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10.12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10月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在现代诗歌中经常看到“节奏——语法”现象:即有意中断语言的语法连续性,在句子的中间强行中断,以造成“疏宕”之感。如诗句的潜在主语被作者省略了,读者被诗人直接带入情境之中。这种把完整的语句打碎成片段,以之作为音乐片段的手法在现代诗歌中时有出现。诗人也不太在乎语义、逻辑的连贯性,而更多是以一个个片段的排列来造成某种“音乐感觉”。比如昌耀的这首诗:
内陆。一则垂立的身影。在河源。
谁与我同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宝石?
孤独的内陆高迥沉寂空旷恒大
使一切可能的轰动自肇始就将潮解而失去弹性。
而永远渺小。
孤独的内陆。
无声的火曜。
无声的崩毁。
材料二:
骆一禾最早提出昌耀诗歌的“古语特征”,认为它以“醒觉、紧张与撞击效能来体现精神的力道”;燎原认为“古奥和滞涩是昌耀诗歌语言标志性的特征”;西川认为昌耀使用此种语言“强化了他作为独语者的形象”,并使他的诗获得了“坚硬的封闭性”,从而实现了对新诗的偏离。
对昌耀诗歌语言的“古语特征”大体上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是认同和赞赏,可以骆一禾、燎原和西川为代表;另一种是质疑或否定,质疑者以洪子诚与刘登翰为代表:“为了凸现质感与力度,他的诗的语言是充分'散文化’的……常有意(不免过度)采用奇崛的语汇、句式,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语、句式相交错,形成突兀、冲撞、紧张的效果。”否定者以马丁为代表:“昌耀先生选择的语言形式最主要的特征是重新组装和启用了一大批早被淘汰的文言词汇……昌耀先生的某些组装,是否合乎汉语语法,值得商榷。”在我看来,即使“古语特征”出现在昌耀诗中有其合理性,但他的做法对当代诗的发展并不足取。
(摘编自肖学周《试析昌耀与张枣诗歌语言的异同》)
材料三:
昌耀在诗歌中创造了一个象征其精神特质的视觉意象,它既是诗人内在精神的外化,也是贯穿于整个诗作的核心理念。雄浑、凝重的高原意象造就了昌耀诗歌中的“巨人”形象,这个诗人意念中的英雄,以其形体和精神的高大,屹立于大地河汉之间,怀着“生命的渴意”“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俯首苍茫”,聆听着河流的“呼喊”和冰湖的“坼裂”,感受着“苏动的大地诗意”。
这种巨人情怀和英雄情结在诗人笔下具化为“赶路人”和“攀登者”的形象,他们在驼峰、马蹄、汗水、血迹、太阳般的燃烧中走进高原和生命的深处,把生命的征服、坚守和渴望表现得惊心动魄:“峡谷,我听到疾行的蹄铁/在我身后迫近。我不甘落伍。/而我听到疾行的蹄铁如飞掠的蝙蝠/在我身后迫近。我不敢懈怠。”(《听候召唤:赶路》)“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的指关节铆钉一般/楔入巨石罅隙。血滴,从脚下撕裂的鞋底渗出。/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峨日朵雪峰之侧》)
诗人笔下的“赶路人”和“攀登者”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坚持和对信念的执着,从前行和攀登的身影中体现出来的强悍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情结,归根结底是对生命的关切,是对生命运动中体现出来的意志和毅力、激情和憧憬、崇高和伟岸的敬重。
昌耀诗歌写作的契机,来自内心深处激起生命热情的人生信念,来自提纯与净化生命理想的精神理念。他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坚强的信念与执着的精神,是拨动世人心弦的强烈音符,他的诗歌如同一条汹涌澎湃、激荡起伏的河流,将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都蕴含在这流动之中,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摘编自雷庆锐《以“赶路人”和“攀登者”的姿态向前》)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例证,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苏轼《醉翁操·琅然》)
B.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峡谷,我听到疾行的蹄铁/在我身后迫近。我不甘落伍。(昌耀《听候召唤:赶路》)
D.啊啊!不断的毁灭,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A.《内陆高迥》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奇崛,浩大,灰蒙蒙,令人顿生孤寂的荒原景象,然而面对孤寂的内陆,一切又是那么的渺小。
B.昌耀作诗强调“音乐感觉”,他认为诗体现的是气质、意绪、灵气的流动,诗就是一种单纯的节律。他的诗句在语法上都是断裂的。
C.昌耀诗歌语言的“古语特征”是指其诗在语言上组装启用文言词汇,采用奇崛的语汇、句式,文白交错而形成的古奥、滞涩特征。
D.昌耀笔下的“赶路人”和“攀登者”的形象是诗人巨人情怀与英雄情结的内在精神的外化,表现了对生命的坚持和对信念的执着。
B.材料二引用了多个诗人对昌耀诗歌的“古语特征”的评价,介绍昌耀诗歌的“古语特征”。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与西川一致的观点。
C.材料三引用昌耀的两首诗歌揭示了其诗人物形象的精神特征及深刻内涵,传达了本文作者对生命运动中体现出来的意志和毅力等的敬重。
D.从材料一的“音乐感觉”,到材料二的“古语特征”,再到材料三的“赶路人”和“攀登者”,从形式与内容上完备地介绍了昌耀的诗。
5.有人说昌耀是“诗人中的诗人”,这在昌耀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丁香
范子平
丁香是家里的老二,老大也是女孩。
娘生她的时候,爹正光着脊梁劈柴。九伯母出来说还是个妞儿,爹把斧头重重砍在木凳上。
满月的时候,爹说,老大叫盼妞,结果也没有盼得来男孩,唉——这老二就叫换妞吧,下一胎但愿能给换来个小子。
小村里的人家都穷,只有少数女孩才能跟男孩们一起背起书包。小村里也没有学校,上学得去舅舅那村。换妞不敢说上学。她知道她家更穷,墙透风,屋漏雨,锅台边常发愁下顿的食粮。从六岁起,早饭后一得空,换妞就守在自家院子门口,手扶着院门口的丁香树,眼巴巴望着几个小学生蹦蹦跳跳打闹着,渐渐消失在村口外。
一晃换妞就十岁了。
换妞院子门口迎上爹,看爹脸色顺,才吸一口紫丁香的香气,向爹说,我也起个大名吧,叫丁香,中不?爹不耐烦地皱皱眉:“瞎咧咧啥,咱又不上学,要那大名干啥?”
换妞到底不安分,听姐说舅舅那村住了一个收木耳的,就起了心,一得空闲就撒着小脚丫钻进白马河边的槐树林里。那里藤条缠着槐树,灌木满地蔓延,密密麻麻几乎进不去人。可丁香硬是钻进去。几十天过去,她的胳膊、腿上大大小小十多个伤疤:磕的、挂的、虫咬的。这一片血止住了,那一片肿多高,流过一脸又一脸泪,到底攒够了一篓山木耳,还有灵芝、白芍。她背着到舅舅的村,换得二十七块两毛钱,手攥住钱说,爹,我要上学。
爹还是皱皱眉说,你上学?那谁照看多妞?
多妞是刚生的老三。换妞就去找小学教师央告,教师可怜她,让她抱着多妞上学。
听人家“换妞”“换妞”地喊,她心里实在不中受,忽地想起了院子里那棵丁香树,几年的雨打风吹,当年栽的小树只丁香活了下来。思来想去,换妞觉得丁香实在是好。从学校回来,她把多妞放屋子地上,告诉爹说,我改名字了,跟老师说了,老师可赞成了,已经给我写作业本上了,从此我就是——丁香!
爹心里烦,说,哎呀,那不是一样吗,吃啥劲儿!
丁香说,那可不一样,从此我再不当换妞!我当一棵挺拔的丁香树!
丁香上了三年小学,三年里跳了三次级,到了六年级,语文、算术自然样样还是班上头两名。她该升初中了。爹不稀罕老师对闺女的夸奖和许愿,冷冷地对她说,换妞,我给你说件事儿。
丁香说,爹,我叫丁香!
爹说,好好,就丁香,可,咱不能再上学了,家里日子磨不开身了!
她说,爹,我会削山柳条编筐编篮卖,叫我上学吧,不费咱家的钱。
爹说,你不知道你娘生罢多妞就没起来过床?你看,我这老寒腿也犯了,硬是罗着腰拐着腿走不成路了,咱家日子掉沟里了。你恁大了,不帮衬家里,咱能都把嘴糊墙上?
丁香说,爹你该看病看病,我放学就去槐树林,那里边还有木耳。
爹说,你知道看风水的刘先儿吧,留山羊胡的那个,他相中了你,托你九伯母给他儿说媒。他看风水多年,家里应该有底儿,多少人想去还跨不进门的。这事要是定了,咱也不算吃亏,也帮衬帮衬你娘的病。
丁香惊得跳起来,说,爹,我才刚14岁……
爹嘴里吧嗒着老旱烟,头也不抬,说,14岁怎的?你到底不是个儿子,我还留你一辈子不成?如今也是一门好亲事,你去了,我身上的担子也能撂撂。
夜幕像堵墙压下来,丁香只觉得出不来气。她躺在草垫子上蒙住头哭了一会儿,又拽开被子坐起来,浸泡在青蒙蒙的草气里。她觉得不能就这样白白喝了几年墨水,想想东,想想西,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丁香豁出去了,跟爹摊牌说,爹,俺娘的病不能好好治,是咱没有钱;我没能上完学,是咱没有钱。舅家俺表姐,就要到青海的农场,她女婿在那里。我跟她说过,跟她去,那里要人,能挣钱。我挣了钱,会打回来给娘看病、给你看病的。我得挣钱,我还要上学,不管在哪儿,我都得上学呀。
爹浑身猛地一抖,扭过头瞪着她,好大一晌才狠狠地说,你不知道外边乱?叫人贩子把你卖了?
丁香说,我听说过,我得防着,我也会防着,可是我得离开小村!
爹瞪圆了眼珠,没想到任着她读了几年书,如今有了这么大的主意,朝着换妞的娘说,你听听!你阖女的话!我是没个儿子哇!
丁香知道,这时没有丁点儿退路。她说,爹,就这样了,表姐那里好不容易有这条道儿,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我后天走,我一定要走。
娘从床上支起身子,艰难地磨过头,呼哧呼哧喘着气儿说,俺二丫上学脑瓜开窍着哩,到刘先儿家去窝憋死俺妞儿?二妞你啥也别管,你只管走!
爹眼里的光散淡了,沉沉地垂下头。
丁香说,爹,跟你商量个事,俺姊妹们,谁都不能压到山墙根儿一辈儿!俺姊妹们,名字不能换呀盼呀多呀,来自己辱没自己,当嚼舌头话把儿,叫人笑话。闺女也照样抵门事哩,俺姊妹几个商量了,三妹名字叫菊香,姐姐也说了,她也要改,叫麦香。
爹卸了精神头低低地说,你要走青海,我还说啥?你姊妹们,嘀咕个啥就是啥。
爹终于意识到,丁香不是换妞,他的换妞此刻该本本分分准备出嫁,可丁香是向前流的小溪,他管不了的。爹苦苦的笑下,趔趄着走开了,丁香鼻子酸溜溜的。
丁香背着包裹走的时候,爹站在家门口老眼昏花木呆呆看着,姐妹们女伴们还有小学的老师都送到村口,她们挥着手,呼喊“丁香”的声音在白马河与无垠的田野上空久久不绝。
(《北京文学2024年07期》,有删改)
A.盼妞、换妞、多妞,这些名字漠视女性价值,包含着浓重的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
B.丁香的母亲支持丁香,她比丁香的父亲思想更开明,她的支持决定了丁香的未来。
C.丁香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实则是两种思想的交锋,最后父亲妥协了。
D.丁香能吃苦,脑瓜灵活,有坚定的信念,她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力付出了种种努力。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详细描写了丁香摘木耳的情况,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摘木耳时困难重重,塑造了丁香下定决心、克服困难、一心求学的形象。
B.伙伴们送别丁香时,大声呼喊丁香这个名字,这处设计意在以小见大,伙伴们的呼喊表现了整个社会女性已经开始觉醒。
C.丁香离开村子,女伴们都来送她;《哦!香雪》中香雪沿着铁轨回家时,伙伴们都来接她,这两个场面都表现了乡村人情。
8.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阅读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4分)
9.“换妞到底不安分”这句话在文中有深刻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赵衰妻者,晋文公之女也。号赵姬。初文公为公子时,与赵衰奔狄。狄人入其二女叔隗季隗于公子,公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及返国,文公以其女赵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迎盾与其母而纳之,赵衰辞而不敢。姬曰:“不可。夫得宠而忘旧,舍义。好新而嫚故,无恩。与人勤于隘厄,富贵而不顾,无礼。君弃此三者,何以使人!虽妾亦无以侍执巾栉。诗不云:'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与人同寒苦,虽有小过,犹与之同死而不去,况于安新忘旧乎!又曰:'宴尔新婚,不我屑以。’盖伤之也。君其递之,无以新废旧。”赵衰许诺,乃逆叔隗与盾来。姬以盾为贤,请立为嫡子,使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妇,姬亲下之。及盾为正卿,思赵姬之让恩,请以姬之中子屏、括为公族大夫。曰:“君,姬氏之爱子也。微君姬氏,则臣狄人也,何以至此!”成公许之。屏、括遂以其族为公族大夫。君子谓赵姬恭而有让。
(节选自《古列女传·贤明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A.赵姬,晋文公之女,本为姬姓,嫁与赵衰后,据当时习俗,冠以夫姓,故称其赵姬。
B.无以,即“没有……的办法”的意思。与后文“无以新废旧”中“无以”的意思相同。
C.泣,即哭泣,与《琵琶行并序》中“座中泣下谁最多”的“泣”意思不相同。
D.薄,浅薄的意思。与《出师表》中“不宜妄自菲薄”中的“薄”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初,晋公子重耳带赵衰等人出逃到狄国,狄国国君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叔隗、季隗送给重耳,重耳把叔隗嫁给赵衰。赵衰离开狄国时,把叔隗母子留在了狄国。
B.赵盾是赵衰与叔隗生的。晋公子重耳回国登上王位后,又把女儿嫁给赵衰,赵衰担心赵姬是晋文公的女儿的身份,不敢把一直留在狄地的赵盾母子二人接回来。
C.因为赵盾贤能,赵姬从“舍义”“无恩”“无礼”三个方面陈述了迎回叔隗母子符合道义,又用诗经讲明迎回赵盾母子符合情义。后赵盾荐其弟为公族大夫。
D.荅子是贪官。上任三年,没有做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家却发迹了。妻子懂事非,明事理,多次劝阻荅子,都不被听从。她就带儿子主动离开了荅子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人勤于隘厄,富贵而不顾,无礼。
(2)家富国贫,君不敬,民不戴,败亡之征见矣。
14.两段文字均选自《古列女传·贤明传》,请根据文段概括赵姬、荅子妻贤明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说自己老了已经不再惜花,这样入笔是为了表现对梅花的格外钟情之意。
B.这枝早梅没有普通花的艳丽之态,有的只是和雪一样的冰清玉洁、纯洁无瑕。
C.词人在空山之中欣赏梅花,因为梅花的高雅之态,便写出了清新淡雅的词句。
D.词人饮酒赏梅,尽兴而归,黄昏的月光照着归家的路途,词人感激明月相伴。
16.“一枝先破玉溪春”中“破”字运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以“_________________”引出对少年得意、英气勃发的周瑜的追怀,以“_________________”写出周瑜的战功之大。
(3)古诗文中,诗人常常借助猿的叫声表达愁苦、悲伤的情感,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在重阳佳节于河南焦作云台山而作。王维之诗①,然所插“茱萸”何指,却历来②。
茱萸之属,大抵有四: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草茱萸。山茱萸主要产于陕西、山西等地。王维世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与其游学之长安,同属山茱萸主产地,故诗中所指乃山茱萸,③。
山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每逢春日,簇簇黄花先叶而生,密密匝匝,绽放枝头,娇小可爱。仲夏结果,椭圆形,味酸涩。金秋时至,丹实累累,宛若玛瑙,晶莹剔透,绯红欲滴,亮丽夺目。入冬,树叶尽脱,枝干显露,苍劲古朴,满目沧桑。因四季观赏皆宜,西晋时已有人“植之前庭”。重阳登高,鬓插红实,身佩绛囊,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旨在借红色带来吉运,驱除晦气,而非仅图祛灾辟邪,与端午悬艾、挂葛蒲重在仪式、提示预防邪气同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画波浪线中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沁园春·长沙》中的“看”字领起对秋景的描绘,其中有仰视,有俯瞰。
B.近现代考古学家将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远古人类居地,以“石器时代文化”来命名。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那个有“素质”的人正在随地吐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杜甫纪念馆的部分展室内,全是杜甫诗意画。一跨进门,就走入了一座艺术之宫。这儿是具有特殊色彩的画廊,集众家的手笔,绘出一人的诗意。杜甫留下了不少题画诗,但诗人绝不肯仅仅为应酬而作。在一幅佳作面前,他总是聚精会神,认真创作,对画题诗。而我们的画师也是心追力摹,传神于丹青,为诗作画。
其中《又呈吴郎》的工细,诗情与画意的两相结合,让我举步难移。这幅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把诗人晚年更加同情贫苦人民的深厚感情再现了出来。堂上,诗人似乎在劝说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不为困穷宁有此!”堂下,“无食无儿一妇人”,手持竹竿,背倚枣树,似乎在窥察堂上的动静,有所希冀,也有所畏惧。①但是诗人恳挚的姿态,②使人感到堂上堂下了无遮拦,③诗人的感情与人民正相互交流。④“只缘恐惧转须亲”,⑤从前读此诗时如闻其声,⑥现在通过画师的创作,⑦更使人感受到诗人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无限体贴。而诗人周览宇内,“正思戎马泪沾巾”的情怀也溢于纸上了。
20.下列句子中的“绝”与文中加点的“绝”,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中国古代匠人发明了榫卯结构,这技术真是绝了。
C.事实上,要做到古今交融、风貌依旧,绝非易事。
D.贾府用来做莲叶羹的银模子曾让薛姨妈感叹“想绝了”。
2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22.文中第二段加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和病因后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打到最后一分时,我的手都在颤抖,从来没有如此渴望赢下比赛。为了这枚金牌,我拼尽了全力。”郑钦文赛后说,“我扛住了压力,突破了极限,实现了梦想,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奥运梦想鼓舞着她、国家荣誉激励着她,郑钦文在本届奥运会上展现了强大实力。从连续两次历经3小时苦战惊险过关,到半决赛艰难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波兰队名将斯瓦泰克,“无论赛场上发生了什么,我都会拼到最后一刻!”郑钦文说。
对于上述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是感动于她的拼尽全力还是为国争光的理想?请写一篇议论文,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A项是古诗词。画线句子中有“现代诗歌”。C项“我听到疾行的蹄铁/在我身后迫近。我不甘落伍”语句完整。D项语义语句完整。
2.B【解析】“他的诗在语法上都是断裂的”错,以偏概全。
3.A【解析】B项中“与西川一致的观点”错误。C项中“传达了本文作者对生命”错误,应该是诗人。D项“完备”错误。每个材料所表现的仅仅是诗的某一部分。
5.①情感丰沛。昌耀将诗看作是“音乐感觉”,“更愿将诗视作气质、意绪、灵气的流动,乃至一种单纯的节律”。②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意识。昌耀“采用奇崛的语汇、句式,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语、句式相交错,形成突兀、冲撞、紧张的效果”。③内心充满了生命的热情与理想的精神理念。昌耀以“赶路人”和“攀登者”的形象,讴歌生命,传达英雄主义的信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6.B【解析】“她的支持决定了丁香的未来”分析错误,丁香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从她反抗父亲的行为上看,如果母亲不支持她,她也会反抗,所以丁香的未来是由自己决定的,母亲的支持只是使父亲不再强烈反对。
7.B【解析】“整个社会女性已经开始觉醒”过度解读。应为贫穷农村的女孩开始觉醒,且结尾大声呼喊丁香也是为了表达对丁香的留恋和不舍。
8.第一处抓住了细微的神态,表现了丁香爹听到丁香要改名时的反对和不耐烦;(1分)第二处抓住了丁香爹细微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丁香爹听到丁香要打工挣钱上学后的震惊、愤怒;(1分)第三处抓住了细微的神态变化和动作,表现了丁香爹看到妻子支持丁香的做法后的无奈和难过;(1分)第四处抓住了细微的神态,表现了丁香爹看到丁香走时的失落和无奈。(1分)
10.CFG【解析】“南山有玄豹”是个完整的叙事,可以做“妾闻”的宾语。故而断在C处。“食者”如果与“何也”相连在一起,与后文回答语义不符,故“食者”应与前文相接。故断在F处。“何也”是个问句,与其后一问一答,所以断在G处。
11.B【解析】B项,两个“无以”意思不相同。没有……的办法;不要因为。C项,意思不相同。哭泣;眼泪。D项,意思不相同。浅薄;轻视、看不起。
12.C【解析】强加因果,赵姬发现赵盾贤能是在他们母子被迎回之后。
13.(1)窘困的时候对人殷勤,富有显贵的时候,却不顾念人家,这是无礼。(“勤”“隘厄”“顾”各1分,句意1分)(2)家庭富裕国家却贫困,君主不敬重,百姓不爱戴,衰败灭亡的征兆就显现了。(“敬”“征”“见”各1分,句意1分)
14.①赵姬的贤明体现为恭而有礼。②荅子妻的贤明是以义易利。(两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陶荅子妻就是陶大夫荅子的妻子。荅子治理陶邑三年,名声并不好,但家财却三年富了三倍。他妻子多次告劝,不听。过五年,退休回家,有上百辆装满财物的车子随后。宗族的人们杀牛庆贺,他妻子却抱着孩子哭泣。婆婆生气说:“这多不吉利!”荅子妻说:“他才能浅薄而官大,这是被祸患缠绕。没有功绩而家暴富,这是积祸殃。从前,楚国一个叫子文的令尹(官),使国家得到安治,自家穷而国家富有,国王敬他、百姓爱他,因此,幸福延及子孙,大名留在后人的心中。现在,荅子不是这样,贪求大富,不顾后害。我听说过南山有黑豹,雾雨中七日不下山觅食,为什么呢?是因为自己爱惜斑斓的皮毛,所以藏身远离雨害。只有猪狗不择食,为了自己长膘,坐着等死而已。今荅子治理陶邑,家庭富裕国家却贫困,君主不敬重,百姓不爱戴,衰败灭亡的征兆就显现了。希望我和年幼的小儿子都能脱身离开。”婆婆怒,不再理她。过一年,荅子的家果然因盗窃遭惩处。只有他母亲年老免予刑罚,荅子妻与小儿子发送回家养婆婆,有了善终。有见识的人说荅子妻能以义换利,离开丈夫虽违封建礼法,但能保全自身可以有机会赡养婆婆,可谓有远见了。
15.D【解析】“词人感激明月相伴”分析不当。“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意思为:“酒醉中全然记不得,回家路上月出天黄昏。”此二句表现了词人饮酒赏梅沉醉其中的心情,并没有感激明月相伴之意。
16.“破”,刺破,刺开;(1分)在词中指一枝梅花刺开严寒灿烂绽放,用勃勃生机向人间传达春的信息;(2分)词人用“破”字赋予了梅花人的品格,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敢于斗争的坚韧品格,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之情。(3分)
17.(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分)
(2)遥想公瑾当年樯橹灰飞烟灭(2分)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2分,此题为开放性试题)
18.①家喻户晓②众说纷纭③毋庸置疑(每处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得分)
19.A【解析】画横线中的引号表示引用。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D项,表示否定和讽刺。
20.C【解析】文中加点的“绝”,意思是绝对,用于否定词前面,副词。A项,“绝”,副词,极、最。B项,“绝”,形容词,独一无二、没人能赶得上。C项,“绝”,副词,绝对,用于否定词前面。D项,“绝”,动词,穷尽、完全没有了。在句中表示超出预料,有感叹、赞叹之意。
21.①使用短句,富有节奏感,用简练的文字表现杜甫和画师的创作态度;②联想对照,诗人画家并举、古今相互映衬,表达了对两者执着的创作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的赞美。(5分)
22.语句③:成分残缺,应在人民后加“的感情”。语句⑥:滥用介词造成句子缺乏主语,删掉“通过”。(每处3分)
23.【立意指导】
题干已明确指出“是感动于她的拼尽全力还是为国争光的理想”,所以既可以围绕她永不放弃的精神,还可以围绕要努力去实现为国争光的理想来立意。而支撑她的那股拼搏的力量就是为国而战的理想,所以,也可两者结合起来写。
参考立意:
①为国争光,拼尽所有;②突破极限;③成就梦想。评分建议:
作文立意应注意“拼搏”“理想”两个关键词,所以如果在立意时偏离这两个关键词的应作为错误立意,在36分以下;全文只围绕“拼搏”“理想”进行论述,没有联系生活的,不够深刻,应该在40分上下;能够阐释“拼搏”“理想”两个关键词,选择任意一种角度或两者结合,并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论述,观点明确的,可以在44分以上评分。如果在以下任意一方面,甚至几方面突出的,可以在48分以上评分:
①观点准确,内容逻辑性强,有思辨色彩,能够辩证看待“拼搏”“理想”。②举例准确而丰富,能够紧扣“拼搏”“理想”的不同意义。③材料准确丰富,文采斐然,句式灵活多变,多种论证方法结合,论证有力,结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