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错误!未定义书签。

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6)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0)孟氏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3)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7)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2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27)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3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35)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1)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髌骨软化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2)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60)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X线片表现: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对了解骨折移位,分型至关重要。

其中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的载距突解剖形态及内外侧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跟骨结节、跟骨体部内外翻移位情况。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症状与体征:典型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包括后跟痛、肿胀、瘀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外翻畸形、足底扁平,应注意有无颅底骨折或脊柱骨折。

(2)辅助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或辅以CT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二)骨折分类及证候诊断1.骨折分类(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行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触及跟距关节面。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跟骨体部粉碎性压缩性骨折,结节关节角减少,但骨折线未直接进入关节面。

(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严重移位的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结节关节角减少,消失或成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甚至将距骨挤压至跟骨之中,形成“摇椅”状。

2.证候诊断(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骨折中期,伤后3周~5周。

瘀血未尽,筋骨未愈;瘀肿渐退,筋骨不舒。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骨折后期,伤后5周后。

筋骨未坚,肝肾不足;瘀肿已消,筋骨不舒,并可伴体倦乏力,腰膝酸软等。

(三)常见合并症如果暴力巨大,引起跟骨骨折后的残余暴力可继续向上传递,进而引起脊柱的压缩骨折或骨盆、髋臼的骨折,故凡是跟骨骨折如系从高处坠落致伤,均应检查骨盆、脊柱以防漏诊。

对关节面塌陷、横径增宽、骨片有旋转移位的跟骨骨折,首选C形臂X线机监视下经皮撬拨复位,器械(如夹棍等)挤压复位,并用克氏针固定,辅以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一)手法复位、钢针撬拨经皮内固定及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整复方法。

在整复的过程中,往往多种方法同时运用。

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需手法复位。

1.未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1)跟骨结节纵形骨折:若跟骨结节骨骺分离,骨块上移明显者,应予以整复。

术者两拇指置于移位骨折块上方跟腱两侧,余四指托于足底,相向用力挤压使骨块复位。

如未能复位者,可在局麻下以斯氏针穿过结节中部,钢针两端连接牵引弓,术者紧握牵引弓先将骨块向后牵拉,以松解骨折面的交锁,然后向下牵引复位。

(2)跟骨结节横形骨折:系跟腱牵拉造成的撕脱骨折。

若骨折块大且向上移位明显者,需给予手法复位或钢针撬拨固定术,必要时手术治疗。

术者面对患者站立,双手四指交握足跟底,双掌侧鱼际部相对挤压跟骨两侧,纠正跟骨体增宽畸形,然后双掌扣住跟骨结节,轻缓摇动松解嵌插,并用力向后下方牵引,恢复结节关节角。

此外,尚可采用牵引挤压法恢复结节关节角。

倘结节关节角仍难以恢复,可以加用钢针牵引。

倘跟骨增宽尚未纠正,可采用跟骨夹挤压整复,应用时注意以软棉垫保护皮肤。

再于内外踝下方、跟骨内外两侧用跟骨夹或者两手掌根部,或用器械(如夹棍等)挤压,使跟骨外侧壁膨突移位之骨折块复位,纠正增宽的横径,C形臂X线机透视证实跟骨外形正常后,由助手于跟腱止点两侧斯氏针下方沿跟骨纵轴交叉钻入2根克氏针以维持复位。

夹板或石膏固定于屈膝跖屈位。

3.治疗后以石膏或夹板外固定于屈膝跖屈位4周~6周。

克氏针于4周~6周后取出。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复元活血汤方加减。

柴胡、穿山甲、丹皮、青木香、蚤休、枳壳、甘草等。

中成药:活血止痛胶囊等。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治法: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川芎、天花粉、枳壳、甘草等。

中成药:接骨七厘片等。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治则:补益肝肾,调养气血。

推荐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黄芪、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等。

(三)外治法解除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后辅以中药外敷或熏洗。

熏洗可选择“海桐皮汤”加减或用海桐皮、桂枝、木香、天麻、人参、羌活、独活、牛膝、狗脊、石斛、黄芪、防风、萆薢、麻黄等熏洗,以舒筋活络,舒利关节。

使用方法:熏洗,每日2次。

(四)功能锻炼1.床上行踝关节伸屈功能锻练。

2.治疗3个月后开始下地负重行走锻练。

(五)其它疗法可根据病情选用中医诊疗设备如骨折治疗仪等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适应症:闭合性跟骨骨折。

使用方法: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六)护理调摄辨证施护。

注意观察患者针眼,伤口的渗液渗血情况。

如发现渗出不止者,将患足抬高,报告医生给予止血等处理。

保持针眼伤口干燥,预防感染。

对跟骨骨折术后针眼感染采取积极态度,加强医护人员对感染的观察及护理,加强局部护理、心理护理,并配合骨折治疗仪等康复治疗和护理。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治愈:足跟外观无畸形,对位满意,骨折线模糊或消失,行走无不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好转:骨对位良好已愈合,或足跟轻度畸形,足弓轻度变平,行走轻度疼痛,距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

未愈:足跟畸形明显,足弓塌陷。

或骨折未愈合疼痛明显,行走困难,距下关节活动障碍。

(二)评价方法参照疗效标准,在治疗后三个月分别由专门人员对患足外形、疼痛、肿胀、行走功能及X线片愈合情况等作出评价。

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典型表现:①多见于中年以上,经常弯腰的体力劳动者,多伴有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②腰部持续性或间断性钝痛,出现脊神经刺激时伴有臀部、大腿部放散痛。

2.查体:关节突关节局部有固定压痛点,对病变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数分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腰部棘突、棘间、臀部等可有压痛。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关节突结构紊乱,关节突关节面骨质密度增高;局部增生形成骨赘,关节突关节呈肥大性改变,椎间孔变小。

CT检查可清晰显示关节突关节病变程度及其与椎管、椎间孔之间的关系。

可发现关节突关节边缘骨刺形成,间隙变窄,关节突关节软骨下骨硬化等。

(二)证候诊断1.寒湿阻络证: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重,静卧疼痛不减,痛处喜暖。

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湿热蕴结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每于热天或腰部着热后加重。

遇冷减轻,活动后或可减轻,口渴不欲饮,身体困重,尿色黄赤,或午后身热,微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血瘀气滞证:腰痛如刺,痛处固定,痛处拒按,日轻夜重,或持续不解,活动不利,轻则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常有外伤、劳损病史。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4.肾虚证:(1)肾阴虚证:腰部隐隐作痛,缠绵不愈,腰膝酸软无力,喜按喜揉,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肾阳虚证:腰痛恶寒,喜温喜按,腰膝酸软无力,遇劳加重,卧则减轻。

常伴有肢寒怕冷,少气乏力,少腹拘急;舌胖,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治疗根据病情和患者具体情况,可选用以下治疗手法:1.点穴法:以双手拇指指腹前部从肺俞穴开始,顺棘突两侧点按各俞穴直到膀胱俞。

可按压片刻后放松,然后再按压,反复按压时可配合局部揉法。

2.推压法:用双手掌按压于脊柱两旁,给予一定压力并推向两侧。

双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上腰部棘突开始按压逐渐向下直至腰骶部。

重复3~5遍。

3.弹筋法:用拇指及加四指相对,捏起肌束,然后稍加挤捏由手指间将肌束挤弹而出。

用此手法更应注意轻柔。

4.揉法:单手张开虎口,以拇指及其他四指分别置于两侧肾俞穴,轻轻揉按。

亦可只用双侧拇指分别按于两侧肾俞穴进行上述手法。

5.侧扳法:取侧卧位,患侧在上。

健侧腿伸直,患腿略屈曲。

医师立于病人腹侧,一手置于髂嵴处,另一手放于肩部。

使病人躯干扭转到一定程度,轻轻晃动。

待肌肉完全放松时,双手向相反方向同时用力,可感到腰部有弹响。

要注意手法用力轻柔、适度。

6.提捏法:用食指和拇指提捏腰部及大腿后侧肌肉,由上而下,由轻到重,反复数次。

可起到解除肌肉痉挛的作用。

7.其他手法,如坐位旋转法等。

(二)针灸疗法采用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与经外奇穴相结合,达到疏通经络,促进恢复的作用。

1.针刺法:取肾俞、三焦俞、命门、环跳、委中、昆仑等穴,每次3~4穴,留针1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4次为一疗程。

2.灸法:直接灸、艾条灸、隔姜灸等。

每日或隔日一次,14次为一疗程。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寒湿阻络证治法:散寒除湿,温通经络。

推荐方药:(1)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等。

(2)肾着汤加减。

干姜、甘草、茯苓、白术等。

中成药:疏风定痛丸等。

2.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推荐方药:二妙散加减。

苍术、黄柏、牛膝等。

中成药:二妙丸等。

3.血瘀气滞证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川芎、桃仁、羌活、没药、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等。

中成药:七厘胶囊、元胡止痛片等。

4.肾虚证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等。

中成药: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

肾阳虚证治法:补肾壮阳,温经通脉。

推荐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肉桂、附子、当归等。

中成药:右归丸、金贵肾气丸等。

(四)物理治疗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以下物理治疗方法:1.红外线照射:适应腰部疼痛,压痛固定,疼痛表浅者。

2.蜡疗:适应腰部疼痛,肌肉僵硬或伴有瘢痕者。

3.中药汽化:适应腰部冷痛、肌肉痉挛者。

4.微波照射:适应腰部疼痛,压痛深在者。

疗程: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

(五)针刀松解术针刀松解术作用为松解粘连、降低局部张力、缓解脊神经卡压。

1.松解软组织痛点,如棘间、椎旁、横突等痛点。

每次选择5个~7个痛点,以疏通筋脉,松解粘连。

2.松解后关节囊,用针刀松解肥大增生关节的后关节囊,可降低后关节囊压力,缓解疼痛。

(六)射频疗法1.适应症:适应于腰椎骨性关节炎引起脊神经卡压的患者。

腰椎后关节突肥大、增生,刺激腰椎脊神经后支,引起腰骶部疼痛或下肢放射痛,多位于臀部,大腿部,一般不超过膝部。

L1、2、3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刺激所致的疼痛多位于上腰部,外侧支刺激所致的疼痛多位于臀部;L4、5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刺激所致的疼痛多位于腰骶部,外侧支刺激所致的疼痛多位于大腿部至膝关节。

临床可根据病人不同表现而选择治疗节段。

2.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射频针穿刺至腰椎横突上缘与小关节外侧缘垂直连线(内侧支)的骨槽内或横突中部(外侧支)的骨面。

连接射频治疗仪,给予阻抗检测正常值为500~800欧姆,感觉神经刺激用0.5毫安、50赫兹刺激出现腰部酸胀(内侧支)或臀部、大腿部放射感(外侧支)。

给予75度60秒两周期射频治疗,完毕后给予脉冲射频治疗促进神经恢复。

3.注意事项:发热、高血糖、治疗部位皮肤破损、体质过度虚弱者禁用此方法。

(七)其他外治法1.刮痧:适合感受风寒湿邪而导致的腰痛者。

2.拔罐:适合风寒痹阻、络脉瘀阻引起的腰痛者。

3.穴位埋线:适合慢性腰部疼痛,气血亏虚者。

4.中药外敷:依据辨证分型选择外敷中药。

(八)对症治疗可依据病情需要给予对症治疗,如非甾体类止痛药等。

(九)康复疗法1.五禽戏疗法,华佗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动作和神态为主要内容的组合动功。

练习方法有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

对于体质虚弱的慢性腰痛病患者,可起到强身健体、改善机体功能、促进疾病康复的功效。

2.行五点式、半桥式、三点式、飞燕点水等锻炼,可增强腰背肌肌力,改善腰椎活动功能,预防腰痛复发。

3.对于腰椎生理前凸增大者应行仰卧起坐等锻炼。

锻炼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十)辨证施护。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腰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

好转:腰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

未愈:症状未改善。

(二)评价方法对腰痛和腰椎功能活动进行评价。

对腰痛的评价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制定的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进行:0分:0cm,无痛;2分:1cm~3cm,轻度疼痛,不影响工作、生活;4分:4cm~6cm,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不影响生活;6分:7cm~10cm,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影响工作及生活。

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2)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

(3)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4)X线片检查可见腰椎生理前凸改变,椎间隙可能变窄,边缘可有骨赘。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典型表现①多有明显急性腰扭伤史。

②常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下腰段为好发部位。

③腰骶部有明显疼痛点和肌痉挛,伴脊柱侧弯以减轻疼痛,有明显的放射性牵涉痛,咳嗽、小便时加重。

(2)查体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

肌痉挛、僵硬,脊柱侧凸畸形,活动受限。

(3)X线平片检查常无明显阳性发现。

根据外伤后腰骶部疼痛、肌痉挛。

有明显的放射性牵涉痛,咳嗽、小便时加重。

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

肌痉挛、僵硬。

X线平片常无明显阳性发现等可确定诊断。

(二)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腰部有外伤史,腰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痛处拒按,腰部板硬,活动困难,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

2.湿热内蕴证:伤后腰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治疗1.理筋手法①松腰法:包括掌根揉按、肘点腰骶、推散法等。

②俯卧位扳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两手从胸背部至腰骶部的两侧、自上而下轻轻揉按,以缓解腰肌紧张和痉挛。

然后按压揉摩阿是穴、腰阳关、命门、肾俞、大肠俞、次髎等穴,以镇静止痛。

最后术者用左手压住腰部痛点用右手托住患侧大腿,摇晃拔伸数次后,用力作反向扳动。

2.正骨手法斜扳法:患者侧卧床上,使位于上面的下肢屈髋屈膝900,位于下面的下肢伸直位。

医者一手扶持肩前部,另一手扶持臀部,两手用力,方向相反,力量相等,进行推拉(注意交叉点在患椎上),当遇到阻力时,突然加大推拉力,常听到“咯”的一声。

然后患者改为另一侧侧卧位,按上述操作方法进行,手法告毕。

(二)敷贴:应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类中药膏药等敷贴患处。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血瘀气滞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方加减。

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没药、当归、香附、牛膝、地龙、血竭、甘草等。

中成药:七厘胶囊、回生第一散等。

2.湿热内蕴证治法:清湿利热,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加味二妙丸方加减。

苍术、黄柏、山桅子、川断、鸡血藤、双花、川芎、丹参、香附、薏苡仁、甘草等。

中成药:二妙散、腰痹通等。

(四)针灸疗法:按照体针定位及取穴方法,根据病情虚实酌情使用。

(五)封闭疗法:有明显的局限性痛点可行封闭治疗。

(六)物理疗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物理疗法。

(七)其他疗法1.根据病情可选用中医诊疗设备如:(1)腰椎电动牵引:适用于伴有腰肌紧张、腰曲变直、侧弯等情况的患者。

(2)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中药离子导入、经络治疗仪、红外线照射、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

2.其他外治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熏蒸、涂擦、拔罐、针刀疗法等外治法。

3.功能锻练:早期卧床休息,后期功能锻炼,如采用五点式法:取仰卧位,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五个点作为支撑点,用力向上挺腰抬臀,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避免疲劳和损伤。

(七)对症治疗:疼痛剧烈时可选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和肌松类药物等。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腰部活动障碍评分标准总分值12分,表中每项正常为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如下表: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前屈90060-90030-600300以下后伸30020-30010-200100以下侧屈30020-30010-200100以下旋转30020-30010-200100以下分值0123腰部活动范围参考《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优:减少大于或等于90%;良:大于或等于70%,小于90%;可:大于或等于30%,小于70%;差:减少小于30%。

(二)评价方法1.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法―10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定疼痛程度,0分为无疼痛,10分为最大程度疼痛。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静止痛(分为睡眠时、起床时、翻身时、体位改变时、前屈后仰时腰痛)和活动痛(步行时腰痛)的疼痛程度,计算其平均数作为患者疼痛的评分值。

2.腰部活动障碍评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障碍评分。

孟氏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有外伤史。

(2)前臂和肘部肿胀、压痛,肘屈伸及前臂旋转运动功能不同程度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肘部及前臂肿胀、疼痛、活动障碍,压痛局限于尺骨上1/3或尺骨鹰嘴及桡骨头。

移位明显者尺骨上段有成角或凹陷畸形,在肘关节的前外或后外方可触摸到脱出的桡骨头。

肘关节在半屈曲位活动受限,前臂多在中立位不能旋转。

10%的患者合并有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证候分类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疼痛,胃纳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舌淡苔白,脉细弱。

(三)临床分型Ⅰ型(前侧型或伸直型):为尺骨任何水平骨折,向掌侧成角,并合并桡骨头前脱位,于肘关节前外侧可扪及桡骨头圆滑之关节面。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伸直位,前臂旋后位而致。

Ⅱ型(后侧型或屈曲型):为尺骨干骨折,向背侧成角,并合并桡骨头后脱位,于肘关节后方或后外侧可扪及桡骨头圆滑之关节面。

THE END
1.骨科康复学(第2版)引领骨科康复新高度本书特别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深入探讨了骨科医生、运动医学专家和物理治疗师之间的协作实践,体现了团队合作在实现成功康复结果中的关键作用。基于作者多年跨学科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本书为临床提供了最佳实践方法,帮助医生制定更有效的治疗(运动训练)方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Y0MDA2NQ==&mid=2247627697&idx=3&sn=980d2e10072e5d918ca2da42b00c4ac7&chksm=edea928f2b8db93251483a0065e6234ff5a6647cfe2915664bec2d704e671325a7016906aaf2&scene=27
2.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经管文库(原现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993453-1-1.html
3.《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简介书评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作者:中华医学会,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就上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0463099.html
4.集锦髋膝关节文献精译荟萃背景:文献显示各种患者自评量表需要获得最小临床差异(MCID)和患者可接受状态(PASS)的阈值有很大不同。本篇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因骨关节炎(OA)而施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KA)的患者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KOOS)评分疼痛亚表、功能短表(PS)和关节置换亚表(JR)所能获得的最小可监测变化(MDC)、MCID和PASS的阈值。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0L5HS90514C6T5.html
5.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最新合集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第一章创伤与急救基本问题 骨折系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受到破坏。绝大多数骨折为各种各 样暴力所引起;也有一些少见的骨折并无明显外伤史,如病理性或疲 劳性骨折。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称为脱位。骨折、脱位的诊断依 靠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往往并无困难,但对于没有明显移位的成 人https://wenku.baidu.com/aggs/1c4aaf15866fb84ae45c8d44.html
6.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临床诊疗指南 骨科分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02599 出版年:2009 作者:邱贵兴 学科:医药、卫生 资源类型:图书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 收藏单位馆藏地在架状态索书号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四层中文自科图书区在架上64.49/144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五层院士著作区在架上医药卫生/邱贵兴/QGX-4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0e2eef3f92fc54730ad491573488263f
7.《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摘要书评试读图书 > 医学 > 临床医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自营 人民卫生出版社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 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支持https://item.jd.com/10140614.html
8.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pdf临床诊疗指南 — 结核病分册.pdf 输入验证码,获取网盘链接 验证码:验证 loading 说明 此资源内容只作交流和学习使用,请勿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本站不储存、复制任何文件,所有文件均来自网络。 感谢您对本站的支持。http://youliaoso.com/panso/download/1d1040ee18e422f894d2531ca3d9c22f
9.临床诊疗指南(豆瓣)《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为《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分为9篇36章,主要阐述常见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等,内容包括:创伤骨科、骨感染、骨结核、骨关节炎、代谢性疾病、骨与软组织肿瘤、运动系统畸形、脊柱疾病、肩部疾病、肘部疾病、腕及手部疾病、髋部疾病、膝部疾病、足部疾病等。《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24734/
10.《临床诊疗指南()》.pdf10、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定价:35元24、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定价:45元2008年2007年11、临床诊疗指南-护理学分册定价:54元25、临床诊疗指南-骨质疏松症和骨矿盐疾病分册2008年定价:10元2007年12、临床诊疗指南-免疫学分册定价:25元26、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定价:26元2008年2007年13、临床诊疗指南-https://www.taodocs.com/p-849365908.html
11.[促销书]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丛书由国家财政部支持、卫生部领导、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用于指导和规范临床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本套丛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医学科学的***新进展,既有科学可靠的临床诊断标准,又有优化***的临床***方案,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性、***性的有机统一,使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日常医疗工作中有https://www.china.cn/shuji/4002715949.html
12.最受骨科医生欢迎的18本书籍,你读过几本??本书为Ferri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适用于国内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骨科医师、部分全科医生及医学生,可作为其工作学习中的工具书以进行快速查询。 ?骨科分册包括35种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从定义、流行病学和人口统计学、病因学、诊断、鉴别诊断、评估、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20/08/68459936_1027360977.shtml
13.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骨伤疾病分册电子书下载《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骨伤疾病分册》编写充分考虑到目前全国各地区中医骨伤科从业人员状况。编写内容通俗易懂,尽量贴近临床,努力遵循实用性、可行性原则。深入浅出,重点解释辨证依据,理、法、方、药应用,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亦将部分疾病新的证型、成熟治法和临证经验做了介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骨伤疾病分册》https://topbester.com/ebook/view/90645.html
14.pdf骨科必备100本电子书精选医学资源下载[实用骨科手术彩色图谱].陈增海【PDF】林如高骨伤验方歌诀方解【PPT】骨科手术图谱入路与解剖【PDF】[创伤骨科急诊手册].(美)哈特著【PDF】临床诊疗指南_骨科分册【PDF】[骨关节创伤X线诊断图谱].黄耀华【PDF】临床诊疗指南【PDF】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PDF】[陈氏祖传正骨手法].陈占魁【PDF】骨折治疗的AO原则(https://www.iiyi.com/d-28-71201.html
15.6种骨科疾病临床路径zengjincai 骨科医师 现附上以上7种骨科疾病临床路径压缩包,以方便战友们下载学习。。。骨科7种临床路径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16736970
16.临床路径数据库临床路径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等多个相关学科研究者针对某个ICD对应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为目的,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诊疗计划https://db.yaozh.com/pathway?p=69&pageSize=20
17.半月板损伤的诊断要点有什么半月板损伤是比较常见的膝关节损伤,急性损伤常见于运动员或体育运动过程中,关于如何判断发生半月板损伤,这里参考了中华医学会于 2009 年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以及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 12 版《坎贝尔骨科手术学》中关于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诊断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确诊: 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topic/427506/
18.颈椎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pdf(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外科学》 (多赫尔蒂主编,北京 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 年,第 14 版) 。 1.脊髓型颈椎病。 2.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https://www.wenkuvip.com/archives/bx687rvl9d53m24jd93q.html
19.骨癌早期的三大症状三、发热、消瘦的原因不明:大多数患者早期会出现发热、体重减轻、消瘦乏力等现象。 温馨提示:以上是骨癌患者早期症状的介绍。如果发现自己有以上三个特点,一定要注意。建议有骨或关节疼痛、骨或关节疼痛、发烧和消瘦的儿童立即去医院检查治疗。 【参考文献:《实用骨科查房医嘱手册》《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https://wapdise.fh21.com.cn/article/detail/451932.html