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9.05.07
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上世纪我国科技界以祝总骧为首、由张维波教授、李明生主医等人组成的团队围绕着经络实体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并得出一个结论,经络是人体里对电具有低阻抗性的线条,是一种气流动的网络系统,是区别于血管、淋巴、神经系统的。在此,值得提的是本世纪初2003年宁夏医学院的李光华教授团队用电位计检测出十二正经原穴的电位及五输穴位的电位,发现这个电位不同于生物学里所说的那种动作电位及静息电位,是一种自发的又主动的“自主电位”,作者发现其电位值具有高度的规律性,同十二正经的气大循环有密切的关系。这样,内经里气的问题,不再是那么神秘,并不是无法揣测的东西了。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黄帝内经》所提出的各种气的本性,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那么如何被加速呢当代科学认为起关键作用的是脱氢酶及其辅酶NAD+。另一种思考方式是《黄帝内经》里阴阳气的作用,认为由某种阴阳源精起了重要作用,即如从作者倡导的生命动力源于阴阳源精的当代科学语境来说,只要在人体细胞线粒体内,有些金属离子,如铬(Cr)、钒(V)等同某些蛋白分子等络合,那么就在常温下,经这些阳离子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下能使葡萄糖分子分解的特别顺当。这一实例说明这些阳离子具有某种奇妙的催化反应动力。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里帝/师说,一切生命体里就有某种阴阳“精”,意思是这个精对生命的演化过程起着催化、激活动力作用。《黄帝内经》帝/师特别强调这个某种精,看来它们分成两种:一是父母之原精,生之前的胎之精即生殖精;二是生后谷食之精。这两种精合在一起进一步表现为一个精气和通天气,具体表现为天气、元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甚至有各种脏器之气,如肝气、肺气,心气、肺气、脾气、肾气等等,但最终还是归为一个“阴阳之气”。下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上述精和气的具体含义。
一、《黄帝内经》有关两种精的经文
《黄帝内经》里帝/师告诉我们人体里有两种精,一是父母之精;二是谷微之精。具体经文如下:
1.1父母之精(作者称成形人之精)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生之本也”
《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在这里非常明确地说了,这里的精指父母双亲的生殖之精,是构成人体胚胎发育的最原始的物质,是成形为人的最基本的物质,故把这个精称之为“形人之精”。也有人叫“先天之精”,看来比较确切的是“母胎之精”或“父母之精”。但是请读者特别留意,父母之精一开始也不过是一个卵子和精子结合的“万能的细胞”而已,随后一个分裂为二个,二个分裂四个,四个分裂为八个,一直到生成一个胎儿。这是一个无数个细胞增殖的过程,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能促进这一过程,其真正的动力是什么对此,在《黄帝内经》里帝/师没有作过任何说明,只说有某种阴阳之“精”。实际上指当代科学能说出的由最初卵子和精子的DNA通过各自半倍的方式形成新的合二为一的DNA。但是到目前,仍说不出究竟由什么样的“精气”推动这一过程,以至使母胎里形成婴儿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以当代高端科学理论和实验事实来说明这个生命动力气的实质是什么。下面进一步看看《黄帝内经》里所说的有关另一个精及精气的经文。
1.2谷微之精(作者称后天之精)及精气
有关这方面的经文特别多,现选录如下:
(1)精气由胃脾运化而言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第五十六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灵枢·五味》第三十中说“胃者,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又说“中焦受气取汁,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2)肺为营卫气输布
《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灵枢·针解》说:“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
由上可知,营卫气血是经过肺才能输布全身脏腑经络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肺经作为气大循环的始点的原因。
平人绝谷篇:伯高曰:……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此句言上焦出标悍滑疾之气必然对应卫气,亦暗示卫之出于上焦。
邪客篇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风论篇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灵枢·痈疽篇曰: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灵枢·平人绝谷篇言: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素问·调经论说:阳气受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间。上述的“温分肉”、“通腠理”、“剽悍滑利”等特点,皆卫气特征之所在,故“卫出于上焦”。
调经论篇: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邪客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按:入胃分三隧。
由上可以看出,胃是受水谷之中心,通过胃及脾的共同作用下,谷微分成若干部分,一是能进入卫气的;二是能进入营气的;三是进入血液的,四是进一步要加工的粗粕,继续进入小肠,大肠之途径的。前两者都得进入肺经。但是具体途径不一样。据田合禄先生的《五运六气》书的155页里说有两种途径:一条是从胃入肝,经心再传肺,是营气血的转化;另一条是从胃入脾,再传于肺,是卫气的传递。《内经》里究竟如何具体演化没有非常明确的论述,但作者认为精气肯定是由胃里产生的,不过我们不可能像人体生理机构一样,直接找到某种开关式的精气出入口,更找不到精气流传的生理管道结构。这就是《黄帝内经》提出的人体生命系统的另一种隐形经络机构,这正是为什么中医和西医之问有重要差别的根本点,这个隐形经络机构主要用来维护和重整脏腑及其他器官组织,而不是替这些器官“干活”,现在,我们从上述经文中,仍可以看到下列的机制:
一是:人类胃有特殊的功能,分泌出强烈的胃酸性津液。故在胃的强力搅动条件下,完全有可能从搅烂的谷微中,首先溶解出水溶性生命动力源的各种阴阳精之元素离子,为提供给全身经络、血液,尤其为卫气作准备,故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胃上层的上焦,进入肺经(不是直指肺脏),作为卫气行走分肉之间,温阳人之皮层,同时起防邪外气的作用。
二是,在胃里还有一些脂溶性的或蛋白等小分子谷微体,在这些复杂的物质中也含有络合着各种生命动力源元素离子的各种氨基酸等小分子精微,通过胃下部中焦,进入胃经、肝经等经脉,力求进入营气中,再进入以肺经为起点,以肝经为一次终点的十二正经的营气大循环中,每一天至少以五十次的循环来回,为所有脏腑的完整性不断监控、维修、重整等“保养工作”。
为了使大家有个比较形象的理解,下面不仿看看日本中医学界到处公示的一张模拟图。
1.3参看日本中医学界对《黄帝内经》由水谷取精的理解
图1日本中医学界对《黄帝内经》里气的生成与传流的示意图
虽然上述图很粗糙,但对我们形象地理解精气来龙去脉有一定的帮助,如:
1.由图可以看出,胃在脾脏的支持和运化作用下,从口里进来的谷物到胃之后分成好几种精微:水溶性的,脂溶性的,有的进入血液,再进心脏、肝脏等,有的进入肾脏里同先天的精在一起。
2.这张图对气也有描述|:在一个大框子里到处有“气”,但重点地表示肺气,上肢气,下肢气及肾气命门之火的部位。
3.还用专门的图来表示分肉之间卫气的传动位置。以及血液经过心脏、肝脏及脾脏的进入脑髓及目、耳、鼻、口的情况。
4.还通过形象的方式,描述了大肠排粪便与膀胱排小便的过程。
二、《黄帝内经》里有关“气一元论”的经文
在《黄帝内经》里提出了各种气的名称,如天气、真气、精气……,但是帝/师主张“气之一元论”,具体经文如下:
2.1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下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上文特别强调天为阳,地为阴,一切生命体都有阴阳之精气。
2.2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上文特别强调上述阴阳之精气,同天气综合,升为通天之气。
2.3灵枢第三十中有下列经文,这是气一元论的最明确的说法,对六种情形作了解释: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这一经文非常明确地指出六种都要以一元气为基准。
《黄帝内经》里进一步明确的指出这些气的本源为阴精阳精上。
2.4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意思是:真气由先天之气加上后天之气(呼吸、饮食)的结合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但再次强调元气重要性,《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这就是为什么待功者通过吸纳天气,可以增强其真气,充足的真气为思维活动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从而敏锐其机能。所以《管子》中说:“定在心中,耳目聪明”。由上可知,天气/地气/人气都归结到阴阳源的一元气上。对此,我们通过下面若干气的讨论作进一步的诠释。
三、当代科学所检测的经络穴位的自主电位及导电量对《黄帝内经》气实体的进一步认识
当代生物学证实人类有动作电位、静息电位,主要反映人之神经系统Na,K+,Ca2+等离子浓差电位的变化。但是中医学界在研究经络系统时,发现经络对电具有明显的低阻效应。后来随着测试手段的进步,进一步发现经络的穴位都有明显的自主电位,也可以测出导电量,这为研究《黄帝内经》气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实验事实。在这些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有宁夏医学院李光华教授于2003年在辽宁中医杂志第五期上发表的有关“五输穴电位”的研究及北京中医药大学赵百孝教授团队2009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第11期上发表的有关十二原穴体表导电量研究论文,还有我国资深发明家钟伟东先生发明的一种技术,从原穴上取汗,从而进一步肯肯定些穴位与5+11个阳离子有关的文件(中国科技文摘报2016年12月23日报导:中国首次用原穴精气揭秘经络实体;2017年10月18日报导:“中国科技界再次验证《黄帝内经》经络学说内秘”等)。这些实测性研究为研究《黄帝内经》的经络气的研究及气大循环的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实验依据。从中我们看到《黄帝内经》里气不再是神秘,不可理解奥秘,具体可以用形象的方式加以理解:
根据量子化学可知,在元素周期表里第一个长周期里十个含d轨道的元素及金属钼,构成生命动力的阴阳源精,这些元素的离子均有六个含水分子,作成正八面体的络合结构:
这些含水离子都有相当数量的孤对电子及其磁矩(具体情况已有讨论),可以形成具有一定磁畴的阳电中心,这样,我们可以设想一种具有自主电位的穴位,可用下列模型来示意:
图2穴位阳电荷中心及其阴电荷的扩散层
由于正负电荷是分开的,故出现穴位的自主电位,且在两个正负电极之间,引起电荷体的流动,由此可以测出导电量。
3.12003年李光华教授及其团队有关经络自主电位与气大循环关系的考察
表1子午流注原穴电位值与群子参数(气)之关系(46人)
但是我们从李光华教授的数据直接看气大循环规律很难,不过我们改换了观察角度,当手六经和足六经分开,且保持其顺序时,可得下列非常有意思的结果:
(2)手六经原穴电位:
(2)足六经原穴电位:
数据分两种:一是子午态;二是常态。
在气大循经过程中足经的表里顺序正好是倒过来了,腑/脏关系:
此时,按气大循环的顺序,开始总是先出手经脏器后出手经腑器,与足经正好相反,且表里电位值由大变小,也就是中焦的水谷之海(胃/脾)先得到更多的能量,使更多的谷精微通过脾胃足经加大运化和散精作用,而在手经循经中正好相反,不断地加强心经心包的输流作用,表现为电位越来越大。
由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从外测出的经络穴位的电位反映了《黄帝内经》帝/师对人身上下的阴阳区别,上身为阳,顺时针,下身为阴,反时针。下面进一步考察三阳三阴的开阖枢与穴位电压之间关系:
由上可以看出,不管三阳或三阴大体上是
如从电位角度看枢的电位高,而开的电位低,故经络中电流体有可能向开方向移动。这样的看法对不对呢再看下面200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赵百孝教授的电导量研究。
3.22009年赵百孝教授团队原穴电导量测试结果
200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赵百孝教授团队通过电导量方法来考察了原穴的导电量。同样发现,如不分开手足,难以观察电导量的规律,从中我们发现他们的研究与李光华教授团队有关电位的研究趋势是完全一样的,见下面结果:
(1)手六经原穴导电量(mA)
(2)足六经原穴导电量
这一结果与李光华教授的电位情形完全平行,故针对手六经和足六经而言:
V(经络自主电位)∝I(经穴导电量)
由上讨论中,我们发现,赵百孝教授和李光华教授的团队工作,使我们真正认识到经络里确实有流动的是有电位的导电离子体,而不是不可知的某种气。气堵意味着这些导电体被堵而走不动了,因此针灸、按摩、拔罐、刮痧都对疏通导电体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进一步从电导量考察《黄帝内经》里开阖枢的实际意义。
(1)三阳开阖枢与导电量关系
左侧穴位的导电量比右侧高一些,但趋势是一致的。
(2)三阴开阖枢与导电量关系
但是由上可知,《黄帝内经》里三阳三阴的开阖枢与前手六经足六经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经络自主电位(V)和导电量(I)之间: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开的电位低,而枢的电位高,故更多的电流体趋向低电位方向(类似归大海)移动,故从广义意义上看,“开”的确起了收纳负电荷体的作用,表现电导量显大。
但是,我们细微观察之后发现,上述加和值
还是有变大的趋势:26.2mV→27.8mV→28.7mV,这就是每一次循环,使人体的正电位有所提高,也就是正气或阳气每一次有所增加,以补充人对阳气的消耗,使人维持生命。由此可见那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内经》帝/师强调气大循环的根本原因。那么这样的经文能否用当代高端科学语境来加以诠释呢下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四、第四统计力学群子理论验证《黄帝内经》气大循环是不断补充人类生命阳气的最根本途径
第四统计力学群子理论是西欧三大统计力学之后,在国际上创建的新的统计力学,专门用来研究多元对立统一的阴阳结团系综体系,主要用三个群子统计参数来反映阴阳群聚状况,下面再简介。
4.1进一步诠释若干群子统计参数的物理意义,以便定量考察开阖枢的物理内涵
正如前述,在《黄帝内经》20多万字中“气”出现的次数非常多,至少有3000多次,说明“气”有极端重要性,特别是在《黄帝内经》里,帝/师特别强调营卫气的大循环中气的重要性,但帝/师从没有说到气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因此这些年连气功的“气”也受到“迷信”之责难。但是我们从上述阴阳源离子的孤对电子对宇宙空间能量的作用,就有可以了解气的本质,而且可以用定量的方式来解释十二正经脏腑的气之大小差别及营卫大气的循环动力作用的规律。为了挖掘这一规律的内涵,不能不再一次简介作者所著的《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源》一书里最常用的第四统计力学的群子统计参数及其定量方程。
我们从第四统计力学理论可知对立统一的阴阳实体在每一个群子里的数目为:
为低氧化电位阴精离子群以一定的磁畴大小进入阴阳源精群子的群子参数。由上述
方程中可以看出
,也就是
越大阴精粒子进入群子的数目越大,也就是低氧化电位的Cr,Fe,Co,Ni,Cu等离子进入群子的数目越大,但是它们堆在一起,磁畴就显得大,无法使每一个离子的孤对电子同宇宙空间的中微子能量起作用,故这种群子的“通天气”(外气)小,相反当
时每一个群子里的阴精离子的孤对电子不再受磁畴的限制,容易同宇宙空间的中微子能量起作用,“通天气”变得很大,阴精对生命的演化过程起更大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
为高氧化电位阳精离子群以一定的磁畴大小进入阴阳源精群的群子参数。同样的道理
,此时如
很大意味着群子里高氧化电位的Sc,Ti,V,Mn,Mo,Zn等阳精离子进入群子的数目越大,此时阳精离子堆积的磁畴就大,使这些离子的孤对电子难以同宇宙空间中微子等能量起作用,使“通天气”大不了,但当
时,群子中的每一个阳精离子的孤对电子不受磁畴的影响,可与宇宙空间中微子能量起作用,大大加强阳精离子的“通天气”,且使阳精离子起更大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
:不同阴阳体系中阴阳固有的比例参数
从实测值看k≥1,也可以通过
的机率,分别可得
,这样可得阴精机率参数
及阴精机率参数
。作者经脏腑生命动力元素的检测结果可得下列多次公示的数据表(见表2)。
表2三阳三阴经的基本的群子统计参数
科技文摘报:2017年10月18日:验证《黄帝内经》经络学说
科技文摘报:2016年12月23日:首次揭秘人体十二正经经络实体
科技文摘报:2017年02月24日:《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由来及内秘
科技文摘报:2016年08月26日:五行学说论五种作用力的统一场论
这样的一堆参数,使读者容易困惑,难以理解,为此,让我们再来看看《黄帝内经》里有关手足跨度很大范围的三阳三阴的开阖枢的论述,帝/师称太阳经为开,阳明经为阖,少阳经为枢,又称太阴经为开,厥阴经为阖,少阴经为枢。这是什么意思呢帝/师对此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下面考察一下十二正经原穴的电导量(I)和电位(mV)与上k值三者的关系(见表3)。
表3三阳经的k与ΣI及ΣmV关系
由此可见,K00∝ΣI。
表4三阳经的k与ΣI及ΣmV关系
从上讨论中可知《黄帝内经》里开阖枢的真正含义在于“开”的太阳经中,电气的流动量最大,而枢时最少;而从第四统计力学群子论看,相应的上身和下身之精库存量比越大,当手足阳精离子的电位较低时,使生命动力源的阳离子周围扩散层阴离子流动量越大;相反地手足电位越高时,扩散层阴粒子运动受限,故电导量显得低。这样我们较好地理解《黄帝内经》里开阖枢的内秘了。
4.2进一步揭秘《黄帝内经》三阳三阴级别的根本原因
根据第四统计力学对阴阳五行学说、表里学说的研究,已在《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一书中,定义
为脏腑中氧化电位低的阴精之分量,
为脏腑中氧化电位高的阴精之分量,这样通过两者的比例
来定义不同脏腑之阴阳标度值。《黄帝内经》里帝/师对三阳三阴经作了如下定义:太阳经(膀胱/小肠)为三阳,阳明经(胃/大肠)为二阳,少阳经(胆/三焦);太阴经(脾/肺)为三阴,少阴经(肾/心)为二阴;厥阴经(肝/心包)为一阴。至于为什么,帝/师对此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作者发现李光教授公示的有关十二正经五输穴电位(mV)及作者提出的阴阳标度参数
值,完全有可能揭上述三阳三阴之级别内秘,其结果见表5。
表5三阳级别与阴阳精气标度值
和电位比关系
(上身对下身的关系)
由此可见,
。可见太阳经的阴性比其他阳明、少阳经高,故《黄帝内经》里太阳定义为三阳阳明经为二阳,少阳经为一阳是具有当代科学语境的深刻意义了,下面进一步考察三阴的级别的情况:
表6三阴级别与阴阳精气标度值
(上身对下身的关系)
,即称太阴经为三阴,少阴经为二阴,厥阴经为一阴是很有当代科学的内涵。
由上讨论中可以看出,手足经联合的大范围内三阳三阴的级别只能用穴位的电位(mV)及阴阳标度值
才有可能加以拟合,说明了只有更高级的阴阳精气指标
才有可能加以解释。
4.3关于《黄帝内经》气大循环中穴位的电位及电导等电学行为怪异现象的当代科学理论内秘
我们在前一节中已指出:在十二正经的子午流注过程中,手六经的电位及电导量随时辰的增长,而有所增加,而足六经的电位及电导量正好相反,即随时辰的增长,这些电性能值有所下降。那么为什么对此,只能通过更高级理论的阴阳标度值
的精气总量的变化来才能加以解释(见表7)。
表7穴位电位、电导量与气大循环关系
由上表7可以看出,当以
来定义时,手六经表里精气比随时辰越来越加大,同电位、电导量增加完全同向,而足六经表里精气比正好相反,同电位、电导量减少完全同向。由此可见气大循环过程中,人体上身的精气有明显的增长。但是这样的见解,很容易误解为气大循环对人体下身不大起作用,这是极大的误解。作者发现每一次气大循环,致使人之阳气(通天之气)(正气)有所增加,以抵消人之精气的消耗。那么阳气(或通天之气)是如何随之时辰的增长,而不断地使脏腑得到阳气(通天之气)呢这里涉及到相当深的量子化学理论知识,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讨论。
五、《黄帝内经》里精微/精气/通天之气(天气)的当代科学定量内涵
5.1“元气”的定量表达方式及肾为生命之根的当代科学内涵
《黄帝内经》中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也就是说人之真气(阳气)是由父母之先天精化而生,又与后天水谷精气和通天气结合而成。故一个人的健康长寿状况常常取决于先天父母精之元气和后天水谷精气状态。因此,理解《黄帝内经》里气,不能不先从“元气”之真意及其定量表达方式,从中,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黄帝内经》里为什么先天之精气实际上藏于肾脏里,肾为生命之根的根本道理。从中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经络权威张维波教授测出的肾经原穴所发出的二氧化碳气最多的原因,从而进一步体会《黄帝内经》强调肾脏为一身之阳,就像人体内一团火炉一样(参见前面日本中医界的图)。
温煦照耀着全身,滋养着人体的阳气。从这个意义上不能给肾脏“撤火”,更不能“灭火”,要向肾不断地供必要的“燃料”,使人能够健康长寿。那么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描述元气之大小呢根据4.1里所讲的理论,元气表达方式如下:
其中
指:某一脏腑阴精和阳精进入某一脏腑统计群子里的竞争参数之和。
指某两种脏腑在同经里所有竞争参数之总和。
指某脏腑中固有的阴精和阳经“库存量”之比,即
指某腑腑在同经脏腑中精气对总量的比例;
指
的倒数;
越大原始库中阳精量大,这样
越大,表明阳精之阳气越大。具体计算结果见表8。
表8三阴三阳元气之阳气大小比较
由表8可以看出肾的元精之阳气值0.129,在所有脏腑中最高!再请大家回过头看看那日本中医界的那张图,在图的最下面熊熊列火显示肾的阳气。在此,我们不能不感叹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的帝/师是多么值得敬仰!也给我们当代人指出了注意保肾养肾的预警,但也不能乱补乱养,要适度供养!
但是,请读者特别注意,上述的元气之阳气绝不是帝/师所说的通天之气,这是两个概念,下面着重考察由阴阳精气,如何过渡为通天之气的问题,这是最难的理解的问题。
5.2《黄帝内经》有关“天气”的科学内涵
《黄帝内经》里有关“天气”或通天元气问题说的很多。看来有两层意思。
●一是“天气”里,有空气中的一种气,也就是当代科学所知道的氧气(O2)。
帝/师指出这种气通过肺散布于全身的血脉里,使人活着,并且把这个气的身价提高到“天气”的重要部分,为什么呢对此帝/师没有进一步的说明,现在人们作为常识知道氧气进入肺,使红血球的铁离子吸收氧气分子,进一步通过心脏,使新鲜的血液进入全身的各个细胞中,推行新陈代谢,但是古人为什么把氧气作为“天气”之一来看待,这里另有更深刻的内涵。
当代量子化学指出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但其化学键的结构非常特别,两氧原子之间除了有一个完整的共价键之外还有一个键。但这个键非常离奇,是由六个电子组成很活跃的,具有高度顺磁性的键:
这就是氧气分子里有接近孤对的电子,也能同宇宙空间里的中微子等空间能量作用,使氧气分子也具有通天的“天气”特征,以至通过肺,使血具有天之气。
我们知道空气里还有一些水气。这个水分子的结构也有很大特色,比如在H2O中,氧原子上的一对电子也互相分离着,使水分子在空间上具有正四面体的作用方向,这样有可能通过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同宇宙空间能作用,使水分子也具有“天气”。于是有人说水具有灵性(日本学者江本胜提供了很多事例),但水气对人的健康有不同的作用,热水具有阳性,冷水具有阴性。不过《黄帝内经》里所讲的“天气”远不是单指这种“天气”,而是指另外更重要的“正气”或“真气”而言,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说的:“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意思是真气由先天之气加上后天之气(如水谷精微气等)的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而言,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请读者下面进一步了解宇宙空间的能量情况。
大家知道,宇宙的形成开始直到现在,可以说宇宙空间充满着能量,其中最典型的粒子与能量为宇宙空间里的中微子及其能量,它来自宇宙及太阳的聚核反应中,每一天我们人体受到几百亿至上千亿个中微子“攻击”,但绝大部分是透过去了,故人感受不到这些中微子的存在。可是最有意义的是大家可能不大注意的实验事实:2007年日本九州大学高尾征治教授发现上述中微子也能慢慢地使水中的Na→Mg,K→Ca,Mg→Ca等,实际上引起了冷核的融合反应。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活性陶瓷金字塔及片状金属片的叠加体来聚焦中微子,利用其能量来大大加快了上述冷核融合反应(参见本报2016年8月26日题为“天道至简以中国五行学说论自然界五种作用力统一于电荷电磁作用力的场论”一文及《联合国友好画报》2015.07月号UNFPF,P20~25)。从中可见这个能量是多么巨大。
当代高能粒子物理学及原子核物理学指出:在中微子和电子相互作用下,使质子(p)可以变成电子(n)或者中子(n)可以变成质子(p):
那么在聚焦中微子的条件下,就有可能使原子核发生更大的核聚变:
这是由宇宙空间能量所引起的低温融核反应,这些事实证明了由水谷精微里所存在的生命动力源元素群(Sc,Ti,V,Cr,Mn,Fe,Co,Ni,Cu,Zn,Mo)的孤对电子,完全有可能收纳宇宙空间里的能量,使这些生命动力源具有“通天气”(天气、正气、真的原型)。在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国内有些学者,如何沛平、冯劲松等学者认为人体内细胞之线粒体非常类似于高能加速器一样,能使上述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加以“核聚变”,使一种原子核过渡为另一种原子核。他们的这些看法也支持了人类身上有特殊能量流动的实体的看法。
5.3人体“通天气”的源头及其阴阳源精孤对电子及其磁矩大小的考察
从前面的讨论中已经知道了地所供的谷食,提供阴阳精微,而这个精微又与宇宙空间的能量结合,形成为“通天气”。那么这里的精微是通过什么来接受宇空能量呢对此前面已指出过,是通过孤对电子来吸收宇宙能量,下午面作进一步的考察。
作者一再说,在一切生命体中最共同的是都有K,Na,Ca,Mg,Sr及Sc,Ti,V,Mn,Mo,Zn,Cr,Fe,Co,Ni,Cu等阳离子群,其中前五个元素是常量元素,而真正决定一切生命阴阳性大小的是由后十一种阳离子,其中以锌(Zn)为中心,凡是氧化电位高于Zn的称阳精阳离子群,低于Zn的称阴精阳离子群。当代量子化学告诉我上述十一种阳离子几乎都有孤对电子(见表9)。
表9含水阴阳源精离子的孤对电子及磁矩
由表9可以看出除了
之外,其他阴阳源精离子都具有孤对电子和相当强烈的磁矩。在此,当代化学反应催化动力学理论告诉我们,上述元素群不仅对化学反应工程起催化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对生命的化学反应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那么靠什么动力呢靠的就是上述孤对电子对宇宙空间的中微子能量的强烈的吸引作用。但是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强烈的吸引程度受着磁矩的影响,也就是它们很容易形成磁畴,以至影响每一个孤对电子对宇宙空间能量作用的程度,也就是磁畴越小,越能同宇空能量作用,“通天气能”越大。我们把这个能量先定义为宇宙“天能”。由于这个“天能”,还可以通过激活十几种生命动力源含水络合金属离子(其中具有d轨道的
等)的孤对电子,形成特殊的电磁能,使这些离子对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起催化、激活的动力作用,表现“天能”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天能”变成为对生命有直接作用的“通天气”,也就是构成《黄帝内经》及中医学常说的天之气:“天气”。也就是:
5.4当代科学对《黄帝内经》“正气”实体的理解
《黄帝内经》说有两大“正气”,一是人体之外的“正气”;二是人体内的“正气”。“正气”似乎接近于当代语境的“正能量”、“生物电磁能”、“生命之宇宙能源”等等,下面分别加以讨论之。
(1)人体之外的“正气”
《黄帝内经》里把这一“正气”又分成“天气”和“地气”。其中:
★“天气”:正如前一节所述,古语的“天气”一部分是指阳气(包括氧气)、太阳光、热气,春夏季节下的气象风等。但正如前一节所述,《黄帝内经》更重要的是指宇宙空间某种能量的气,也就是对生命的起源及意识、精神的存在起主要作用的某种“天源气”。当我们从生命的起源角度看时,我们有理由说宇宙空间里的中微子及其能量是通过各种途径对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的一种天上的能量,简称“天气”“通天气”。因为这种能量甚至引起水中钠钾镁等离子的原子核在常温下转化为钙离子等。这是人类身体具有天气(通天气)的根本原因。
★“地气”:《黄帝内经》指出:“地气”指“水谷之气”,也就是指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水份、湿气以及有利于人体的各种矿物质的微量元素,对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的Sc,Ti,V等十几种元素。据现代科学的理解,这些微量元素,来自于地壳,其中除了包含那些在一切生命体中作为常量元素的钾(K),钠(Na),钙(Ca),镁(Mg)及微量的锶(Sr)之外更重要的有含d轨道的过渡元素:钪(Sc),钛(Ti),钒(V),锰(Mn),钼(Mo),锌(Zn),铁(Fe),钴(Co),镍(Ni),铜(Cu)等。它们来自于矿物质中,但是在一切生命体中都以含水络合离子的形式存在,其中含d轨道的元素离子的孤对电子及正电荷对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故可以说在“水谷之气”中这些元素群是水谷“精微”的源泉。
(2)人体之内的“正气”
《黄帝内经》帝/师说:这里还包含若干种气:“元气”、“精气”、“神气”,其中:
★“元气”:如用当代语境“元气”指促进胚胎形成与发育用的,来自于父母的“元精”:相当于DNA基因及周围为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的前述的阴阳源。
★“神气”:是指“先天之气”。《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指出:人之各种脏器不仅有精气而且在些基础上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样的看法与西医的看法完全不同。《内经》里黄帝和岐伯(简称帝/师)强调脏器有情有感,有喜怒哀乐思之意识,所以帝/师甚至说,人,生一次,死两次,一次是精气离开,另一次是神气离开。在这里最不好理解的是“神气”。现在有各种说法,有人说“神气”、“灵魂”“情智”等,是由“天上的上帝”给的,因而人死,其灵魂也可以留在天上,甚至又可以转世等。对这些当代科学还不能作彻底的解释。但是《黄帝内经》帝/师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对人之健康有极大的影响。人之病很大程度上由环境及情绪等因素造成,甚至说生气是万病之源。
5.5当代科学对《黄帝内经》“真气”实体的理解
近来著名的朱院士说真气源于脑神经的元枢,大家对此持不同的看法,甚至反对。这样真气的实体问题成了大家争议的重要课题。作者不希望介入这方面的争论。只按《黄帝内经》里所指的方向来加以讨论。
《黄帝内经》认为人有一种相当综合的一种气,叫“真气”。《内经》进一步说“真气”包含着前述的“天气”、“地气”、“元气”三大内容。帝/师的意思是“真气”是指由上述三气合成的综合气,可为人体的各种活动,提供能量的实实在在之气(能量)。在此基础上《内经》又把“真气”分成为“宗气”“营气”及“卫气”。
(1)“宗气”:《内经》里专门说有一种“宗气”是存放在胸中(膻中),即“积于胸中,博而不行”,说主要用来推动“气血循行”。《内经》灵枢·海论里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胸中者为气之海”,又在灵枢·五味中说:“其大气之转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我们还能理会其意:如气功师让人在他胸部放很重的东西能抗重打,又有举重选手先气满胸,再推举,人排便时胸要持气,才推动下便等等。《黄帝内经》指出人之胸腹有上中下的三焦,胸部上侧为上焦,是“宗气”所在之地。
表10后天型生命动力源(生物酶类)
这一类酶的种类几千种,在不同的器官,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使有关生命的化学演化的反应速度提高到几万上千万倍速度。由于生物酶和不同于要下述的“卫气”,是与生命体高度相容,清柔,但另一方面因体积大,重量大,运动速度慢,故非常接近《黄帝内经》里帝/师所说的“营气”。
5.6从量子化学角度引出通天之气的定量表述与阳气在气大循环中的作用
第四统计力学最大贡献在于推导出前述的两个阴阳群子方程
由此可得
根据
和
的定义可知,
表示除了固有阴精离子之外的阴精离子群聚数;
表示除了固有阳精离子之外阳精离子群聚数。这个差值越小,阴阳群子混合的越均匀,各自发挥的功能越大,从这个意义上
越小每一个阴阳精离子分布也越均匀,这样
分别有下列物理意义。
●
→0时每一个群子里的阴精离子的孤对电子不再受磁畴的限制,容易同宇宙空间的中微子能量起作用,“通天气”变得很大,阴精对生命的演化过程起更大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
→0时,群子中的每一个阳精离子的孤对电子不受磁畴的影响,可与宇宙空间中微子能量起作用,大大加强阳精离子的“通天气”,且使阳精离子起更大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
前面
情况(见图3)。
图3子午流注过程中每一个表/里经的通天之气(天气)
由图3可以看出,不管是手经也好足经也好通天之气(天气)的阳气参数
由8.45→10.74→12.5→17.9→18.8→20.8。可见阳气一直攀升状态,这就说明气大循环的总目的是每一天通过50次的循环,不断地为各脏腑的阳气的抵消而补充阳气,使生命的过程得以延续。但一旦这种过程消失了,那么生命也消失了,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内经》里帝/师一再告诉人们高度重视经络的运行,为延年益寿要不断地畅通经络,这是非常必须的!
结论
一、本文指出了水谷进胃之后,经过一系列消化过程,形成水谷之精微,其中有了作者倡导的生命动力的阴阳源精,但是这个精要成为人自身的精气及通天之气需要一系列的经络系统的循环过程。
二、用定量的方式首次考察了李光华教授的穴位电位及赵教授的穴位导电量和第四统计力学群子参数之间关系,从中看出有相当严格的因果关系。
三、本文用相当大的篇幅来导出精气及通天之气的阳气概念,用严格的数据证实《黄帝内经》里气大循环实际上是不断生产通天阳气的过程,故气大循环是使人类延续生命的根本的目的和措施,气功之气实际上不断累计阳气的手段,从而再次使我们认识到帝/师为什么说经络决生死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