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地址:沈阳道义经济开发区正义三路18号
邮政编码:110136
学院简介
学院校园规划用地77万平方米,现有占地面积60余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5亿元。学院校园设计理念先进、结构布局时尚、功能设施完善,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环保意识与自然生态三者的和谐统一,成为沈阳科教文化长廊中一道靓丽的新景观。
学院具有比较完善的办学条件和实训设施。实验室与实习场所面积58834平方米,其中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65个;校内实习基地20个,校外实习基地55个;其中6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汽轮机调速系统等6个百万元以上的大型实训设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院建设有一流的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校园内所有楼宇共布设9000多个信息点,以100兆网联入校园局域网,并通过光纤与互联网相连,实现了网络信息的高速,海量交流。现代化的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0余万册。
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952年东北电业管理局技工学校创建
1954年东北电业管理局技工学校更名为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电力技工学校
1956年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电力技工学校更名为沈阳电力工人技术学校
1958年沈阳电力工人技术学校更名为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电力学校
1960年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电力学校升格为沈阳电力学院
1960年沈阳电力建设局电力学校并入沈阳电力学院
1961年锦州供电局电力学校并入沈阳电力学院
1962年沈阳电力学院改建为沈阳电力学校
1982年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培训中心创建(合署)
1985年沈阳电力学校升格为沈阳电力专科学校
1992年沈阳电力专科学校更名为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
1947年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创建
1948年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更名为东北青年干部学校
1951年东北青年干部学校更名为东北团校
1954年东北团校更名为辽宁省团校
1966年辽宁省团校停办
1978年辽宁省团校复校
1984年辽宁省团校更名为辽宁青年干部学院
1985年辽宁青年干部学院升格为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1999年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升格为辽宁商务职业学院
沈阳工程学院
2003年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升格为沈阳工程学院
原辽宁商务职业学院
学院占地面积50,67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6,308平方米。现有在校普通专科生1,717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3人,讲师40人。各专业均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并努力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学校旧址: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文萃路94号(现为锦绣江南房产所在地)
原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学校坐落于历史名城沈阳。学校主校园区、高科技开发区和科技产业区共占地17.7万平方米,校舍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5亿元,其中教学仪器总值4000万元。7000平方米的图书馆设施先进,藏书26万册。学校设有五系四部,开设电厂热能动力、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等18个专业。拥有18个常规实验室,15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5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国产第一台6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200MW汽轮机调速实验台、INFI-90热力过程分散控制系统等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另外还有五个科研所。
学校在改革和发展中确立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地开展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现有四个专业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专业教改试点专业,有23门课程被确定为部级优秀课。教务处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教务处"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学校多次受到中央、省、部局的表彰。1996年三月率先被原国家教委正式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1999年辽宁省命名我校为"优秀学风校"。
学校积极探索,努力开拓,对内深化改革,强化竞争、制约、激励机制;对外实施厂校合作,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近几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等各科技项目79项,获省、市等各级成果奖19项,科技成果转化率100%。学校还先后与加拿大、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学校、电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及定期互访等活动。
学校旧址:沈阳市皇姑区134号(现为鉴赏欧洲房产所在地)
办学规模
学校秉承“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定位于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依托行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多科性、开放式、应用型本科院校。
师资力量
主要荣誉
学院科研工作实力较强,初步形成了以博士、硕士为骨干的科研梯队,拥有一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中心和一个市级工程中心。2000年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269项,获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国家级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高精度热压氮化硅陶瓷球轴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点院系
专业骨干
刘莉,博士,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辽宁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带头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负责人,教育部第6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负责人,辽宁省示范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负责人,辽宁省教学团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负责人,沈阳市电网节能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荣获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主持参与了纵向项目20余项,主持完成的“中压配电网优化调度算法”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奖获省级科技成果6项。主持完成的“基于项目导向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近几年在IEEE/PEST&D等国内外重要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EI、ISTP收录二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面向电力行业及电力装备制造业,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工程设计与建设、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管理、制造与检修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