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粤港澳长江经济带,这些区域发展先炒什么?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战略的提出,是建立新时代下区域协调新机制的核心,看好中心城市群建设中交通一体化建设为先。

摘要

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置突破了以往的省市界线,以城市群发展内部一体化,辐射区域经济,衔接“一带一路”。三大区域功能定位不同:京津冀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首要,带动环渤海区域发展;长江经济带以长三角一体化为中心,沿流域打通东中西区域;粤港澳大湾区融入香港和澳门行政区,意在对标国际建设一流大湾区,引导珠江-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2019年三大区域迎来专项规划发布或建设实施期:京津冀布局框架已现,进入建设阶段;长三角一体化规划有望今年出台,内部整合加强中;粤港澳大湾区总纲要发布后,细化规划将陆续面世。

正文

1.区域经济进入协同发展阶段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规划逐渐清晰,国内板块过去的独立规划格局将被打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态。针对主要经济板块,我国曾提出如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发展战略,但却相对独立,缺乏衔接。2017年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虽然我国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时就曾表示要“统筹区域发展”,但主要以“通过健全合作、互助、扶持机制”的形式来进行。而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以及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更为细化,明确了“革命老区、西部区域、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各区域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的推动方式。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再次明确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发展区域协同机制。这些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版图上的作用将被放大,成为板块间相互联通的战略通道。

2.历史看区域经济规划相对独立

2.1.改革开放前,区域均衡规划布局

改革开放前,尤其是建国初期,国家经济有待整新,产业布局多考虑各区域均衡战略。建国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征为加强了对内地的建设投资,其主要原因在于相较于沿海地区,内地产业积累比较薄弱,同时在建国初期我国仍面临较为紧张的地缘政治,因此平衡生产力分布,加强内地建设在得以顺利推展开来。主席在1956年4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中对当时的区域经济关系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因此,以沿海拉动内地,加强内地建设成为当时的主要方针。

2.2.改革开放后区域发展非均衡

区域关系被正视,非均衡发展下板块规划逐步明确。1980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关于长期计划的座谈会上,对于区域“要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要承认不平衡”被提出,这意味着区域规划开始从实际经济状况出发。推进历程来看,我国刚开始希望通过沿海区域发展拉动内地经济,同时也希望内陆地区作为原材料、能源等工业基地来支撑沿海区域发展,区域间形成清晰的互补定位。到“第七个五年计划”时,全国被明确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要重点发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作用,又要逐步加快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开发,使不同地区都能各展所长,并通过相互开放和平等交换,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地区经济结构”。但由于“加速东部沿海地带发展”仍然为重,且在政策支持下,制度更具优势,因此吸引了大部分的产业投资布局。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缩小经济差距,加强协调成为区域规划重心。1978年到1991年,我国年均实际GDP复合增速达14.39%。但同时也看到,东部沿海区域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明显拉大。按照“七五”计划中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带的划分,我国东部人均GDP与中部人均GDP从1978年的1.16倍扩大到1991年的1.54倍,与西部人均GDP从1978年的1.21倍增长到1.8倍。1992年,为缩小差距,我国开始实施扩大区域开放,从沿海区域扩展到沿江城市,沿边城市,以及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内陆与沿海的横向对外联系。1995年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协调发展开始成为区域经济规划的核心点。在1996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提出“形成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的计划。

各个区域因地制宜实施区域建设,成为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十五”计划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还是从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的“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均在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式上强调针对区域特性制定计划,相互促进。但是,板块之间的发展差异至今来看仍然存在,区域间的协作机制仍然有待完善。

3.战略发展下的三大区域成为协同关键

3.1.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首要的京津冀

立足大首都圈,带动环渤海区域协同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目标。2014年2月,在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提出。根据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空间上打破了曾经的城市划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形成“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整体布局。从规划来看,缓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首要目标。同年10月发布的《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作为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中心区,京津冀在一体化上的建设将为环渤海区域协同起到范本和推动的作用,并同时促进东北、华北、西北板块经济转型。

京津冀一体化率先在交通、环保和产业上取得突破。作为首个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跨区域规划,京津冀协同从2014年宣布以来一直不断完善上层设计,并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落实。《规划纲要》根据城市优势明确区域内各城市功能定位,相互间形成协调合作,同时力争内部实现要素、市场和机制的一体化。因此,在2014年6月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将先决条件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作为集中力量推进的方向。从《规划纲要》中制定的目标来看,到2020年,需达到“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其中分别制定了交通、环保和产业在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

3.2.沿流域打通东中西区域的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拥有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地理优势,使得沿其流域形成的横向纵向经济轴带将有效带动板块间的协同发展。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空间布局上以“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来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实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其中的“一轴”即长江黄金水道,“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级”为长三角、长江中游以及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则指其他起到支撑作用的地级城市。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将以生态保护为重,通过建立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将上中下游差异化布局的产业和市场连接起来,意在成为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

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在环保防治和交通构筑。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强调要“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自《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来,一直都被放在长江经济带建设首位。2018年8月,据新华网报道,长江经济带同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一起,被纳入环保重点区域。随后12月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上,韩正副总理再次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今年1月,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的治理目标。今后两年,环保攻坚将是长江经济带的首要任务。

3.3.联动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粤港澳大湾区

打基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大湾区重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地,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进入新篇章。而在所有涉及的发展方向中,我们认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在区域建设中为先。2019年1月,广东和香港分别有官员对未来将从哪些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推动作出阐释,双方均提到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的加快。广东省发改委主任葛长伟在1月29日记者会上的透露,大湾区建设将会为三个阶段:到2020年的打基础阶段,到2022年形成三地规则对接,以及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因此,我们认为在2020年之前,大湾区内除了在规划上不断细化以外,建设上将从重大基础设施着手,完善今后发展的根基。

THE END
1.学习时报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三大战略集成实施的战略抓手,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系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修复治理,持续推动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加快土地、水资源跨区域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协同推进产业绿色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与区域发展潜力联动提升,着力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模式。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0-11/09/nw.D110000xxsb_20201109_2-A7.htm
2.从“三大战略”到“五大战略”,长三角一体化这次“升级”事关中国摘要:这一重要的战略决策,既标志着我国区域发展 “三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在空间布局上进一步优化为“五大战略”,也标志着 “五大战略”在功能上升级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依托。 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宣布: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14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