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金风送爽、硕果累累的2024年金秋十月,东华大学(原华东纺织工学院)将迎来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我们,这群跨越了四十年风雨兼程的毕业学子,终于迎来了属于我们的40周年庆典。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聚会,更是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一次深情回望,是对“天之骄子”时代共同记忆的一次温暖拥抱。
四十年前的我们,作为高考恢复后,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高考,我们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与期望,踏入了全国高考的考场。那时的我们,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耳边回响着“振兴中华”的最强音,那是祖国母亲对我们最深情的召唤。我们,以笔为剑,以梦为马,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岁月如梭,转眼间四十年已过。如今的我们,或许已两鬓斑白,但那份对青春的怀念,对东华的深情,却从未改变。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看到那些熟悉的建筑,听到那些熟悉的声音,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
它承载着无数学子的青春记忆与梦想。以下摘取我大学毕业后留校东华(原华东纺织工学院)的几组画面,仿佛能感受到那股青春的热血与激情,它们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那段激荡的年代。
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图书馆里,我们埋头苦读,为知识如饥似渴;操场上,我们挥汗如雨,为梦想奋力拼搏。那时的我们,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精神世界却无比丰盈,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
这些画面如同一部部生动的电影,在脑海中不断回放。它们见证了你们在东华大学的成长与蜕变,也记录了那段激荡年代的青春岁月。愿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带着这份青春的记忆与力量,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绽放更加多彩的光芒。
我的青春织锦之旅
在时光的织机上,1980年的9月如同一缕温柔的丝线,轻轻穿过了我的青春画卷。我们迎来了入学后的第一场重要考验——班干部选举。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教室里弥漫着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息。同学们轮流上台,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阐述着自己的竞选理念。当轮到我时,心中虽有忐忑,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想要为同学们服务的热忱。最终,经过一轮轮激烈的投票,我有幸被大家选为团支部书记(后来还被评为校三好学生)。那一刻,我深知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大一是青涩与成长的交响曲。作为团支部书记,我带领同学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团日活动,从理论学习到社会实践,每一项活动都凝聚着我们的汗水与欢笑。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也在青春的田野上播种希望。那一年的努力与付出,不仅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也让我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饮食习俗、地域文化各异,四年的同学情把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一眨眼很快就到了1984年毕业季,华东纺织工学院举办毕业生大会。近千人的大礼堂,同学们济济一堂。那时大学生是包分配的,即从哪里来,毕业后回哪里去。我们事先都不知道毕业后具体分配到哪个单位,大家都焦急地等待结果。当念到我名字时,我真真切切听到留校,到教务处报到。我们班还有几位上海同学留校在本专业的纺织工程系针织专业任助教,一位同学在新筹建的服装专业任助教。
毕业大会一结束,同学们都拿到了通往全国各地工作的通知书。想想同窗四年已结伴,以后见面机会多的是,大家迫切的整理好行装后就各自出发了。
我从华东纺织工学院的一名学生到大学教师,那年22岁。大学的环境依旧,转头迎来了新的同事。从学生时代6人一间宿舍,到大学教师2人一间,突然感觉空间变大了。教务处在校中心大楼二楼,我到教务处报到时,分配在处长办公室。从办公室的窗看出去,中心花园有几颗高高的大树,花园中间竖立着毕业班集体捐赠给学校的一组人物雕像。当年教务处长姓孙(后任副校长),有一位慈眉善目的女副处长姓徐,带我的是位胡老师。当时还有位已退休年长的教务长(国外高校常设的、协助校长的高级管理职务),时常来关心我们的工作。教务长还兼任《辞海》编委之一,他高高瘦瘦的个,戴着一副细框眼镜,皮鞋始终锃亮,一派学者风度。
教务处胡老师如同家长,张罗着大家的福利,我们一起谋划创收。由教务处牵头,对外开办研修班、培训班。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服装设计等。我负责联系并寄送研修、培训班资料和报名表,有人组织教师编写培训教材,教材科印培训教材,教务科安排上课教室。各地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的人,络绎不绝。对外办培训班,当初是一种创新,敢为天下先,大家也尝到了甜头。当分到比工资还多的奖金时(名监考费),每个人心里乐滋滋的。
1990年中国纺织大学教务处同事合影
在悠闲中找寻专业之光
在这个正值青春年华的璀璨时刻,我们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充盈着,心中涌动着使不完的激情和活力。学校的日子,如同一首悠扬的旋律,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奏响着属于我们的乐章。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我们不急不缓地翻开报纸,从头条的国事家事,到末页的趣闻轶事,一字一句间,是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午后的时光,总显得格外慵懒而温馨。与留校的同事们围坐一桌,几副扑克牌,几声欢声笑语,不仅驱散了工作的疲惫,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份悠闲,是青春独有的味道,让人沉醉,也让人偶尔心生迷茫。
然而,正是这份忧虑,成为了我前行的动力。幸运的是,徐处长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我的思想顾虑。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用他那温暖而坚定的话语,为我点亮了一盏灯:“行政工作虽非你所学专业的直接应用,但它同样锻炼着你的综合能力,拓宽了你的视野。”
1987年6月,徐处长了解到教育部在上海理工大学(现名)试点“教育系统工程硕士学位课程研讨班”。她与处领导集体商量后找我说:“教育系统工程,今后有用处。你可暑期去读硕士学位课程。有些学位课程,如英语、自然辩证法等研究生课程可在本校就读,会合并计入研究生学分的。”本校给我们这批留校年轻教师上研究生英语课的林美玟老师,是位30岁刚出头的年轻女教师,上课时常和我们聊些社会新闻,考试也很轻松。有次她问大家:“如果以后你有钱了,最想给谁”我的回答是:“给母亲”
当年教务处招生办还有一职责,负责招特长生(不需高考,直接入校),每年高考前几个月,到各省市重点中学选拔特长生。1987年初春,分配我和学校一位女教师一起负责湖南省特长生的招生。到长沙、常德、湘潭等一些重点中学,找中学校长了解特长生情况并面试学生。一路还途径张家界、索溪峪等地区。常德附近有桃源县,那里有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十里桃花,从接近桃花源的一路上就可看见,桃花有深红的、桃红的、粉红的、紫色的、白色的。进入桃花源后就能见到小桥流水,正逢阳春三月、春色满园,桃花含着水汽、滋润中带着羞涩,缤纷的迎接着人们。我们马不停蹄、跋山涉水,20多天的招生任务总算初战告捷。回到长沙,大学同学刘兆年约去他家,这是我们大学同学毕业3年后第一次重逢。兆年和他父母非常热情,晚饭后一定要我们在他家住下来。还拿出兆年哥出国而未用过的一套结婚新被子、新床单。那天晚上同学促膝长谈,聊到很晚。
因我有过招生经验,教务处给我增加了一项任务,负责特招生的教学管理,包括特招的足球队员。纺大足球队曾获得过全国大学生足球甲级联赛冠军,所以特招的条件要求很高,一般要求省队以上,也有国家队的。我曾在校足球场,观看他们训练,传球、带球、配合、射门等技术和气势确实非同一般。足球队员名头大,脾气也大。有次请我在校边饭店就餐后,路过水果摊,老板稍有不逊,他们说说就想要动手掀翻摊位。不过他们也讲义气,听从指挥,我一使眼色,他们就收手了。纺大还有特招的服装模特队,我到足球队员宿舍聊天时,常看到有模特们在一起。他们成双结对,出入纺大校园,是很吸引眼球的。
当年各高校试行特长生教学试点,特长生进纺大第一年,我们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集中教学,是不分班的。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了一场学生风波。当时我正好负责一年级特长生教学管理,也是临时辅导员。由于增加了特长生的课程,并苦口婆心的劝说学生们安心学习、还组织一些娱乐活动,结果特长生班没有一名学生出事。事后校党委金书记组织优秀辅导员赴苏州东山学习,我和青年教师们又一起受邀前行。
那时的校园生活是悠闲的,下午空闲时,我常邀请几位青年教师一起去缪金元老师所在的工会卡拉OK一番,自娱自乐。齐秦“外面的世界”、“大约在冬季”,罗大佑的“童年”,童安格“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王杰“安妮”、---,几乎唱个遍。
1989年,纺大青年教师歌友互动
晚饭后在校园散步,会遇见老朋友也会认识新朋友。与复旦大学历史系、华师大中文系来纺大以及社科部、基础部等系教学的青年教师们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聊聊奇闻趣事。晚上常到青年教师宿舍串门,冬天门窗紧闭,大家衣服裹得厚厚的,有几位老兄抽烟特别多,几乎一支接一支。我们发现,像我们一批在学校各部门的青年教师,缺少横向联系。我们就自发组职各系青年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文体活动、交友互动等。并常邀请校领导参加青年教师座谈会及活动。后来校领导认为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确实需要有个组织来协调,批准我们正式成立教工分团委,推举我任教工分团委书记,社科部讲师刘擎任文艺部长,工会缪金元老师任宣传部长。我们几位青年教师发起人,为了庆祝这一抱团的成果,去学校附近饭店小酌,上了二楼围成一桌,先点了一大盘三黄鸡。那次记忆很深,不是因为教师囊中羞涩,饱餐一顿,而是约有几分种,没有人说一句话,房间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到大家埋头吃鸡声。
因为有了教工分团委,各部门年轻教师互动的就更多了。青年教师乒乓大赛,会看到教师自发的拉拉队。我们还组建话剧团,刘擎自编自导话剧,我们一起商议如何排演,舞台布景、音乐、挑选学生演员等。有一回,财务处有位从上海财大毕业新来的女教师和我商量,邀请教工分团委组织去她家舞会。她家在静安区愚园路有栋二层楼的小洋房,长长的楼梯走道,楼道与屋内的灯光互相辉映,大厅铺设的是深棕色细长条木质地板。卡式录音机放着邓丽君的歌。女教师兼主人一身紫红色旗袍、落落大方,我们一起招呼大家。那时流行的是三步、四步等,歌舞升平,大家到很晚才纷纷回校,几乎有点流连忘返了。
我同专业的师兄,纺大团委书记徐明老师,艺术总监张雅春老师,社科部王锦萍老师等,也和我们教师组成的教工分团委打成一片。平时青年教师常聚在一起,能说、能唱、能舞、能喝酒的教师各自发挥,好似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有位喜爱文艺的男教师唱起“篱笆墙的影子”,麻油灯呵还吱吱响,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后来他身患重病,团委一批人去探望。当时他还很年轻,说有团委一群人,感觉很温馨,此生足矣。
教工分团委还与交大、华师大青年教师互动、举办联谊活动。每当我们在纺大的大食堂举办教师舞会时,附近交大、华师大的老师们闻讯赶来,人多时几乎进不了门。听着室内舞曲声作响,我们只能劝大家下一次提前到。
到了在职研究生论文阶段,我想从产学研方面入手。当年读大学时教我们专业课的潘老师,那时我们在教务处成了同事,他分管教务处所属的高等教育研究室。我向潘老师反映我的想法后,潘老师很重视,让我协助他所带学生的专业实习。纺织部在广西举办苎麻新材料应用论证会,潘老师又让我参与项目并赴会交流。我们还把日本人沐浴用的搓澡巾生产技术引进到国内生产,搓澡巾在超市供不应求。88年我在《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大学英语标准化考试的改革》论文。1990年9月,被聘为“教育研究”中级职称。
1991年拜访纺大外事处周处长
福利分房的温情岁月与自立之始
纺大有位从日本研学设计回国,在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任教的吴教授知道我的情况后,引荐一位她在日本留学认识的台湾人,从事日本手工艺饰品的佼佼者。正好想在大陆寻求合作,扩大手工制作产能。认为我在产学研方面有兴趣和潜力,希望领衔,我们一拍即合。由于日方负责人与纺大吴教授合作的上海设计中心,就在学校附近。一开始,我就在纺大、设计中心二头来回跑。
手工艺饰品(丝网花)吴静芳教授作品
纺大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叶红教授、著名服装设计师曾云子多次来我这,精挑细选手工艺饰品和服饰配件。叶红教授说,有次她获得服装设计一等奖,我们给她选配的一组镀金纽扣非常抢眼。曾云子在纺大教师进修时,住在研究生大楼。我常去看她的服装立体设计。她先用美工钢笔手绘服装图案,然后把面料搭在模特人体上试看效果,立体裁剪。在当时电脑设计还不发达的时代,这种立体设计效果独特。我和曾云子还一起去上海戏剧学院商议舞台戏剧服装的设计,去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工艺品厂等洽谈定制面料和配件。
应该说教务处和校领导是十分关心并培养我的。回想当年正赶上90年代初的激荡岁月,社会的转型变化大,我们又年轻气盛、产生了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就像歌词唱的“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的时刻,我对自己内心的激励是“感悟人生”。
当时,我负责手工艺饰品产学研方面的文创规划,与浙江省外经委洽谈在义乌建立大型手工艺饰品研发、设计、制作基地。纺大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吴教授指导设计团队,开发制作技艺。日方在手工艺饰品的材料研发、品质管理、制作流程上的独门绝技。制作基地浙江义乌人的勤劳,加上台湾在海外市场上先行探索的经验。手工艺饰品产学研的这套完美组合,在国内可谓独领风骚、一马当先。
同时,手工艺饰品(丝网花)设计制作编成教科书,作为纺大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一门教学课程。在上海市妇联组织下,通过对下岗妇女丝网花制作的培训,成为妇女再就业、创业的一门手艺。丝网花造型优美、色彩还原度高,如一朵朵永不凋谢的真花,成为许多家庭喜爱的一种装饰品、也可用作插花。
1995年9月,因我在中日合资企业,新的文创项目突出贡献,受日方邀请赴日交流。首次赴日,百感交集,想当年梦寐以求为了出国而未成;但到了受日方邀请,踏上日本的这一天,我感觉仿佛置身在另一个时空。一路过来,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与自然风光。
1995年9月,受邀赴日本交流。
进入21世纪,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上海文化体制改革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原纺大社科部王锦萍老师,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改革办主任。我们常在高安路17号(上海市委宣传部)二楼茶歇处,喝咖啡聊天。她多次提起:市宣传系统上海文化总会如何发挥文创作用你有这方面经验,可否出任我欣然接受,我们的联系也频繁了。有时就在附近一起晚餐,工作上我请她多提意见、出点子,她偶尔心情不佳,我也会帮着疏导。私底下,我亲切地称她“王姐”。有次下了班,我们一起去看宣传部组织的电影,路上遇见姜樑书记(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他和我们风趣地开玩笑聊天。自我担任上海文化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后,联合市委办、各区宣传部、文化局等,在文创方面大有起色。如筹建上海民间手工艺人展示馆、女红培训等,我也常邀请王主任去现场指导文创项目,如带领上海京昆艺术中心负责人,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倪书记洽谈、沟通,终于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合作创立上海纺织博物馆京昆戏服展示中心,成为世博会文创馆之一。这些日后都作为上海市青少年艺术实践基地,---。
上海纺织博物馆京昆戏服展示中心
稍有成绩后,王主任又和我商议:为促进儿童剧多出佳品。计划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媒体资源参与中国福利会儿艺的创作和市场运作。问我,你有这方面精力吗我义不容辞。通过与上海市艺教委、上海市音协、黄埔区委宣传部等多方合作,成功打造“青少年艺术星期六”成为上海国际艺术节品牌节目,开幕式时,上海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二位副部长上台揭牌。我们同时把中国福利会儿童剧推向广场、走进社区。
上海市青少年音乐广场“阳光大地”开幕
经过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大浪潮的洗礼,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大浪潮下离开纺大的青年才俊,正值而立之年,心随时代脉动。当年我们在纺大共同发起教工分团委的七人小组,来自复旦大学的卫老师、来自华师大的姜老师,社科部刘擎老师,以及缪金元老师等都相继离开纺大,各奔前程,有位我们称大光的老师一直留在学校。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春华秋实,这次,东华大学迎来了毕业四十周年的盛大庆典,一群曾经在这里挥洒青春、逐梦未来的学子们,如同秋鸿般信守承诺,带着岁月的馈赠,重聚在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上。
我想起了苏轼的:“事如春梦了无痕,人似秋鸿来有信。”苏轼的这句词,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我们此刻的心境。我以“留校东华那些年,我们正青春”这封信,献给母校。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东华大学新一代的青年人,正沐浴着21世纪的曙光,他们心向阳光,眼中有光,继续着前辈们的未竟之业。他们心随时代脉动,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用更加创新的思维引领未来。正如我们当年一样,他们也将在这里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记,与东华共同成长,共创辉煌。
注:1999年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
作者曾留校东华大学(原华东纺织工学院)教务处(1984-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