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娱乐企业分析(二) 由于 阿里影业 的财年并非按自然年统计,而是截止3月31日到过去12个月为一个财年,猫眼则是采用自然年进行统计,所以二者... 

成本:主要是内容宣发成本7.8亿以及内容制作成本4.08亿,合计11.88亿。

毛利:11.16亿(23.04-11.88=11.16亿)。

毛利率:48.4%(11.1623.04≈48.4%)。

这部分业务的历史数据如下(整理自招股书和历年财报):

这部分业务又可细分为(i)电影出品制作及(ii)电影宣发两部分。

回看2016年至2018年前9个月的娱乐内容收入部分,其中占大头的是电影宣发业务,占比超过了80%,剩余不到20%为电影出品。从毛利率来看,宣发高达70%以上,而出品只有30%多点,二者不论是从收入规模还是毛利率上,前者都遥遥领先。

经过多年的发展,猫眼在2023年娱乐内容服务的收入已经是2016年的近7倍,该业务除2020和2022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存在着大幅下滑,其他年份,该业务收入一直屡创新高。

从2023年的成本端来看,宣发为7.8亿,出品为4.08亿,为了推算出品和宣发的收入规模,我这里提出两种假设:

(i)出品业务维持30%毛利率不变,宣发业务毛利率下降到55%。

提出这种假设是认为出品业务初期30%的毛利率可以维持(早期由于经验不足,现在由于投资电影数量增多,假设两个不利因素相抵消),宣发业务由于参与的电影数量大幅提升,毛利率会随之下滑,且下滑至55%后,两者收入合计与实际相符。

这种情况下,倒推出品的收入为5.8亿(4.08亿(1-30%)),宣发收入为17.2亿(7.8亿(1-55%)),合计收入与财报提供的23.04亿吻合,两者差不多是1:3关系。

(ii)出品业务和宣发业务毛利率同时衰退20%,衰退后出品毛利率24%,宣发毛利率为56%。

提出这种假设是认为猫眼的宣发和出品参与的电影数量都在增加,毛利率都会衰退,且同时衰退20%后,两者的收入合计与实际相符,衰退前出品毛利率按30%计算,宣发毛利率按70%计算。

这种情况下,倒推出品的收入为5.4亿(4.08亿(1-30%80%)),宣发收入为17.7亿(7.8亿(1-70%80%)),合计收入与财报提供的23.04亿吻合,二者是1:3.3的关系。

两种假设从比例关系结果来看,影响极其有限,所以可以粗略认为出品和宣发的收入比是1:3,即娱乐内容服务中,出品业务占25%(4.6亿),宣发业务占75%(18.4亿)。

2.2.在线娱乐票房服务

收入:22.59亿,

成本:5.28(票务系统成本)+4.08(互联网基础设施成本)=9.36亿,

毛利:12.71亿,

毛利率:56.3%(12.71亿22.59亿≈56.3%)。

该业务主要分为(i)线上电影票服务费收入及(ii)线上演出服务费收入,其中(i)线上电影票服务费收入占绝对大头。

在研究猫眼线上电影票数据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问题:

问题1:猫眼单张电影票的票务系统成本与招股书中披露的每张一元钱不一致。

问题发现过程如下:

招股书中提到,每张电影票的票务系统费用为1元。故可以根据猫眼财报中“票务系统成本”来推算出猫眼的出票量,例如2023年财报中显示的“票务系统成本”为5.28亿,则推算出猫眼的出票量为5.28亿张。

但在猫眼的招股书中同时也给出了上市前几年猫眼的电影出票量以及同期的“票务系统成本”,他们分别如下:

我将其制作成表格如下,猫眼出票量与“票务系统成本”并不相同,票务系统成本是出票量的50%至65%。所以单张电影票的票务系统成本并非1元钱,而是0.5元至0.65元,这里推测是不是因为猫眼的出票量较大,票务系统会给予猫眼折扣,针对这个问题,我询问过猫眼之前的结算产品经理,他曾听其他同事提到过确实存在折扣问题,但具体折扣力度以及规则并不清楚,知道的朋友可以留言进行指导。

问题2:猫眼的出票量市场份额与网络新闻及招股书中所传的60%-65%不符。

由上面的表格第四行“猫眼出品市占”可知,即使按猫眼口径(数据来自猫眼招股书和猫眼专业版)给出的中国网络出票数来计算,出票市占也并未达到60%以上,但猫眼招股书显示,在2017年出票量市占已经达到60%以上[1]。我不确定这里的份额差异主要体现在哪,知道的朋友可以留言指导。

[1]猫眼招股书提到出票量市占

招股书p134提到,2017年以总交易额及售票量计,占中国在线电影票务业务市场份额的60%以上。

问题3:猫眼财报中的数据与猫眼专业版数据相矛盾

如果假设猫眼目前的线上电影票市占为60%-65%,则可以推导猫眼2023年的出票范围在6.78亿张-7.34亿张(11.29亿60%及11.29亿65%),即单张电影票的票务系统成本为0.72元-0.78元(5.28亿6.78亿及5.28亿7.34亿)。

若按此出票量规模计算,则会引来一个矛盾,即计算出猫眼电影票服务费收入超出了财报中给的数据,结合下图专业版的数据,线上售卖的电影票每张平均收取4.37元服务费[2],那么猫眼电影票服务费收入范围是29.6亿-32.1亿(6.78亿4.37元及7.34亿4.37元),这大幅超过了猫眼财报中披露的电影票服务费和演出服务费的总额(22.59亿),而即使按线上电影票5.28亿(假设每张票的票务系统成本为1元,如果存在折扣,出票量只会更多)的出票量计算,电影票服务费收入也将达到23.07亿,同样超出22.59亿,看起来猫眼财报的数据与猫眼专业版的数据相矛盾,不过还有一种概率较低的情况,即猫眼的用户结构中,下沉市场占比更高,所以售卖的电影票价格相对更低(电影票服务费是按所付票价的一定比例范围收取[3]),知道原因的朋友可以留言进行指导。

[2]线上电影票单张服务费

猫眼专业版对外披露了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总出票数为12.98亿张,其中网络出票11.29亿张,而单张电影票含服务费的平均票价为42.2元,不含服务费的平均票价为38.4元,即服务费总额为49.3亿((42.2-38.4)12.98亿),相当于线上售卖的每张票收取服务费4.37元(49.3亿11.29亿)。

[3]猫眼电影票服务费收取比例

招股书p11,披露了电影票是按照客户所付票价4%至8%进行服务费收取。按目前按照猫眼专业版披露的数据,单张票的服务费为4.37元,单张票的票价(不含服务费)为38.4元,所以该比例已提升至11.4%。

对于(i)线上电影票服务费收入,由于财报数据、专业版数据、网络信息之间存在着矛盾和较大差异,我不确定这中间的问题主要在哪?所以很难推算出目前这部分业务的收入。但通过推算(ii)线上演出服务费收入在0亿至2亿的规模,可以反过来得到(i)线上电影票服务费收入应该在21亿-23亿的范围。

互联网基础设施成本的补充说明:

猫眼的线上票务成本除了“票务系统成本”,还有“互联网基础设施成本”,这部分是主要是猫眼使用的云服务和支付服务费,在2023年,该成本上升至4.59亿,相比2022年多出152%,而对比票房最高的2019年,这部分的成本也多出了88.8%,增长的幅度是相当大的。

作为猫眼之前的程序员,我询问了几位之前的同事,推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这个过程服务器资源需要在两边进行同时部署,资源使用量可能会翻倍。

(ii)猫眼演出业务增长迅猛

(iii)AI训练

2023年人工智能火爆互联网圈,猫眼也进行了一定的参与,这部分业务相对而言比较消耗云服务资源。

上述三点中,各自的影响权重是多少暂不清楚,但②和③是长期会存在的,很难指望这部分成本降下来,而①是大概率能够节省出一部分的成本。

成本:1.97亿(无形资产摊销+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其他开支)。

毛利:-0.02亿。

这部分成本实际上应该由各个业务共同摊销,但由于猫眼财报没有给出具体数据,所以无法正确进行分配。

①电影投资制作及宣发

②电影票务及科技平台

③IP衍生品及创新业务

⑤剧集制作

3.1.电影投资制作及宣发+剧集制作

2024财年收入:20.72亿+5.96亿=26.68亿。

毛利:9.88亿。

毛利率:37%。(对比猫眼的娱乐内容服务业务48.4%的毛利率,显得低不少)

问题1:

为何该业务毛利率与猫眼有如此大的差异?

回答:

同一时期,猫眼的对应的毛利率为2017年78.1%,2018年降至62%,2019年持续降至57.1%。对比来看,两家公司在出品及发行业务的毛利率属于差不多水平。

问题2:

问题3:

先说结论,以目前所掌握的数据无法推出两者收入各是多少。我的思考方式如下:

3.2电影票务及科技平台

2024财年收入:9.2亿。

推测成本(付款手续费及其他服务费+技术服务费用):1.93亿。

推测毛利:7.28亿。

推测毛利率:79.1%。(对比猫眼的在线娱乐票务服务业务56.3%的毛利率,高了不少)

这部分业务又可细分为(i)电影票务服务及(ii)云智系统商服务(售票系统)两部分。

由于目前电影在线票务以及售票系统竞争较为稳定,二者比例关系大概率维持在3:1,故推测电影票务服务收入为6.9亿,云智系统商服务收入为2.3亿。

我们之前推导猫眼线上电影票服务费收入范围在21亿-23亿,即猫眼的线上售票服务费收入是淘票票的三倍,若两家公司收取的电影票服务费费率一样,那么则猫眼的线上票务交易额也会是淘票票的三倍,如果猫眼目前的市占为60%,则淘票票仅有20%。

问题:

3.3.IP衍生品及创新业务

2024财年收入:10.53亿。

推测毛利:0.23亿。

推测毛利率:2.2%。

3.4.大麦

收入:10.88亿。

毛利润:7.95亿。

毛利率:73.1%。

经调整EBITA利润:6.59亿,对应利润率:60.64%。

收入:3.94亿。

净利润:2.24亿(财报p268)。

净利率:56.85%。

大麦2024财年全年的收入为14.82亿,假设按73.1%的毛利率算,对应毛利为10.83亿,假设按56.85%净利润率,对应的净利润为8.44亿。

下图表格数据为灯塔专业版披露的演出销售票房(灯塔专业版未披露统计口径,个人猜测大麦的交易额数据应该被统计其中),由数据可知,票房的火红,在2024年还在延续,且保持着强劲的增速。大麦在目前高市占率的情况下,2025财年应该能够持续保持收入和高利润。

现在(2023年11月31日)阿里影业宣布收购大麦的全部股权,对价仅为当年的31.75%,相当于三二折“贱卖”了。

本次阿里影业收购的资金来自对股票的增发,按照每股0.52港币的价格,增发2,513,028,847股(25.13亿股),价值13.07亿港币,从阿里集团手中收购了大麦100%股权,截止2024年8月21日,阿里影业的股价已经跌至0.375港币。如此优质的资产被那么便宜出让给阿里影业(阿里巴巴目前持有阿里影业54.26%股权),我暂时没想明白是为什么。

注意:

近两年演出市场的火爆一大主因是由于3年的口罩所致,演出市场在未来是否能够持续,还有待观察。

4.销售营销开支及一般行政开支对比

①销售营销开支对比

猫眼2023年销售营销开支为8.42亿,费用率18%。

阿里影业2024财年的销售营销开支为7亿,费用率14.1%。

2023年猫眼的销售营销开支细分项如下(个人根据猫眼的成本费用细分科目推测其结构,总额8.75亿略有超出):

其中大头是“营销及推广成本”和“员工成本”。根据招股书的信息可知,在2015年至2018年,“营销及推广成本”几乎全部来自“用户激励”,而“用户激励”主要指的是票补,具体表现为购票时的价格促销和优惠券,我2015年在猫眼就主要开发猫眼的优惠券功能,当时由于处于激烈的竞争阶段,所以优惠券的需求迭代也十分频繁。

后续中国电影票线上票补的限制是如何执行的,我目前并不清楚,知道的朋友可留言指导。不过对比2018年,2023年的营销及推广成本(主要是票补)已经从17.4亿大幅下降至6.3亿。

从数据上看,目前还存在着少量的补贴,不过这部分补贴未必全部来自猫眼,不管是价格活动还是发红包,这类营销能力基本都被猫眼用于电影的宣发工作上,参考财报的p318页及p174页,猫眼的业务合作伙伴(委托猫眼进行宣发的出品方或发行方)会给猫眼一笔用于票补的钱,这笔钱够成了猫眼的收入(归到“娱乐内容服务”),同时也构成了猫眼的营销及推广成本。

合作伙伴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刺激更多人来观看其投资或发行的电影,而院线发现某部电影的观影人次增加后,则会动态给与这部电影更多的排片场次,进而推高这部电影的票房,所以票补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可以起到杠杆的作用。

最后,我们将猫眼的销售营销开支与竞对阿里影业进行对比,阿里影业2024财年的销售营销开支为7亿,费用率14.1%,猫眼2023年销售营销开支为8.42亿,在线上电影票务规模可能是淘票票两倍的情况下,超出1.42亿算可以接受的范围。

阿里影业财报中没有对销售及市场费用进行拆分,所以暂时不确定其使用细节。

②一般行政开支对比

猫眼2023年一般行政开支为3.71亿,费用率8%。

阿里影业2024财年一般行政开支为9.78亿,费用率19.4%。

猫眼的费用大头主要是员工成本(包括了股权激励)。

阿里影业具体细分科目如下,绝大部分主要是员工薪酬福利,猫眼与阿里影业相比,费用上少了6个亿,猫眼这部分费用节省水平远远高于对方,同时也想起我当年在猫眼的薪资,往事不堪回首。

猫眼2023年财报披露的员工数为872人,阿里影业2024财年财报披露的员工数为1455人(本以为阿里影业员工数多是因为并购了大麦,但是阿里影业中报披露,截止2023年9月30日,员工数为1505,而此时还没有并购大麦)。可见猫眼相比阿里影业的人效(人均毛利、人均净利)以及员工成本(人均工资)都是非常有优势的。

③核心利润

猫眼2023年核心利润=毛利-销售营销开支-一般行政开支=23.85亿-8.42亿-3.71亿=11.72亿。

阿里影业2024财年核心利润=毛利-销售营销开支-一般行政开支=20.17亿-7.1亿-9.78亿=3.29亿。

通过上面的计算过程可知,二者各方面的比较如下:

毛利:猫眼多出3.68亿。

期间费用开支(销售营销开支+一般行政开支):猫眼少了4.75亿。

销售营销开支:猫眼多出1.32亿。

一般行政开支:猫眼少了6.07亿。

核心利润:猫眼多出8.43亿。

猫眼在经营方面的成本率上具备一定优势,这一部分原因是二者业务结构的差异,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猫眼具备更高电影票务市占所带来的优势,同时管理方面人员成本的优势也十分明显,这使得最终核心利润远远超出阿里影业。

5.其他收支

5.1.金融资产减值亏损净额

猫眼:合计亏损1.21亿

应收账款增加减值损失:1.18亿。

其他应收款增加减值损失:0.03亿。

阿里影业:合计亏损0.53亿

应收款增加减值损失:0.59亿。

其他应收款增加减值损失:0.8亿。

拨回过往减值损失:0.86亿。

5.2.其他收入

猫眼:合计收益0.51亿

政府补贴:0.43亿。

进项税额加计扣除的税项抵免:0.08亿。

阿里影业:合计收益0.57亿

应收贷款利息收入:0.35亿。

政府补贴:0.1亿。

增值税进项税额加计扣减:0.07亿。

预扣个人所得税手续费返还:0.01亿。

租金收入:0.01亿。

杂项收入:0.03亿。

5.4.其他(亏损)/收益净额

猫眼:合计亏损0.03亿

分类为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的非上市投资的公允价值收益:0.14亿。

出售以权益法入账之投资亏损:0.08亿。

外汇亏损:0.1亿。

阿里影业:合计亏损0.24亿

结构性存款之公允价值变动:0.13亿。

电影及电视投资,按公允价值之公允价值变动:0.11亿。

非上市投资之公允价值变动:-0.33亿。

上市投资之公允价值变动:-0.22亿。

处置物业、厂房及设备之净损失:-0.01亿。

5.5.财务收入净额

猫眼:合计收益0.76亿

财务收入:0.81亿(银行存款利息)。

财务成本:0.05亿(其中银行借款利息0.04,租赁负债利息0.01)。

阿里影业:合计收益1.82亿

财务收入:1.83亿(其中银行存款利息1.81亿,汇兑收益0.02亿)。

财务成本:0.01亿(租赁负债利息)。

5.6.分占以权益法入账的投资亏损

猫眼:亏损0.02亿。

阿里影业:收益0.79亿。

5.7.以权益法入账的投资减值亏损

猫眼:亏损0.18亿。

阿里影业:亏损1.13亿。

5.8.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

猫眼:收益0.37亿。

阿里影业:收益0。

6.利润

目前来看,猫眼的利润大幅领先于阿里影业,不过阿里影业已100%并购了大麦,大麦在2025财年非常有希望能够为阿里影业带来9亿以上的净利润,而由于2024年暑期档票房表现非常糟糕,猫眼在2024年的利润也可能会受此影响而下滑,基于这两个因素,阿里影业的利润规模大概率会超过猫眼娱乐。

6.1.所得税前利润

猫眼:11.54亿。

阿里影业:3亿。

6.2.所得税开支

猫眼:实际所得税开支2.46亿

当期所得税开支:2.99亿。

递延所得税抵免:0.53亿。

阿里影业:实际所得税开支-0.59亿。

当期所得税开支:0.48亿。

递延所得税抵免:1.07亿。

6.3.净利润

猫眼:9.09亿。

阿里影业:2.97亿(扣除了已停止业务的亏损0.61亿)。

6.4.归母净利润

猫眼:9.1亿。

阿里影业:2.85亿。

7.总结

对比猫眼的2023年财报和阿里影业2024财年财报,两家公司收入规模相当,由于二者的业务结构差异,以及猫眼在电影票务市占方面的优势,猫眼具备更高的毛利率以及毛利。

此外,猫眼在管理方面人员成本的优势也十分明显,虽然销售费用高于阿里影业,但对比二者的电影票务市占来看,猫眼对于销售费用的控制也是十分合理,甚至效率上要更高,基于这几方面因素,猫眼在电影票务、出品、发行领域比阿里影业创造出了更好的利润回报,从最终的净利润上可看出二者悬殊的差距。

而对于2024年的发展,考虑到对大麦的并购以及演出市场的火爆,再加上这个暑期档电影票房的惨淡,阿里影业的利润规模极大概率反超猫眼,不过现阶段猫眼正尝试着发力演出市场,未来双方在演出市场的竞争还会比较激烈。

THE END
1.技术服务费增值税税率是多少2021,全面理解计划摘要:关于技术服务费增值税税率在2021年的具体数值,根据全面理解计划领航版57.46.46,技术服务费增值税税率可能因地区和行业而异。建议查询最新的税务政策或咨询专业税务人员以获取准确信息。全面理解计划领航版可能提供有关技术服务的全面指导,包括费率、政策解读等,有助于企业和个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相关税务问题。 http://www.hbpdxcl.com/post/21952.html
2.研发费用占比是什么意思?研发费用对公司竞争力有何影响?在财经领域中,研发费用占比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程度。研发费用指的是企业为了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所支出的费用,包括研究阶段的费用和开发阶段的费用。 研发费用占比则是企业的研发费用在营业收入或总成本等相关指标中所占的比例。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的营业收入为 1000 万元,研发https://funds.hexun.com/2024-12-10/216084673.html
3.小规模企业技术服务费税率解析及快速计划设计百科在我国,小规模企业的技术服务费收入属于应税服务收入,需要按照相关税收政策进行纳税,目前,针对小规模企业的技术服务费税率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进行征收的,具体税率可能会因地区、行业、政策调整等因素而有所变化,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http://www.hnspacenet.com/post/42040.html
4.1—10月我国规上互联网企业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生活服务领域企业收入小幅增长。1—10月,以提供生活服务为主的平台企业(包括本地生活、租车约车、旅游出行、金融服务、汽车、房屋住宅等)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 三、分地区运行情况 西部地区互联网业务收入增速领先。1—10月,东部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13245亿元,同比增长1.8%,低于全国增速0.5个百分点,占全国https://www.cnii.com.cn/ssgx/202412/t20241206_621403.html
5.与销售业务及技术服务费用,采购代理服务收入占比较小运营公司回答表示:公司数字采购业务主要收取软件开发与销售业务及技术服务费用。其中,技术服务费包含了运营服务,是为部分客户的采购平台提供持续运营服务,同时面向不同用户主体提供在线培训、技术支持、业务咨询等服务。采购代理服务收入占比较小。 本文源自:金融界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20M0OJ0519QIKK.html
6.收入270万,都是正常业务,技术服务费占比合理么?谢谢实务拓展知识:技术服务费的计算公式一般有三种,分别为技术服务比例费用法,技术服务金额费用法,技术服务收益费用法等。其中,技术服务比例费用法是将技术服务费以一定比例按照服务总额计算,技术服务金额费用法是将技术服务费以一定金额按照服务数量计算,技术服务收益费用法是以技术服务收益比例结合实际收入金额和技术服务成本计算https://m.chinaacc.com/wenda/detail/xt/7517478
7.技术服务费应当占合同金额的多少合理的?有国家制定的比例吗?,铂略没有明确的比例来限定技术服务费的比例,只要是真实业务和交易,按照实际金额收取就可以。https://www.bolue.cn/question/toquestion/26469
8.IPO案例关于成本和费用核查因此,公司对于售后服务费的计提方式为保守预估售后服务费占收入的比例,并非独有,具有适用性。 (二) 售后服务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与同行业公司对比 精测电子和天准科技的比例为销售费用中售后维护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华兴源创的比例为销售费用中修理费和服务费的合计数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深科达的比例为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1115/11/83717498_1104101203.shtml
9.富森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发行事项公司公告95.73%和97.49%,市场租赁和市场服务毛利占营业毛利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8.37%、 98.36%、97.80%和98.36%。公司的经营业务相对集中,如果公司所处的装饰建材 家居和汽配市场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对公司收入和利润造成一定冲击。 (二)市场租赁费和市场服务费水平下降的风险 http://wap.stockstar.com/detail/JC2016101700000060
10.信澳慧管家货币市场基金招募说明书(更新)基金公告50、销售服务费:指本基金用于持续销售和服务基金份额持有人的费用,该 笔费用从基金财产中扣除,属于基金的营运费用 51、基金份额分类:本基金分设五类基金份额: A 类基金份额、 B 类基金份 额、 C 类基金份额、 D 类基金份额和 E 类基金份额。各类基金份额分设不同的基 金代码,收取不同的基金管理费、基金托https://fund.eastmoney.com/gonggao/009712,AN202308181595061482.html
11.富国亚洲收益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QDII)招募说明书(更新)(二0二期末按公允价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十名权益投资 明细 注:本基金本报告期末未持有权益资产。 期末按债券信用等级分类的债券投资组合 金额单位:元 债券信用等级 公允价值 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 AAA+至AAA- 0.00 0.00 AA+至AA- 0.00 0.00 http://www.howbuy.com/fund/info/dtl/0083683607514.htm
1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三)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四)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五)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经营期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下同)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https://sale.zikeys.com/shop/product!content.action?id=2c9163027a5272b6017a6a470c0705e9
13.诞生4年的视频号,挑起了腾讯「养家糊口」的担子尽管视频号作为腾讯旗下事业群的子产品,没有在财报中公开披露详细数据的义务,但广告投放费及技术服务费至少还有提及,唯一不常提到却又不能忽视的营收项,就是直播打赏礼物的收入。同样,这笔营收也有个计算公式: 打赏礼物抽佣=礼物总额50%左右分成比例 http://www.bianews.com/news/details?id=182647
14.知名鲁企领信股份收问询函,涉收入构成销售模式等内容报告期内,公司发生研发费用5115.62万元,同比增长79.36%。其中技术服务费3871.12万元,同比增长1.87倍,占研发费用的比重为75.67%。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为何大幅增加?技术服务费占研发费用比重高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都需要领信股份予以说明。 此外,围绕存货及毛利率、预付账款和供应商,股转系统也提出了相关问题,要求领信股https://m.thepaper.cn/rss_newsDetail_19029492
15.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背后竟牵出诈骗窝案!艾阳阳律师团队(六)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七)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应达到相应要求; (八)企业申请认定前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上述认定条件中容易出现造假的就是知识产权的来源和会计账簿,一旦造假,就可能被认定为诈骗犯罪,例如知识产权造假,一些自身没有高https://lawyers.66law.cn/s21067523d537d_i1339884.aspx
16.会计视野陈版主答疑2023.06.08审计工具控(五)利息收入; (六)租金收入; (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八)接受捐赠收入; (九)其他收入 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6、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8731695.html
17.儿科年度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3篇)“静脉留置针”技术日渐成熟,为患儿减少了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疗纠纷,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20XX年科室业务收入稳步增高,20XX年1-11月门诊就诊人数持续增长;科室总收入为XXXX万元(其中服务费收入XXX万元,西药费收入XXX万元)。1-11月住院总人数为XXX人次,比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收治病种逐渐增多,https://www.yjbys.com/zongjie/fanwen/752802.html
18.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各个行业不同,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不相同,据实发生的就是合理的。假设毛利率30%,净利率6%,则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项比例合计应不超过24%。一般销售费用占比5%-15%之间,管理费用占比10%-15%之间。此外,还可以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年报,上面可以显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https://www.110ask.com/wenda/v-5977237591446331303.html
19.这问题难答:受托研发成本为何不算在高企研发费用占比当中相应收入开具的发票名称应开具为“技术开发费”,而不是“技术服务费”或其他名称;在技术转让同时,为研发活动受托技术在转化过程中耗费是以销售成本方式实现,而不是归属在“研发支出”(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科目。受托研发模式下开发技术与产品一起转让的情形,对应到研发费用占比当中,分子部分当然不包括营业成本。http://m.kuaijitoutiao.com/article/65206
20.蚂蚁进化:围绕科技开放升级数字生活平台,未来五年技术服务收入将他表示,预计五年内,技术服务费占蚂蚁集团总收入的比例将从2019年的50%左右上升至超过80%。因为技术服务费比例上升速度较快,蚂蚁集团通过自有资金运营的持牌金融业务所获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则会相应下降。 五月底,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集团,也体现了这种进化。这种进化并不影响蚂蚁此前就曾公开表示要成为上市公司的计划,但https://36kr.com/p/77230147890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