式、新品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他口中的“青研社”是指,在法学院党委领导下,成立于2017年11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习社”。“习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学生如何发展、成长,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十九大的召开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此背景下我们青年学生必须要深刻学习、实践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承起国之担当。”谈起成立缘由,法学院院长徐涤宇说,“我们希望搭建一个接地气、受欢迎、有实效的供青年学生“学习”的平台,培养好党和国家的接班人。”
该平台旨在以青年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学骨干为主力,依托学生党支部、团学组织,以“学、思、践、悟”为主线,开展一系列集中学习、理论宣讲、社会实践、研习交流活动,让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影响和惠及广大青年学生。
一、以集中理论学习为基础
青研社把研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任务,以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法治工作思想和教育工作思想作为学习重点,引导青年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真理。着力突出学习时效性,围绕时事热点、立法前沿等社会问题,通过学术沙龙、读书会、研讨会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讨论。
青研社按月度组织集中理论学习,结合青年大学习、青马培训班等既有的学习培训模式,每期由不同学生组织牵头负责,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互动式学习讨论。该社自成立以来,共计组织集体研读18次,内容涉及《共产党宣言》《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力争做到深学深悟、常学常新,不断深化青年学生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把握。以社会热点事件为切入点,组织研讨会30余次,以学区房热问题探讨国家落实教育公平的举措、以红黄蓝造谣事件分析网络主体的法律责任、以未成年人沉迷网游问题讨论科技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引导青年学生将理论学习成果融入社会现实,多角度、多全方位看待问题,深切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何实事求是解决中国问题、如何指导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促使青年学生自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拥护者、传播者、践行者。
二、以朋辈理论宣讲为重点
青研社摒弃传统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坚持“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抒爱国情”,坚持“青年讲给青年听”,从青年的视角、以青年的语言讲青年的感悟。积极搭建“百生讲坛”、“青年说”、“主题教育宣讲会”等各类思想宣传平台。同时,不断创新宣讲形式,陆续将辩论赛、小品、情景剧、话剧搬上宣讲舞台,让理论更为鲜活更为直观的呈现于青年学生,切实提高宣讲实效。
青研社自成立以来,80余位研习社骨干报名试讲,累计开展理论宣讲会20余场。最终站上宣讲台的都是在各方面出类拔萃的榜样模范,他们中有报名参军的优秀党员、百生讲坛的一等奖得主、思辨学园的冠军成员、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保研名校的学霸大神、民族地区的自强之星。宣讲主题包括“高校意识形态争夺战——中美爱国主义对比”“新时代与青年发展——学总书记五四寄语青年重要讲话有感”“以初心开启新征程——我的校庆和我”“中美贸易战中的知识产权斗争”“从国产动漫到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大凉山见闻”......先后编排“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们都是追梦人”“与革命先辈的对话”等舞台剧,直接影响学生超过8000人次,在学生中掀起了学习新思想的热潮,反响热烈。
三、以社会实践调研为关键
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指导实践。青研社鼓励学员将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实践,自觉扎根中国大地体验国情民情。学院整合资源、改进形式,改传统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申报项目为青研社主导的项目招募团队。遴选优秀的青年专任教师担任青年导师,由青年导师、辅导员牵头,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设计项目主题,将学科优势融入到精准扶贫、教育发展、法治建设、乡村振兴等实践项目。
青研社自成立以来,共计支持社会实践项目20余项,其中9项为重点支持项目。立项课题《沿总书记足迹,思新时代改革——以北京、长三角、珠三角为例》由青研社遴选精干力量组建“青年红色筑梦分队”实施,他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调研了北京、湖北宜昌、浙江余村等地,深入理解五大发展理念、“两山理念”以及司法体制改革在基层的实践。以院刊《天爵》成员为主力的立项课题《实地考察“美丽乡村”发展状况,践悟“建设美丽中国”方针——以梁家河村为例》,通过对梁家河村历史和当下建设发展的实证调研,梳理总结了“美丽乡村”建设在基层的丰硕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益的研究参考。本科16级研习社学生骨干组建的“探访广深改革40周年实践队”选取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深圳作为调研地点,细数两个一线城市在司法改革实践方面的巨大成就,指出广深将继续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做出更大的理论和实践贡献......青研社成员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调研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促使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成长,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实践本领。
四、以青年研习交流为品牌
2018年5月,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青研社以“马克思的法治思想”为主题举办研习会,组织300多名社员代表进行了研习交流。会上青年长江学者陈柏峰教授等青年导师为与会青年作报告,他们讲到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这里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号召当代青年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谱写青春之歌。
“青研社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我们希望青年在学习中提升理论素养、找到兴趣点,在交流宣讲中坚定信仰、解决困惑,在社会实践中找到答案、增强本领,并发展新问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青年学生党建工作、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筱彤这样阐释青研社的发展构想。
“下一步,青研社要力争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断自我完善,成长为接地气、受欢迎、有内涵的党建教育、思政教育新品牌。”法学院党委书记肖崇明在学院近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特别强调,“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谨记习总书记‘时代担当、砥砺奋进’的殷切嘱托,坚持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鼓励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放飞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