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有机化合物的定义范例6篇

工科的有机化学实验课时也较少,所以所做实验一定要突出有机实验基本操作、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步骤、提纯的方法,为了更好的达到实验效果,就需要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实验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逐一加以分析,选择能够包含这些知识点的连续合成实验代替原有化合物的性质操作练习,以合成产物作为下一步合成的原料,此实验方案解决了长期以来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兴趣不高的现实,学生每步的实验过程都是最终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有机实验过程的逻辑性,使学生主动了解实验过程,分析实验成败与得失,在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更以系统的观点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要点。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理论课老师兼带实验的模式可以跟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课上讲授基本原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更优的实验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以发展。

三、授课方法的改革

第二,短学时的课程注重知识间的衔接、对比和总结。烷烃、烯烃和炔烃是铺垫章节,重点让学生掌握sp、sp2、sp3杂化:有机化合物中主要的原子是碳原子,它都是杂化了以后去形成化合物的。不饱和烃、芳烃和卤代烃要深深理解官能团的特征反应(亲电取代、亲核取代、亲电加成和亲核加成)的意思。芳烃由于共轭效应形成了芳香大π键,所以虽有双键不容易加成而是取代的特殊一章,此章总结性讲解,五个化反应,一取代到二取代,二取代到三取代。卤代烃和醇,醇和酚,酚和芳烃,醛酮和羧酸及其衍生物中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可以对比着讲解。

总之,通过几年的有机化学教学,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少学时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规律和方法,优化了教学内容,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有机化学的教学建设与改革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研究和分析少学时课程教学规律仍将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者:杨卉李松波郝燕王延铭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龙,乌云.谈现阶段高中有机化学与本科有机化学的教学衔接[J].科教文汇,2013,(09).

【关键词】化学素养概念教学策略方法

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化学基本概念有二百多个。如何让学生全面地、深刻地、牢固地掌握每个化学概念,是摆在每位中学化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学生若每个概念清晰明了,思考问题和推理时思路就流畅,若学生在化学概念的掌握上有缺陷、有漏洞,则在思维上就会受阻,不能顺利解决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会准确定义,揭示概念内涵

此外,“种差”有好几种:①有的种差是被定义的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性质,这种定义可以叫做“性质定义”。如: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种差――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电离,反映电解质区别于其他化合物的本质属性。②有的种差是被定义的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产生或形成情况,这种定义可以叫做“发生定义”。很多化学反应的概念定义均属于此类。如:消去反应: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而生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给化学反应下定义一般说明反应物是什么,生成什么,反应物如何变成生成物的。③有的种差是被定义的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功能作用。如:原电池的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掌握重要特征,加深概念理解

1.内涵与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属性,通常采用下定义的方法,例如“电解质”的定义是“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外延指的是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如“电解质”的外延反映的是包含的物质范围主要是酸类、碱类和盐类。

人们在使用概念时,不仅要明确它的内涵,而且要明确它的外延。要明确概念的外延,就要说明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是什么对象,包含了哪些种类,适用范围有多大。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就是对这个概念进行划分。概念的划分是以对象的一定属性作为标准,将一个属的概念的外延分成若干个种的概念,以明确其外延的逻辑方法。划分的方法有:①一次划分;②连续划分;③二次划分。学习概念一定要上学生懂得每个概念的划分。如:

其中:包含有一次划分、连续划分和二次划分。

2.发展和变化

概念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要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得到补充和修正。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概念。原子的概念从德谟克里特提出,经历了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汤姆生的“布丁模型”、奈冈的“行星模型”、卢瑟福模型、玻尔的“分层模型”、西奇维克的“原子核模型”,以至于发展到现代的“电子云模型”。由此可见,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再如,在化学教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也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因素限制,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掌握只要求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和学习它。到了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均有提高,“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掌握要求也提高了,提高到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角度,而且要求学生能深层次理解和运用它(原电池、电解池知识的掌握可反映);但是,在高中有机化学中,由于共价化合物中化合价的掌握在高中要求低,所以,有机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掌握回到初中要求,要求从得氧、去氧、加氢、去氢角度判断反应类型层面。所以,概念的学习一定要有发展和变化的眼光。

三、分清概念关系,深化知识联系

关键词:新华字典;字词释义;质疑和商榷

1问题起因

同事开设了一节《酯油脂》的教学研讨课。在评课环节,大家对乙酸乙酯中“酯”字的读音产生了争议:念“zhǐ”还是“zhī”?笔者翻出了商务印书馆发行、2013年修订的第六版《新华字典》,确认应念“zhǐ”。虽然平息了争论,却惊讶地发现对“酯”的释义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类,酸分子中能电离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新华字典》是从酯的生成机理角度进行释义,但从化学专业角度看,这一释义值得商榷。

现代化学通过同位素示踪法,对酯化反应的机理已达成了共识:“羧酸分子里的羟基与醇分子里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所以建议“酯”字的释义修改成“酸分子中的羟基(-OH)被烃氧基(RO-)取代而成的化合物(RCO-OR)”。根据新华字典的释义,RCOO-H的氢原子被烃基(R-)取代的产物是RCOO-R,但这只是“形似神不似”。

笔者突然来了兴致,上述例子仅仅是个案吗?是否还存在类似的错误?于是翻找与化学有关的字词,将值得商榷的释义整理如下。

2对部分字词释义的商榷

氨:“是一种无色而有剧臭的气体(第4页)”。

化学中认为氨气是“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虽然“刺激性”和“臭味”都会令人不快,但产生的人体感受却不尽相同。“刺激性”气体会对呼吸器官或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而让人呼吸困难、咳嗽。氨气“会对眼及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眼结膜、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发生喉头水肿及肺水肿,最终导致呼吸衰竭。”

所以,氨是一种无色而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淀粉:“一种不溶于水、很微小的颗粒(第99页)”。

如果淀粉不溶于水,那淀粉溶液(化学上用于检验碘单质)该如何配制呢?高中化学教材选修第三册(1995年10月第二版)第94页提到“淀粉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的物质,它不溶于冷水,在热水里淀粉颗粒会膨胀破裂,有一部分淀粉会溶解在水里,另一部分悬浮在水里,形成胶状淀粉糊”。

所以,淀粉是很微小的颗粒,不溶于冷水,但部分可溶于热水。

酸酐:“是含氧的无机或有机酸缩水而成的氧化物(第146页)”。

酸酐分为无机酸酸酐和有机酸酸酐两种。

无机酸酸酐是指无机含氧酸脱水后生成的氧化物。如SO3是H2SO4脱水后生成的氧化物,又被称作是H2SO4的酸酐。

有机物酸酐是羧酸分子间或分子内脱水缩合而产生的有机物。如两分子的乙酸分子脱水生成的乙酸酐(CH3CO)2O,从组成上看它就不属于氧化物。

建议修改为:“无机含氧酸脱水后生成的氧化物或者有机羧酸分子间或分子内脱水缩合而生成的有机物,称为酸酐”。

另外,某些有机酸分子缩水后生成的氧化物,却不是酸酐,如甲酸(HCOOH)分子内脱水生成CO,但CO却不是HCOOH的酸酐。

焓:“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含的全部热能(第178页)”。

焓没有确切的物理意义。热力学上把压强和体积的积与内能的和定义为焓,即HU+PV。所以不能把它误解为物质所含的热能。

碱:“化学上称能在水溶液中电离而生成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第225页)”

众所周知,碱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卤:“制盐时剩下的黑色汁液,是氯化镁、硫酸镁、溴化镁及氯化钠的混合物,味苦有毒,供制豆腐用(第316页)。”

炔:“有机化学中分子式可以用CnH2n-2表示的一系列化合物(第417页)”。

有机化学是根据有机物定结构――官能团,而非分子式对物质进行分类,因为有机物存在复杂的同分异构现象。满足释义中CnH2n-2的可以是炔烃,也可以是二烯烃,如丁二烯分子式是C4H6。

所以,炔烃是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键的不饱和烃。

类似的错误还出现在《新华字典》第522页的“烯”字的释义中,也应作相应的修改“烯烃是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

3小结

新华字典是中国最畅销的字典,销量超过3亿册,在字词的读音、字形及释义上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于非专业的科技工作者而言,《新华字典》是一条极其重要的了解科技名词的途径。所以《新华字典》对专业性较强的字词的编辑应追求极其的仔细和严谨,让每一释义都能承担起科学普及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新华字典[M].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5月第9版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5版

[3]高级中学化学课本选修第三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2版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有机合成说课稿。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以往的教科书中没有专门讲解。本节教学要在帮助学生复习再现烃及烃的衍生物结构、性质、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有机合成的过程;理解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使用逆推法合理地设计出有机合成的线路;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学生情况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因此在本节之前我们上了一节《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巩固课,帮助学生把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网,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掌握重要有机物相互转化关系,能够从断键、成键的角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的认知尽可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这样为我们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让学生初步了解逆向合成法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③通过分析有机合成过程巩固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的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㈠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㈡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基本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教案《有机合成说课稿》。

㈢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㈣重、难点突破

本节的学习重点逆合成分析法,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逆合成分析法,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来理解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最后利用图表引导学生掌握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体会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活动1】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福岛核电站起火爆炸、核辐射危害、核辐射防护服及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通过社会的热点问题的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活动2】

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有机合成的定义、任务、过程。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利用教材内容资源进行学习,了解什么是有机合成、明确要进行有机合成的任务是什么、要完成有机合成需要怎样的过程、如何进行思考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

【活动3】

学生小组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合成乙烯、氯乙烷、乙醇。本活动的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以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和掌握的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评价不仅知道了如何制取乙烯、氯乙烷、乙醇,更重要的是还知道了可以用过已经学过的有机化学反应用多种方法制取同一物质,激活了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桥梁。为顺利完成活动4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

【活动4】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归纳完成问题导学3,再现官能团间的转化关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利用活动3中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某种官能团的转化有多种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渗透在实际应用进行物质合成时,必须依据某些原则选取合理的方法,从而顺利过渡到逆合成分析法。

【活动5】

学生自学教材体会“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并展示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

本活动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及核心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核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案上采用图表引导学生构建乙二酸二乙酯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会利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自信心,进一步体会如何利用逆推法解决具体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学会学习。

【活动6】

学生讨论小结有机合成的原则,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渗透了有机合成的一些原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考虑到本节是有机合成的第一节基础课,鉴于学生的基础,可能总结不够全面,我再利用大屏幕帮助学生完善。这样可为以后评价合成线路打下基础。

学生观看大屏幕“20世纪在有机合成方面获诺贝尔化学奖的重要事件”,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共安排了两道题,一题涉及的是正合成分析法,另一题是逆合成分析法。难度逐渐加深。

【活动7】

学生完成达标训练1,再小组讨论,最后板演展示化学方程式。

本题已经给出合成路线,只要求学生根据合成路线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本题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均是以前没有学过的,但是可利用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案将本题作为达标训练第一题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画合成路线图;二是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考察学生对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是让学生感觉此题并不简单,但经过思考又可以解出正确答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活动8】

学生用5分钟独立完成,用2分钟组内讨论合成路线,学生抢答展示合成线路。

1.数学与化学教学的联系

1.1数学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的应用

一直以来,数学被认为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涉及的许多方面都需要数学知识,例如在化学中有关物质的推断除了需要对物质有关性质的认识外还需要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根据化学题目中问题所给信息层层深入最后推断出物质;又如化学中物质的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都需要涉及数学的计算。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先熟练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如此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1.2数学图像的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应用数学图像对于解决讲授化学概念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理解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同时正确理解点、线及曲线的涵义和相互关系对于掌握化学中有关图像问题的解决思路十分重要。

例如2014年江苏单科化学卷的第18题中的第三小题:铝碳酸镁常用作塑料阻燃剂。

(3)为确定铝碳酸镁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准确称取3.390g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0.560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②另取一定量样品在空气中加热,样品的固体残留率(固体样品的剩余质量/固体样品的起始质量×100%)随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样品在270℃时已完全失去结晶水,600℃以上残留固体为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铝碳酸镁样品中的n(OH■):n(CO■■)(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根据二氧化碳的体积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再根据270~600℃失去结晶水放出二氧化碳和水,从图像中的质量分数变化可以求出水的质量,进一步求出水的物质的量,根据氢氧根的物质的量与水的关系,和二氧化碳与碳酸根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即可求解。

从题目可以看出数学图像的引入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助于学生理解。

1.3数学模型的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化学人教版必修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电子式时常常遇到瓶颈,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引入数学模型。例如,教师在讲解甲烷具有正四面体结构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其空间结构,可以事先准备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通过让学生观察模型认识并掌握甲烷有关的结构。此外,数学中的极端值假设、数轴、奇偶和不等式等在化学教学中也十分广泛。

2.物理与化学教学的联系

2.1物理原理的应用

2.2物理概念的应用

教师在讲解化学人教版必修1的电离概念时,书中定义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中发生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学生对于电离概念的理解,知道溶液里面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但对于溶液导电性本质理解还不清楚。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引用学生在初中物理学过的金属导电性,学生知道金属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当通电时金属内的自由移动的电子定向移动从而金属导电。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这一知识让学生认识溶液导电也是因为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定向移动产生的。

还有化学中物质的吸热与放热,原电池、电解池中的电能与化学能的转化都体现了物理知识与化学的联系。

3.生物与化学教学的联系

化学与生物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学课程学习中,化学和生物有着十分广泛的联系,并且化学与生物学都属于自然科学,虽然它们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不同,但由于自然界本身是统一的、和谐的,所以两科在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上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在一些实验方法上是相同的,有许多共性的地方[1]。

生物与化学不分家。无论生物与化学兼职的教师也好,还是生化教研组也好,应针对生物与化学中的具体内容,巧妙应用教学方法,在适当时机下做好“加减法”,加强对学科间的整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兴趣,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标,为培养高效人才奠定基础[2]。

初中阶段时,教师讲解“化学物质的缓慢氧化是放热反应”与生物中“探究种子呼吸过程中释放热”相联系;讲解化学变化中的“化学变化的实质”时可以与生物的“消化道中的消化”相联系;或者在讲解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中的“酸性土壤的检验”与生物的“苔藓植物具有指示土壤性质的作用”相联系,等等。

而在高中阶段生物与化学的联系更紧密,如生物中的遗传与变异和化学中有机物性质相联系;生物中的新陈代谢与化学中的糖类水解相联系,等等。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进行实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机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是实验探究、课外调查、阅读教材、看电影或录像、游戏、制作模型或者小组讨论等形式。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非常注重这一教学理念,而且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应该符合他们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应该让学生感到心情愉快,这样才能活跃学生思维,才能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即让他们进行“愉快学习”。

二、教材分析

细胞的物质组成是了解和掌握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本节关于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蛋白质的内容,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这样能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特意编入了一些联系生活的内容,不但加强了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因此“氨基酸的结构特点”、“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应为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为什么食物中应添加必需的氨基酸?为什么吃熟鸡蛋比吃生鸡蛋容易消化?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可采用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习时按照下列一条主线来进行,即组成元素(C、H、O、N)基本单位(氨基酸)肽链蛋白质分子,再由结构到功能,这样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二)能力目标。

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一)难点。

1.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与有关计算。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探究性学习和直观教学法,以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模拟氨基酸的结构和肽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抽象、微观的化学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等科学知识,并突破本节课“蛋白质的结构”这一教学难点。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说明:尽管学生听说过“蛋白质”这一名词,但并不知道其化学结构和功能。因此,课前布置预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认识蛋白质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预习内容:

(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页的关于邹承鲁等人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及本节的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初步了解氨基酸的结构,并制作氨基酸的结构模型。

(二)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老师设问:

(1)除此之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食品中富含蛋白质?

(2)氨基酸与蛋白质有何关系?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

学生回答,老师评价。

引入研究主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三)愉快游戏,突破重难点。

(说明: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太强,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以形象具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习效果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提高作用。)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1)这些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2)“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什么对应关系吗?

学生自己探究,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检查学生所做模型,给予恰当的评价。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

问:为什么让他做这个姿势?这个姿势有什么含义?

要求学生与他们所做模型或书中的通式进行比较。

得出:“他的两只手相当于氨基和羧基,他的脚相当于氢基,头相当于R基,躯干就相当于连接这四个基团的碳原子。”

给出课件中的图形,对照刚才同学的姿势,让学生填入相应结构。

最后让学生把“思考与讨论”中的四种氨基酸按通式的形式把各部分用方框画出来。标出各种氨基酸的R基。

问:什么的不同会引起氨基酸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

通过预习和课堂上的模拟形式,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氨基酸结构通式”这一重点内容。

2.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说明: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与有关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与动态课件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注意,问:“假设你们就是两个氨基酸分子,要形成一种物质应该怎样连接起来呢?”

学生思考后都手拉手。

问:两只手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答:“一个是氨基,另一个是羧基。”

这两个基团怎样连接起来的?

学生思考,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结合的。”

握住的手的位置相当于什么?

学生答:“肽键。”

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要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内容,加深理解。

老师提问:什么是二肽、多肽、肽链?答略。

(说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氨基酸形成肽链过程的理解,对此过程中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分子数目和形成肽键的数目的计算,做如下游戏。)

请一列七个学生起立,先两个同学握手。

问1:两个氨基酸结合脱去多少分子水?形成的肽键有多少个?(都是1个。)

问2:如果是三个、四个、……七个呢?(2个、3个、……6个。)

问3:肽键数和失去的水分子数有什么关系?(相等。)

同时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握手,学生可形象地进行观察,并容易得出结论。

要求学生用归纳法总结:

如果是n个氨基酸连成一条肽链要脱去多少水分和形成多少个肽键?

学生很快说出:(n-1)个。

问:刚才几个同学连成的这个队伍叫什么?

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是一条多肽链。

设问:这是多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的情况,如果是几条肽链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再请出另两列共十四个学生,分别让他们自由地排列成两排、三排、四排(每排至少两人),分别握手。

用m代表肽链的数目,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总结出计算水分子数与肽键数的公式:(n-m)个。

通过这样形象直观的模拟,学生们非常容易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和规律。

3.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和蛋白质的功能。

先请出两个女学生牵手、三个女学生依次牵手、四个女学生依次牵手,各排一排,用以说明氨基酸数量的不同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然后请出三个女学生依次牵手、三个男学生依次牵手,各排一排,用以说明氨基酸种类的不同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再请出三个女学生和两个男学生,先三女两男依次牵手排成一排,再一女一男间隔依次牵手排成一排,用以说明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最后,请学生思考:给你一些棉绳,有红的、黄的、绿的等不同颜色,既能编织成“中国结”,又能编织出其他现状的艺术品,如手机套、手提包等。从蛋白质的多样性角度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多肽链的数目与盘曲折叠的方式不同也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关于蛋白质的功能学习,可要求学生对照课本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4.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并给出练习,及时的巩固所学知识。

THE END
1.有机化学126章作业答案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版有机化学1-2-6章作业答案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145143-1-1.html
2.2006年天津高考理综真题及答案.doc高考真题文档中心2006年天津高考理综真题及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本卷共21题,每题6分,共126分。在每题列出的四重金属、农药和难分解有机物等会造成水体污染B.装饰材料中的甲醛、芳香烃及氡等会造成居室污染C.22NOSO、或2CO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D.2CO和氟氯烃等https://www.kaoda.com/doc/993.html
3.《有机化学》第六版.pdf内容提供方:全网精品课件 大小:14.92 MB 字数:约小于1千字 发布时间:2021-08-24发布于广东 浏览人气:227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10金币=人民币1元) 《有机化学》第六版.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1/0824/8136053115003137.shtm
4.《正版有机化学第六版第6版赵温涛郑艳王光伟高等教育正版当当瑞银科技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正版 有机化学 第六版 第6版 赵温涛 郑艳 王光伟 高等教育正版 天津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 原有机化学张文勤第五版教材升级版》。最新《正版 有机化学 第六版 第6版 赵温涛 郑艳 王光伟 高等教育正版 天津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 原有机化学http://product.dangdang.com/11546404203.html
5.有机化学第六6版天津大学教研室赵温涛郑艳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学(新)有机化学 第六版 第6版 天津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 赵温涛 郑艳 等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SJ¥50 折后¥50 发货地: 北京 包邮 风格: 有机化学 第六 6版 天津 大学 教研室 赵温涛 郑艳 高等教育 出版社 去购买 收藏 图文详情 本店推荐 图文详情 【当当网】化学元素发现史 一场视觉盛宴 https://www.zhe2.com/note/544943385481
6.天津大学教师个人主页系统马宁有机化学(第6版)中文主页有机化学(第6版) 点击次数: 教研室:有机化学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北京 学校署名:天津大学 第一作者姓名:赵温涛,郑艳,王光伟,马宁,黄跟平 著作类别:Teaching material 出版社级别:Central publishing house ISBN:978-7-04-052161-0 是否译成外文:否 下一条:"Carbon-Based, Metal-Free Catalysts http://faculty.tju.edu.cn/976745/zh_CN/zzcg/26285/content/3992.htm
7.有机化学(第六版)学习指南有机化学学习指南 作者:王建华 ISBN:9787122404794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22 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 作者:谷文祥 ISBN:978703018532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7 有机化学学习指南 作者:任贵忠 ISBN:7561802447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1991 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 作者:谷文祥 ISBN: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33b69324851c81dba77a9127efba63db
8.2023年全国各院校材料物理与化学考研参考书材料物理与化学考研考研前大家需要先了解各院校设置的考研专业的参考书,为此,希赛网整理了2023年全国各院校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考研参考书汇总一览表,有需要的考生可以来看看!https://www.educity.cn/kyyy/5017968.html
9.往期发过的所有电子教材+笔记资料PDF汇总27.严蔚敏《数据结构(C语言版)》+题集+配套题库+笔记+习题 28.马工程《西方经济学 第二版》+习题与解答 29.樊昌信《通信原理 第7版》+学习辅导与考研指导+配套题库+笔记+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 30.《大学语文》 31.天津大学《物理化学 第六版》+笔记+课后习题+配套题库 https://www.douban.com/note/866759816/
10.201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指导085216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 考试科目见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下的各二级学科方向及083201食品科学方向 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 083201食品科学:②④组任选一组,优先录取④组考生 0703化学 070301无机化学、070302分析化学、070303有机化学、070304物理化学:①②组任选一组,优先录取②组考生; http://www.shuoedu.com/articlenew.php?id=57507
11.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研究生考研复试内容及参考书目运用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对上述化合物理化性质变化的解释基本反应类型及有机化合物分析方法(红外,核磁等) 简单的反应历程,例如亲核取代反应的历程、消除反应的历程、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等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制法(有机合成) 2-2 分析化学 第2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第3章滴定分析,第4章酸碱滴定,第5章配位滴定,第https://www.ibudding.cn/e/bjut/125447.html
12.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硕)专业代码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工程 (专硕)以上招生信息(招生目录、考试科目、参考书、复试信息)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权威可靠。导师信息、历年分数线、招生录取比例、难度分析有些来源于在校的研究生,信息比较准确,但是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仅供大家参考。 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 (专硕)专业的专业代码是您报考的http://www.wdkao.com/ziliao/zydm-525229.html
13.《有机化学第6六版赵温涛天津大学课后习题答案解答PDF电子版图书 > 考试 > 考研专业课 > 有机化学 第6六版 赵温涛 天津大学 课后习题答案解答 PDF 电子版 BOOK 温念图书卖场店(13565823)已退店 有机化学 第6六版 赵温涛 天津大学 课后习题答案解答 PD 该商品已下柜,欢迎挑选其他商品!https://item.jd.com/10094627404984.html
14.吉林化工学院化学专业考研参考书是什么?有13本书籍一、吉林化工学院化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1、《有机化学》,高占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有机化学》,裴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有机化学》,于丽颖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4、《物理化学》(第六版),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https://www.qqyouke.cn/news/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