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作为全国数字城管第三批试点城市,于2009年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2017年实现全市建成区全覆盖。2019年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平台实现了对接联网。2020年被确定为全国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15个试点城市之一,青岛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于2021年5月上线运行。2022年按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要求,深入推进平台升级,全面构建了“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协同联动、高度集成”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体系。
02
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位协调,融入智慧城市大局
(二)坚持统筹规划,绘就一张建设蓝图
坚持建设的整体性,在对标国内一流城市建设经验和应用成果基础上,着眼数字青岛建设长远规划和“一网统管”目标,以“抓统筹、重实战、强考核”为核心,构建了以数据资源“一中心”、业务支撑“一平台”、城市运行“一张图”、行业应用“一张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架构体系,并按照“分步建设、逐年提升”的总体思路,高质量推进平台建设。
(三)坚持需求导向,确保管用实用成效
坚持平台建设的实用性,全面彰显“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的价值取向,重点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开发打造管用实用的一系列智能化应用场景。比如,城市运行11个场景应用,重点实现对城市运行生命体征的感知分析、预报预警和跟踪处置;城市管理和执法方面20个场景中,重点实现对城市管理部件、事件问题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为民服务方面3个场景,重点实现为群众提供普惠、便利、快捷的公共服务,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四)坚持合作共享,形成互利共赢优势
坚持平台建设的开放性,青岛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在以政府分期投资运营模式基础上,向全社会开放城市管理场景,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与深圳中兴、青岛海纳云等10余家企业成立“青岛城市治理智联盟”,助力青岛“一网统管”水平提升。其中,与智联盟成员单位成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发布“AI算法中台”等十大攻关项目,征集17项智能化创意策划方案,形成“建筑垃圾监管”“城管算法应用”等9项具体落地合作成果。比如:与山东极视角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进城管智能算法平台建设,智能算法由原来10类增加至30类;与中科恒华公司合作建设了道路积尘监管系统,有效提升环卫保洁作业的精细化水平。
03
建设内容
(一)应用体系建设
一是着眼“城市安全”,夯实监管基座,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监测”。按照城市运管服平台建设要求,将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热力、桥梁等11个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专题纳入运管服平台体系,对城市运行重点领域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分析,提升城市运行可预知、能判断、快处置的响应能力。此外,根据青岛实际,平台还整合接入了城市供热监测、燃气场站监测、供水调度、海绵城市等城市运行监测系统,汇聚城市运行实时监测数据,进一步掌握城市运行状态。其中,供热监测场景,对全市33家供热企业、327处热源、3300余处换热站实现在线监测;燃气智能监测场景,对全市37个燃气场站进行远程视频监控、智能分析,城市燃气安全监管水平明显提升。
二是紧盯“城管难题”,丰富应用场景,推进城市管理“一网统管”。按照建设指南与建设标准,并结合青岛城市管理行业实际,打造了智慧环卫、建筑垃圾监管、违法建设治理等22个行业管理与执法场景,城市管理行业监管能力与执法效益全面增强。其中环卫监管场景,整合全市2000余辆环卫车,2400余座公厕、转运站等数据,实现环卫各环节全链条监管,环卫机械化作业监管覆盖面从5%提高到100%;全市200余处工地、近6000辆渣土车、200余处消纳场全部实现线上监管,新型渣土车违规率和事故率实现“双降”。违建治理场景实现对全市18000余处存量、新生违建的清单化管理、智能化分析、远程化调度;规划执法场景,实现对全市600余个工程、2800余栋单体建筑的远程监管,现场监督环节减少80%、出现场人员减少50%,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
三是聚焦“民之所盼”,做实便民举措,推进为民服务“一网通办”。创新便民服务方式,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在“爱山东”小程序“点·靓青岛”版块创设“有奖随手拍”“我拍我城”等16个模块,激发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目前已累计处置市民反映问题83万余件,奖励市民2.1万余人次,问题办理满意度达到99%,形成了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家政服务查询”模块,吸引700余家开换锁、修理上下水等商户入驻,为市民查询正规资质家政服务提供便利。“秀摊”模块,汇聚了全市200余处摊点群、3万余个摊位以及流动商贩信息,实现了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双赢”。“门头招牌前置服务”模块,设置了六大类常见业态、108种店招设计模板,已有近2万户商家享受到“一对一”贴心服务。“智慧物业”模块,为全市4000余个物业小区提供物业缴费、报事报修、房屋租售等便民服务,业主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指尖上的便捷。
(二)数据体系建设
全面汇聚与共享全市城市管理领域各类数据,不断丰富和扩大数据库内容,提升数据质量,切实发挥数据支撑作用。
一是汇聚资源构建“专题数据库”。通过整合供热供气、环境卫生、综合执法等18个城市管理行业领域数据,汇聚住建、园林、公安、交通等30个市直部门(区市)数据,完成城市管理基础信息、网格信息、公众诉求等6000余项数据目录、45个专题数据库建设,形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大数据中心,并与城市云脑互联互通,实现数据跨系统、跨行业、跨部门共享运用,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场景应用、指挥调度、决策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是开展普查建立“数字身份证”。通过对全市建成区114类319余万个城市管理部件进行全面普查和更新,建立“数字身份证”,形成了城市管理部件“一张图”,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问题高效流转、精准处置奠定数据基础。
(三)管理体系建设
坚持“智慧管理、高效服务”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场景应用效果和分析决策水平。目前,平台日均流转处置问题2万余件,处置率保持在99%以上。
一是突出“协同共进”,打通市区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城管委作用,市长兼任城管委主任,统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各项工作,市城管局长兼任城管办主任,牵头抓好城管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并依托运管服平台打造指挥中枢,形成了一委(城管委)一办(城管办)一平台(运管服平台)的运行模式。建立健全平台运行和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形成“1个市中心、53个市直单位(社会企业)、10个区(市)中心、141个街镇工作站、612个基层作业单位”联动一体指挥调度模式。
二是突出“标准引领”,打造智慧高效运行模式。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以制度规范促精细管理。参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标准》等8个行业标准,与部城管监督局同频共振,及时掌握运管服平台建设运行精神。编制青岛市《平台运行工作机制》,涵盖三种运行模式(平时状态、战时状态和重大活动保障运行模式)、十项工作机制(联席会议机制、定期议事机制等)、三大应用系统运行机制(指挥协调、业务指导和行业应用系统),构建起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平台运行体系。修订《平台案件处理标准》,梳理部件问题6大类115小类、事件问题6大类100小类、服务事项4大类34小类,共计16大类249小类,以适应平台转型升级新变化,呼应城市管理发展新要求。
五是突出“评价评估”,全面体检护航健康发展。聚焦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着力构建城市运管服综合评价、城市精细化管理评价、平台系统绩效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从城市生命力维度,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管理监督”和“运行监测”两个评价标准149项指标,依托综合评价系统,通过平台上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赋分,为城市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从城市治理维度,结合创文指标,围绕市政设施、环卫管理等8个重点领域对各区(市)、重点区域和行业进行城市精细化管理评价,得分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从平台应用维度,按系统利用率、数据有效性、机制完善度、系统应用成效4个方面开展系统绩效评价,为平台高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四)基础环境建设
青岛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部署在青岛政务云平台,共使用89台云服务器资源,并具备随时扩展的能力;共享政务云平台万兆速率网络接入、多重安全设备防护、数据异地备份、数据加密存储等手段保障数据安全。同时,结合青岛市实际,按照统筹、集约、高效的原则,青岛市城市管理局与市应急管理局、市大数据局共用市城市云脑指挥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