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精选15篇)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同学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品析探究

1、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阅读体会。

点拨示例:(1)选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评析:这句话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2)选段:“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评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2、总结论证方法。

四、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1、小结《谈读书》一文中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培根其它随笔中的名言警句,并选取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六、布置作业

围绕课堂上谈到的你所感兴趣的话题提取观点,试着给它配上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

七、板书设计:

15、短文两篇

谈读书(培根)

1、读书的目的对比论证

2、读书的方法比喻论证

3、读书的作用举例论证

鮀浦中学:谢白雪

教师导入新课:我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你漫长的读书历程中,你收获了什么

生:读书使我收获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

师:恩很好,读书使这位同学收获了很多,那么书应该怎么读读书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思想,一起去感受他那简练有力的语言!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看注释,培根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对于培根这个名字我们大家应该不会太陌生,我们听过“知识就是力量”,一起来走进大师!(点击幻灯片),好赶快来读一读课文。我想邀请两位同学来配合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推荐推荐。

(学生推荐同学朗读课文)

(师生共读课文)

师:读得怎样

生:好!

师:鼓励鼓励!(掌声响起)恩这两位同学读得不错!但有些词语读得还不太准确,我们来巩固巩固!(点击幻灯片)

(生读字词)

(生沉默)

师:再看看课文吧!

(教师巡视课堂)

师:好,哪位同学来谈谈,你来吧!

生:谈了读书的作用。

师:很好!读书有什么作用

生:怡情,傅彩,长才。

师:除此之外,还有吗

(学生沉默,教师面向全班)

生:读书还能塑造人的性格!

师:好!我们来看最后一层,“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生:可以疏通才智。

师:那就是说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很好!

师:文中还谈了哪些内容

生: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

师:好!板书:1、读书的目的2、读书的方法3、读书的作用

师:第一层讲了读书的目的,是怎么论述的从哪些方面来谈了读书的目的读书使人心情愉快,文采好,长才干。还有呢读书费时过多…

生:还从反面来讲

师:很好,这就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对比论证!

师:接下来讲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还有什么呢

生:读书与观察要结合。

师:最后指出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不同态度,同意吗

(生齐声回答):同意

师:接下来谈了读书的方法。大家在平时积累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生:可以通读,选读,精读…

师:恩看看培根是怎么说的谁来

生:读书时要有怀疑的态度,对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师:概括得很好。我们具体来看看。读书时不可故意找刺,不可尽信书,要有不同的读书方法,什么方法

生:要浏览读,选读,精读

师:文中还提到读书应与什么结合在一起

生:与讨论,作文结合。

师:最后谈了读书的作用有

生: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生:优美

师:不仅这样,它的语言很简练,让我们来品一品。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或最欣赏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点击幻灯片)

(师巡视)

师:好哪位同学来谈谈

(一女同学举手)

师:(高兴)你来

生:“读史使人明智…皆成性格”这句话运用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各个学科对人性格的作用,很有气势。

师:是的,我们用上一个词来形容:一气呵成:仿佛是作者一口气说出来的,气势非凡!那么他列举这些是为了论证什么

生: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生:举例论证,

师:它会使说理更有说服力。(点击幻灯片)

师:我们来齐读这句话!

师:谁再来谈

生:我谈这句话,“读书费时过多…学究故态”我觉得书读太多也不好,成呆子了。

(生笑)

师:不错的看法。老师挺喜欢这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想想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沏一杯青茗,躺在柔软的床头,让阳光温柔地照进屋子,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师:品析句子时可以从不同角度.

师:谁再来谈谈(师指名)

生:我喜欢这句“天生才干…如何修剪移接”它讲了读书可以使我们更好。

师:为什么说天生才干是自然花草

生:没有修剪

师:那么我们通过读书来修剪移接,就是读书能使我们更完美!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比喻论证。

师:这样说理更形象易懂。(点击幻灯片)

(生齐读句子)

师:今天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培根随笔中的精彩语句,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共读)

师:关于逆境,美,友谊,培根是这样看的,同学们你们怎么看跟小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

师:在谈时我们应该注意先确立一个观点,加上有力的论据,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师:谁来谈谈好,你来。

生:我来说说逆境,“逆境对于积极乐观的人来说是垫脚石,对于消极,意志消沉的人来说是绊脚石,就像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就是在仓库里发明了该公司的产品的。

师:很好啊,这位同学的观点鲜明,用了事实论据,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师:还有谁

生:我认为外在美不重要

师:说说理由。

生:我们应通过读书来弥补不足,而不是之注重外在美。

师:是啊,你从文中有了新的认识。再一个同学来

生:我认为友谊是我们一生的宝石,应该珍惜

师:很好,这位同学同样用了比喻论证。

师: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下课!

教学反思

教授完《谈读书》一文后获益良多,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品析探究

(3)、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以上是《谈读书》一课的教学反思,这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上公开课不仅仅会留下宝贵的教学经验,还能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能力。通过参赛,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能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并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信念,将为之奋斗一生!感谢汕头市第七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感谢各位老师!

课题15谈读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了解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及读书的作用、意义;2、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名言警句。3、将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应用到学习中去。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品味,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短文的内涵。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读书的意义,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了解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读书的作用、意义

课时1

教学方法指导评价

《古人谈读书》一课,选择了《论语》中三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执教本课后,我感觉自己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上是这样来安排的: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这样又凸显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充分利用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教学资源。这些突发性的'教学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自己的忽视大大降低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再就是对课堂上动态的生成的处理预设不够。不过就算是这样,学生出现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谬的答案,教师也不能发火,而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师生和谐,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

1、能理解和背诵关于读书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会圈点勾画和做读书卡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4、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概括和品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和品鉴能力。

教学难点:对作者富有哲理性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谈话式为主

教学过程:

一、故事铺引

二、个性阅读

1、师生互读,并稍做点评。

2、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

思考回答:本文主要论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三、品读深究:

再次浏览课文,要求学生:勾画你最喜欢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或者你不喜欢的句子,简述理由。

四、实力做证

1、给同学写卡片

2、朗读:

男生:读书足以怡情,我要读好书;读书足以傅彩,我要读好书;读书足以长才,我要读好书。

女生:读史使人明智,我要好读书;读诗使人灵秀,我要好读书;数学使人周密,我要好读书。

教学方法指导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应该怎样读书?让我们一起去课文里找答案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狡黠(xiá)咀嚼(jǔjué)诘难(jiénàn)滞碍(zhì)

豁然(huò)相似(sì)曲解(qū)蒸馏(liú)

吹毛求疵(cī)

(2)词义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在读中思考问题。朗读成诵。

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性格和弥补精神缺陷。

不求甚解:

第一部分(1):亮敌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树靶子

第二部分(3~4):阐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作批驳

第三部分(5~8):阐明“不求甚解”方法可取——驳论点

第四部分(9):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下结论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谈读书》中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的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交流点拨】观点: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谈读书》中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交流点拨】观点: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观点。

3、《谈读书》介绍了哪几种读书方法?

4、《谈读书》一文提出读书有哪些作用?

【交流点拨】读不同学科的书籍可以塑造人不同的性格,读书还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5、《不求甚解》一文开始是怎么提出观点的?

【交流点拨】对一般人认为的“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分析,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6、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包含哪两方面内容?“不求甚解”有什么内涵?

【交流点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要求:首先要好读书,其次,每读书必有所会意。“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要虚心,二是读书不要固执于某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分析比较两篇短文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交流点拨】《谈读书》语言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用语典雅,简约而富有智慧。《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课的两篇短文向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作用、态度,我们要深入体会并加以学习,方能有所收获。

2、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

②班门弄斧;

③滥竽充数。

3、布置作业

五、课后反思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谈读书》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10.结合语境解释“涵泳优游”。

11.“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

12.最能表达选段中心的句子是哪一句

13.选段运用哪些论证方法各举一例说明。

10、意为运用得从容自如、得心应手的一种境界。

11、指代读书只为装点门面、以多为贵。

12、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13、比喻论证:“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引用论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比论证:“少读”与“多读”对比。

名人谈读书

2007年09月04日星期二13:01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一个爱读书的人,他毕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13.一本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1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5,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唐)<登鹳鹊楼>

1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时!---颜真卿(唐书画家)<劝学>

1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劝学篇>

20,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21,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威尔逊

22,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23,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知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25,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26,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27,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2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2,路漫漫其道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3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4,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5.古人之言云:“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说读书与交友像游山玩水一般,应该是最轻松愉快的.

常感读一本心爱之书,书中人会伸手与你相握,彼此莫逆于心,真有上接古人,远交海外的快乐。

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1716—1797),子才是他的字。的两句诗:“双目时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我想将第二句的“古”字改为“世”字。因他那时只有古书,今日出版物如此丰富,真得有一双秋水洗过的慧眼来选择了。

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隙中窥月,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庭中赏月,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台上望月,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了。

选自《琦君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琦君,1918年生,中国台湾作家,后移居美国。

阅读不过是给大脑提供知识材料,只有经过思考,这些知识才有可能变为自己的思想。

-----(英)洛克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同时也不能有什么鉴别力。

----(俄)赫尔岑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美)爱因斯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高尔基《高尔基论青年》中关于读书的名言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忠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身的美好果实的人。p.251

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日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p.243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书。p.249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p.250

西方名言3则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对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音。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唯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中国现代名言3则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邳州实小0516-868626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2-2517:43:00

举报帖子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回复这个贴子

北冰洋

我已离线,找我吗?

等级:溪头醉仙

积分:1373

注册:2004年8月4日

第16楼

给北冰洋发送一个短消息把北冰洋加入好友查看北冰洋的个人资料搜索北冰洋在六年级备课室的所有贴子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北冰洋

发贴心情

梁实秋古圣先贤,成群的名世作家,一年四季地排起队来立在书架上面等候你来点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行吟泽畔的屈大夫,一邀就到;饭颗山头的李白、杜甫也会连袂而来;想看外国戏,环球剧院的拿手好戏承接堂会。这真是读书乐。

老舍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

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萧乾书真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忙时,你尽可冷落它,丢在一边,它也不气恼。但它随时都准备给你快乐,尤其在你孤寂、痛苦或卧病在床时。”

林语堂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因为读书之时如怀着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乐趣便完全丧失了。

李霁野一方面不要作书呆子,将脑袋里装满着死书;一方面也不要空着脑袋过生活。读书应当是生活的一种享受,不是令人头痛的工作。

2008-2-2517:44:00

第17楼

名人谈读书目录

·巴金:小时背书有好处

·冰心:忆读书

·陈念贻:单科独进奏奇效

·恩格斯:从原著中得出自己的见解

·格雷:书可产生“心灵的欢悦”

·何其芳:读书要有选择

·华罗庚:读书要打好基础

·康耐:书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

·柯灵:甘当书痴

·拉格曼:读书要重效益

·老舍:读书

·李大钊:教子不当蛀书虫

·梁漱溟:自学很重要

·洛克:书对生活是一种珍贵的赐予

·缪钺:治学贵有才、学、识

·培根:读书要消化

·钱歌川:求知要*自觉

·赛福:读书是一种乐趣

·史密斯:学习是一种积累过程

·叔本华:读书要有选择

·司麦斯:把书当朋友

·陶行知:活人读活书

·王梓坤:读书先慢后快

·吴大猷:用科学方法读书

·向警予:读书要有目标有方法

·萧乾:读书要有计划

·萧乾:强迫自己读书

·肖斯:读书要有意志

·徐特立:读书“七要”-毛泽东的老师

·张友渔:读书主要*自己

·郑逸梅:博古方能通今

·郑逸梅:读书是件快乐的事

·郑逸梅:读书需要有个性

·郑振铎:开卷有益

·周谷城:读书要重经典

·周谷城:失败不要灰心

·朱光潜:读书是一种训练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课时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具体、简要、可行、可测: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

1.学会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意思填词语:

3.了解作者

4.怡情傅彩

(三)自学自测

学生看书、看例题、做测试题,教师巡视。(教师出示问答题或测试题让学生检测自学情况)

测试题:

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谈读书的目的。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的惰、矫、迂。

3、读书与经验互补。

第二部分:谈读书的方法。

1、读书要思考。

2、读书的不同方法。

3、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作用(益处)。

1、正面论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2、反面论说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四)互动展评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评:(建议教师预设)

1、听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谈读书的?

2、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请拿起笔来,把你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大声的读一读。

(五)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回扣目标:

1.根据作者来谈读书,谈谈学生的读书方法。

2.本文是随笔,没有中心论点。培根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六)当堂训练

分必做题、选做题或思考题。必做题完不成的开小灶,巡视学困生,当堂批改学困生作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做到“堂堂清”。

必做题:1.1、探究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2)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3)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4)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选做题:

1、课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1)语言精辟,表意透彻、富有智慧,用词简明、含义深刻。

(2)行文灵活,笔法生动,大量运用排比

思考题:

1、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2、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板书设计:

目的

谈读书方法对比论证

培根比喻论证

教学反思:

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谈读书》原文阅读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读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

谈读书教案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1.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

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明确:

四、学习论证方式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六、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3.字词练习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漫谈读书》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漫谈读书》现代文阅读原文

①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钞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③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地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④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⑤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到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澒洞崩坼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⑥书,本身就有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漫谈读书》现代文阅读题目

1.第①段说“(在古代),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其理由是:。(2分)

2.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畅销未必内容好,价廉未必货色差。

B.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

C.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D.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

3.第④段加点词“书卷气”的含义是:(2分)

4.第⑤段中,为什么要写有关“移情”、“顿悟”的内容。(4分)

A.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确实下了一番苦功。

B.所谓“开卷有益”,就是只要读书,就一定会有收获。

C.不读书的人,一定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D.作者对“线装书”的偏爱,正是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

6.关于读书,本文的主要观点有哪些(4分)

《漫谈读书》现代问阅读答案

1.(2分)(古人)读书难,成书难;(1分)唯难而稀罕珍贵。(1分)

2.(3分)C

3.(2分)因读书而汲取的清醇爽朗之气,(1分)其表现为境界高,胸襟广,谈吐不俗。(1分)

4.(4分)“移情”、“顿悟”是针对天赋禀异的人而言的,非常人所能及;(2分)就一般人来说,读书还是最好的修养途径。(1分)这样写,也体现了“漫谈”的特征。(1分)

5.(2分)D

6.(4分)⑴现代人读书是幸福的⑵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⑶读书要有选择,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4)作为中国人,一定要读经书、史书(5)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对1点得1分)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使人变得聪明睿智。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以书为伴,将其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他们酷爱读书,把它当作人生的一大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听一听名人们对书的比喻,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誉无不给人以极大的启迪,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去读书。

力量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阶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高尔基

良师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须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朋友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钥匙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珍宝好的书籍,是价值连城的珍宝。——伏契克

乳汁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社会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性与气质,使人高尚。——皮罗果夫

烈火各种愚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雨果

编年史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能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坎耶里

营养品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就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加速器书籍是生活进程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思想之船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高尚的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讨论与交流:(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一、教学效果

1、调动积累,走近名人。

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我设计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环节。让他们充分地准备好:一是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会背诵四句以上;二是查阅三位名人的名言和故事,了解每位作者,了解背景,为课堂上的交流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时做足了功课,所以在课前交流环节时能畅所欲言,也能对作品对作者谈出几点想法,为深入领悟作好了铺垫。

2、读占鳌头,培养语感。

本文的三部分内容在读书时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由读第一部分即选自《论语》的几句名言,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帮助。可以放手引领读书。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借助拼音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准易错的字音,通过范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韵律,让读书有滋有味,进而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古文的爱好。第三层次是第三部分,此层次则是半扶半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后,在班内展示朗读,并且评选出读书小明星,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3、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在读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借助旁边的提示驱使着领悟每句话的内涵。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手头资料解决心中的疑惑。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碰撞,让思维趋于准确,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文本内容,总结每部分内容作者侧重点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在感知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训练,使语文课真正体现母语的作用。

4、背诵积累,制作读书卡。

布置全班同学背诵任务,自由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班内展示背诵,评选出背诵小能手。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背诵,为积累丰富的语言夯实基础。接着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制作名言卡片,选的内容出自本文,要工整抄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二、成功之处

本文虽然看似有难度,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比如: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明显提升;制作读书卡让动手实践和语文学习的延展性有机融合!

THE END
1.却只漫浪诵读的漫浪是什么意思“却只漫浪诵读”中的“漫浪”意思是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漫浪,拼音是màn làng,形容随意、放纵而不受世俗拘束。 原文是:宋·朱熹《读书要三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漫浪”一词出自宋·欧阳修《自叙》诗:“余本漫浪者,兹亦漫为官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10KhHyOdQnbG.html
2.漫浪诵读的读音?漫浪诵读 这四个字的读音如下:[màn làng sòng dú]漫浪 拼音:[màn làng]释义:放纵而不受https://wenwen.soso.com/question/q914107276.htm
3.第25课《古人谈读书》(第192篇)心不在此,心思不在书本上,则眼不看仔细,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眼既不专一,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漫浪诵读,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决不能记,就一定不能记住,记亦不能久也。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到矣,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口岂不到乎?眼和口难道https://kxion.com/article/31.html
4.漫浪解释漫浪拼音漫浪造句漫浪 《漫浪》 更新时间:2023-07-06 04:57:48 词语漫浪 拼音màn lànɡ 书写漫浪 解释 1.放纵而不受世俗拘束。https://www.chazidian.com/zuci-%E6%BC%AB%E6%B5%AA/
5.漫浪的意思拼音怎么读词典您可能感兴趣的词 读书三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热门词语 资料埠是什么意思 扇入是什么意思 带摆字的成语 喜的拼音 尼坛的意思 芸组词 鲜车怒马近义词 乐陶陶反义词 挥拍造句 阆的多音字组词 伫的笔顺 水字旁的字https://m.zcdian.com/ci/og57mw.html
6.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精选8篇)朱熹从背诵的要求指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些话,重视心到是对的,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索、用心体会,一方面又是对自己朗读的用心品味、用心检验。当然,认为朗读只是为了记,为了长久不忘,就显得太狭窄了,朗读的目的和作用远比记住、背诵来得丰富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w6xol4.html
7.初中生经典诵读古诗文9篇(全文)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10%的学生,是在有口无心的漫浪诵读,读的震天动地,记忆里却是一无所有。一放学回家,所有学的东西都还给了老师。而在家里,又有对孩子学习经典古诗文不重视的家长,他们认为学习就是学校老师的事,跟自己没关系,要不,为啥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学习。所以,家庭学校不能同心协力,也导致孩子不能https://www.99xueshu.com/w/filederx3o42.html
8.鼓励朗读的名言(精选245句)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45、别在喜悦时忘乎所以,别在忧伤时一撅不起,别在愤怒时 https://mip.wenshubang.com/shuoshuo/441163.html
9.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20首背诵课件古诗诵读 《天净沙》短短二十八字,刻画出一幅生动的秋郊夕照图。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读书有三到 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http://zy.21cnjy.com/20694795
10.古人谈读书公开课优秀教案(通用12篇)(出示句子:“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梳理学法。“余”“尝”“此”之前学过,可以回顾记忆知道它的意思,总结方法为——记;“谓”和“漫浪”可以通过看文中的注释明白意思,总结方法为——看;“https://m.oh100.com/kaoshi/jiaoan/622101.html
11.小学生小古文诵读100篇直接打印版.pdf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 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16、读书需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那么渐渐有疑;中那么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穿,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116/6233210130010034.shtm
12.百合花原文朗读韩维古诗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完善 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d3f2e1dd2ca0.aspx
13.霜月原文朗读陆游古诗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完善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瑶阶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https://m.gushiwen.org/shiwenv_4ef244e9b87b.aspx
14.诵读的意思和解释3、相关诗词:(1)、读书要三到(朱熹)---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2)、学仙二首(韦应物)---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之兄诵读。读多七过可乞言,为子心精得神仙。可怜二弟仰天泣,一失毫厘千万年。「诵读https://www.qiminglu.com/ciyu/be081893fd0aedd0791ee865cd47c6f8.html
15.刚刚传出消息!南昌家长群刷屏了……澎湃号·媒体澎湃新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另外,还要诵足遍数。“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反复地读,自然成诵,不断积累,逐渐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63086
16.诵读造句3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9、文明之道,和谐之路;待人接物,言语友善;内修素养,外修德行;传统美德,继承发扬;知书达理,乐于助人;守信明礼,仁慈宽容;诵读经典,弘扬正https://www.hao86.com/zaoju_view_9b80ea43ac9b80ea/
17.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同样“默而识之”中的“识”应该读成“zhì”的读音。在朱熹谈读书的论述中,要注意第二句的“却只漫浪诵读”中的“漫浪”很容易错看成“浪漫”。故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引导学生将文言文中的字音读准确。 (二)读准节奏,感知韵律美 在字音读准确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先根据语感划分文章的诵读节奏,教师相机对其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621/10458432.shtml
18.名人读书的方法有那些(精选8篇)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秦牧读书法: 秦牧主张“牛嚼”和“鲸吞”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搏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659706.html
19.如何高效阅读?看看历史上九大名人的阅读方法!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恩格斯(右一),德国思想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之一 5恩格斯的读书方法 https://www.cqcb.com/reading/2017-12-16/600486.html
20.培根《谈读书》教案(精选10篇)(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要点“漫浪诵读”:猜一猜,怎样读叫做“漫浪诵读”?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要点“急”:出示“急”在字典中的意思: ①想要马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激动不安。 https://www.yuwenmi.com/kebiao/jiunianji1/539056.html
21.《社戏》教案(精选7篇)朱熹曾说过,“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偿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既矣,眼口岂不到乎?”这段话,对“读”的重要性、方法、意义再清楚不过了。书“读https://www.jy135.com/jiaoan/50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