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锁运营之前,我们先破拆一下产品。
在我们的惯常意识中,产品就是商品,是供我们消费的,分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如牙膏牙刷,无形的如理发按摩,都需要付费。
不理解,没有关系,我说几个更抽象的东西:
婚姻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是不是一款产品?
月亮,为咱加班人指路,是不是一款产品?
你付费约我聊天,我是不是一款产品?
再说互联网上的:
原来买优盘,需要付费,这个好理解,因为优盘是商品,是有型的,可见的。但是网盘出来了,免费用,比优盘还大,能有1个T。我就不理解了,网盘是啥?是产品?网盘只不过是个虚拟空间。真正的产品是啥?
我们出差旅行,去机场,必须接受安检。安检是费人费电有成本的,但为啥走了免费的模式,为啥不和我们收费。地铁站上,每天进站安检员都要拿那个机器在我身上扫一下,好像把我当成了二维码,我正要掏钱给他的时候,他说免费扫,我特别高兴。要不然一天扫我一次,我得花多少钱呀!
我们路上内急,找卫生间,有免费的,有付费的,满足的都是同样的需求,为何一个卫生间走了免费模式,而另一个卫生间走了收费模式?
四大名著是内容型产品,这款产品由啥组成?简单来说,由纸和文字组成,那么究竟纸是产品还是文字是产品。纸是需要花钱买的,文字有时候却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下载。豆瓣出来了,多看出来了,京东阅读也出来了,我们可以在线看了,革了纸的命。完全免费了。为啥电子书又需要买了。
…
凡此种种,让人抓耳挠腮,该收费的免费,该免费的收费,同一种产品,有的免费,有的收费。
其实,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只要为我们带来了益处,满足了我当下或长期需求的东西都是产品。整个世界是由产品组成的,你是产品,我是产品,他是产品,大家皆产品。
所以,你遇到我,打招呼的时候,不要叫我韩利老师,你叫“韩产品”,我就知道你这是需要我为你提供服务了。
对,产品就是服务!
安检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乘客安全。这是无型服务。而且你发现,只为有需求的乘客服务,安检人员为啥不跑去大街上安检?因为这个无形服务里面你是付了钱的,在你机票里呢。我跑到大街上,遇到人就说,来,给你免费安检,不打我才怪,安检又不是体检。
卫生间为啥有收费的有付费的,国企卫生间,是纳了税的,免费用;私企卫生间,盈利机构呀,没事盖个免费卫生间玩,没意义。
所以,理解互联网产品,可以忘掉产品这个词,只需要记住“服务”。凡是你觉得为你提供了便利的东西都可以叫服务,服务就是产品。
如果非要厘清显性产品和隐性产品,可以把服务拆开,一个走与自身利益相符,一个走与自身个性相似就好了。你就完全理解了一款互联网产品多数是在满足这两个需求,两种服务。
在古代,柳永、秦观等人,风流成性,按正常人的逻辑,他们都是猥亵女性的流氓。但是为什么他们天天去风花雪月,而依然在我们心目中是偶像?
为什么现当代很多作家写书写不出名气,而写了类色情书系后一举成名,比如贾平凹的《废都》、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为什么古龙和金庸,都是武侠大家,但给人的感觉不同,金庸儒雅,古龙更显风尘,殊途同归,最终都成了武侠小说鼻祖级人物…
事实上,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堆发烧友,这堆发烧友能从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产品中感知到与自身个性相似的东西。就好比很多80后迷恋韩寒、90后迷恋郭敬明一样。
我曾经在高中时代特别迷恋那些忧郁的人。我发现,忧郁的人特别引人注意,讳莫如深的感觉。一番深入研究后,我知道了,忧郁会产生一种高雅的气质,并能迸发出一种深不可测的力量。
所以,按这两个维度分,你就知道了,百度网盘、卫生间、婚姻法、安检都是走的“与自身利益相符的路子”;四大名著,很少有人读了,就是因为走了“与自身个性相似”。现在还读四大名著的,多数都是像我一样的老年人了,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理解了产品,我们再来破拆运营。
有产品的地方一定有运营,因为产品能自话自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刚才说,一个网站,首页是一款产品,主要起导航作用,那为啥分类目录和搜索都是导航呢,二选一不就好了。这就是运营在起作用,产品研究的是用户需求和痛点,运营研究的是用户行为和欲望。有可能运营发现首页的流失怎么这么高呀,然后一调研,说我通过分类目录找了半天找不到想要的东西,所以运营就要跟产品反馈这个问题,产品说你真厉害,我放个搜索框上去吧,一键直达。
再比如说,商品详情页,需要运营做什么?
商品详情页的文案怎么写更有吸引力?这个页面可是临门一脚,离转化最近,不好好琢磨,就是浪费。
比如,有哪些驱动元素能说服用户下单呀。正品行货,全国联保?这不行,太官方。卖书的,一般都写名人推荐,编辑推荐,这就是一个思路:专家推荐。
问题无止境,运营永远要费脑子去发现它。
还有付款,那些高价商品,车呀房呀笔记本呀,用户钱不够怎么办?分期付款呀,打白条呀,只为你能果断下单。
上面说了这么多,都是商品详情页上要考虑的运营元素,里面还有很多,比如是不是图文混排效果更好呀?第一屏要显示什么内容呀?等等等等。
再举个现实中靠运营致胜的例子!
所以说,做运营,有永无止境问题。
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运营,问题多了,运营就来了。在我的理解,运营在互联网公司只需要做一件事就足够了:发现问题。
上面一连串的问题等着运营去挖掘,所以做运营,发现问题比解决方案更重要。
很多人认为提供“解决方案”是运营的工作重心,我原来也是这么理解的。后来我琢磨明白了,我觉得发现正确的问题比提供解决方案更重要。因为问题出来了,解决方案也就出来了。
举个例子,你的屋里进了一个蚊子,打蚊子是很容易的事情。难就难在找蚊子这个事,有时候寻寻觅觅一天,都不知道它躲在哪里,而当你睡觉的时候,又跑出来骚扰你。
那如何才能发现问题呢?
发现问题的能力主要看业务理解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你把所从事行业的业务模式搞纯熟了,业务规律掌握了,日常工作中勤看数据,用各种维度看,并时刻盯着你业务目标的起伏波动,把目标量化到月、周、日,做到真正的数据化运营。当然,初期你可能会有一盘散沙之感,这是运营妊娠期,过了这个阶段,就如鱼得水了。这一点只能靠实战,听别人的经验也不好使。本文,我只能指出三个发现问题的方向:
产品是用来解决用户需求的,需求是用户的“恨”,产品可以“解恨”,运营解决产品在用户心中的“恨”。产品稍有不慎,用户就走了,然后业务垮塌。而现实中,完美的产品是不存在的。我们运营的产品,就像一根有缺口的烟,用户吸着吸着就吸不动了,所以,需要运营发现这个缺口并且给补上!归根结底,运营是在解决业务的“恨”。解恨的过程,就是运营。
很多人说数据挽救了品牌预算,其实数据是死的,运营才是活的。数据只是品牌决策的“证词”,业务经验才是品牌的“证供”。品牌是不可能被完美量化的,所以从数据中得来的品牌价值有时不靠谱,决策的最后一道防线依然是运营经验,这是一种感觉,是在试错了无数用户中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